文/刘澍
张平:持重是山?雄韬是海
作为新中国银幕上革命干部代言人的著名演员张平,其个人履历都是清一色的红色书写:193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雷电剧社”,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五队赴延安,10月中旬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这里积极地参加了延安文艺界举办的《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团圆》等大型话剧的演出,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成为第一期学员,在戏剧系学习,后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
曾在《日出》《带枪的人》等剧中饰演角色,并主演大型秧歌剧《周子山》。1945年,张平随东北文工一团在东北各地演出,1948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0年主演影片《钢铁战士》,饰演排长张志坚,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钢筋铁骨式的英雄形象,这是张平的成名作。
1953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兼总导演助理。1959年重回北影任演员,担任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在《粮食》、《风暴》、《停战以后》、《怒潮》、《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千万不要忘记》、《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主要角色,其表演戏路较宽,风格质朴。
1977年以后,陆续参加拍摄了《十月的风云》、《他们在相爱》、《柳暗花明》、《丹心谱》、《潜网》、《元帅之死》等影片,扮演了不同时期的革命老干部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1986年10月17日,张平因病去世,享年69岁。1917—1986,是两组数字,也是一个人生的组合,从他的起点到终点,度过了风雨坎坷的69年。值得庆幸的是,这漫长而短暂的69年当中,如果区别于一般凡夫俗子来说,他又显示出特殊而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就是这位从事电影表演职业的人,在银幕上塑造了《钢铁战士》中坚强无畏的八路军排长张志坚、《风暴》中英勇向前的铁路工人孙玉亮、《粮食》中机智且富于幽默感的村长康洛太、《北大荒人》正直、无畏的北大荒农垦兵团党委书记郑建民。
《停战以后》中睿智凛然的谈判代表顾青、《怒潮》中莽撞而坚强的农民自卫军首领邱金、《小兵张嘎》中勇敢而不失风趣的老钟叔,《千万不要忘记》中饰演了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后代的老工人丁海宽、在《烈火中永生》中饰演的重庆地下党市委书记李敬原还有一系列和蔼可亲的老干部形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但鲜见报道的北影老演员张平,他与长影的浦克、上影的高博和八一厂的邢吉田一起,并称影坛“四大老生”。
1917年11月20日,祖籍山东曲阜,生于江苏昆山县的张平,原名仉家驹、仉梦良。“仉”(zhang)与“倪”(ni)常常有人会把他的“仉”姓念成“倪”,把祖宗的姓氏给改动那还要得,所以,仉家驹首先就换个名字叫“仉平”。后来,在舞台上演出,写节目单的人嫌这个“仉”写起来容易出错,还是和“倪”的字相混淆,就干脆把“仉”写成了百家姓里最常见也最通俗的“张”字,而仉平也就将错就错,索性就改成了“张平”,遂将此作为他终身的艺名。说起这个有趣的名字,他还和毛泽东主席有一段佳话。
当时,正逢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张平和他的爱人杜粹远作为文艺战士,一起为出席大会的领导和代表们表演节目。为了调剂一下紧张的会议,许多女文工团员还会留下来陪同领导人跳舞。一天,杜粹远有幸和毛主席一块跳舞,毛主席很亲切地询问杜粹远的个人情况,如年龄呀、参加革命的时间和经历什么的,还有婚姻和家庭情况。当毛主席得知杜粹远新婚不久的丈夫就是在延安演戏已经小有名气的张平时,他知道这个“张”本是那个“仉”,毛主席很有兴趣地纠正杜粹远的“仉”字平声的发音,他用手在空中比画着说:“这个‘仉’应该念做‘仉’(掌),是上声,读第三声,这个‘仉’姓很好啊,是孟子的后代噢!”说着说着,毛主席就爽朗地大笑起来。杜粹远觉得像是又上了一节新课。
张平早在建国初期就成名于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钢铁战士》,饰演八路军连长张志坚,1959年,张平从中央戏剧学院演员培训专修班学习结业时的这一年,正是为迎接国庆十周年电影界四大电影厂纷纷上报并拍摄献礼片。
张平正式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金山编导的影片《风暴》,他在其中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阶级的先锋代表孙玉亮的光辉形象。《风暴》一片,根据话剧《红色风暴》改编,是一部正面反映“二七”大罢工的历史题材影片。话剧演出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金山由此增添了将之搬上银幕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信心。
本来导演金山依照张平朴实的外表和以往惯演的戏路,拟定他来出演剧中的男主角林祥谦,但张平经过反复细致审看剧本后,却一反常态地向导演表示自己改演主要配角孙玉亮的明确意见,张平回忆该片的拍摄经过和角色分析时说道:“孙玉亮这一人物,是话剧在改编成电影时增加的一个新人物。他性格刚烈、勇于反抗,早期他只能进行带有侠义色彩的自发反抗,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成长为自觉革命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在悲壮的‘二七’罢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为革命奉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与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律师一道组合成整部影片最生动的英雄群雕。这一点要感谢金山的艺术再创造力。”
的确,张平塑造的孙玉亮真挚朴实、性格鲜明、色彩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特别是“入党宣誓”、“举旗搏斗”等几个重场戏,张平以炽热的激情、鲜明的造型、细微的内心刻画,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银幕上的孙玉亮,犹如一头“觉醒的雄狮”,与敌人进行的顽强的殊死搏斗、舍生取义的壮举,生动地体现出工人阶级先锋队在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不屈、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张平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人物的基调,把“中戏”学习的心得,通过银幕形象的塑造,完美地奉献在银幕上。《风暴》连同北影厂的《青春之歌》、《林家铺子》、《水上春秋》等影片并入文化部挑选的18部国庆献礼片,加入“国庆新片展映月”,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同的人物,各自的特征,形成了张平宽广的戏路,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技艺,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1961年年底,张平在四大厂激烈的名额竞争中,以突出的演技实力,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1962年,张平主演影片《停战以后》,实现了塑造共产党高级将领的心愿,也由此产生出想要接着多扮演各类老干部角色的欲望。该片描写的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停战谈判的史实,张平扮演我军谈判代表顾青。从出演这一人物开始,张平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因为他创作的这一人物都与他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这样说,顾青的身上就有张平的影子。
作为演员,张平把以往有意识的观察、体验和生活积累,都自然地运用到人物形象的表演当中,因此,在塑造身为我方谈判代表——军区政治部主任顾青将军形象时,张平努力发掘自己长期军旅生活中的宝贵体验,在深入分析剧本、研究角色的基础上,确定了对人物采用疏密有间、刚柔相济的表现方式。
戏一开始,顾青与班县长车厢初会,张平用简洁的对话、淡淡的微笑、从容的周旋,描绘出人物深沉干练、洒脱大度的神采。在“安平事件调查”一场戏中,又充分细腻地表现了人物激烈的内心活动,只见他时而义愤填膺,怒斥对手,时而机敏沉着,捕捉敌人的破绽,化被动为主动,时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侃侃而论,谈笑风生,显示出真理在握的慑人威力。
这种层次分明、色调丰富的处理,使人物性格迸发出后发制胜的光彩。由此可见,张平在《停战以后》中塑造的顾青将军,时代感强,血肉丰满,真实感人,完全可以用“正气凛然、干练沉着、坚定勇敢、巧于周旋、克敌制胜”这样的成语来高度而准确地概括。顾青形象塑造的成功,使张平深厚、质朴的表演风格,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广泛赞誉。1964年,张平获得了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的第三名,与李默然、安吉斯都分别获奖,只可惜该届评奖活动受到“四清运动”和“左倾”政治风向的干扰而夭折。
陈强:反派明星一绝
提起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首先叫人想起来的就是那两个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银幕反派——《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和《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虽说作为演员的成功塑造影留史册,但其本人一辈子的人生道路却自始至终都是在闪烁着红色光焰的指引下向前延伸的,与他扮演的反派一绝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和极其鲜明的对照。
早在1936年祖籍河北的陈强,就在在太原并州中学读书时参加业余剧团,1938年至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先后在歌剧和故事影片《白毛女》中扮演黄世仁。
1947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因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同年当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陈强表演反派人物的最大特色,是善于从生活出发,探索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动。他在《白毛女》中扮演的恶霸地主黄世仁,一方面表现他作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对母亲的孝顺,另一方面表现其对佃户杨白劳的残忍。
在《红色娘子军》中他扮演“地头蛇”南霸天时,为了与黄世仁这一角色在个性上作区别,陈强将北方军阀的外貌和南方地主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抓住南霸天傲慢、目空一切而外强中干的个性特征,把这一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以上两部电影中,陈强精心塑造的反派角色,成了演员本人最出彩的经典名作。
他的其它代表作还有《桥》、《三年早知道》、《魔术师的奇遇》、《瞧这一家子》等影片,但都是以正面形象或喜剧表演出现,从而显示出这位著名艺术家颇富特色的精湛表演才华。
1938年4月,思想激进、追求进步的陈强受组织派遣,前往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参加学习。经过专业培训后,他被派到第二战区的“民革实验剧团”做统一战线工作,目标是争取阎锡山参加抗战。1939年,阎锡山投蒋反共,陈强又重新回到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在音乐系继续学习。陈强改学音乐是有原因的。当他第一次回延安的时候,正赶上五一节演出,陈强在一个活报剧中扮演一名工人,戏中有唱。经过演出,音乐家冼星海看中陈强了,便让他到音乐系学习,准备将来搞歌剧。
陈强在音乐系学习了一两个月,适逢党中央号召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延安的各个大学都分出一半人,组成华北联合大学。陈强参加了联合大学的文工团,到晋察冀边区从事演剧活动。这个团的力量比较雄厚,参加进来的都是比较成熟的文艺干部,像丁里、穆宏、郑里、郭维等都在该团工作,崔嵬也常来参加活动。他们在敌后演了不少戏,在晋察冀边区很有影响。他们有时组织轻骑兵式的武装宣传队,带着武器,在夜间深入敌后。天刚蒙蒙亮时,他们距离敌人炮楼只有四五里的路程了,便抓紧化装,然后突然出现在炮楼下,把群众叫醒,也给炮楼里的伪军送去请帖,然后演出一个小戏。演出结束,立即撤走,坚壁起来,以火力封锁住追击的敌人。
“百团大战”后,环境变得更加严酷了,日军连续进行残酷的“大扫荡”,进一步蚕食边区。党中央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号召,华北联合大学宣布结束,干部被分配到几个边区剧团充当骨干,陈强来到了西北战地服务团。1942年,陈强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后,一直在艰苦的环境中演出表现时事政治、激励民众抗战的活报剧。同年,陈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延安保卫战之后的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合并到“鲁艺学院”。按照组织分配,陈强先在戏剧研究室工作,后来又转到鲁艺文工团,在田方的领导下演出话剧。
“鲁艺”文工团的活动,对于解放区的文化生活起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944年正是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尾声阶段,在整风运动中,有人以“坚持民族形式”为由,把话剧通盘否定了,认为话剧是“外来输入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只有延安当地的秧歌剧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但是,鲁艺文工团在延安演出了曾在敌后演出的许多话剧后,很受民众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边区以往单一的文化生活内容,同时对一直满腔热情地致力于话剧发展的艺术家们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当时,一批艺术家着手写出了几个多幕话剧,还改编演出了苏联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其中,贺敬之、丁毅、杨润身等人联合创作的《白毛女》最为出名。该剧取材于河北唐县、完县、阜平一带的民间传说。随后,贺敬之又将之改成歌剧,给正在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们进行正式汇报演出,代表们看后都很感动。周恩来副主席向参加演出的演员们说:“这个戏非常好,演出非常成功,你们走到了时间的前面。”对于周副主席所说的“走到了时间的前面”,大家起初还不明白,听完他的解释,大家才知道,目前的时局是民族矛盾即将退居次要地位,阶级矛盾将变得更加突出起来。陈强在鲁艺文工团除了参加《把眼光放远点》《粮食》《前线》等话剧的演出外,还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了恶霸地主黄世仁,在真正意义上拉开了舞台表演的大幕。
《白毛女》一剧,王昆和林白分别扮演女主角喜儿,日后在长影成为著名导演的王家乙扮演穆仁智。该剧自从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后,又接着在晋中一带辗转演出一百多场。这个剧越演影响越大,演遍了全边区。正像周副主席所说的那样,在民族矛盾将要结束、阶级矛盾即将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刻,《白毛女》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随着中国政局的骤变,《白毛女》不但轰动了陕甘宁和红色解放区,而且在敌占区和被逐一攻占的大中小城市,都成为时事教育、战地动员的活教材。
1945年“8?15”日本投降后,陈强等人随华北文工团又到河北张家口演出《白毛女》,每次演出,除了张家口地区的当地观众之外,还有许多从平津一带赶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也前来看戏,这对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又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周恩来副主席说道:“《白毛女》这部戏在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如一颗无形的原子弹一样,密切地配合当时的阶级斗争,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陈强在《白毛女》中所扮演的黄世仁,越演越深入,越演越精湛,黄世仁成了人人皆知的恶霸地主的代名词。在全国解放后,《白毛女》依然适应新生政权的需要,连演不衰,还被拍成了同名故事片,陈强继续在银幕上出演黄世仁这一角色。《白毛女》这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影响更为广泛了,它在土地改革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后,陈强出国到东欧,又把这部优秀作品带到国外,影片在国外的观众中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次,《白毛女》在奥地利首都维也那演出结束后,一个奥地利姑娘给扮演黄世仁的陈强献花。这时,台下一个老大娘气愤地高声喊道:“不要给他献花!”当别人告诉她这是给演员献花时,她的感情仍转不过来,继续嚷道:“那也不应该给他献!”这个小插曲充分表明,陈强扮演的黄世仁,不仅使中国人误以为真,也为外国观众深深信服。
1946年年底,陈强来到黑龙江省的兴山县。当时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撤退阶段,老“东影”的人员已经撤离了长春,来到兴山。在兴山,陈强与其他同时来到的战友,结合“东影”的实际现状,组织了编导组和演员组。陈强负责筹建演员组,成员中有许多是从抗大二分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这里的工作条件是难以想象的,人力不足,器材奇缺,摄影棚也没有,根本就不具备最起码的拍摄条件。怎么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于是,他们把一个很简陋的小电影院加以改建,作为临时摄影棚,在很短的时间内,拍摄出了解放区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影片由伊琳编导,描写了一个刚刚入伍的新战士在一次行军休息时,不慎枪走火,打死了一位老农民的小儿子。为严肃组织纪律,部队决定枪毙这个小战士给老乡的儿子偿命。在当众宣布这一决定时,老农民跑上台来,出于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忍受着失去孩子的痛苦,对营长动情地说:“不要处死小鬼,留下他打老蒋吧!”陈强第一次走上银幕,在这部短故事片中扮演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
这部艺术表现手法很稚嫩的短片,却以其生动朴实的故事情节,对部队官兵的积极作战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陈强成为红色阵营里主旋律电影最早的开拓者。
这部影片拍完之后,摄制组便赶到哈尔滨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准备筹备拍摄一部长故事片《桥》。当影片拍到一半时,长春解放了,他们就迁到长春,利用原为“满映”留下的完整的摄影工具,完成了影片内景的拍摄。陈强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名叫“老侯头”的老工人。
陈强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里参加拍摄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短故事片则是《回到自己队伍中来》)。接着,陈强相继在东影(1955年正式改为长影)拍摄了《白衣战士》《白毛女》《保卫胜利果实》《结婚》《一件提案》《三年早知道》《试航》《画中人》等多部影片。除了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白毛女》中的恶霸地主黄世仁和古装神话故事片《画中人》的昏庸皇帝这两个反派角色之外,陈强扮演的都是正面人物。
2012年6月26日21时38分,陈强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享年94岁。就在老爷子住进医院ICU病房浑身插满急救器材的那阵子,笔者与王苏娅老师还相约一同前往,隔着玻璃门近距离地看望已经进入安眠阶段的陈强老师,这也是以如此特殊的方式隔窗相望地跟老爷子最后一次见面。
时光就这样静悄悄地从老人身边溜走,一天又一天,属于老人的是在安静氛围中沉浸于往事的悠悠岁月时至今日,笔者并没有感觉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子早已经驾鹤西去,仿佛依然在北京昌平龙城花园佩斯老师孝敬父母给购买的小别墅里颐养天年......
(本文经刘澍先生授权刊发,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