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倌

时间:2024-06-05 08:32:52编辑:阿星

樊哙作为刘邦的救命恩人,刘邦临死前为何还要杀他呢?

在西汉的开国元勋当中,舞阳侯樊哙身份比较特别,他不仅仅是刘邦好友,或是刘邦的恩人,也是刘邦的亲人。但是到了公元前195年,刘邦在临终前却落了一道意旨,指令陈平搭车前去军内,将樊哙现场处决,随后提头来见。即然樊哙与刘邦关联这么好,汉高祖为何还要痛下杀手呢?我们先说一下樊哙此人,这个人是也沛县人,出身寒微,以杀狗为业。刘邦在沛县有很多至交好友,在其中也包括樊哙。刘邦与吕雉结婚不久后,樊哙也结婚了,他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吕须。公元前209年,樊哙追随刘邦在沛县举兵,自此一直争霸南北方,在打倒秦代、楚汉战事环节中屡建军功。依据事后的统计分析,樊哙依次“斩头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破军星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宰相一人,大将十二人,二千石下列至三百石十一人”。此外,樊哙对刘邦有救命恩情。当初刘邦在参与鸿门宴的环节中,局势一度极度危险,多亏樊哙闯了进去,才消除了危机。加上樊哙娶吕须,与刘邦是“连襟”,因此刘邦对樊哙很好,“故其比诸将最亲”。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刘邦曾经一度生病,不愿见别人,每天就是趴在宫里边,还传旨不许一切重臣晋见,一连十几天的时间也,弄得朝野人人自危。周勃、灌婴这种开国元勋都不想入宫朝见,但是樊哙却不害怕!樊哙没经刘邦的批准,立即闯进宫中。樊哙进宫后,发觉刘邦正枕在一个太监的身上歇息,他现场留下泪水,讲到:“始皇上与臣等起充沛,平天下,何等壮也!今天下定下,又何惫也!且皇上病甚,重臣震恐,看不到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皇上独看不到赵高的事乎?”听完刘邦樊哙得话,不但没有气愤,还兴高采烈站起来了。没多久,樊哙领命带领精兵出战。就在那樊哙走了之后,刘邦的病况更严重了,有些人向刘邦讲了一番话,觉得樊哙毫无疑问适用吕雉,“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杀戚氏、赵王称心之属”。这话说到了刘邦的心坎里了,他因为一度要想毁掉皇太子,因此害怕自己去世后,戚夫人、刘如意会遭到吕雉的残害,为了保住二人的生命,便决定灭掉樊哙,消弱吕雉的阵营。因此刘邦让周勃去替代樊哙带兵,与此同时让陈平前去战地,将樊哙斩头。两个人视死后考虑,在半路就商量着应该怎么办。她们一致认为樊哙不可以杀,一方面由于樊哙是吕雉的妹婿,另一方面刘邦正在闹脾气,一旦未来发生错漏,不幸是他们,因而要杀也要刘邦亲力亲为。陈平来到中途,就获得了刘邦的噩耗,他提前返回长安,表述这件事情,防止了一场灾祸。此外,樊哙又被带回长安。吕雉立即释放出樊哙,恢复它的官衔、官爵、实封。直至公元前189年,樊哙才病亡。在吕雉当政期内,樊哙的老婆吕须、孩子樊伉权势熏天,但是在吕雉去世后,吕须、樊伉也被处决,官爵由樊哙的庶子樊市人继承。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刘邦曾下令杀掉开国功臣兼连襟,舞阳侯、大将军、左丞相樊哙。公元前195年,西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刘邦病重,自知不起,其时“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刘邦因此大怒,派出陈平和周勃去剥夺樊哙的兵权,并命令他们杀掉樊哙,不过,陈平和周勃担心吕后动怒,没有下手。这似乎是刘邦称帝以来唯一的一次下决定要杀嫡系功臣,此前的萧何也仅仅只是囚禁,稍许警告后也就一切如常。而且,樊哙的地位也不一般,不但是刘邦在沛县起家时就跟随的嫡系元老功臣,还和刘邦是连襟,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和樊哙两人之间这么亲密的关系,难道真就是因为旁人的几言劝说,就下定决心杀掉?杀樊哙和杀韩信还不同,韩信本就是个外来户,只是个雇工,按功绩换取酬劳,和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没有什么交情,杀韩信不会引起朝局波动。可樊哙是有原始股的股东之一,和掌权的沛县元老集团交情深厚,加上吕后的关系,杀樊哙对朝局的影响就大了。那么,刘邦为何下狠心要对樊哙下手?仅仅只是担心樊哙会听从吕后的命令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原因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大凡皇帝临终前做出的决定,一定是为了之后的朝局和皇权的稳定来考虑,樊哙能否有这么大的威胁?一般都认为,樊哙能执掌兵权,是弥补了吕后外戚集团的软肋,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吕后在樊哙的帮助下势大,从而架空皇帝,这个想法没错,可实际上,我认为,刘邦更担心的是,樊哙利用自己的身份,促成吕后和沛县元老的合流。刘邦生前,汉朝最主要的势力集团有五股,以萧何为代表的沛县元老集团、以张良为代表的六国贵族集团、以韩信为代表的异姓王集团、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集团,还有封藩在外的刘姓诸王等。至刘邦临终前,异姓王这股势力基本归于尘土,六国贵族集团被打压,张良半归隐,只剩下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掌控朝局,刘姓诸王在地方上压制不服,三方势力共同维护着汉朝江山的稳定,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但刘姓诸王并不能干涉朝政。而刘邦临终时,汉惠帝刘盈才十六岁,肯定没有刘邦的威望和手段压服这三大势力集团,刘盈也需要慢慢成长和学习,在他成为真正掌权的皇帝之前,就需要借助沛县元老集团、吕氏外戚集团和刘姓诸王的帮助来掌权,特别是朝政的决策上,主要依靠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对于皇帝来说,不管是年幼的,还是如刘邦这样老谋深算的,都不会希望臣子们联合在一起如铁桶一般,只会希望他们之间互相争斗,这样,皇帝才能居中上下其手,牢牢掌控权力。刘邦当然希望臣子们能互相争斗和制衡,给儿子刘盈成长的时间。而樊哙恰恰是有可能打破这个局面的人,他既是沛县元老集团中的一员,又是吕后的妹夫,和双方的关系都亲密。理论上来讲,他可以成为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沟通的桥梁,在两者之间有重大冲突时,樊哙可以凭借跟双方都关系深厚的身份,成为矛盾的调和剂,甚至可以促成双方的合流。刘邦希望的是,在他死后,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互相之间继续在规则内争斗不休,互相制衡,刘姓诸王在外为皇权保驾护航。这样,对汉惠帝有利,但如果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合流,不但汉惠帝的权力保不住,在外面的刘姓诸王恐怕也危险。假如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在樊哙的帮助下合流,首先对在外封藩的刘姓诸王有了绝对的优势,就像后来沛县元老集团和刘姓诸王合流后,轻易的干掉吕氏外戚集团一样,三方之间,任意两股势力合流,其余一方都是待宰的羔羊。其次,不管这两方合流后,是以吕氏外戚集团为主,还是以沛县元老集团为主掌权,皇帝都能轻易地变成摆设。没有权力的皇帝还能算是皇帝?因此,刘邦为儿子着想,需要斩断樊哙这架桥梁,哪怕可能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桥梁,宁杀错不放过,快死的皇帝从来不讲道理。刘邦派去杀樊哙的两个人中,其中一个是周勃,也是沛县元老集团的中坚人物,派周勃去杀樊哙,夺兵权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如果是周勃杀掉樊哙,能在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之间制造仇恨,吕后因为妹夫被杀,肯定敌视周勃,而围绕在周勃身边的沛县元老集团不会让吕后暗害周勃,双方之间就不可调和了。只不过,虽然刘邦试图把所有的人都算计进去,但还是失算了,首先是陈平和周勃不愿意跟吕后起冲突,没有如刘邦所愿杀掉樊哙,其次是,在刘邦死后,沛县元老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也在争权夺利,包括部分刘姓诸王也牵扯进来了,但汉惠帝刘盈太柔弱,没有借助几方的争斗谋利的本事,也没有做皇帝的本事,被吕后压得死死的。皇帝不中用,杀或者不杀樊哙,刘邦的一番苦心都是白费了。

汉代都分了那些异姓王

  汉代分封七个异姓王: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1、楚王韩信:势力范围在江苏,浙江一带。

  2、淮南王黥布:势力范围在安徽,江西一带。

  3、赵王张敖:势力范围在河北中部南部,山西南部。

  4、韩王韩信:最初在河南中部郑州,许昌一带。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担心韩王信日后或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北方胡人为名,把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为都。韩王信上书请求把都城改至马邑,得到刘邦批准。

  5、梁王彭越:势力范围在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江苏各一小块。

  6、长沙王吴芮:势力范围在湖南。

  7、燕王卢绾:势力范围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一带。


汉朝初期都有哪些异姓诸侯国?最后都是怎样覆灭的?

韩信是战国时期汉襄王姬仓的叔孙。为了避免与同名将军韩信相混淆,史书上称他为韩王信。在楚汉战争中,汉王韩信与刘邦一起打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秦朝灭亡后,张耳在项羽授予第十八路公爵时被授予常山王的称号。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韩信向刘邦报告,张耳要做赵王。张耳成为赵国皇后,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登上了赵王的宝座。后来刘邦斩杀对方国王时被废。因此,对于赵王张耳来说,虽然王爵没有被继承,但他毕竟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这对于西汉初年的八个异姓王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南海国是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南海王之反叛了汉朝。淮南王刘长派兵攻打南海国,南海王之投降了。此后,刘长江南海国的臣民全部迁出,南海王之被贬为庶民,南海国被灭。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三年,闽越国攻打东瓯国。汉武帝从郐国派兵,从海上登陆东瓯国。在汉军到达之前,闽越国的国王逃走了。后来,东瓯国国王担心闽越国会再次入侵,便请求汉武帝将他们迁走。汉武帝把他们迁到了今天的安徽省舒城一带,从此东瓯国就消失了。在汉武帝时期,南越国的宰相陆贾反叛了南越国的国王赵兴和王后,以及汉朝的使者。因此,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南越。陆贾被俘后被杀。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刘邦怎么死的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葬于长陵(在今陕西咸阳),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是汉高帝,而不是后世习惯称呼的汉高祖。[173] 但是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西汉之后的后世之君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尊敬均尊称呼刘邦为高祖。而班固写的《汉书》文字相同,恐引歧义,将《史记》中的“高祖”换为“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扩展资料: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参考资料:刘邦 百度百科

刘邦怎么死的

刘邦死于外伤以及心病。刘邦曾在与项羽战斗的过程中,被流矢所伤。后因韩信勾结匈奴企图篡汉,刘邦在得知后恼非常气愤,决定抱病亲征,“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召良医医治,刘邦骂骂咧咧道老子“命乃在天”,赐其“金五十斤”,坚持死扛,“不使治病”。

心病未了:刘邦一直打算改立他与戚姫所生之赵王刘如意,遭群臣反对。张良献计,让吕后请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出山辅助太子刘盈。吕后依计而行,刘邦无可奈何对戚姬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刘邦“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未能换太子,始终是刘邦的心病。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其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的时候,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逝世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刘邦曾被评价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早期刘邦的狐朋狗友,为什么在之后都变成了顶级人才?

刘邦在没有当皇帝之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氓。因为刘邦性格散漫,游手好闲,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狐朋狗友,也并不能够说后期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早期的狐朋狗友都成了顶级人才,只不过是极少数而已。真正的人才也许只能算萧何一个人,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因为萧何的目光远大,为刘邦招纳了很多能人异士,在刘邦还在游手好闲那个阶段,萧何其实就是一个教书先生,而他之所以跟随刘邦,也是看着刘邦有着帝王之相。传说刘邦双耳过肩,双臂过膝,对于这种文人有绝对的吸引力。而其他的一些早期的狐朋狗友在后期根本排不上名次。当年也是因为萧何把韩信招入了刘邦的笔下,给刘邦的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还是因为萧何的一己之言让刘邦杀掉了韩信。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喜欢交朋好友,结交天下义士。给我的感觉他和宋江比较相似,也正是他的性格,在他起义之后会有那么多人甘心情愿的跟随于他。刘邦的成功还有一个人对他帮助很大,那就是他的岳父。因为刘邦还是个混混的时候他的岳父已经是在一方比较影响力的富绅,而他的岳父也是觉得刘邦一定会有所作为,才把女儿许配给他,为他今后的成功之路打下厚厚的根基。

刘邦身边的那些狐朋狗友,是怎样成为治国人才的?

在刘邦刚开始举兵反抗秦朝的时候,队伍是十分弱小的,基本上都是些同乡和亲友组成的团队。不过随着慢慢的发展,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大,最终在和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胜出,坐上了皇位。而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原因在于他善于用人,不过在他的核心团队中,我们发现除了张良、陈平等少数一些人是后来加盟刘邦团队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刘邦早在沛县时结交的“狐朋狗友”。刘邦的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呢?在沛县这个小县城里,有的算是有点头脸,比如县主吏掾萧何,也有在县衙基层的,比如养马赶车的夏侯婴。有些只是贩夫走卒之流,像樊哙以杀狗贩卖狗肉为生。还有一些没什么正经营生的,像周勃整天吹吹箫,偶尔也去人家丧事上吹一吹。总之,刘邦这些朋友当中,大多数都是不被人看好的,可就是这样一帮“狐朋狗友”,在刘邦起义之后,却个个都成了治国统帅的人才?这是为何呢?其一,看似“狐朋狗友”,却个个不简单。首先那刘邦来说,他只是一介亭长,却能结交上县衙的萧何以及典狱长曹参,还能跟县领导的司机夏侯婴走得很近,说明刘邦这个人的交际能力十分地强。关键他还能让这帮朋友都死心塌心的信任他,这就很厉害了。而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但是却都不是等闲之辈。诸如樊哙,别小看他只是个杀狗的,他力气很大,而且勇猛过人。单凭这一点,他当一个将军也就不在话下了。萧何也是如此,虽然县衙的一个官吏,但是他却写得一手好公文,而且擅长管理。其二,起点不代表终点。刘邦这些亲友当中,他们的起点确实很低,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开始的时候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后期的发展,毕竟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干所有事,打仗也是一样,刚开始没经验,只要多上战场打几次不就会了嘛。樊哙、周勃、卢绾等人刚开始确实不怎么懂打仗,但是时间已久他们在实战中就学会了,满满的自然就成将帅之才了。再加上随着刘邦势力的扩大,不断的有新人才加盟,诸如张良、陈平等人,在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熏陶影响之下,很容易带动整个刘邦集团素质的提升,如此一来,不断的学习改进,再普通的人也足以逐渐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将领了。其三,时势造英雄。想要取得成就,自然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时代的浪潮。若关羽、张飞没有生在汉末乱世,那么他们也就没有机会一展身手,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成了流传千古的人物了,恐怕他们一辈子也只能是个卖枣杀猪之流了。刘邦和那帮沛县的朋友也是如此,虽然他们生逢乱世,是被逼无奈才走向反抗暴秦道路的。但是反过来想,若不是他们生逢乱世走投无路,他们怎么会有机会建功立业,怎么会有机会强大自我最终封侯拜将,成为西汉开朝功臣?反倒是这种绝境造就了他们,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潜力,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最终让他们成为了治国统帅之才。

当年如若韩信果断拥兵自立,可以打得过刘邦吗?

如果韩信拥兵自立,在战场上能打得过刘邦,这是因为刘邦在领兵打仗方面根本不是韩信的对手,韩信也说过,刘邦领兵最多10万,而自己领兵则是多多益善。但因为刘邦有着很多支持者,而且非常善于用人,反观韩信的做法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如果不能立马将刘邦击溃,就会面临越来越被动的局面,最终被刘邦击杀。第一,很多人小看刘邦领兵打仗的能力,其实通过刘邦晚年亲自率领军队打败英布,就不难看出刘邦也有一定的领兵能力,只是因为那个时代强者辈出,像项羽和韩信这个级别的,他就无法对抗了。但他面对韩信的时候也有优势,因为对方一直效忠于他,虽然有着大量的土地和军权,但他手下那些人却都是刘邦的臣子,所以韩信要想出兵和刘邦交战,得先排除异己,把那些潜在威胁清理,否则当他和刘邦打仗的时候,后方起火就难以顾全了。第二,除了刘邦之外,还有萧何与张良萧何能够帮助刘邦稳固后方,让他有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粮草,张良则能够为刘邦提供大的战略方针,所以如果双方交战,他们很可能像后来的司马懿那样专注于防守利用绝对优势,把韩信的军队拖垮,当然因为韩信的底蕴也非常深厚,所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将韩信打败,甚至很可能到最后双方消耗不起,选择罢兵言和。第三,韩信唯一能够取得胜利的方法就是出其不意的进攻刘邦。当时刘邦召见韩信来都城就是抱着想要囚禁他的打算,如果那时候韩信表面上答应刘邦的要求,实则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突袭都城,就很可能一战定乾坤,将刘邦彻底击败。届时就算刘邦侥幸逃脱,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也没有翻盘的希望。

假如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韩信一生之中,有四次机会人主。



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苦战之时,韩信扫平赵、燕、齐之地,已成一方诸侯。于是他请求刘邦委任他为假齐王。刘邦极其不满,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称“大账户定诸侯,即为真王耳,可以假为!”于是韩信被刘邦正式册立为齐王。当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为韩信分析当时的形势:“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建立韩信拥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韩信此时独立,那么最差也能形成个秦末三国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与第一次同步,齐人蒯通以相士策动韩信自立,理由与武涉完全一样,也是“组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韩信自己来建立最高政权,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



第三次,是在垓下灭了项羽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汉终不夺我齐”的一厢情愿,变成胜利后立即就夺走了齐的冷酷现实,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拥有造刘邦反的实力,二者之间,就军事力量而言,大约在伯仲之间。

第四次,是在刘邦巡游云梦之际明显表现出对韩信的敌意,此时的韩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实力,但他犹豫了,且杀掉了项羽亡将钟离眜来表示忠诚。

细看韩信的这四次机会,笔者认为,第一次时机最好,直接自立经营齐、赵、燕地,坐等刘项决战出结果,然后乘机而下,未必没有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差,也能跟其中胜出的一方两分天下。

但就韩信的性格而言,笔者觉得,他没有刘邦的圆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领导力上面确实是不如刘邦的,他或许可以依靠极强的军事能力割据一方,但若治国平天下,就他那样犹豫不决的性格,再加上人缘很差,真地太难成为真正的人主了。韩信骨子里是个自负的人,他自以为志向远大,不屑与庸人为伍,说话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与刘邦论带兵能力那一幕,这一点就显示出其真地不太会做人和说话。



历代成功的创业者,在天下未平,事业未成之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负与骄傲,和光同尘,将功劳让给下属,给自己的员工不断的鼓励和物质奖励,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然而,韩信真的不太具备打造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能力。

他或许能够干掉刘邦,但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自古以来,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又拥有强大实力的人并不是没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那几位开国帝王,或许在军事才能上略差韩信,但他们成功造反之后,却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头,这未尝不会是韩信最终的结果。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个问题拆成两个,第一,韩信到底存不存在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韩信打不打得过刘邦。

第一个问题,很明确,韩信根本就没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史记里记载了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大败,狼狈至极,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两人直驰入韩信大营,接下来史记描写的极为精彩。

“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韩信还没起,刘邦就直接进入韩信睡觉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开始点将。一点不客气,试想一下,如果刘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韩信的脑袋,韩信就得死在睡梦中了。

可以看出,韩信虽然独自带兵在外发展,但是刘邦对韩信这支队伍的控制可是一点也没放松。韩信手下的大将樊哙,周勃,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种单刀直入的夺权,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又来了一回,夺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独立宝宝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后来项羽劝韩信反刘邦自立,韩信虽然说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项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汉王重用我,对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让我背信弃义,咱老韩不是这样的人。这话估计把项羽怼的够呛。不过就算他想自立也没那能力。

第二个问题,韩信打得过刘邦么?这个大多数人,特别是民间史学家,绝对回答的斩钉截铁: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韩信。不过要我说,韩信真的也打不过刘邦。





咱们来看整个楚汉战争,韩信其实主要负责外围作战,他征赵地,齐地,胜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韩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这位民间史学家口中的坏人,流氓,同性恋在死磕当时中国最强悍的部队项羽的主力部队。虽然被打的灰头土脸,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围中,韩信指挥主力中军三十万,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困兽犹斗,韩信先上,结果被项羽击退。这可以说是韩信和项羽唯一次交锋,韩信败了。

可见,韩信也不是战无不胜。韩信真正有机会发展独立力量是在成为楚王之后,此时虽然手头兵不多了,但同时刘邦也将他的老兄弟都封为列侯安置在了关中,韩信身边没了掣肘。

如果韩信此时起兵,能打得过刘邦么?不能。因为战争是对参战双方实力的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分析统帅的指挥能力,要综合考虑双方部队的人数,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动员能力。刘邦之所以把韩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虑的,在灭楚的过程中,楚地可谓是饱受摧残,人也杀了,仇也结了,城也拆了,钱都被抢的差不多了,战争潜力低的没法说,韩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粮草都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是,他没有现成的大将可用,所以他才会冒险收留旧楚将钟离眜,而刘邦有天下共主的名头,占据着最富庶的秦地, 齐地,韩信造反基本等于作死。

刘邦称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韩信被封为楚王。汉六年,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造反,刘邦就问大家要怎么办,周勃等人都说:把韩信这个小子活埋了。

刘邦就问陈平:陈平,你觉得应该怎么办?陈平反问刘邦说:汉军强,还是楚军强?刘邦虽然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还是楚军强。陈平又问:咱们朝中,有人是韩信的对手吗?刘邦说:韩信是兵仙,我都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其他人。



陈平说:对呀,将领和军队都不是韩信的对手,那我们去攻打他,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刘邦说:对呀,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我们只能智取。刘邦就依照陈平的计谋,将韩信骗至云梦泽,然后将韩信给绑了,贬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已是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都觉得不是韩信的对手,那当韩信拥有齐地、赵地、代地、燕地、魏地的时候,那已经拥有了半个天下了,刘邦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在三个势力,是最弱的。



韩信打下齐地之后,项羽也慌了,就派武涉去游说韩信,希望能够形成韩信、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情况,这一点,有点像曹魏的曹操,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而韩信的实力堪比曹操,实力是最强大的。

可是韩信给拒绝了,蒯通也过来说服韩信,蒯通指出:韩信功劳过大,已经是功高震主了,韩信自己觉得有功于刘邦,刘邦会善待他,但是刘邦根本不可能这样做,只会过河拆桥,兔死狗烹。



那韩信为什么也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呢?因为韩信是一个感恩的人,也是一个野心没有那么大的人,他觉得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就没有他的现在,他更觉得,他对刘邦好,刘邦肯定也会对他好的,他想安静的当个楚王,这个并不过分呀。

有的人认为韩信是因为打不过刘邦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刘邦带兵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他能够打败项羽,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有韩信,如果韩信成为他的敌人,那么刘邦只可能是最早被灭掉的。

所以,韩信如果拥兵自立,那么刘邦肯定不会是韩信的对手,当然,韩信、刘邦、项羽这三支势力,会怎么变化,这个确实比较扑朔迷离,因为还有联合的问题。

题中所说的“当年”,应该是指赵、齐等国后,谋士蒯通劝他直立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的他,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刘邦呢?

韩信起初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投奔项羽,根本不受重用,但是他确实有才能,更有野心,于是就转投到刘邦那里。但是他来了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其实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还是别人的极力推荐,这才被拜为大将。但是刘邦碍着萧何的面子是给了他官,心里却对此人有极大的戒心。

首先,他们俩并不熟,相处时间很短,万一带着自己的军队跑,他们俩并不熟,相处时间很短,万一带着自己的军队跑了呢?毕竟韩信根本没什么亲人,刘邦手上没有人质;

其次,此人连项羽都可以背叛,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背叛他。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刘邦虽然给了他一个展露才能的官职,却没有把下面的将士都交给他去安排,而是安插了大量的自己的亲信,甚至是他的亲近随从,也都是刘邦的人。

于是,在前204年刘邦东渡的时候,趁着韩信在营帐里睡大觉,竟然轻易从军中调走了大军!这是什么概念?不但是大将、士兵都是刘邦的,就连伺候他的人也都是刘邦的!也就是说,刘邦只是用他带兵的谋略,让他做将军,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被架空了权利的人。

韩信起初带兵不少,但是后来数次得到刘邦的增兵,这才让他的军队更加壮大,到了战败龙且的时候,他的军队有近十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天下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块,最多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然后就是韩信的,项羽虽然到了垓下站前,军队数量已经严重缩水,但是他善于带兵,所以刘邦士兵虽多,却并不能战胜。

而韩信之兵虽然不足十万,但是他是个比项羽更善于带兵的人,所以这就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格。关键是经过几年的作战,韩信已经在自己的大军中建立了绝对的威信,所以此时刘邦都无法随意夺走其兵权了!

所以,在蒯通说这话的时候,韩信自立是完全没有问题,至于打过打不过,这是个很显然的问题,刘邦自己连项羽都打不过,更别说受到韩信的掣肘了。我们知道刘邦一生被项羽打败很多次,比如前面那次偷偷夺了兵权,就是被项羽追到了黄河边。

就在前202年垓下决战之前,刘邦以优势兵力追击楚军,却在淮阳再度被楚军击败,而且是大败!最后不得已,赏了几个大将,这才以四倍的兵力最终取胜。所以就算是到了垓下之战前夕自立,也一样能够让刘邦进退失据。

韩信当时的封地在齐国,齐国虽大,但是刘邦的面积更大,而且他又善于用人,领地治理方面要比经常屠城的项羽好上百倍千倍,比韩信也强了太多。所以,如果长期作战的话,刘邦的底子会越来越丰厚,而另外两方会在失民心、暴政之中,逐渐彻底落入下风,最后还是要被打败。

所以,如果自立,就算是短期内能成功,长期来说,还是会失败。

韩信当年若是拥兵自立的话,肯定是可以打过刘邦的。

那时候韩信刚拿下齐国来,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最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占领齐地当齐王,刘邦当关中王,项羽当楚王。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带领的十万大军,和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对峙在荥阳。战争进行到了相持阶段,谁都拿不下谁来。

蒯通之所以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以及项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这时候的胜负的筹码,完全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候韩信手里的大军有三十万,可以说,他若是想帮助项羽,项羽就能打败刘邦。他想帮助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

项羽曾经派武涉也去劝过韩信,让他最好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或者自立为王,他们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对这种形情况,韩信还是选择了放去。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刘邦所赐。这时候他厉害了,屌丝逆袭了,不能尾巴翘上天去,不管刘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灭项羽。



最终,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联合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总共六十万大军,发动了垓下之战。

正是因为这一战,他们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之后,自刎在乌江的。

你看那时候的刘邦,连拥有十万大军的项羽,都打不过。他怎么可能打得过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呢?

刘邦知道韩信的本事,可以说只要韩信手里有兵,几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对手。

刘邦称帝之后,把韩信迁为了楚王,正好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就在韩信那里。

钟离眜和韩信是发小,刘邦要通缉钟离眜。



所以钟离眜就跑到了韩信那里,他觉得韩信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结果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问韩信,有没有这回事,钟离眜在不在他那里?

韩信告诉刘邦,没见过钟离眜,若是知道钟离眜在那里,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刘邦的。

刘邦明知钟离眜在韩信那里,但是,听到韩信骗他。他还会十分的恼火的,刘邦扬言要去灭了韩信。

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要灭韩信可以,但是,允许我问你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将领,有能打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觉得的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还是说不能。

陈平说你看这个仗,明摆着是输,为何还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刘邦才取消了要去灭韩信的计划的。

你看是不是只要韩信手里有兵,他想什么时候反抗刘邦,就能什么时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韩信被杀之前,他被贬为了淮阴侯,侯爵在汉朝是没有统兵权的,所以一旦没有兵权,韩信只能任由人家摆布了。

最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策,把韩信给骗到了宫,杀害的。

韩信以一介布衣,得到萧何的赏识,从而被刘邦封为大将军,而后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楚汉争霸,刘邦被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遣使向刘邦请求成为代齐王,迫于形势和萧何、张良的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面对龙且战败被杀,损失二十万大军的项羽知道韩信在自己和刘邦的决战胜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派武涉劝说韩信联合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以刘邦有恩于自己没有答应。随后谋士蒯通又劝韩信自立,韩信还是以刘邦有恩于自己,不答应。

这就是有关韩信当年拥兵自立的事。当初韩信是没有拥兵自立,还和刘邦一起灭了楚霸王项羽。如果当初韩信果断的听信了武涉或者蒯通的话,拥兵自立的话,能打败刘邦吗?答案是否定的,顶多是占据齐地存在的时间长一点,最终还是会被刘邦消灭的。

为什么说韩信即使自立也打不过刘邦呢?这就要从几个方面说了。

在萧何劝说刘邦后,刘邦和韩信一番深谈,认为韩信确实有才能,才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可是就这样让一个自己不熟悉,又不是自己亲信的人领兵,刘邦能放心?当然不会。刘邦肯定要安排自己亲信的人在韩信身边,以防发生变故。


第一个人是曹参 。前205年,在刘邦暗度陈仓,击败关中三王,占领关中之后一个月后,魏王豹反,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和韩信一起平定魏地。从此以后,除了曹参在和韩信一起击败了赵国的相国夏说,在韩信的命令下追杀戚将军,才率军来到敖仓刘邦的营地,回到刘邦身边外,其他时间,一直到韩信占领齐国,曹参一直在韩信的军中。



第二个人是张耳 。前204年,在韩信和曹参攻占魏国后,刘邦不仅将韩信的精锐部队抽调到荥阳楚汉前线,而且将张耳拍到了韩信身边,让两人一起向东进攻赵国和代国。攻占赵国后,张耳被立为赵王,韩信被封为相国。

第三个人是灌婴 。也是在前204年,刘邦从成皋突围来到张耳和韩信的驻地夺取了两人的兵权后,让张耳防守赵地,韩信收拢赵地没有派往荥阳的部队攻打齐国不久,曹参和灌婴一起被派到了韩信军中协助韩信攻打齐国。曹参是以左丞相的身份,灌婴是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郎中骑兵,隶属于相国韩信。



第四个人是傅宽 。傅宽也是在韩信即将进攻齐国的时候被派到韩信身边的。

自从韩信独自领兵以后,刘邦先后给韩信派来了四个刘邦信任的人 。这是有名有姓,在汉初不是被封王拜相就是封侯的人,其他不知名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曹参 ,沛县刘邦的老乡,刘邦没有起兵之前,两人的关系就是铁哥们,对刘邦的忠诚自不用说。到了韩信的军中,虽说是受韩信指挥,可是曹参掌控的是步卒,也就是说步兵在曹参的掌控之下。

张耳 ,张耳也是再刘邦没有发迹之前就和刘邦有交往的人。《史记》记载: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攻下赵地后,刘邦毫不犹豫的封张耳为赵王也说明了两人的关系,要知道那时候刘邦可没有封其他人为王。



灌婴 ,在刘邦在刚刚起兵反秦不久,项梁被杀后,刘邦率军回到砀郡,灌婴就加入了刘邦的部队。可以说灌婴是在刘邦的当年就跟随了刘邦,一直跟随刘邦作战。这样的人,对于刘邦的忠诚度能低?在彭城之战后,能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可见刘邦对灌婴的信任程度。

傅宽 ,砀郡横阳人,投奔刘邦后,也是一直跟随刘邦转战各地,因功被封为共德君。傅宽和灌婴还是老乡,这样的人对刘邦能不忠诚?韩信攻占齐地后,被任命为齐国的右丞相,目的就是戒备原田氏齐国的残余势力和新受封的齐王韩信。

韩信攻占齐地后,手下有曹参控制着步兵,灌婴控制着骑兵,傅宽为齐国右丞相,这样,不论是军队,还是朝政都有刘邦的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如果谋反,后果会是什么?最精锐的军队都被刘邦的亲信控制着,韩信能掌控的恐怕只有齐地的降兵,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韩信再厉害,有多大胜算?所以,即使韩信自立反叛刘邦,也打不过刘邦。

自从刘邦暗度陈仓,占领关中之后,可以说刘邦已经在大势上利于了不败之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兵源充足,在萧何的治理下,虽说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一败再败,可是总有后勤辎重和兵源被萧何从关中给刘邦送来补充损失。这就是占领地利的好处。


反观韩信,韩信是刚刚占领齐地,根基根本不稳,民心也不在韩信一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韩信反了,首先曹参等人肯定会栗姬向韩信发动攻击,即使不能击败韩信,也会使韩信焦头烂耳。没有精力去治理地方,韩信哪来的后勤保障?兵器坏了要不要修?要不要补充?粮草怎么来?所以说,即使韩信自立,也只是暂时和项羽联合苟延残喘一时,最终还是会被刘邦击败,即使你再是军神,没有后勤保障也是不行的。



韩信如果自立,韩信有什么?除了韩信领兵打仗厉害,可以说其他一无所有。韩信有谋士吗?有,只有一个蒯通。可是蒯通是什么?是谋士,擅长的是辩才,善于陈说利害。在其他方面根本不行。会治理内政吗?不会,韩信手下有很出色的将领吗?有,可惜都是刘邦的亲信,是不会跟着韩信反的。

韩信手下一没有内政人才,二没有出色的将领,仅仅靠韩信一个人,打仗进攻可能行,可也会累得半死。守城怎么办?那么多城池,守得过来吗?所以,韩信如果自立,最终还是会被刘邦打败。

刘邦能得到天下和三个人有关,一个就是张良,另一个就是萧何,最后一个就是韩信。尽管他们被刘邦并称为“汉初三杰”,但是,韩信的功劳绝对在张良和萧何之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从刘邦称帝后,给他们的封赏,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邦当皇帝后把韩信封为了王,而把萧何和张良封为了侯。

韩信先是被封为了齐王,然后被迁为楚王,管理的地盘是整个楚国,他有豢养军队的权利,治理的地盘和一个独立的王国没有任何区别。前提是要绝对的服从中央的命令,否则,导致的后果就会是开战。

张良和萧何管辖的地盘,也就是一个县那么大,人口一万左右。没有统兵权,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开创大汉,韩信绝对的是第一功臣。



那么堪称第一功臣的韩信,具体有哪些战绩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最牛,被称为战国七雄。

大秦灭亡之后,这七个国家的后代们,都又恢复了国号。当然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项羽灭秦,统一天下后,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就像刘邦的汉王一样。

我们看看被韩信单独打败的有哪几个国家?

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共计五个国家。

打秦国的关中,是韩信当上大将军后的第一战。此战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打败章邯,彻底的占领了关中之地。

打魏国的时候,韩信是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巧渡黄河,然后俘虏了魏王魏豹,还有他的家室,其中有一个魏豹的妻子叫薄姬,韩信就把她给送给了刘邦,后来刘邦和薄姬生下的孩子就是汉文帝刘恒。



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背水列阵,打败赵国的二十万精锐,从此,韩信名声大振。

燕国是在听到韩信战斗力爆表之后,没敢开战,主动投降的。

打齐国的时候,项羽给了龙且二十万大军,让他帮助齐国击败韩信,当时的项羽总共只有三十万大军,他一下把二十万大军给拿了出去,让龙且灭了韩信,此战只可胜利,不可失败,足以见得,这次战役的重要性。

可以说此次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着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当时他们两个对峙在荥阳。

可惜的是龙且太大意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在加上齐国的三十万大军,足足五十万,基本上还没有和韩信的交战,就被韩信用潍水给冲散,冲死了一半。剩下的要么被杀,要么逃跑,主将龙且也被杀了。

拿下齐国来,韩信的总兵力达到了30万, 此刻项羽只有10万,刘邦只有20万,这时候也是韩信拥兵自重的最佳时机。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连项羽的10万大军都干不过,更不要说去打韩信的30万大军了。

说实话若是韩信这时候拥兵自重,消灭刘邦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韩信击败了齐国后,项羽还派人游谁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但是韩信又拒绝了,他给蒯通的理由是,刘邦对他有恩,他不能忘恩负义。

所以,他又帮助刘邦发动了垓下之战,把项羽给灭了。

等于是韩信和刘邦一起灭掉的楚国。也等于是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只单独灭了一个韩国,其它的时间都和项羽在对峙了。

是韩信开疆拓土,给他统一了天下。

综上所述,就可以得出,韩信若是想拥兵自重,刘邦是绝对不敢和韩信叫板的。

正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的厉害,所以,他后来才把韩信给贬为了淮阴侯,让他没有统兵权了,之后,吕后才把韩信骗到宫里杀韩的。



打不过。

原因很简单。

一是两个人的目标与境界不同。刘邦斩白蛇自立,初始就是抱着做王或当皇帝坐天下去的。韩信则不同,他行来走去、寻寻觅觅用尽心思希望遇到的是一个他所认为的明主,能发现他的才能、能施展他的才干和抱负,然后建功封侯、出将入相。哪怕这个官当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边也得有个主子或靠山,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

二是两人站位不同。有一次刘邦满怀期待信心百倍地问朝信:我能带多少兵呀?韩信兜头一瓢凉水告诉他:十万人。刘邦又狐疑地问:那你能带兵多少?韩信自信满满地说:韩某将兵多多益善(当然他们不是用白话文说的,这里我就不拽文言文了


上一篇:雷神3 诸神黄昏

下一篇:中国服装代理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