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摊破浣溪沙诗意,古诗摊破浣溪沙李璟
1.李璟摊破浣溪沙诗意: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2.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3.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4.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5.原文如下: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作者:李璟(五代)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6.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7.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8.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9.注释:依前:依然,依旧。
10.春恨:犹春愁,春怨。
11.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12.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13.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
14.这里指带信的人。
《摊破浣溪沙》李璟意思
《摊破浣溪沙》李璟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原文: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浣溪沙李景翻译
白话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原文: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浣溪纱》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扩展资料: 《浣溪纱》 ,词牌名,是浣溪沙的别名。 《浣溪纱》 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 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 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 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 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 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 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 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 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 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 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 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 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李璟:摊破浣溪沙
作者: 刘文忠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璟 南唐中主李璟的这首小词,是抒写愁恨的。作者在词中所描写的愁恨,是通过征夫与思妇来表现的,并非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是一种代拟手法。但写人之愁恨,也可形己之愁恨,艺术作品本来就有这种表现手法。作者究竟为何事而愁恨,却始终没有说破,若即若离,采用了模糊的表现手法,使读者去感知、去猜测,给词的意境罩上一层朦胧的色调。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篇,所描绘的是一幅衰飒萧条的秋日景物图。菡萏即荷花,当夏季到来之时,荷叶新举,如一把把碧绿的小伞,随风荡漾在绿水碧波之间,那含苞待放的荷花,绽开了鲜艳娇嫩的笑脸,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如今时至秋日,经过秋风秋霜的侵染,荷花已经失去妩媚动人的光彩,变得香销叶残了。就连无情无知的西风,似乎也不再忍心去摧残香销叶枯的残荷了。“西风愁起”四字用得很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明物的感情,是物类拟人化的写法,有化景物为情思的作用。写自然物类的愁,更见人的愁,艺术效果非常好。下文接续“还与韶光共憔悴”一句,大有物换星移,年华易逝的感叹,与韶光共憔悴的又何止菡萏一种呢?不但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会随着时光由盛而衰以至憔悴,人又何尝能够逃脱这种命运呢?这一句既指物,又指人,睹物伤情,“不堪看”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了。景语中正含情语,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下片画面一转,由景物描写转向写人事,即抒写人间的愁恨。“细雨梦回鸡塞远”一句,先就征夫说。“鸡塞”即“鸡鹿塞”的简称,在今陕西横县西,诗词中常用以指代边远要塞。细雨濛濛,最易勾起人们的愁怀,在细雨中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征人的梦魂大概会飞向故园与亲人欢聚了。但梦中的欢乐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幻境,梦醒之后,征夫又发现自己仍在边塞,个中愁苦是难以言喻的。“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是就思妇说。她为了思念“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丈夫,在明月之夜,在孤眠独处的小楼上,吹彻了玉笛,似乎在用悠扬的笙笛,来呼唤远方的亲人。夜深露浓,清寒入骨,但到头来远戍边塞的丈夫还是没有回来。结穴二句,抒写无穷无尽的愁恨,有总括全篇的作用。末句的倚阑人,词中没有指明是征夫还是思妇,从表象看倚阑干的应是思妇,从抒情内容看,“多少泪珠无限恨”一句,应包括征夫、思妇和作者在内,它是有普遍的典型意义,能唤起人们的联想,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这首词在词史上是颇负盛名的。据马令《南唐书》记载:“冯延已作《谒金门》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曰:‘干卿何事?’对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雪浪斋日记》云:“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王安石所欣赏的“细雨”二句,是人们传颂的佳句。这两句词所以为人们所欣赏,除玉笛吹寒构思用字新奇外,也与朦胧的意境有关。细雨如丝的景色本来就是朦胧的,梦醒之后,回忆梦中的情景,也有胧朦渺茫之感。玉笙吹寒的环境,又发生在月朦胧夜朦胧的氛围中,更增强了朦胧的气氛,这种气氛把无限的愁恨烘托渲染到了极致的程度,这正是它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主题表现什么感情?
这首词是作者以一名思妇的口吻写的,上阕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叹,最直接的抒情是:还与韶光共憔悴 下阕写雨夜梦回,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一般这么认为),表现出孤独、凄清的场景【摘要】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主题表现什么感情?【提问】
这首词是作者以一名思妇的口吻写的,上阕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叹,最直接的抒情是:还与韶光共憔悴 下阕写雨夜梦回,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一般这么认为),表现出孤独、凄清的场景【回答】
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回答】
浣溪纱 李璟 赏析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
以前读李璟和李煜的词,颇不明白他们父子俩的词中所弥漫着的那种愁肠百结的情绪,总是认为:他们都当了皇帝了,哪里来的这么多的万种闲愁呢?皇帝还会因为思念某个女人而不得而去写情诗吗?总以为他们词中所写的都是缠绵悱恻男女之情,而没有考虑到词中的男女之情另有所指。现在看来,的确,那肯定不是纯粹的男女之情,站在皇帝的高度,不应该仅仅看到几个美女,以皇帝的胸怀,也不应该仅仅能容纳儿女情长,还应该包括社稷民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起珠帘本想观看楼前的景物,借以抒发怀抱,可是卷起珠帘之后,发觉依旧春愁浩荡,春愁就像那锁住重楼的浓雾一样铺天盖地。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眼前的落花得以体现这种无边无际弥漫着的春愁。“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谁是落花的主人呢?何处是落花的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飘忽,悠然神往。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李璟《浣溪沙》
1、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扩展资料赏析《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描绘了一个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她对着秋风残荷白伤。梦醒后的吹笙更使她愈加感到凄凉。词中细腻地抒发了她的凄楚哀怨之情,前片写景,后片写人,层次分明而又意味悠长。其中的"菡萏"两句和"细雨"两句更是备受后人的赞赏。上片写秋色凋零之悲感,下片写细雨梦回之远思。时空交错,境极高远,而语言却自然沉郁,读之令人凄然欲绝。李璟贵为国主,雄踞一方,何至作此等缠绵怅悒之语?其实乃是一种超越尊卑贫富、寿夭得失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在看似柔婉的词语背后,是对人生浮沉的大感慨。这首词咏思妇怀人。思妇在梦中与征人相会,可那只是瞬息的欢愉。随着梦醒而逝去,外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现实。荷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花下的荷叶更是残败不堪。一阵秋风吹过,水面上回荡的绿波正如人的愁思一般,为荷花的凋落飘零而发出阵阵叹息,同时也引起了思妇的心绪。
摊破浣溪沙李璟古诗赏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赏析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 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浣溪沙》翻译
《浣溪沙》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
李景浣溪沙怎么解释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菡萏,荷花的别称。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
这首浣溪沙是谁写的?题目是什么?(最好有赏析)
分类: 艺术 >>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解析:
诗词名:浣溪沙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 体裁:词 类型: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好一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纳兰容若可谓是才华绝代的人物,奈何天妒英才,仅活了三十一岁。他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读他的词,挚意深情而凄婉动人,原因据说是因为他恩爱的妻子在婚后几年就早逝了,对他的感情影响很大,之后写了许多篇回忆,悼念他妻子的诗词,陈维崧评曰:‘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知道了这些,就知道诗人在写诗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了。体会一下失去最爱后的景况,在夜深人静之时(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孤孤单单的你,回想逝去的时光,不由发出感叹‘我是人间最悲哀凄凉的人,知道我为什么痛哭流泪么,因为我想起永失我爱的生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