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一中贴吧

时间:2024-06-13 07:46:55编辑:阿星

水族的由来?

水族自称“睢”,汉音译为"水",在中国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清至民国称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先是称为"水家族",后于1956年底由国务院确认为"水族"。 民间相传,水族最初由三大支系组成,即"睢闽"、"睢干"、"睢柳"。"睢闽"主要指现今居住在都匀市套头地区和独山翁台的水族;"睢柳"主要指现今居住在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县的水族;"睢干"则专指现今居住在三都阳安、阳乐一带的水族。所谓"睢闽"、"睢柳"、"睢干",原意是指来自"闽"地方的水族人,来自"柳"地方的水族人和来自"干"地方的水族人,这可能代表民族迁徙时,组成水族的这三大支系来自不同的地方或部落。但由于语言、风俗以及生计方式等均相近或相似,经过民族大迁徙,同居一地后在相互交往上获得了文化的认同感,相处日久便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实际上,由于水族的起源和迁徙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单一民族。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它们与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百越"不但孕育了中国的稻作文化,同时也演化为南方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水族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一带,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骆越"活动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50万进军岭南,遭到当时西瓯、骆越等部落的顽强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才统一岭南,并置南海、桂林、象三郡,设官治理。受战乱的影响,水族先民被迫沿龙江逆流而上,经今广西河池、南丹等地向北迁徙,移居黔桂边境,从此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 汉至魏晋,虽然中原战乱频繁,但水族先民所居的黔桂边境,社会秩序却相对稳定,使其得到持续发展。隋唐之际,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史料记载,当时水族聚居的东谢地区,人口殷实,"地方千里,土气郁热,多霖雨,稻粟再熟",由于产量的增长,人们的存粮有了较多的结余,能够用来酿酒以供节日及喜庆之用。《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载,当时东谢蛮地区,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及得赎死"。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水族先民自秦代迁人黔桂边境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特质,于是,水族作为单一的民族正式形成。 历史上水族先民曾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渔猎经济时代,但随着不断的向北迁移及至后来定居黔桂边境之后,水族的社会经济便迅速地转向了农业经济。唐宋时期的史籍中,关于水族的记载就已有了"地方千里,稻粟再熟"、"夹龙江居,中有楼屋战棚……种稻似湖湘"的描述,它表明,最晚在宋代,水族社会就已经以稻作农业为本。 历史民族学家的研究认为,水族社会没有经历奴隶制,而是直接由原始社会跨入了封建领主制,从唐代开始,封建领主制经济在水族社会中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直到明朝洪武年间,由于"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江南大量汉族进入水族地区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水族社会才开始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时期。 从唐代的羁摩制度开始,历代中央王朝均对水族地区实行"土司"统治,土司制度一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才在水族地区最后消亡。而水族社会的基层组织则经历了由"洞"、"水"向"议榔"制演化的过程,"议榔"制所形成的水族社会习惯法,直到今天,仍对水族社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水族人民历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水族儿女,其中以潘新简和邓恩铭最为著名。 潘新简(1820-1869年),荔波九阡里梅采寨人,小名阿简,起义后于同治初年称辅德王,始改名称潘新简。1854年,34岁的潘新简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九阡地区树起反清起义大旗,并提出了"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政治口号,他所率的水族、布依族的起义队伍曾达到1万多人,他们联合上江的罗光明,都匀的柳天成和下江的潘老帽等汉、布依、苗族起义友军,纵横荔波、独山、都江、古州、三脚屯、都匀以及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他的起义队伍与各路义军并肩作战,先后攻打荔波县城17次,攻破6次,并与其他义军联合攻打独山、都江、古州、八寨、嘛哈、南丹、思恩等府、州、厅、县城8座,杀死知县以上反动官吏数十名,击毙总兵、副将、游击、守备、千总等武官近百名,消灭兵勇数以千计。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869年兵败被俘,同年8月15日在桂林英勇就义。 潘新简牺牲后,其余部还坚持战斗长达3年之久。1872年起义最终失败。潘新简领导的这场农民大起义,前后达18年之久,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斗争时间最长的农民革命运动,是贵州历史上"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恩铭,原名邓恩明,字仲光,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的一个水族农民家庭。1917年秋,邓恩铭因家庭生活困难,远赴山东投奔其二叔父,并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邓恩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邓恩铭是12名代表中年纪最小,同时也是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一大"之后,邓恩铭在山东省组织了中共中央直属的山东区支部。1922年,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了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投身于工人运动,历任青岛市委书记和中共山东省书记,1925年和1928年两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人口为406902人。


水族名字的来历 为什么叫做水族


水族自称“睢”,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标志水族以单一民族身分跻身于中华民族之林,族名从此以“水”代“睢”。此后,水族的族名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现。在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过去的一些史籍中,把少数民族视为未开化的族群。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扩展资料水族的风俗习惯:1、婚姻水族婚姻沿袭传统习俗,恪守同宗血缘不娶、异宗异姓氏族开亲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旧是水族地区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门当户对,讲究明媒正娶。2、丧葬水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丧葬集中体现了祖灵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内涵。同时,丧葬又成为水族传承孝道和祭祖礼仪、调整人际关系、提升血缘氏族凝聚力、交流社会知识的重要活动。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水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族

上一篇:大兴区卫生局

下一篇:逆光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