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yu

时间:2024-06-08 20:58:48编辑:阿星

孔子论语全文


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论语》产生的影响:《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孔子的论语有哪些

1、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原文

正确的原文应该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作者:孔子朝代:春秋末期鲁国白话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解析:过去的种种错就错了,追悔已来不及,但将来的一切还是可以预料,还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发展。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扩展资料: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的原文

原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原文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扩展资料《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及翻译

《论语》二十篇节选原文及翻译如下:1、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2、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3、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4、里仁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5、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6、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7、述而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8、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9、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力量来帮助他。”10、乡党篇食不语,寝不言。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11、先进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那个好学用功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12、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13、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译文: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14、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译文: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15、卫灵公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16、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17、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文: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18、微子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译文: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19、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20、尧曰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大全

论语一共602则。《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论语》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所著的《论语》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0g28ft5dixQO-kIh28muQ 提取码: fv8x

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论语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论语全文


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内容

《论语》的内容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其中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翻译注解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论语有哪些

《论语》有: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上一篇:恋恋超音速

下一篇:富士康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