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裂

时间:2024-06-04 18:50:38编辑:阿星

西晋灭吴是哪一年

吴(229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

280年(太康元年),晋将杜预率领十万大军继续前次的攻势,孙皓紧急下令张悌率领七八千人抵御,杜预破了张悌大军,直逼建业,孙皓手下已无人为他卖命,自知大势已去,便等西晋大军攻来时,在石头城上宣布投降,至此,280年东吴灭亡,三国归西晋。


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西晋灭东吴是哪一年?

一提到渡过长江大规模作战,大家马上会想到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百万雄师仅仅用了三天时间渡过长江天险,攻克了国民党老巢南京,彻底覆亡了蒋家王朝。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渡过长江天险的作战要数发生于公元280年的西晋灭吴之战,史称江河进攻战。 早在这次事关全国再度统一的战役发动前18年,司马昭就提出了灭吴的大战略,先定巴蜀,三年之后,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破建业,完成统一。而真正将这一策略落实已经到了其子司马炎手里。西晋为灭掉东吴光准备就进行了十年时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准备便是听从老臣羊祜的建议任命王濬为水军司令,大规模的建造船只,训练水军,只有打造出一支能征惯战的水军来才能彻底踏平东吴。这是历史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当年曹操打不下东吴,就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军。王濬打造出来的战船长约一百二十步,每艘船都有几层楼高,可容纳2000多余士兵,船上可骑马行进,异常平稳,可谓是当时的航空母舰。 而东吴此时也迎来了其最后一个帝王孙皓,此人荒淫无度,固执己见。王濬打造战船的木板已经漂流到了吴国境内,好多大臣都提醒王濬要加强中上游的防备,但孙皓的脑瓜子还停留在上次打败魏军的胜利上,以为长江是天险,无人可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做好了灭吴的一切准备,派杜预、王濬等六人分率六路水军陆军共计20万大军,六路齐发,水陆并进,直扑东吴首都建业。水陆并进、多路齐发可以将东吴在长江沿线的防御阵线像砍瓜切菜一般让其彻底崩盘瓦解,让其首尾无法照应,西晋大军的主力是王濬率领的八万水军,他们要从四川一带顺流而下。 杜预、司马怞、王戎等陆军大将的任务便是将长江沿线防御要塞全部拔除,扫清长江障碍,配合水军的进发。东吴的兵力也有20多万,西晋总兵力只有20万,兵力上不占优势,但东吴需要把兵力分配到沿江各地以及江南各地防守,这样就给了西晋大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有利条件。一代名将杜预在配合王濬水军攻克长江重镇江陵的战役当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到最后西晋三路大军司马怞、王浑、王濬都兵临建业城下,东吴末帝孙皓反绑着双手,拉着棺木向王濬大军投降,东吴彻底谢幕。西晋至此结束了三国乱世,完成了中华版图的又一次统一。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什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1、隋朝的统一: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2、隋朝的灭亡: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时期,隋炀帝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隋朝的统统一与灭亡的内容

知识点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杨坚胭脂井的故事胭脂井建于南朝陈代。六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是个偏爱寻欢作乐、不关心国事的皇帝,虽然他在位时常传来前方敌情紧张的报告,但陈叔宝依然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公元588年,杨广带领51万隋兵分八路向建康进攻,并最后攻陷建康(南京)。当陈后主听到外面杀声震天时,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慌了手脚。他匆忙带着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逃到景阳楼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这时发现了眼前有一口枯井,他连忙拉着两位妃子躲进了枯井里。隋军最后盘问太监才知道,陈后主躲进了井里。隋军士兵高喊让里面的人出来,但井里却没有人答应。隋军士兵又大喊说“再不出来,就扔石头砸进去了。”里面这才传来痛哭声,隋兵们用绳索把三人从井里拉了上来。两名妃子当场被杀,陈后主被俘虏。据传,当时两贵妃化妆的脂粉比较浓艳,在进出枯井的过程中,这些脂粉都掉落在井栏上,留下了千年抹不掉的痕迹。后人因此称这口井为胭脂井,也称辱井。2、隋朝的统一①背景:南方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②经过: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③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隋初的强盛(1)措施:①经济方面: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作用: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繁荣盛世局面。4、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1)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2)主观上:④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⑤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5、回顾上学期所学知识,哪些朝代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哪些朝代定都过长安?(1)秦朝、西晋、隋朝;(2)西汉、前秦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1)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其他目的: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2、开凿时间:从605年起,隋炀帝时期3、隋朝大运河概况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北向南分为四段,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4、评价:运河风光(1)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汴河怀古南朝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2)作用:①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5、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2)以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3)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首先由中央挑选“贤有识鉴”的官吏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德、才干等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2、形成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期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3、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②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2、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①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②都创立重要制度,影响深远③都兴建大型重要工程④都因暴政而亡,皆为短命王朝【拓展延伸】1、正确认识大运河的开凿。隋朝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但由于隋炀帝的保证致使隋朝灭亡,所以后人对大运河这一巨大工程褒贬不一。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①从主观原因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首先是: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进而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和长安运输。②从历史背景来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自三国以来,南方不断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南地区供应。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无法满足需要,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路运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③从历史影响来看,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所以人们将它归结为隋炀帝的暴政之一。但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2、隋文帝为何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的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实权在上层权贵手中,按照门第,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3、科举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①进步性:选拔官员的标准是才学,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打破了世袭制和地位低下者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②局限性: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思想。4、秦朝与隋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都实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②都有举世闻名的大型工程,如秦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③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隋末山东农民起义;④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不同点:①所处阶段和所起作用不同:秦朝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秦的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制度;隋朝统一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隋朝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②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秦始皇注重政治制度建设,巩固政权;隋文帝注重恢复和促进经济发展;③对知识分子采取的政策不同:秦”焚书坑儒“;隋朝实行科举制,笼络人才。【课本问题解答】1、问题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前朝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科举考试选官的标准是才学,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2、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列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材料大意:父母无法养育自己的孩子,恩爱的夫妻逼迫离散,万户的城镇无人居住,千里的区域没有人烟。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致使民不聊生。

三国时期怎么少见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呢?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虽然到了东汉末年,汉王朝已经逐渐日落西山,但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依然没有南下中原,可能有许多人会说,北方游牧民族不是非常喜欢掠夺的吗?东汉朝廷的衰退对于他们来说可是一个绝佳的好时机啊,汉朝处于极度衰弱的情况之下竟然没有遭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其实在汉书之中三国时期,汉朝的确遭到了北方民族的袭击,但因为曹操的指挥有方和魏国军队勇猛,使得游牧民族被打的大败而归,这是怎么回事呢?即使面对孙刘两家的强大威胁,曹操在对外打击外族入侵上面丝毫没有“怂”过三国时期的魏国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都在北方,一直到了唐朝,中国的经济重心才逐渐转移到了南方地区。当时的曹操是刘备口中的“国贼”。但即使面对孙刘两家结盟的情况,曹操依然没有被击垮,反而越战越勇。由于魏国占据了汉朝的北方领土,也就不可避免地依靠一家之力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了。当时的乌桓在袁氏残余势力的许诺下大举向汉朝发起了进攻,但不幸地是他遇到了曹操。可能有人会问这个乌桓怎么跟袁氏势力勾结起来了。其实袁绍在败于曹操之后,袁氏残余子孙为了重夺领土,只好勾结与北方游牧民族乌桓,并许下了丰厚的条件,乌桓才答应出兵。此战乌桓派出了精锐兵力气势汹汹的来到了汉朝边境。当时的曹操手下有着三大精锐部队,它们分别是青州军、虎豹骑和虎士。他们是曹魏的立国之本。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敌,曹操率领万余精锐骑兵采用“闪电突袭,大迂回”的战术奇袭乌桓大本营,一战打的乌桓丢盔弃甲使得曹操在北方威震天下,至此在曹操掌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南下过。虽然曹操和孙权、刘备一直窝里斗,但是他们都是大汉的臣子,在面对外族入侵上面丝毫没有手软,三国真的是一个令人憧憬的时代啊.

三国混战一百多年,为什么没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

古代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的各王朝的一个威胁,即使富庶如大宋,也常年疲于应对与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战争,大明王朝也是毁在外族手中,但是混乱如三国,瘟疫战争不断的百年间,对于觊觎中原已久的少数民族来说应该是个绝好的机会,可是整个三国却找不到这些外族的存在。三国时期也有外族,但是那个时候这些势力还没成气候,而且也许是三国各位王者确实是太厉害了,就譬如说曹操征战河北时,顺便把乌桓一族也灭了,就连高句丽也只是派了个小卒就完成了刺杀鲜卑首领的任务,蜀汉讨伐蛮夷,以及百越大战各族。汉朝中晚期的时候,外族势力就已经在连年的战事中,被汉军打的四分五裂,战斗力大幅下降,而且在武器方面,汉族还没有与外族形成民族大融合,所以他们的制造业既缺乏技术也缺少材料。还有一点,少数民族虽然在实力上上对中原产生不了大的威胁,但是在北方边界的小动作却是不断,并且占据了一些小的边郡,而曹操的政权对此已经顾不上了,最终只能接受战略上的调整,缩减战略规划,这对外族来说就理解为中原政权的让步,暂时也起到了安抚的作用。中原在连年的征战疫病之下,人口急剧减少,而想要恢复生产经济就离不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个时候曹操就提出将匈奴迁移至中原一带,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大量的外族迁入中原,也为日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总之,三国时期,外族势力在战略缩减政策和民族迁移两项举措下,双方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也是三国时期,各游牧民族没有趁乱进犯中原的原因吧。

三国真的死了几千万吗

三国时期出了什么事,使几千万的人口变得只剩不足一千万了?1、首先,西晋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殖。其次,推行轻徭薄赋,经济的发展使部分脱籍人口想要稳定,这样就必须重新入籍。2、实际上,战争频发的确是一个直接因素,但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疫祸横生。换句话说,瘟疫才是汉末三国之际背后的罪魁祸首。瘟疫是战争的导火索汉末第一场大型战役,众所周知,非黄巾起义莫属。3、而到了三国时期,因为战争需要,大部分的青壮年都上了战场,而且与士兵一起上战场的还有他们的随军家人。这批人充当了军队的后勤服务,但是在人口统计数据时却不会被记入,一个因为他们往往流动性太大,不好管理。持续近百年的三国,这期间到底死过多少人呢?通过这样的描述来看,三国时期死亡的人数肯定是上千万了。梁启超所列出的四点原因很中肯直接切中要害,他所说的正是三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四十万人,也不能全部去打仗,还要戍城守边,还要有文职人员等等。曹操只养精兵,曹操最引以为傲的军队就是“虎豹骑”,!曹操经常携精兵以少胜多。第二次占徐州,是骗曹操的人马,前文说过可能是三万人。又有其他人马投奔刘备。势力很大。三国志讲,人马数万。到底是几万呢?大概不会超过五万。很快,刘备又被曹操打败。全军覆没。投靠袁绍去了。再后来到了荆州。这个过程持续了30年之久,直到曹操统一整个北方,孙权雄据扬州和荆州,刘备占据益州为止,战争才在三国内部基本停止,战争转化为三国之间国与国的战争,之后的战争主要在边境地区发生。从一些数据中能看出三国时期有大约4200万人突然消失了。老版《三国演义》真的死了很多人吗?是的,死伤肯定有的在影视剧拍摄中,尤其是像“三国”这种史诗类大型影视作品伤亡更是在所难免,所以在拍这类影视剧的时候,会定有一定的死亡指标。而是因为权力争夺之下没有争过杨仪,被杨仪派马岱给杀死的。也就是说魏延死在权利争夺之下。并没有所谓的魏延造反。事实上魏延对蜀汉的忠心无人可比。最后就是蜀汉阵营中的廖化。老版《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去世了。2022年11月1日,娱乐圈传来噩耗,天天在94版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干儿爷的演员陆树铭因突发心梗去世,享年66岁,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准备相关的悼念活动。长期以来,后三国历史是被人忽略和无视的。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病逝到西晋灭吴这整整四十六年里发生的历史故事只拍摄了七集草草了事。而新版《三国》只有一集,声称“截断浊流。老版的《三国演义》是由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洪宇宙、魏宗万、张光北主演。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谈到三国演义就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英雄传记。三国时期里的所有战争一共死了多少人?魏国灭蜀之战时,魏军有钟会10余万大军、邓艾3万人马、诸葛绪3万人马,合计也不过约16万人。灭吴之战,魏军也不过出动了大约20万人。喜欢“号称”自己多少多少人。通过这样的描述来看,三国时期死亡的人数肯定是上千万了。梁启超所列出的四点原因很中肯直接切中要害,他所说的正是三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赤壁之战,曹军二十余万,损伤过半。汉中之战,曹军前后损失不下三万,主要是夏侯渊和张_人马损伤。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三万人被俘虏。这都是曹操手上打的败仗。其实历史上三国打仗人也的确很多,大的战役,的确有几十万的对决,而且整个三国时期,下来,也不止是一次这么打,死的人的确很多,而且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死伤人数,不可计数。曹操打刘备动不动就死几十万大军是真的吗?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一些案件,所以在小说中出现着打仗就有几十万的军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啦,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早期几千、几万那就是规模不小的战斗,哪怕到了三国末期的灭国之战,也不过出动十几、二十万的样子。肯定是假的。军队的数量与人口的基数是密切相关的。史书中写到:“墟邑无复行人”。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85回)这70万大军在陆逊火烧连营中损失惨重,当然未必是全军覆没。是什么原因使得三国时期死了98%的人口?1、古代由于医学并不发达,瘟疫对于三国时期的人来说,和绝症没什么区别。而且瘟疫强大的传播性和极高的致死率也是导致人口消亡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在古代如果得了瘟疫,那基本是无药可治只能等死。2、这三项因素每一项都会产生人口减少,而人口减少的最大原因就是战争,接下来,黄巾起义开始了。3、东汉时期人口还算密集,但是到了三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有个很显而易见的原因,那就是战争。战争除了在战场上死人之外,平民老百姓的平均寿命也很是短暂。4、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3%。


如果没有黄巾军起义,那还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吗?

三国演义当中黄巾起义是一个关键的锲子,而不论是桃园三结义或是事后的三国刘备、三国曹操、孙坚等所立过的贡献全是在黄巾起义之时立过的。所以说,要是没有黄巾起义或许就没有后边的天地分三国了。自然皇朝的更替还会继续再次,终究黄巾起义爆发点,变成碾死东汉王朝的最终一根稻草。作为跑龙套换句话说早期的小反派角色,三国演义针对黄巾起义的全部全过程写得比较简单,终究仅仅锲子,仅仅用于烘托三国刘备三人组的辉煌品牌形象的,没有必需的状况下不容易有过多的叙述。可是这一场汹涌澎湃的农民战争整整地策划了十多年,集聚了三十几万人,遗憾短短的九个多月就被消灭了,见效快去得也快。三国演义作为小说集,当然也是有小说集由于剧情必须而编写的成分,因此黄巾军的头领也是有法力在身的。听说张角在山顶挖药的情况下遇上了一个老仙人,获得老仙人教给“天书”三卷,名叫《太平要术》用于普救世主人。如果是萌发别的思绪,一定会有恶报。这也推测了张角的结果,在散施符水,救死扶伤的全过程中萌发欲望,最终自掘坟墓。而这名仙人恰好是小说集之中三位拥有法术在身的仙人之一的南华老仙。小说集当中三位仙人针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拥有至关重要的功效,南华老仙和黄巾起义,于吉和陆逊,左慈和三国曹操。张角三人策划的黄巾起义尽管提前准备很久,可是这种提前准备一点也不充足。农民起义素来是谣传优先的,因此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也在这个时候逐渐散布起来了,用于妖言惑众。以后,张角立过了三十六方,大气亿元人,方块六七千,各立渠帅。因此也就是整整的集结最少三十几万人马,立过了三十六个渠帅,提前准备在全国各地一同暴发,看起来是盛况空前,结果便是被各个击破。黄巾起义能够说成不知天高地厚,并未抵达启动的时间,就会有手底下徒弟周唐揭发,而在洛阳市渠帅之一的马元义就立即被击杀。获得信息的张角迫不得已当晚逐渐起兵,自号“天公将军”。而一场蔓延到青州市、幽洲、徐州市、冀州、荆州市、扬州市、兖州、豫州八州的黄巾起义就宣布拉开帷幕。前期因为盛况空前,四方包含被驱使的老百姓做到了四五十万,因此军人是望风而逃,非战而溃。可是时间不断没有多长时间,官府就反映过来了,一面一声令下各个地方搞好防御力,一面外派卢植、皇甫嵩、朱儁带兵缴匪。这个时候农民起义迅速进入了对峙环节,而三国刘备三人也是在黄巾军侵略幽洲的全过程中,幽洲刺史刘焉出榜征募义兵之时应榜而出。那时候的三国刘备早已即将到三十而立了,那时候一无所成,靠织履贩席谋生。针对不甘平凡的他而言它是一次关键的机遇,而恰好也是扭转乾坤,必须虎将就会有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必须金钱中山市大生意人黄金白银坐骑精铁所赠。征募人马以后也是连战连胜斩邓茂,败程志远又赴青州市助龚景救场。一样官府三路人马逐渐进攻,黄巾起义的局势就骤变。张角的十五万人马只有和卢植的五万人马僵持于广宗,张梁张宝和皇甫嵩、朱儁战于颍川。而黄巾军的主要都被官府的兵马盯紧了,而全国各地的义兵就逐渐还击了,也是以这个时候逐渐黄巾起义逐渐失势了。最终,伴随着张梁张宝的兵败,张角的病亡,黄巾起义基本算作完成了,事后仅有黄巾惨党再次斗争为三国刘备、孙坚、三国曹操等的兴起作出独特的奉献。

三国时期是从黄巾起义的时候开始的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许多英雄豪杰也是在这乱世中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很多精彩的战役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不只是国内有不少以此为蓝本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说、影视、游戏等,国外也有很多人热衷于这段历史,是十分忠实忠实的三国迷。但是颠覆很多人常识的是,大家所喜爱的关羽、周瑜等人都不属于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也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那么,所谓的三国时期到底是哪段时间,那些精彩的人物和故事都不属于三国时期属于什么?首先,史学界公认三国的开端是延康元年(220),这一年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并定都洛阳,东汉王朝从这时起才算是真正灭亡。在此之前不管是有多乱,东汉朝廷有多么无能,皇帝有多么卑微,任人摆布,都属于东汉。而大家认知里从黄巾起义或者董卓进京开始的三国,其实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误将小说当作正史。毕竟《三国演义》写的实在是精彩,很多人可能《三国演义》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倒背如流,但根本没有读过《三国志》,许多历史细节也都不甚清楚。《三国演义》流传海内外,很多外国人也因为不了解中国历史,真的将故事当作了事实,以为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文学作品是真正的历史资料。如果问一个外国人《三国演义》是什么,他可能会说的头头是道,或者至少是略知一二,但是要问起《三国志》很可能他会表示不清楚,或者干脆是没听说过。这是不少人的误区,情有可原。不止如此,还有一个东西在混淆人们对于三国的认知,那就是三足鼎立。三足鼎立是在东汉末年,三个武装集团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的一种局势。三足鼎立局势的形成是在建安十三年(208)我们所熟知的赤壁之战结束后,面对孙刘联盟,曹操南下计划破产,刘备据西南,孙权占东南。这个时候虽然各势力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但是皇帝依然是属于天下至尊,哪怕是傀儡皇帝也没有人敢公然反抗。曹操在一开始就不惜大费周章将小皇帝接到许昌,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号,为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此后最多他也只是汉朝的丞相、公侯,而不是废帝自立,他的自白书《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也说得很清楚。所谓魏武帝的名头,也是他的儿子曹丕在篡汉自立后追加给他的。三国是从曹丕称帝开始的,这个时候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又在做什么?曹丕怎么就能够畅通无阻的称帝呢?其实这个时候是曹魏刚刚联合东吴从蜀汉手里夺取荆州后不久,刘备一方接连折损大将失去土地,元气大伤,无力阻止曹丕称帝。东吴的孙权已经和曹丕联合,再加上本身东吴的实力放在陆地上没办法和曹魏比,守着长江天险严防死守就已经是最优方案了,怎么会选择吃力不讨好去阻拦曹丕。不过,虽然阻拦不了,自己同样称帝是完全可以的。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继续打着"延续汉朝、兴复汉室"的旗号,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史称"蜀汉或季汉"。称帝后的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就率数万大军向东讨伐孙权。但是一年后,就在夷陵之战中参拜,蜀汉实力大损,一下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孙权自知力量不够,于是选择了观望,偏居一隅休养生息。黄初三年(222)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到太和三年(229)他才称帝。而且在最开始被封为吴王的时候,他的年号也很耐人寻味,曹丕是"黄初",刘备是"章武",而他却是"黄武"。可见在他眼中,自保修养才是第一要务。从长远来看,他的战略是很成功的,比起蜀汉快速消耗,曹魏被司马家篡权,东吴确实发展更长,成为最后灭亡的一国。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正式结束。其实满打满算,整个三国时代也不过六十年,但是却在各种演绎之下变得精彩纷呈。许许多多的三国题材作品出现,让三国这把火越烧越旺,越烧越久。真正最受欢迎的是三国的前奏部分,因为它作为乱世包含了英雄、美人、传奇等等。到了三国的那六十年,虽然同样精彩,但总归还是少了点东西。不过如果真的能再出现一本类似于《三国演义》那样的著作对真正的三国进行一次演义,这段历史是不是也会变得更加吸引人呢?

三国是怎么统一的?


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最终统一三国。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 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三国统一于何时?

是被司马炎统一的,史称西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扩展资料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 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参考资料:西晋-百度百科

上一篇:新版超级马里奥

下一篇:兄弟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