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生命的奥秘

时间:2024-06-11 00:36:05编辑:阿星

生命的奥秘在哪里

生命的奥秘
生命的灿烂在于生命的奇妙,生命的辉煌来自生命的丰富,生命的本身就是一个奥秘。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虽然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星球中的一颗,而且还是太阳系中一颗很小的行星。它既没有太阳这么光辉庞大,也没有像土星那样带着美丽的光环,但这颗不大的星球上具有其他星球所没有的生命现象。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天空的飞鸟在翱翔,地上的百花在争放,水中的鱼类在漫游……所有的一切把大自然点缀得如此美丽和富有气息。在动物界与植物界之间,还有着不曾商量过的默契,当所有的动物昼夜不息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所有的植物却默默无声地进行着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工作。
宇宙和生命是奥妙的,但人的生命更是一项奥秘。人的生命既有相对于动物生命而言的独特性,又有相对于他人生命而言的独特性。生命独特观包含三个层次:
1.生命现象对非生命现象的独特性。生命现象的出现是物质世界的奇迹,是对非生命现象存在方式的根本性超越。
2.人类生命对其他生命的特殊性。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动物则是无意识的个体存在物;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存在并能改造他物,而其他生命则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只能适应环境。
3.人类个体相对于其他人类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性。如果人生缺乏生命独特观,就会忽视人类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


探索生命的奥秘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能量场,有着宇宙所有生命的全息。因此,每一个存在的生命体,都有着宇宙生命的全息,人、动物、植物,概莫能外。

人跟其他生命最大的区别在于,有着一颗跟宇宙一样深邃的心,被称之为“小宇宙”。这颗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因为有着宇宙生命的全息,所以,能够看清自我,就能看清宇宙。知一即是全知,明一即是全明。


在我未生之前,或者死亡之后,我的生命是融于宇宙大我的;当我的生命有了肉身的承载,就从宇宙大我中分割了出来。


有了分割,就有了分别,有了自我。我执著于这个肉身,把肉身当成了真我,激活了潜藏在生命深处的贪嗔痴慢疑等习气,痛苦和烦恼由此而生。

某一天,我感觉到了红尘累,想要自由和解脱,于是就有了出离心,从此走上了修行之路。修行,就是要使我的生命回归到本源,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当某一天,我的生命回归到本源,即是融入了宇宙,小我消失,贪嗔痴慢疑的习气随之消融,大我出现。

这时候的我遍及一切,我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再也没有了二元对立的分别。

这时候的我,才是本我,真我。


七色地图是谁

七色地图(范毅波)是一个从六年前开始独自旅游的年轻人,最初从东南亚出发,过去是IT记者,博客和微博的名字叫七色地图的环球世界.他还有个孪生哥哥叫风同学,也是个行者。
七色地图以“世界太大,唯有不停行走”为动力,足迹遍布全球,2006年底辞去工作,专职环球旅行至今,而我们能看到读到的则是他这些年来写的700篇游记,这是在你出门远行前非常值得一读的游记攻略。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单?

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贡献,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36万元人民币)。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名单如下:1901年,E.A.V.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 1918年未颁奖。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未颁奖。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未颁奖。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A.M.科马克 (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2005年,两位合作多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在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导致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机理20多年后,终于收到了一份迟来的“贺礼”,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6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9月2日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虽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当然,论实际效用,法尔和梅洛以针对核糖核酸(RNA)的干扰机制为研究课题,以遗传学为切入点,却以医学运用最具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2007年,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 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2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与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John Gurdon) 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细胞生物学家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以及来自挪威的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夫妇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决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的问题——人类大脑究竟是如何构建一个所处空间的地图,以及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类大脑如何导航并寻找路径。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奖理由是“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2016年,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体方面作出的贡献。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机制的发现。2018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19年,美国癌症学家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医学家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英国医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2020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

生物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丹麦科学家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以及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从左至右分别为贝尔托齐、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在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前,不少媒体都预测,奖项获得者可能与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有关,然而这次三位获奖人再次让大家“落了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主要凭借“点击化学”获奖,而夏普莱斯则是凭借“生物正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莱斯曾经在2001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他成为了第二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士。此外,贝尔托齐也成为了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化学奖得奖者规律,人们大概总结出两个趋势:其一,奖项归属还是以基础科学规律为主;其二,委员会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化学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学科广泛,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因此人们也把诺贝尔化学奖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外号仍然名副其实。靠什么得的奖?在中学我们就知道,将分子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从而制造出很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命大分子。比如说一种植物有药用,那么科学家可以锁定具有药性的具体成分,获得其分子结构。如果我们能人工地合成这种分子结构,并大规模生产,那么就制造出了一种药物。然而将不同的分子强行拼凑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合成抗生素美罗培南为例,化学家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来研发。为了更高效地创造出不同的分子结构,人们需要一把“锁”,有了这把“锁”,不同分子一相遇,就会“啪”的一声“吸”在一起,这样科学家们就能更加方便地组合出更多分子结构。大约在2000年,夏普莱斯发明出了这把“锁”,提出了“点击化学”概念——利用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小单元的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分子的化学合成。在提出“点击化学”概念后不久,夏普莱斯又和梅尔达尔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的“锁”,即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由于其高效性,这种反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药品制造、绘制DNA图谱等领域。点击化学反应(图源:诺贝尔奖官网)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凭借着“点击化学”和“铜催化的叠氮-烷环化反应”获奖。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应用在制药业,并没有想过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在活体中——这也是今年第三位获奖者贝尔托齐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为了绘制细胞表面重要但难以捉摸的生物大分子--糖类,卡罗琳开发了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点击反应。她的反应方式能够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以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也称为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卡罗琳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研究人员也可以改善癌症药物的靶向性等,目前,这些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按照诺贝尔奖官网的话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已经将化学领入了功能主义时代,这将给人类带来最大好处。”诺贝尔化学奖盘点把遗嘱中的一大笔财富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展现出极大兴趣,从18岁开始,他就致力于钻研如何安全地控制炸药,让炸药可以用于开山挖路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场景。在阿尔弗雷德一生获得的355项专利中,129项都和炸药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化学对于他的研究和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有关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化学也是排在物理之后,第二个被提及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是在1901年,至今一共颁奖114次,共有191位获奖者。在这191名获奖者中,63位是一人“独享”大奖的,25位与一名同伴共享奖项,26位与两名同伴共享奖项。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夫人伊伦·居里,因为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而获得该奖项。最年长的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那年他97岁,获奖原因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1.3万粉丝福建关注2022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今年又成了诺贝尔“理综奖”?风声岛2022-10-06 20:45福建总监关注?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丹麦科学家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以及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从左至右分别为贝尔托齐、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在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前,不少媒体都预测,奖项获得者可能与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有关,然而这次三位获奖人再次让大家“落了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主要凭借“点击化学”获奖,而夏普莱斯则是凭借“生物正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莱斯曾经在2001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他成为了第二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士。此外,贝尔托齐也成为了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化学奖得奖者规律,人们大概总结出两个趋势:其一,奖项归属还是以基础科学规律为主;其二,委员会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化学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学科广泛,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因此人们也把诺贝尔化学奖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外号仍然名副其实。?靠什么得的奖?在中学我们就知道,将分子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从而制造出很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命大分子。比如说一种植物有药用,那么科学家可以锁定具有药性的具体成分,获得其分子结构。如果我们能人工地合成这种分子结构,并大规模生产,那么就制造出了一种药物。然而将不同的分子强行拼凑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合成抗生素美罗培南为例,化学家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来研发。为了更高效地创造出不同的分子结构,人们需要一把“锁”,有了这把“锁”,不同分子一相遇,就会“啪”的一声“吸”在一起,这样科学家们就能更加方便地组合出更多分子结构。大约在2000年,夏普莱斯发明出了这把“锁”,提出了“点击化学”概念——利用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小单元的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分子的化学合成。在提出“点击化学”概念后不久,夏普莱斯又和梅尔达尔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的“锁”,即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由于其高效性,这种反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药品制造、绘制DNA图谱等领域。?点击化学反应(图源:诺贝尔奖官网)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凭借着“点击化学”和“铜催化的叠氮-烷环化反应”获奖。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应用在制药业,并没有想过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在活体中——这也是今年第三位获奖者贝尔托齐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为了绘制细胞表面重要但难以捉摸的生物大分子--糖类,卡罗琳开发了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点击反应。她的反应方式能够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以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也称为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卡罗琳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研究人员也可以改善癌症药物的靶向性等,目前,这些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按照诺贝尔奖官网的话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已经将化学领入了功能主义时代,这将给人类带来最大好处。”?诺贝尔化学奖盘点把遗嘱中的一大笔财富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展现出极大兴趣,从18岁开始,他就致力于钻研如何安全地控制炸药,让炸药可以用于开山挖路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场景。在阿尔弗雷德一生获得的355项专利中,129项都和炸药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化学对于他的研究和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有关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化学也是排在物理之后,第二个被提及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是在1901年,至今一共颁奖114次,共有191位获奖者。在这191名获奖者中,63位是一人“独享”大奖的,25位与一名同伴共享奖项,26位与两名同伴共享奖项。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夫人伊伦·居里,因为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而获得该奖项。最年长的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那年他97岁,获奖原因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居里夫人 (图源:诺贝尔奖官网)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也是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是唯一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物。在1958年和1980年,桑格分别凭借在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和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获得该奖项。截至目前,诺贝尔化学奖一共见证了8位女性获奖者。她们分别是:1911年得主玛丽·居里(发现镭和钋元素)、1935年得主伊伦·居里(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1964年得主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2009年得主阿达·约纳特(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2018年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酶的定向演化等)、2020年得主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杰和珍妮弗·道德纳(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以及今年的卡罗琳·贝尔托齐。


为什么要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获得了首批人工合成的牛结晶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可为什么要人工合成蛋白质呢?这件事其实意义非常重大,一起来看一下!  一提起蛋白质,也许有人误以为就是鸡蛋中的蛋白。蛋白固然是蛋白质中的一种,而蛋白质又岂止蛋白一种。  蛋白质的种类可多哩!蛋白是蛋白质,蛋黄也是蛋白质。蚕丝是蛋白质,羊毛是蛋白质,鹿角是蛋白质,鱼鳞是蛋白质,鸟的羽毛以及人的头发、指甲、肌肉也是蛋白质。甚至连酶、很多激素以及天花、麻疹、流感病毒,也是蛋白质。人体中,大约有几千种蛋白质。  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单元——细胞,它的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就连细胞壁和细胞间的物质,主要也是蛋白质。  蛋白质被誉为“生命的基础”。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蛋白质;有蛋白质(未解体)的地方,就有生命!  蛋白质和核酸组成蛋白体。恩格斯曾深刻论述了蛋白质与生命现象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发现生命是和某种蛋白体相联系的,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中的蛋白体,我们也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  既然蛋白质与生命现象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深入研究蛋白质,便可揭开生命的奥秘。  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世上万物,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对于这个生命起源问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基督教鼓吹一切生物(包括人类),是“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并不起源于地球,而是“从天外飞来的一个细胞”,落到地球上而起源的。还有人认为,生命是自然产生的,如中国古代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说法。  恩格斯则认为,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是起源于非生命物质,但是,并不是非生命物质一下子变成了有生命的有机物,而是通过变成蛋白质,过渡到生命体。因此,一旦人工以化学方法用无机物制造出蛋白质,将可以用事实来证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起源学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当论述了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转化、发现细胞和进化论)的重要意义后,指出:“有了这三个大发现,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归结到自然的原因了。现在只剩下一件事还得去做:说明生命是怎样从无机界中发生的。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上,这就是要从无机物中制造出蛋白质来。”恩格斯还曾指出:“当化学产生了蛋白质的时候……它要进入一个内容更丰富的领域,即有机生命的领域。”  正因为这样,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不仅具有重大的化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我国科学工作者努力攻克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科学堡垒,将不仅把化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而且将以事实来证明恩格斯的光辉预言。

阿丽塔战斗天使讲了什么故事

经典日本漫画《铳梦》为原型的改编真人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日前在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上惊喜亮相,当天一众主创到场,为我们讲解了片中的不少看点。一起来看看, 《阿丽塔:战斗天使》讲了什么故事?《阿丽塔:战斗天使》剧情及上映时间介绍! 《阿丽塔:战斗天使》剧情及上映时间介绍: 影片根据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26世纪,科技进化到可以重塑人类大部分器官的地步。很多人都换上了机械的身体,其中,主人公艾德在某一天里从垃圾堆中找到了一个少女的机械残骸。艾德救活了她并给机械少女取名为阿丽塔,而她已经失去了以前的记忆。直到一天,艾德发现了阿丽塔身上的超强战斗力。 影片的主创阵容也是大有来头,监制竟然是詹姆斯卡梅隆,在见面会现场1:1复制的片中场景“铁之城”,也是让影迷为之一亮。目前电影从暑假档期,改档到今年的12月21日与北美观众见面!

阿丽塔.战斗天使演员

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女主阿丽塔由罗莎·萨拉扎尔饰演,她来自于加拿大,2010年因参演家庭剧《为人父母》正式出道,之后出演电影《詹姆士》、《移动迷宫2》、《加州公路巡警》、《移动迷宫3:死亡解药》等等。



罗莎·萨拉扎尔从小就喜欢跳舞,并且非常热爱表演,经常自己待在房间里表演哭泣、兴奋的状态,直到15岁,罗莎·萨拉扎尔开始从事演艺事业。









影片里,罗莎·萨拉扎尔饰演的阿丽塔曾被改造过,所以她不记得之前的事情。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许多观众表示阿丽塔的眼睛是影史突破,真的太大了,不过正是因为罗莎·萨拉扎尔的演出、她的眼睛才真情流露。









阿丽塔眼睛的制作非常逼真,不过网友网友认为阿丽塔的装扮跟《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陆依萍非常相似。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发型,都有几分相像,还有人发现,阿丽塔跟张韶涵也很像,她们唯一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但阿丽塔的眼睛更大一些,炯炯有神,非常可爱。


元气论的介绍

元气论,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始见于先秦哲学著作《鹖冠子》。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元气论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一,其发源早,流传长久,影响广泛而深入。自上古产生气论思想之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长久不衰。而且经历代思想家对元气论不断发挥引申,使得元气论思想内容不断丰富,日趋严密。元气论宇宙观的思想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其哲学立场,也可以显示出其思维水平。事实上,元气论宇宙观不仅具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的诸多领域,成为中国古代说明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思想工具。 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涉气的著作 如《 老子》、《列子》、《 庄子》、《 管子》、《鹖冠子 》、《荀子》、《 淮南子 》、《 黄帝内经 》等 , 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元气的元气论元气

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其源头可认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气聚而成形,变为有形色的实物,气散则复归于太虚,表现为实物的消亡。——北宋张载云道家修炼中,元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气本质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故《庄子》一书中,提到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道教修炼,追求长生,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炁 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足的,这时候,如果懂得修炼,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超脱生死的限制,而随着形体的不断发展,元气,一方面供应着身体生长的需要,同时,不断的人体活动也是耗散元气的途径,而到了最后生命将终之时,人体内的元气终于耗尽,身死如灯灭。所以说元气的多少,关系着生命的长短,生死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断的修炼,不断的累积,长生可期矣。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种途径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种途径有:1、胚胎培养从胚珠中分离出来的成熟或未成熟胚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2、器官培养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为外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如根的根尖和切段,茎的茎尖、茎节和切段,叶的叶原基、叶片、叶柄、叶鞘和子叶,花器的花瓣、雄蕊(花药、花丝)、胚珠、子房、果实等的离体无菌培养。3、细胞培养以单个游离细胞(如用果酸酶从组织中分离的体细胞,或花粉细胞,卵细胞)为接种体的离体无菌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意义:1、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分化规律的重要手段,组织培养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外植体再生器官或植株的技术,可以在不受植株体其它部分干扰下研究被培养部分生长和分化的规律,并可以利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它们的发育进程。2、组织培养是开展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各种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技术是组织培养基础上建立的。3、组织培养可快速繁殖植物种苗,目前组织培养在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无病毒种苗培育、新品种的选育、人工种子和种质保存、药用植物和次生物质的工业化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人类有可能实现长生不老吗?


人类不可能实现长生不老,人体是很复杂的,全身有这么多的器官和组织,其中很多局部的损伤都会影响人的生命长度,所以人类要实现永生实在是很难的。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尤其是皇室贵族的梦想,但不幸的是,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办法实现永生,人们一直尝试各种方法,比如木乃伊、防腐剂和冷冻来防止尸体腐烂。人类的寿命比其他动物长,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想长生不老呢?因为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会创造和使用工具,与地球上的万物相比,我们自己的进化已经突破了自己的限制,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对自己的生命长度还是不满意,或许只要不能永生,生命再长也不会满足。事实上,地球上并不缺少长寿的动物,甚至永生的动物,如灯塔水母,具有返老还童的能力,以此来实现永生。研究表明,人体中存在着许多与生命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基本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决定了其它的重要功能。

如果人类真的实现长生不老,那会带来什么后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漫长的生命并且身体健康,无论是从古代还是如今,长生不老可以说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是不会实现的,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因为身体上的各种器官总是有枯竭的那一天,这篇文章就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人类真的可以实现长生不老,那么未来的社会将是什么样的,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下面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长生不老带来的影响。一、地球资源紧缺首先第1点肯定是地球的资源就会变得紧缺,因为人类实现了长生不老,那么每个人都会一直在消耗地球上的资源。由于目前人类的基数是非常的巨大的,这样长期以往地球上的任何资源都是不够被消耗的,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这家人们虽然获得了长生不老,但是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生活就会变得10分的拮据,可以说人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会有所下降。二、人群阶级化当未来地球的资源紧缺的时候,也就会导致人群会发生明显的阶级化,有钱人享受好的资源,而没钱的人就会沦为社会的底层,虽然拥有漫长的寿命,但是生活并不美好。并且出现如此的状况之后,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而普通人越发的普通,根本没有机会去进行翻身。仿佛社会地位就变成了一种定格,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三、人们变得无欲无求人们实现了长生不老,拥有了漫长的岁月之后,我相信让人们享受了世间的一切之后,就会变得无欲无求。这样的社会10分的无趣,没有任何的动力,仿佛一群行尸走肉,在没有目的的活着。毕竟自己想拥有的通过时间的积累都会去能够得到,然而当自己想要的都得到之后,就会变得十分的迷茫,即便拥有无穷的寿命也是非常的无趣的。

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组

基因组是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基因组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DNA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基因组这个术语由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Hans Winkler于1920年创建。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扩展资料: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受精卵或母体,当父母有一定的共同血缘或有一定相同数目的遗传基因关系,在这些情况下,后代的基因组里的基因会发生缺陷,产生疾病。通过使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缺陷基因区域。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百度百科——基因

上一篇:厉娜吧

下一篇:douzhan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