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zhong

时间:2024-06-12 10:37:12编辑:阿星

古代的关中汉中指哪里

古代的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古代汉中是陕西的一个地极行政单位,在陕西南部西端,与四川地理人文相同,位于陕西的南部,区域处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块小盆地。


古代的关中汉中指哪里 古代的关中汉中是哪里的位置

1、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2、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3、关中,只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北有崤关,南有武关,为四塞之国,故称关中。在冷兵器时代,这四关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乃固若金汤。更令古人看重的是,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泾、渭、沣、涝、浐、灞、高、橘纵横。

4、汉中是陕西的一个地极行政单位,在陕西南部西端,与四川地理人文相同.位于陕西的南部,区域处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块小盆地。


汉中在哪个省?


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扩展资料:汉台区,隶属陕西省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是汉中市政府所在地,陕南最大商品集散地,总面积5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57.09万人(2019年),下辖8个街道、7个镇(2019年)。汉台区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汉台区列车客运直达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青岛等中心城市,民航可直达西安,公路交通四通八达,108、316两条横贯南北、东西的国道在这里交会,程控电话、无线通讯、网络通讯体系健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中百度百科-汉台区

汉中市属于哪个省


汉中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其境北界秦岭主脊与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至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东与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最大直线长度东西为258.6千米,南北为192.9千米,行政区划面积27091.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底,汉中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汉中旅游景点1、青木川古镇青木川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属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小镇——青木川,位于陕,甘,川交界处,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最西的镇,距县城106公里,距汉中市197公里。古镇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植被良好,历史人文资源丰厚,传统老街区、古老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都具有独特的风情画意;古建筑、古摩崖、古祠堂、古寺庙、古题刻等,展现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长青华阳景区华阳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是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平均海拔1700m,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千峰竞秀、逶迤起伏、万壑争流、林海苍茫,小气候差异明显,珍稀动植物丰富。区内有种子植物2039种,脊椎动物248种,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3、武侯墓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诸葛村,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墓园面积约45000余平米,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0余年的22株,汉桂2株,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景区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汉中

汉中有几个县区


截至2021年9月20日,陕西省汉中市有10个县,分别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北界秦岭主脊,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风景名胜:汉文化旅游节以“文旅融合山水赋能”为主题,打亮汉中汉文化品牌,与西安为中心的唐文化、宝鸡为中心的周文化共同形成陕西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矩阵,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的重要抓手。柑桔旅游文化月活动是汉中金秋的一大重要节庆品牌。近年来,城固县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产业”的思路,积极建设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加强“城固柑桔”“城固蜜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和市场开拓,柑桔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柑桔之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汉中

汉中有几个区几个县

汉中有2个区9个县,分别有: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1、汉台区:隶属陕西省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是汉中市政府所在地,陕南最大商品集散地。
2、南郑区: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
3、城固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腹部,北依秦岭南麓,南屏巴山北坡,中纳汉江平川,地形呈南北长(平均长度101千米)、东西窄(平均长度42千米)。
4、洋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
5、西乡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汉中东部,东邻石泉、汉阴,南接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与城固、南郑接壤,总面积3240平方千米等等。


关中和汉中的区别是什么?


汉中是在陕西的南部 关中在陕西的中部 中间隔了隔秦岭 。关中属于北方 ,汉中属于南方 关中是平原 汉中是山地丘陵关中 之所以陕北一直划入陕西,还在于其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唐以前,中国建都一直在西安或洛阳,榆林紧邻鄂尔多斯,也就是河套。而河套地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牧场之一。汉中: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 。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

关中和汉中的区别

关中和汉中的区别就是所在的位置不同。关中位于陕西省的中部,而汉中位于陕西省的南部,关中属于北方地区,而汉中属于南方地区。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关中介绍:潼关在函谷道的西端,函谷故关在此道东端。作为关中地区军事上据险而守的东大门,潼关与函谷关是在历史上相继兴起并发挥作用的。潼关兴起之后,函谷关就因迁关、改道等原因逐渐废弛。所以,说关中地区的得名同时由于“六关”中的函谷关与潼关,这种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今天所能见到的先秦古籍,没有哪一种曾提及“关中”这个地名。最早提及并大量使用此地名的,是西汉时期的《史记》。粗略检索可见,《史记》中提及“关中”地名四十余次。

汉中历史简单描述

1.汉中历史概况 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 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汉中开汉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 *** 、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 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2.汉中民俗文化简单介绍 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楼上4级的,别复制,行吗? 3.简单介绍下陕西汉中这个城市 城市概况 区号:0916 邮编:723000 位置:位于陕西省南部 人口:372万 区划: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区10县。 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有国家级生态景区(点)7个、省级16个。 历史 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 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开汉业。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 *** 、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文化遗迹 市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著名文化遗产,知名的景点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 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 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 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 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 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 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 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 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 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 4.汉中有哪些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略做介绍 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汉中就已设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两汉、三国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 古褒斜栈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 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褒谷山势险峻,怪石峥嵘,翠峰林立,清净幽雅,四季景色各异。清代文人王晚香将这里概括为“石门二十四景”,石门水库建成后使褒谷锦上添花。 石门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容1.05亿立方米,灌溉50多万亩农田,发电装机4.05万千瓦。坝高88米,顶长260米双曲拱坝,造型优美,宏伟壮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游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长的人工湖上,可尽情浏览湖光山色怡人美景。 山间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当,水产水禽种类繁多,以大鲵、甲鱼、白鹭等最为珍贵。褒谷石门是个天然立体文博馆。 自春秋战国以来,这是沟通我国中原、西北与西南交通的要冲,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开凿与架设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石门是栈道最险最奇之处。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迹荟萃。 古代、近代、现代的道路建筑、水利工程、石门隧道都交织陈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栈道独具一格,飞架在陡壁悬崖上成为古褒斜道缩影;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 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采用“火烧水激”而成的石门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附近有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最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国之魂宝”,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曹操“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扑,运笔流畅,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连城山腰的连云栈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着先祖足迹,淹没于水下的褒姒铺,相传是西周褒国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世世代代浇灌汉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旧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兴建了石门水库,三个时代水利工程惠泽汉中人民,形成了汉中水文化,水工程独特风景线。 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 汉中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汉中市博物馆以古汉台为馆址而建立,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 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3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展室、栈道陈列展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 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刘邦自汉中发迹而得天下,遂定国号为汉。 他曾驻跸的宫廷被称为汉台。汉中、汉王、汉朝、汉台,这个汉字竟一脉相承了。 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作为府署官员的娱乐场所,号为汉郡之胜。 自宋开始,古汉台作为历代汉中府署的游乐场所,一直备受汉中守土官吏的重视,相继修建了天汉楼(望江楼)、桂荫堂、东西华厅、清晖阁以及镜吾池等,成为汉中名胜古迹最为有名者,望江楼也成为汉中标志性古建筑。民国时期,曾在此创为学校和汉中图书馆,尤其是革命先烈陈浅伦,在东华厅密谋组建红29军,望江楼也是革命志士活动的重要场所。 石门汉魏十三品 在古汉台碑廊里,嵌镶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个大字“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是由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题写的。 “汉中石门”是指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门十三品。古人纪事颂德,将文字雕刻在金属器物上,如青铜器铭文;将文字雕刻在石头上,有碑、碣和摩崖。 选择自然山崖为依托,稍事修整后刻上文字的,称为摩崖…详细>> 曹操题“衮雪”二字传说 衮雪二字取材于我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拜将坛遗址景区 拜将坛位于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 两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 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 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首先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了关中;继而。 5.汉中的文化名人 历史名人 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汉中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详。 有“倾城倾国”“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事实上,但事实上,周幽王和褒姒也只起到了加速亡国的作用。 张骞: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出生在汉中城固县,他两次奉命出使西域,联系了当时西域五十二国,加强了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我国与中亚、西亚的陆路交通,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他说服了汉武帝发使者通西南之塞,开发边远地带。元朔六年(123年)、受封为博望侯,后拜大行令,列于九卿。 李固:(公元96年-147年),南郑(今城固)人,东汉时以忠正耿直著称于世,有“北斗喉舌”之称。历任荆州刺史、泰山太守,政绩天下第一。 东汉时北海郎对李固推崇备至,曾上书皇帝说:“好是正直,卓冠古今,当世莫及”。其名言“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至今为人吟咏和称道。 他主张“权去外戚、政归国家”,被梁冀诬陷死中。 杨王孙:西汉时汉中城固县人杨王孙,久居长安,家累千金,却竭力提倡简葬。 临终,嘱其子:“吾死,裸葬,以复吾真。”并对劝告的亲友说:“厚葬无益死者也。” 死后裸葬于终南山。为我国古代提倡简葬的著名人物。 郑子真:真名郑朴,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则勉以敬天、事人之道。 虽名振京师,然隐居不仕。常垂钓于褒谷口,世号“谷口先生”。 清人有诗赞曰:“汉代名流重子真,洁身却聘隐垂伦,风高不让严陵濑,褒谷鱼台似富春”。 文同: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画竹。 宋神宗熙宁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一1077年)知兴元府及洋州时,屡游褒谷石门,观“玉盆”刻石,曾以汉中山川景物为题作诗30首寄苏轼,苏亦以诗唱和。时洋州筼筜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筑“披锦亭”,公余即赴谷中精研画竹技法,总结出画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画理。 成语“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于此。 何挺颖(1905~1929):字策庸,号科生,陕西南郑人。 1915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读书,参加过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来上海浦东中学学习,1925年初,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参加了“五卅”运动。 后转入上海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 *** 。1929年初,率部随 *** 、朱德向赣南进军,转移途经吉潭村时遭敌袭击不幸牺牲。 杨育才(1926年~1999):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26年生,陕西勉县人。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任侦察排副排长,奉命率小分队奇袭白虎团,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1953年10月13日,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同年12月15日,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陕西省西乡县人,著名教育家,兰州大学前任校长。 *** 八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 第三届甘肃省委委员。 石门研究学者:石门研究学者从古至今一直延续。 北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明代杨慎,清代吴大征、王昶、阮元、毕沅、杨守敬、康有为、罗秀书等均有著录。近代出入汉中的书法家于右任、王世镗、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萝扪葛,赴石门瞻仰摩崖风采。 自汉唐以来,出入于汉中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王远、沈锉期、岑参、元稹、李商隐、孙樵、晏袤、宋琬、王渔洋等等。 6.陕西汉中的人文地理介绍,有哪些地理特点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中国古代称为“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的汉江,流经汉中、安康和荆襄大地,汇入长江,成为长江最长、最大支流。全市辖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总人口373万。市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 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汉中景色秀丽。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 汉中曾经是商朝的方国,秦国时的汉中郡,此后又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为汉中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被誉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迹”与“瑰宝”的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汉刘邦的拜将台及其为汉王时的宫殿遗址古汉台,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墓地,祠堂。 汉中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盆地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体湿润,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气温14℃,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兼我国南北方之共有;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单产是全国最高产区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途广泛的600多种。盛产各种名贵药材,其中天麻、杜仲、枣皮(山茱萸)、西洋参产量居全国前列。有森林面积13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6%,森林覆盖率48%,林木蓄积量6781.3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33万公顷,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60种,其中勉县、略阳、宁强三县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居全省之首,经济开发潜力很大。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6.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7万千瓦。 汉中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与关中差异较大,古代建筑具有南北兼备的风格,民居多样,生活习俗颇具江南风采。在这里端午节赛龙舟,在陕北和关中是看不到的,饮食习俗也与四川接近,巴山的锣鼓草、汉中的瑞公戏、西乡的刺绣挑花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洋县的黑米和香米,古为贡米,如今成为普通百姓的大众食品。 7.描写汉中美的作文 “我的家乡,汉中美。”是一首歌颂我的家乡汉中的歌曲。已说到我的家乡汉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和许多名胜古迹近年来通过汉中市委市 *** 狠抓双创以及汉中在陕南率先突破发展等,使汉中这座古老的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凡是来过汉中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惊叹道:“汉中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 回忆起当年,我家附近的一条路狭窄不说,还伤痕累累,凹凸不平。车辆行驶在路上左右摇摆,上下颠簸,令人发憷。天晴时尘土飞扬,而下雨时则泥土四溅。而现在不同了,这条路已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名叫天汉大道。它北起石马立交桥,南至汉江大桥,全长X公里。八车道宽的路面,仿佛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又好似一组五线谱,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就犹如五线谱上那跳动的音符,鸣奏出动人的生活旋律。 天汉大道两侧,商铺林立,高楼大厦到处都是,从北到南,白天鹅宾馆、世纪阳光超市、邮政大酒店等大型建筑宛如镶嵌在领带上的明珠,是天汉但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加迷人。 白天,天汉大道上一辆辆汽车犹如长龙一般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的花坛中一年四季都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就像给天汉大道为商力器材的围巾。现代化的分类垃圾箱星罗棋布的展现在天汉大道上,人们会自觉地把果皮纸屑扔到垃圾箱。 8.三国演义中曹操迁汉中百姓的描述 三国演义中没有曹操迁汉中百姓的描述。 只有三国志上有记载 ,三国演义里只有一句“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 东川包含汉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分为大致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汉中历史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秦汉时期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东汉、三国时期  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南北朝、隋唐  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宋元时期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元代为兴元路。明清时期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
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属于第五战区辖区。
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万里、宋健、陈慕华、彭佩云等都亲临汉中视察,江总书记“兴汉中,奔小康”的题词,成为激励汉中人民阔步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至清代,台内陆续增添了不少景观,首先是“望江楼”,它为汉台添增了辉煌与雄伟。古汉台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新中国建国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汉中尚属国民党当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中路部队进入区内,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区内管辖权。此后,交通建设、政权巩固措施开始实行。
“三线建设”开始后,汉中成为重点建设地区。1965年2月20日,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三线建设布局,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汉中地区处于战略纵深带,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是国防工业建设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工业骨干项目。同年3月21日,报告获得通过。此后,从1965年到1969年,对汉中进行了多次选厂布点和筹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时机械工业部下属核工业405厂在区内开始建设,后属核工业部,今属中核集团。1966年开始,机械工业部所属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开始在区内建设。1969年11月,中央决定将汉中作为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四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文革时期大量古迹遭破坏,汉中古城墙遭到拆毁、汉中钟楼在武斗中被彻底摧毁,古汉台等遗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和人为破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汉中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汉中在哪里?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山脉,中部为汉中盆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东、北与安康市、西安市、宝鸡市接壤,西南与甘肃省、四川省毗邻。总面积27246平方千米。总人口385.21万人。原名南郑、兴元、梁洲、天汉,简称“汉”,是陕西省地级市,素有“天汉”、“汉人之乡”、“汉族之乡”之称。


汉中在陕西的什么地理位置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

战国时,楚国据有汉水中游,设郡,名汉中。据文献记载:“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与甘肃、四川、安康、西安、宝鸡等省市为邻。

它南卧巴山,北卧秦岭,怀抱汉江,为盆地地貌。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动物植物种类繁多。食以鱼鸭、稻米为主食,素有陕西“小江南”、“秦巴明珠”美称。面积2724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

境内交通方便,有宝成、襄渝、阳安三条铁路过境;公路四通八达,连接陕、甘、川、鄂的108国道、316国道。


汉中地区,历来有什么之称?

汉中地区,历来有“宝地”之称。此处山峦如奔,河渠纵横,嘉禾遍野,果木成林。今日的游人已经难以想象,它曾经是陈兵布阵、呐喊厮杀的古战场。三国时代,蜀丞相、军师诸葛亮,多年在这里调兵遣将,最后在定军山“鞠躬尽瘁”,巨星殒落。古代的史籍、小说,现代的舞台荧屏银幕,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曾经把汉中惊心动魄的故事,给以有声有色的展示。

上一篇:世界电影报道

下一篇:夏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