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一号03星

时间:2024-06-04 13:25:39编辑:阿星

天链一号03星的简介

北京时间2012年7月25日23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3星”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该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为中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还将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天链一号的卫星系统

“天链一号03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经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这一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同时,还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天链一号03星的相关

“天链一号03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家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说来,中继卫星具有覆盖性、实时性和经济性等三大优点。覆盖性方面,中继卫星系统对于中低轨航天器的覆盖率很高,地基系统一个地面站的轨道覆盖率只有大概2%-3%,而一颗中继卫星的覆盖率在50%左右。经济性方面,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地基系统来完成航天测控的覆盖性和实时性要求,但是这需要很大代价,因为要在地球上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地面站,而且有的地方(海洋、沙漠)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利用中继卫星,3颗卫星就能够实现全轨道覆盖,具有很大经济优势。王家胜介绍说,与国外中继卫星系统依靠在全世界不同地方设立控管站来实现全轨道覆盖不同,中国中继卫星系统利用国土在经纬度方面跨度的宽度来东西设站,然后通过光纤干网同样也实现了全轨道覆盖,“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天链一号03星”发射成功,中国中继卫星系统就形成01星、02星和03星的三星组网,实现全轨道覆盖网络,中国发射的中低轨航天器,可以在轨道上的任何时候都能够通过中继卫星把它的信息传回地面,同时,也可以通过中继卫星对这些卫星进行测控。王家胜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继卫星也就是天基系统将和地基系统共同组成一个信息传输网,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基系统未来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天宫课堂在哪里看直播


能。天宫课堂在电视搜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少儿频道、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频道等进行观看。微博搜索载人航天小喇叭,全程直播天宫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问天实验舱介绍、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惰“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技术支持: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啦。在此次天地对话的过程中,数据传输主要依靠中继卫星系统,位于四川成都的中电科十所承研的北京天链二号01星地面终端站和喀什天链一号03星地面终端站以及配套的测距转发站设备作为系统重要部分,为“天宫课堂”牵起天地沟通的重要“线路”。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天宫课堂”备课,包括航天系统的专家、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小学老师等。“天宫课堂”开课前,航天员需要反复测试保证实验效果,他们把测试结果反馈给地面的专家组,对内容进行反复确认和沟通。大家看到的授课内容只有几十分钟,但实际上准备过程很长。

天宫课堂在哪看直播


天宫课堂可以在央视网的CCTV-13新闻高清频道观看。依据央视网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显示,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是在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此外依据央视网官方网站发布的该节目可知,本期的天宫课堂三位宇航员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天宫课堂往期回顾:1、第一课,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第二课,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授课内容介绍附后),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以上内容参考 央视网-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链一号」卫星有什么用?

“天链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主要用于为中国神舟载人飞船及后续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天链一号卫星是我国建成的中继卫星网络,共发射四颗。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天链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它的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卫星领域的又一空白。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继卫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天链一号卫星是干什么用的

“天链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主要用于为中国神舟载人飞船及后续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天链一号卫星是我国建成的中继卫星网络,共发射四颗。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天链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它的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卫星领域的又一空白。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继卫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中继卫星的天链一号

2011年7月12日,中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11日深夜在西昌成功发射,它将与2008年4月发射的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为中国即将于下半年实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开展应用服务。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是航天器太空运行的数据“中转站”,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从而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据悉,“天链一号01星”已成功应用、服务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大幅提高了“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天链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将为中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还将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1年第三、四季度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北京时间7月25日23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3星”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天链一号03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其成功发射后,将实现“天链一号”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该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为中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还将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航天专家介绍说,“天链一号”01星、02星两颗中继卫星组网运行以来,先后参加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并发挥出重要作用。任务过程中,中继卫星发挥高码速率、高动态、高轨道覆盖率的优势,提升了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和数据传输能力,增强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实施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了稳妥高效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天链一号03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该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6次航天飞行。

王亚平将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上次太空授课是在什么时候?

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中,美国在这块领域处于佼佼者,毕竟它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也同时在月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地球目前的环境资源能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外太空寻找合适的家园,虽然这一步很难。我国是航天大国,可以很自信的讲,我们仅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这都是因为很多科学家用汗水换来的。试想一下,我们国家在航天这块领域完全是靠自己摸索的,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忙,能走到这一步,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期间已经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其中,相信大家都清楚的应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自此杨利伟成为了中国登上太空的第一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现今,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号的任务就是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并完成对天宫一号的相关维护。神舟十号中有一位女航天员叫王亚平,我们先对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王亚平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能成功入选,背后肯定是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当然了,自身的实力也是很重要的。她于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的任务,并且在6月20号上午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完成了太空授课,在中国的教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王亚平将执行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任务,期间将会给大家继续进行太空授课。这种形式的教学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航天员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航天知识,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1 走路如飞行,转身如花滑,睡在睡袋里 ……12 月 9 日 15:40," 天宫课堂 " 第一课如约开讲。 课堂上,神舟十三号 " 太空出差三人组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除了展示他们在轨工作生活外,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神奇实验。 60 分钟的 " 天宫课堂 ",吸引了亿万目光。孩子们宇宙、太空充满了好奇。 " 最高 " 课堂上的课目表是如何出来的,还能怎么上?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温馨,太空教师王亚平 " 卧室 " 贴着家人照片 在距离地面 400 公里的 " 天和 " 核心舱,太空教师王亚平开启了 " 天宫课堂 "。在失重情况下," 太空出差三人组 " 好像会都会轻功,走路如飞行,可以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由于失重,下肢的血液上涌,导致他们的脸部胖胖的。为了对抗这种情况,航天员们每天要在太空跑步机上锻炼身体。健身器材有跑步机、自行车 …… 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睡觉是一件神奇的事。他们可以站着睡,也能倒立睡,高兴时还可不固定睡袋,当一回 " 夜游神 "。这次 " 天宫课堂 ",王亚平特别展示她的 " 卧室 "。她说,航天员们都是睡在睡袋里的。而 " 卧室 " 则按个人的喜好布置。比如:王亚平的 " 卧室 " 里贴着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她自己的小物品。王亚平透露,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神奇,太空转身暗含时空曲率奥秘 在失重环境中,许多成语比如:脚踏实地、飞流直下、摇摆不定等成语在失重环境中都不适用了,在那里水不再往低处流,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 那么,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怎么转身?" 天宫课堂 " 上,只见,叶光富靠旋转手臂,实现了无依托转身;随后,叶光富又展示了伸展手臂转身和抱臂转身 ……" 太神奇 "!围观的网友们纷纷惊呆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是否违背了角动量守恒?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解释说,真空和失重中隐藏着时空曲率奥秘。" 这就像陀螺仪。我们在玩指尖陀螺的时候,当我们偏转陀螺会发现有一个无形的力在左右着我们的手,仿佛在阻挡我们改变陀螺的指向。没错,这就是陀螺仪的特性,它有维持初始角动量方向的‘惯性’ ,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温柔小手在不断地纠正旋转轴的偏离 ,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人类利用陀螺指引方向的原因 。" 董志川介绍说,如同陀螺仪一样维持原有旋转方向的 " 保守力 " 会作用于我们身体的躯体正轴,带动我们旋转。" 猫也会用这种旋转前肢的方法,来实现在空中无依托条件下的转体。" 不易,世界最高课堂这样 " 炼 " 成 " 和 8 年前的太空课堂相比,这次太空教师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有 50 平方米。"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庞之浩介绍说,太空教育有多种形式。太空授课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那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可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要想完成一堂 " 天宫课堂 ",太空教师们要练就十八般武艺。" 在授课前,太空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授课的内容要先演练。甚至对摄像的要求也很高。" 庞之浩透露,上一堂太空课,王亚平的课程内容是几经筛选过的。 8 年前,为了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门成立了太空授课专家组。当时,专家组成员先后研究了 " 竹篮打水 "" 乒乓球 "" 回旋镖 " 等 20 多种方案。然后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两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 庞之浩解释说,这次 " 天宫课堂 " 很成功精彩,相比之下,这次不仅有物理实验,还有生物实验,因而可使青少年开阔眼界;而且太空教师王亚平这次更从容、淡定了。 剧透,"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中国空间站首次 " 天宫课堂 " 让网友们意犹未尽。后续,还会有这样的课程吗?答案是: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后续,"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庞之浩说,2022 年,中国将建成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大型长期载人空间站,可以相信,届时中国的太空教育会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采用视频传输、天地通话、搭载实验、参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或在地面开展太空设计比赛、参观体验和知识讲座等活动。 据了解,我国几年前就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青少年太空实验方案,并且每年都请专家进行评审,其中优秀的青少年太空科学实验方案未来有望送到中国空间站青少年科学实验柜内实施。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2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提问环节,有汶川的同学问,在太空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对此,王亚平回答说,目前没有看到UFO。由于在大气层外,星星也不会眨眼睛了,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 王亚平表示,透过舷窗我们能看到蔚蓝的地球,还有日月星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我们看到的星星会格外的亮。 王亚平还分享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因为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据悉,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3 北京时间12月9日下午3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全球直播,为全世界网友授课。 这是中国“天宫课堂”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第二次授课。上一次还是8年前,神舟10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曾经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天宫一号舱内,为全国8万所学校6,000万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物理课程,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如何给物体测量质量、如何进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 而这一次天宫课堂,则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上,为全球网友直播。 此次授课的主讲人仍然是王亚平,这是她第二次担任太空教师。除了给大家展示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外,王亚平还带大家参观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航天员们如何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工作。 跟着镜头,我们看到王亚平的太空卧室里,贴满了与家人的合照。王亚平透露,晚上睡觉时,还可以跟家人通个电话。 当然,中国空间站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各种科学实验必不可少。本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将在翟志刚和叶光富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以及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等多项内容。 按照预定设计,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天上的主讲课堂是中国空间站,主讲人是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将担任助手。地面主课堂设置在中国科技馆,但同时新增了4个地面分课堂,分别设置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 航天员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会适时与地面进行交流,回答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提问。 四川汶川的同学向王亚萍提问,在太空中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王亚平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UFO。空间站身处大气层外,由于没有大气的干扰和阻挡,在空间站中看到的星星都不会眨眼,显得格外的亮。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因此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这是在地球上绝无可能发生的奇妙体验。 之所以要开展太空授课,主要是为了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之中。 人类的征途是浩瀚宇宙,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和复兴,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不管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与此紧密关联。 要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怎么能够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我们怎么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我们怎么能掌握探索宇宙太空的主动权? 据了解,天宫课堂品牌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设计,这是第1次在空间站上课。未来,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和工程师进入空间站,进行各种各样的太空实验,并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教学任务。 看到视频直播的网友可能会问,太空中没有基站,空间站如何实现与地球的通讯?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机通讯传输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并没有基站,即使有,信号也无法传出如此远的距离,毕竟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多公里。 为了确保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联络,我国专门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地球和空间站发出的信号,先通过中继卫星接收,再传播出去,从而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信号传送。 中继卫星的传输能力和速度,相当于目前在地球上使用的5G信号,几乎没有太多的延迟,速度非常快。 这样一来,不管是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交流,还是给家人打电话,都可以做到实时传输,有声音有画面,跟在地球上差不多。

据报道,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四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

天链一号01星
“天链一号01星”是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主要用于为中国神舟载人飞船及后续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简介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天链一号01星”准确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器开始拥有天上数据“中转站”。   中继卫星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从而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赢得更多预警时间。
编辑本段研制状况
  “天链一号01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采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通用平台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专家称,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继卫星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天链一号01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承担此次发射任务,该火箭为新型三级液体推进剂火箭,捆绑有两个助推器,火箭全长约55米,起飞质量约343吨。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首次航天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5飞行。
编辑本段“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研制,为新型三级液体挤进剂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其GTO运载能力为3.8吨。全长约55米,起飞质量约343吨。该型号火箭最大的特征是将携带两个助推器,技术难点主要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为轴不对称,这项技术在中国尚属首次。 这次航天发射是“长征三号丙”火箭的首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5次飞行。“天链一号01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正式投入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对于进一步满足中国及国际市场卫星发射服务的需求、增强中国长征火箭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本段火箭残骸坠落贵州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时隔8分钟,用于发射该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的一级助推器残骸坠在贵州省仁怀市九仓镇境内。残骸坠落山沟,无人员伤亡和损失。 “长征三号丙”的一级助推器残骸
  2008年23点35分,设在遵义市仁怀九仓中学的火箭助推器残骸搜救临时指挥所以做好火箭助推器残骸着地准备。在九仓镇就有观察哨8处,观测点240个,每个点都有干部和民兵值守,基本上每个角度都可观测得到火箭助推器残骸的落地情况。   2008年23点43分,火箭助推器残骸着地,由仁怀民兵应急分队组成的搜救组立即奔赴九仓镇已发现的残骸落地现场。“长征三号丙”的一级助推器残骸为白色残骸形体,分为7个部分散落在不同位置,相距最近的3米左右,最远的约200米,其中一部分残骸,长约3米,直径约2.5米。因残骸物体发出的气味相当难闻,搜救人员只能分散在不同位置进行警戒。据指挥所不完全统计,参加此次搜救、疏散撤离的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部队应急分队官兵达1000余人,疏散撤离群众达8万余人。
发射的意义
  本次发射还是中国2008年首次航天发射、2007年9月交付使用的“远望五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首次出海执行测控任务、西昌发射场新改进的低温燃料加注设备和二号工位远距离测控发射模式首次执行任务等,集多个首次于一身的此次航天发射获得成功,表明新投入的一系列新型号 工作人员收集火箭助推器残骸
新设备经受住考验,中国航天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   “天链一号01星”的顺利升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联社、路透社、美国宇航局等媒体与相关机构均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相关报道除了表示中继卫星顺利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外,还有美国军事专家认为这会大幅提升中国的军事能力。   “天链一号01星”的顺利升空要素显示;   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的成功发射,相对而言也是向世界宣布:中国航天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既中国有了天上数据“中转站”。   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航天应急和管理能力又有新进步。“天链一号01星”将在3个方面得到应用并产生巨大效益:   此前“远望”号测量船队加上十余个地面站,才能为“神舟”飞船提供12%的测控覆盖率。而一颗中继卫星就可覆盖飞船50%的飞行轨道,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使用效率都有了质的提高。   航天器在太空中出现故障,抢救时机往往以秒计,一旦错过就可能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随着我国卫星数量的增多,故障率不可避免要增加。张建启说,中继卫星投入应用后,将使航天器故障能够及早发现、尽早解决。   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应用卫星获得的科学数据,要在卫星经过地面站上空时才能下传使用,如果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就会失掉最佳的应对处置时机。中继卫星可使各类卫星实现数据实时下传、及时应用,是各类应用卫星的效能倍增器。
编辑本段中继卫星
  中继卫星相当于把地面上的测控站升高到了地球卫星轨道高度,一颗卫星就能观测到大部分在近地空域内飞行的航天器,两颗卫星组网就能基本覆盖整个中、低轨道的空域。因此由两颗卫星和一个测控站所组成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可以取代配置在世界各地由许多测控站构成的航天测控网。   中继卫星全称是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主要用于跟踪、测定中低轨道卫星、为对地观测卫星实时转发遥感、遥测数据、承担通信和数据传输中继业务及满足其他需要。513所为首颗中继卫星提供了测控、供配电等共计13台设备。其中,遥测视频调制器等设备为该卫星实现后两个用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火工品管理器等其他设备对卫星的正常工作也十分关键。   看中继卫星的主要用途: ①跟踪、测定中、低轨道卫星; ②为对地观测卫星实时转发遥感、遥测数据; ③承担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中继业务; ④满足军事特殊需要,以往各类军用的通信、导航、气象、侦察、监视和预警等卫星的地面航天控制中心,要通过一系列地面站和民用通信网进行跟踪、测控和数据传输。中继卫星可以摆脱对绝大多数地面站的依赖,自成独立的专用系统,更有效地为军事服务。   中国首颗中继卫星将服务神七 提高测控覆盖率   中新网西昌2008年4月26日电 (唐振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二十六日对媒体说,刚刚发射成功的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一星”,将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应用。届时,“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将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二大幅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军事威慑作用
  “天链一号01星”卫星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军事高科技信息有了质的提高。敌国的一举一动,至少在中国周边的所有军事动向都将真正在我军掌控之中! 众所周知,美国的航空母舰一直是中国的心头大患,“天链一号01星”的升空定位可以及时测控及时跟踪美国的航空母舰,让美国的航空母舰变成一艘水面“漂浮物”,随时随地搞定它!   美国宇航局资深航天专家雷纳德·戴维表示,中国军事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先进的天基C4ISR(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与探测)和目标锁定能力。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报告认为,中国一直致力于获得灾害/环境监测卫星。第一阶段的“环境卫星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其中两颗装备有红外与多孔径成像系统,第三颗装备有穿地雷达;第二阶段的“环境卫星计划”由8颗卫星组成,其中4颗是照相,另外4颗是雷达探测。五角大楼的这份内部报告宣称:“未来10年内,北京非常可能发射雷达探测、海洋侦察、高清晰度照相侦察系列卫星,最终将发射专门用于军事行动的先进成像、侦察、地球资源卫星。”据五角大楼军事专家估计,中国已经发射升空的3颗“北斗卫星”,对中国以及周边邻国的侦察精度已经达20米。报告称:“‘北斗’是非常先进的定位系统,该系统适合军队、舰船和车辆使用,也适合领导人发送或者接收保密指令。”


6.据报道,我国的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

6.BC [由题意知,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是同步卫星,即T=24 h.由GMmr2=mv2r=mω2r=m4π2T2r=ma,得:v=GMr,运行速度应小于第一宇宙速度,A错误.r=3GMT24π2,由于T一定,故r一定,所以离地高度一定,B正确.由ω=2πT,T同ω月,C正确.a=rω2=r(2πT)2.赤道上物体的轨道半径小于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故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D错误.]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接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解读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新华网酒泉9月27日电(记者李清华、徐壮志、赵薇)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前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了记者采访,介绍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有关情况。天宫一号将分别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提供交会对接目标。初步建立长期在轨独立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空间技术试验。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其中,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神舟九号飞船是否载人,将根据神舟八号任务评估情况决策,神舟十号飞船执行载人飞行。天宫一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寿命最长的低轨道飞行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低轨道飞行器中寿命最长的,可以说是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8.5吨,设计在轨工作寿命2年。其中实验舱可供2至3名航天员驻留,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目标飞行器提供动力能源。发射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T1火箭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新研制了直径4.2米的整流罩,对助推器、控制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等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火箭全长52米,起飞重量493吨,运载能力8.6吨。由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远望号测量船及北京飞控中心、西安测控中心组成陆、海、天基测控网,完成飞行任务的测量、控制与通信支持。 天宫一号发射计划调整不会影响神八发射及交会对接从6月中旬开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号FT1火箭等飞行产品陆续进入发射场,进行发射场区各项测试工作,原计划瞄准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8月18日,“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为同一系列,出于安全考虑,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对天宫一号发射计划作相应调整,暂停了发射场的有关测试工作。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迅即成立了火箭故障调查委员会和故障审查委员会,研制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所有专家,夜以继日地开展了数据分析、计算仿真和试验验证工作,查明了故障原因,制定了改进措施,对包括天宫一号发射任务在内的同系列火箭进行了举一反三和改进。9月19日,经过改进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将“中星1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也证明了这次改进措施有效。9月10日,发射场区测试重新启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目前情况看,这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计划调整到9月底实施,不会影响11月初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的计划安排。


上一篇:姑娘 我爱你

下一篇:丰乳肥臀16部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