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皇后

时间:2024-06-05 20:59:22编辑:阿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是谁?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第一个皇后是谁,因为大家很理所当然的认为,皇帝是秦始皇的皇后,肯定是他的老婆呀,但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他的这一生根本就没有立过后。虽然他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立后。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他是因为母亲的一个影响,所以说对女人很不信任,才不会选择立后。那么中国的第一位皇后到底是谁呢?他其实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吕雉,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他就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三个皇上,他也接受了当时秦朝的一个政治制度,所以说他的发妻吕雉就成为了一国之母。其实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因为本身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可是后来因为家里面的一些原因,一直到30岁才嫁给刘邦。在那个年代,他的婚姻根本就做不了祖,是他的父亲决定的,但是他也并没有去抱怨,反而还接受了丈夫的私生子。一开始他也是很老实本分的,像一个农村妇女一样,希望能够拴住丈夫的心。可是没有想到,她的夫君依旧是三天两头不回家,不种地也不赚钱,天天在外面跟一群狐朋狗友喝酒。虽然日子过的很苦,可是我们在这个千金大小姐的身上,完全没有看到任何的抱怨与不满。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刘邦就成了天下的君王,而这位千金大小姐也终于熬出了头。可是大家都知道有权利的人,他怎么可能会一心一意呢,所以说他拥有很多的妃子。如果只是不爱,自己也就算了,可是他竟然想要把儿子的太子之位给废掉力,其他妃子的儿子为太子,这就让吕后受不了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是谁?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是吕雉。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吕雉:出生于公元前241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与汉高祖刘邦共定天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死因争议史书记载,吕后“病犬祸而崩”。旧史多以赵王如意作祟为解,后人又往往视为不经之语。有学者从医疗史的视角认为,从《史记》《汉书》等书对吕后遭遇犬祸记述的异同,袭击吕后仓狗的出没特征,吕后由腋伤、病重到亡故的时间、症状及其在此期间的表现来看,汉人“如意为祟”、“妖象犬形”等看似荒诞的记载,实际隐喻着对吕后病状的合理描述,其中透露出的种种迹象表明,吕后腋伤起于狾狗的抓咬,最后的死亡也是因狂犬病的发作所致。

明朝的皇后 明朝的皇后简介

1、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始至崇祯皇帝朱由检皇后周玉凤止,明朝皇后列表共统计明朝有32位皇后,其中4位被废黜,也有多位为追封。明朝皇后群体具有五大特征,出身寒微、外戚孱弱、相貌端庄、羸弱多病;稳重严正、宽厚隐忍、恪守职分、竭力辅政、膝下少子、处境艰危。封建皇权存在一天,女性便永远无法逃脱被无情摧残的悲惨命运。

2、明朝为了切实保证皇帝血脉的纯正性与优良化,他们采取了许多不同以往朝代的做法。

3、比如在挑选皇后的问题上,就在考量外在条件之外,还加上了政治需要。

4、为避免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明朝皇后尽可能多挑选民间的小家碧玉。


明朝皇后有几位?

明代后妃制度在洪武初年由太祖朱元璋钦定,其相关条款被写进《皇明祖训》,要求子孙世世遵守。后世皇帝虽然在妃嫔名号、编制、葬制等方面作过调整、改变,但对其主要内容都予以严格的执行。关于明代后妃制度,史书上并没有完整地记录,而是散见于诸多文献中。

编制与人选。
在后妃的编制方面,明初不拘所谓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数,设皇后一人,妃子数人,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人数不等。嘉靖十年(1531)仿古礼册立九嫔,位在妃下。而在后妃的人选上,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因此 ,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儒族单门入俪宸极”(《明史》卷108《外戚恩泽侯表》),有的后妃甚至连身世都搞不清楚。后妃选配的地域,明初一般在两京(北京、南京)附近,明中叶以后则主要限于北京附近。还有部分妃嫔由周边小国定期进贡,如成祖的权妃便来自朝鲜。

等级与待遇:
一是授予后妃以封号、尊号、微号和谥号。封号用以定后妃等级,明代后妃的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才人、选侍、淑女等等。尊号是表示崇敬褒美,一般由新君即位时授予先帝后妃,其号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徽号是在尊号前加上歌功颂德的套语,可多次授予,但仅有部分后妃能够得到。谥号是后妃死后皇帝根据其一生言行事迹而颁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除极少数因特殊原因如被废外,后妃一般都能得到此称号。皇后的谥号字数按例为12字,但也有9字、13字和15字的;妃嫔谥号则例为二字,极少数妃嫔因受宠则享有6字谥号。
二是按等级颁发给后妃宝印。宣宗以前,只有皇后有册、有宝和有印,妃子有册、有印但无宝,嫔以下则只有册。皇后的册、印和宝是金制的,妃子的印金制、册镀金银,嫔册银制。宣宗因宠爱皇贵妃孙氏,制金宝赐之,从此,明代的皇贵妃也和皇后一样有了金宝、金册和金印。
三是冠服、车舆、仪卫卤簿皆有严格的规制。后妃冠服主要有礼服和常服两种,均配戴凤冠。凡皇后受册、谒庙、朝会,则着礼服,平时穿常服;皇后的礼服分为两种:一种为袆衣,一种为翟衣;每年正旦、冬至,皇后在宫中接受妃嫔和宫外命妇朝贺时着袆衣。常服则包括凤冠、霞帔和玉带。妃嫔受册、助祭和朝会时也着礼服,永乐三年(1405)皇妃冠服定制,搭配的大衫、霞帔佩饰与皇后相同;嘉靖十年(1531)定九嫔的冠服,大衫、鞠衣均与皇妃相同。皇后车舆有辂及安车、行障、坐障等;皇后仪仗可分为丹陛仪仗、丹墀仪仗、宫中常用仪仗等,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车舆和仪仗;妃嫔的车舆有行障二、坐障一,皇妃的车称凤轿,所用的行障、坐障和皇后一样,用红绫装饰。皇妃的仪仗只有一种。
四是殡葬制度前后虽有变化但依然在总体上有其等级格局: 皇后附葬帝陵,并附祀太庙,废后则另葬;自宪宗开始,升为太后的妃子亦可附葬先帝陵内,但不附祀太庙。明英宗前,妃嫔实行殉葬制,死后葬入山陵内或帝陵附近,但都附享陵内。据不完全统计,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和景帝五位皇帝殉葬妃嫔共70余名,其中太祖妃嫔殉葬的就达38人。在皇帝之前死去的妃嫔一般葬在金山。
管理及机构。
明初,从良家女子中选拔品貌端正、能书会写、通晓算法,年纪在15岁至40岁间的未婚者入宫任女官。女官机构为六局二十四司及一宫正司,分别掌管内宫的礼仪、诫令、宝玺、图籍、财帛、羽仗及衣食供给等事务,并对后妃言行予以导引,确保后妃行止有度,不得违礼越制,乃至结交外臣,干预政事。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成祖以后,女官职责大多转归宦官,只剩下尚宝四司。


明代后妃制度的独特之处:(1)后妃选自民间,不重门第重品行,而且通过选秀女产生,不准大臣推荐;(2)妃嫔没有品级,女官的品级也较前代大大降低,到了中叶以后,女官逐渐淡出,其职责大都转由宦官承担;(3)对妃嫔实行殉葬,其野蛮程度为历朝历代所罕见;(4)对后妃的教育、管理以及对外戚的防范、抑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前所未有,尤其是外戚,在历史上势力最为孱弱。对此,《明史外戚传》评论道:“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其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叶赫那拉是什么意思?

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主要是战争仇怨,叶赫那拉氏是被爱新觉罗吞并的。努尔哈赤在打败了朝鲜军队和明军后,对叶赫那拉东西城进行了围攻。东城贝勒金台吉战死,东城贝勒布扬古投降,后被缢死,叶赫部被吞并,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女真族的统一。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的纠葛: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的冲突,准确的说其实是部落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是和叶赫部的持续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可能是后人对于慈禧太后的种种行为的愤怒所以给叶赫那拉氏加上了这一个“亡清”的说法,如果慈禧太后的姓氏是乌拉那拉或者完颜,说不定那碑上刻的就不是“叶赫”了。海西女真四部: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建州女真八部:苏克苏浒部、哲陈部、完颜部、浑河部、董鄂部、鸭绿江部、讷殷部、珠舍里部。东海女真三部:渥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

叶赫那拉·根正是什么人?

叶赫那拉·根正,字龙飞,又称那根正。1951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共产党员,大学学历,收藏家和满 汉双文书法家,现在颐和园管理处工作,清朝慈禧太后内侄曾孙,叶赫那拉·增锡嫡孙。慈禧系叶赫那拉·根正曾祖父叶赫那拉·桂祥之大姐。桂祥二姐婉贞为醇亲王奕嫡福晋,系光绪皇帝生母、宣统皇帝嫡祖母。桂祥之女静芬嫁给光绪皇帝,即隆裕皇后。 叶赫那拉·根正曾在内蒙古插队10年,1992年来到颐和园,先后从事房地产管理、游人投诉接待等工作,从那时起他利用业余时间收藏颐和园门票,积15年之功,收集了颐和园各历史时期的1000多种门票,几乎囊括了自1924年开园以来所有的门票,填补了国内收藏界、档案界的一个空白。叶赫那拉·根正现任颐和园游人投诉接待总站站长,党员。被国内外新闻媒体称为“颐和园的活字典”“民族团结的金字招牌”“中国民间友谊大使”。


明朝一共几个皇后?

一共21个。1、仁孝文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3月5日—1407年8月6日),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朝开国功臣、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女,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有“女诸生”的美誉。徐氏自幼入宫,选在燕王朱棣之侧,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被册封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爱。2、昭献贵妃王氏昭献贵妃王氏(?—1420年8月18日),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祖朱棣宠妃。永乐初年入宫,协助仁孝皇后管理后宫事务,深得明成祖看重。成祖晚年有疾,脾气急躁,宫人怕被责骂,王贵妃委婉调护,太子、诸王、公主及其他的人都十分依赖她。 永乐十八年七月十日(1420年8月18日),王贵妃去世,明成祖深为哀恸,辍朝五日,赐谥“昭献”,令王贵妃丧葬仪如同明太祖孙贵妃的规格办理。明成祖与太子朱高炽皆亲自为王贵妃作序文,并为王贵妃建斋荐福。3、昭懿贵妃张氏昭懿贵妃张氏,她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为燕王时候的大将。靖难之役时,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明成祖而战死。兄弟张辅,继承父职,早年也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封为英国公。明成祖感念张氏父子的功劳和忠诚,将她选入宫。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她的侄女张氏,也被明成祖选为皇太子朱高炽的妃妾,即张敬妃。4、惠妃吴氏吴氏(?-1424年),名失考,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朱棣的妃子。吴氏是朱棣在王府的姬妾,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392年)生了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早殇,没有追封。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封吴氏为惠妃。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吴氏也被殉葬,年逾五十岁,谥号“康穆懿恭”。5、惠妃崔氏吴氏为蒙古族鞑靼人,据杨荣所撰神道碑记载,其人为明代恭顺伯吴允诚(蒙古名把都帖木儿)第三女,永乐七年明成祖大封后宫、册立嫔妃的记载中,并未见到吴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吴妃被殉葬,追赠惠妃,谥号康穆懿恭。

她是清朝第一位皇后,29岁含恨而终,唯一的儿子缔造大清

1588年, 努尔哈赤 率领部落中的贝勒、大臣等人,出城迎接来自叶赫部的公主 孟古哲哲 ,经过隆重的结婚典礼,努尔哈赤和孟古哲哲成亲。 努尔哈赤与孟古哲哲的婚约是6年前由孟古哲哲的父亲 杨吉砮 许下的,当时孟古哲哲还只有八岁。那时努尔哈赤24岁,正准备起兵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为了成就大业,势单力薄的努尔哈赤不得不四处奔波,到各个部落中去寻求帮助。 叶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势力强大的部落,所以努尔哈赤来到叶赫部,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帮助,结果,他收获了意外之喜,因为叶赫部的杨吉砮独具慧眼,他看出努尔哈赤将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所以主动提出要和努尔哈赤联姻。 杨吉砮是叶赫部的首领,考虑到这个部落以及它所能联合的其他部落的力量,努尔哈赤很痛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一、努尔哈赤的庞大家族 送孟古哲哲去建州完婚的是她的哥哥,叶赫部贝勒 纳林布?。 杨吉砮在提出联姻之后不久,就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杀死,纳林布?因此成为叶赫部贝勒。 刚成婚的新娘孟古哲哲只有14岁,新郎努尔哈赤已经30岁了。14岁的新娘除了需要面对努尔哈赤之外,还要面对属于努尔哈赤的一个庞大家族: 努尔哈赤的原配妻子,28岁的佟佳·哈哈纳扎青,努尔哈赤很早就到她家入赘,这一年她已经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两子一女; 富察·衮代,努尔哈赤的大妃,她曾经是努尔哈赤的堂嫂,两年前前夫去世后她嫁给努尔哈赤,这一年她和努尔哈赤的儿子刚刚一岁; 以及庶妃兆佳氏、钮祜禄氏等人,她们已经分别生下了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儿子和第四个儿子…… 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妻妾,说不上孟古哲哲是第几位进入努尔哈赤府中的女人。 在努尔哈赤眼中,当时十几岁的小姑娘或许就只是一个联合叶赫部落力量的纽带,并不比别的女人更重要多少,当时为了维系各个部落力量的缘故,他曾经进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政治联姻。当然,为了维持彼此之间力量的平衡,他并不会对她有任何轻视或者慢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古哲哲逐渐表现出她的与众不同,这为她赢得了努尔哈赤更多的喜爱:别的女人拥有的美貌她也有,她不仅端庄妩媚,独具风姿,另外还具有别人所没有的良好修养与宽宏气度。 努尔哈赤现在才体会到当初岳父杨吉砮的眼光独到:本来以自己的年纪,和自己更合适的应该是杨吉砮的长女,但是杨吉砮却认为长女配不上自己,反倒是小女儿孟古哲哲端重,和自己最为般配。 现在看来,的确如此。 1592年,孟古哲哲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这个后来给她带来无限荣耀的清朝开国之君。 这时候孟古哲哲刚刚十八岁,嫁给努尔哈赤已经有四年时间,她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现在又有了一个健壮聪慧的儿子,看起来生活安稳幸福。 但是谁都不知道这安稳背后还潜藏着另外的危机。 二、哥哥与丈夫的争斗 努尔哈赤自从起兵以后,因为善于用兵和作战勇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相继征服了建州5部之后,他俨然已经是建州女真的盟主,准备继续率兵向东,征讨长白山各部,将长白山等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努尔哈赤的迅速壮大,让包括叶赫部在内的9个部落都深感不安,他们联合起来,以孟古哲哲的哥哥纳林布?、堂兄布寨为首领,一起向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发动进攻。 刚开始他们只是抢掠努尔哈赤的洞寨,没有进行深入侵扰。努尔哈赤考虑到和纳林布?的亲戚关系,没有动手还击。 据文献记载,当叶赫9部前来侵袭的时候,努尔哈赤只是酣睡不理,他的大妃富察·衮代推醒他,问他是不是害怕。 努尔哈赤答道:“我果惧,安能酣寝?我闻叶赫来侵,以其无期,时以为念。既至,我心安矣。我若负叶赫,天必厌之,安得不惧?今我顺天命,安疆土,彼纠九国以虐无咎之人,天不佑也!”安寝如故。 努尔哈赤回答道:“我如果真的害怕,又怎么能够安睡得了?我早就听说叶赫部要来侵袭,不过一直不知道时间,总挂念着这事。现在他们真的来了,我心里也就踏实了。我如果曾经有负于叶赫部,老天会厌弃我,那样我才会害怕!我如今顺应天命,安守疆土,他们却无端纠集了九个部落的人来攻击我这样没有过错的人,老天一定不会护佑他们!”然后安然睡去。 努尔哈赤的胆色和坦荡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努尔哈赤的隐忍却没有让纳林布禄知难而退,反倒让他更加得寸进尺。 1593年六月,纳林布禄和布寨率领四部人马到努尔哈赤的户布察寨进行抢掠。 这一次,他们遇到了努尔哈赤的猛烈反击,最后不得不狼狈败退。 当年九月,纳林布禄纠集了九部人马,再次发动对努尔哈赤所属领地的进攻。 努尔哈赤一向富有军事才能,面对强敌,他沉着应战,这次他不仅大败纳林布禄的军队,更斩杀了叶赫部贝勒布寨。 纳林布禄屡战屡败,这次不仅落败,还搭上了自己的堂兄弟,迫于无奈他只得率军败退回叶赫部,自此不得不和努尔哈赤再次结盟。 三、英年早逝 虽然名义上结盟,但是纳林布禄却始终没有和努尔哈赤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他经常会背弃盟约。 和纳林布禄的多次背盟不同,努尔哈赤一直固守盟约,再没有和纳林布禄刀兵相见。 在前后几次的战役中,最受煎熬的当然是孟古哲哲: 在哥哥攻击努尔哈赤的时候,她既要担心自己原来部落和家族的安危,又要顾及丈夫努尔哈赤的人身安全。 在纳林布禄背弃盟约的时候,谁能保证努尔哈赤不会在孟古哲哲跟前发怒,抱怨这位大舅哥不让自己省心呢? 一方面是哥哥对更大利益的觊觎,另一方面是丈夫不可退缩的壮志雄心。孟古哲哲两头为难,可是身为女子,她对哪一方都无能为力。 1603年,只有29岁的孟古哲哲病重,在弥留之际她格外想念母亲,想在临死之前见上母亲一面。 努尔哈赤连忙派人到叶赫部去请,但是纳林布禄无情地拒绝了妹妹的这个请求。 孟古哲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纳林布禄或许恼恨孟古哲哲没有尽到维护自己部落利益的作用,可是他却忘了,当初正是自己把妹妹送到了努尔哈赤身边。和叶赫部落一样,有许多其他部落也纷纷把首领的女儿或者妹妹送到强悍的努尔哈赤身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孟古哲哲能够自保就算不错了,再想要为叶赫部落谋求利益已经是分外之想。 四、身后哀荣 孟古哲哲的死令努尔哈赤十分悲伤,为了不让孟古哲哲身后孤单,他让服侍孟古的四个婢女殉葬,又用了上百只牛羊为她祭祀,然后他把孟古哲哲安葬在自己居住的院子里,直到后来他迁都辽阳,才把遗骨随迁到东京陵,与自己的祖父、父亲等家族成员葬在一起,极尽哀荣。 然而,所有这些还不是孟古哲哲身后荣耀的全部,她更多的荣耀还是来自自己的儿子,皇太极。 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承汗位;1629年,他将自己的母亲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合葬在清福陵。 这明显高于孟古哲哲侧福晋的地位应该享有的规格,按照她原来的地位,她只能是附葬或者陪葬于福陵。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同年,皇太极追尊母亲为皇后,最终的谥号是“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简称孝慈高皇后。

大清第一个皇后是谁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1]

嘉靖帝之后是哪个皇帝

嘉靖帝之后是隆庆帝,一般指明穆宗朱载坖(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间在位,年号隆庆,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嘉靖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生。
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因母亲杜康妃失宠,其父嘉靖帝迷信“二龙不相见”一说,且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即位,改元隆庆。在位初期,重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与蒙古俺答议和,促成隆庆和议。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朱载坖用人不疑,国运中兴,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海内大治,史称此为隆庆新政。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朱载坖病逝于乾清宫,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之昭陵。


嘉靖前一个皇帝是谁?

正德帝朱厚照。
洪武
1368年-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时间为公元1368年~1398年。
建文
1399年-1402年,
建文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惠宗朱允炆的年号1399年-1402年。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1424),在1403年(永乐元年)开始,到1424年。

洪熙,为明朝第四个皇帝朱高炽的年号(公元1425)。明朝共使用此年号1年。

宣德
1426年-1435年,宣德,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宣德元年(1426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时期使用该年号
正统
1436年-1449年。

正统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使用该年号共十四
年。
景泰(公元1450年——1457年),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前后共使用八年。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第二次登基后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457年—1464年,共使用8年。
成化是明朝时期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成化元年(1465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共使用23年。

弘治
1488年-1505年
弘治是中国明朝明孝宗年号,使用年代为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
正德
1506年-1521年
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的年号,明朝使用正德这个年号一共16年。
嘉靖
1522年-1566年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嘉靖元年(1522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共使用四十五年

隆庆
1567年-1572年
隆庆,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使用时间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朝时期使

万历
1573年-1620年
万历(1573年-1620年七月),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泰昌
1620年
泰昌为明代光宗朱常洛的年号,由于明光宗朱常洛乃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公元1620年8月28日-公元1620年9月26日

天启(1621年- 1627年)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年号,明朝使用该年号7年。
崇祯
1628年-1644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年—1644年)。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叫什么?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但很多人说叫长孙无垢。文德皇后长孙氏,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人物轶事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贞观八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   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鹣鲽情深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贞观帝后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的后宫佳人在桃花芳菲烂漫之际,翩然穿梭于漫天锦绣之中,观蝶聆莺。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娇艳,嫩柳因习得她的腰身而身轻。她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出众风流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又勿须借问!   [1]于是此诗被佳人的丈夫——九五之尊的帝王“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于是此诗被某些迂腐的老学究斥为“艳诗”。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首诗正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张扬而自信的画像!   而这位女子正是被丈夫李世民称作“嘉偶”“良佐”,被史书称为“矜尚礼法”“母仪何炜”的一代贤后长孙氏。   厚重的史册只呈现给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为的长孙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然而厚重的史册却无法完全承载她绚烂幸福的一生。掌握着话语权的史官们欲说还休的却是——她是一个处事圆滑的情报传送者,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自信且略带自负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2]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征同升,征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征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   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3]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 *** 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 *** 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4]贞观十五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欧阳修集》)。此时长孙皇后已然过逝五年多了,而李泰谋嫡时却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十七年李治已经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仍要将之留在身边朝夕相见,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也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李氏宗室带来了灾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0几个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豪华。唐玄奘称其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干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当时太宗及大臣一致同意,并准备付诸实施,却被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5]贞观(或武德)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6]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皇后非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变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敞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至于太宗对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唐文德皇后遗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盖古之岐头履也。”——这是长孙皇后遗留在世上的一双鞋子,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这只遗履的出现,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华丽如此,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的是皇后物品够用即可,不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   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恰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确实是惊世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会里,即使嫁得是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轻易说“不”,对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但长孙皇后却常常气定神闲对皇帝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皇帝如何问,就是不说;不想让兄长为官时,即使皇帝反对,兄长也一定要辞官;想要赦免兄长时,就算兄长犯了谋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旧顶风而上,从容辩白;更有甚者,就连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亲自选定……长孙皇后的强势令吾辈佩服,不过吾辈更佩服无私纵容长孙皇后强势的那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丽,成为千古传颂的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宫无人值得她妒忌,因为她在后宫已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弱者,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上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是长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发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吗?不,当然不是!这个誓言只能说,女人终究是女人,当一个男人,当一个皇帝能够全心全意,无私无畏地独宠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必然会回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女人终究是女人!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心。   子以母贵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触摸着最冰冷客观的史书,那一腔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仍然充斥着撞击千年后读者心灵的最强力度。


上一篇:再生缘李冰冰

下一篇:特种部队 全面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