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皇太后

时间:2024-06-14 06:30:26编辑:阿星

清朝两宫太后指谁?

慈禧太后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1837—1881)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 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 咸丰二年(1852年),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 她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 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因为她是正宫皇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她和慈禧的一般称呼是慈安称母后皇太后,慈禧称圣母皇太后。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 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 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代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在疑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在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在载有慈安的遗诏,说她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但是这种“因病致死”是那样的快速而又突然,连当时的当事者也大为怀疑。 据《清稗类钞》载,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御医薛神速辰为她诊脉,认为“微疾不须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棺木)”,大为诧异,还以外间论传。 后来噩耗证实,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 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当时任军机大臣,突然听说慈安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第二种说示是因慈禧与慈安交恶,慈安被迫自杀说。 据《清稗类钞》另一种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处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第三种说法是慈禧进药毒死说。 据《慈禧外纪》载:当年咸丰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了一个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将此事告诉慈禧。 阴险毒辣的慈禧听了,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饵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另文廷工《闻尘偶记》却认为慈禧是因与人私通怀孕,事为慈安察觉,准备废掉慈禧太后称号,慈禧闻之,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宫廷内幕,千古之谜。 上述后几种说法都出自传闻与野史笔记,没有可靠的史实依据。 究竟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分析研究。 不过,在隋丽娟说《慈禧》中表示慈安为正常病死的。 慈安太后之死 1860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 咸丰皇帝早就觉察到慈禧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因此,他在临终之前,特别密授朱谕,嘱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为,就让慈安拿出密谕,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 咸丰死后,慈安曾把密谕拿给慈禧看,以示警醒。 密谕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俱不安,办事谨小慎微,不敢胡作非为。 她对慈安言听计从.关怀备至。 时间长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对她放松了警惕。 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医所开的各种药,都见效甚微,一气之下,慈安拒绝吃药。 没想到,几天之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大病初愈,慈安兴高采烈地到颐和园散步,却见慈禧左臂缠着白纱。 她十分惊异,就上前问慈禧原因。 慈禧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几天,我见你病卧床榻,面色苍白,心里很难过,因此就从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让人煮汤为你滋养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诚意。”慈安听了这一席话,大为感动,感谢万分地说:“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一位好心人,先皇不应该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说罢,便回宫中,取出咸丰皇帝的临终密谕,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没有密谕,慈禧心上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感到轻松多了,因为再也没什么值得她担惊受怕的了。 她一改常态,开始放肆起来,对慈安出言不逊,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毕恭毕敬了。 朝中政事,无论大小,她都一人独揽,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里。 慈安知道自己上了大当,叫苦不迭,但后悔已晚。 后来,慈禧为了搬掉慈安这块她专权道路上的绊脚石,密令太医用不对症之药,将慈安害死。 从此,慈禧这个阴险毒辣的女人就登上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个是传闻,没有特别确切的史料加以佐证)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 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 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一 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 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 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 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 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 晚间即暴病身亡。 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 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更有甚者,人们任想象的野马自由驰骋,不断地结构着关于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 我们梳理了关于她死因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 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 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2?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 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这一类描述,多见于野史笔记,虽然十分生动,犹如作者亲眼所见,但可信性稍差。 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定义野史笔记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明末清初的学风》)首先,野史笔记不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形成的记载,不具有权威性。 其次,在野的文人学士及贫士寒儒随笔记录的主要内容也多半是当时见闻,或阅读古今图书、经手文物,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这就使得野史笔记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和记录方式的自由与随意性。 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 对野史笔记中的反复转载和传抄的慈安的死因,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 著名学者金梁曾言:“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 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清后外传》) 正如金梁所言,既然是秘密的遗诏,在只有当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烧毁,那谁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药害死慈安,谁又能确认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求《两宫皇太后》1987年免费百度云资源,方舒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FdvvTNeRbEr7npR3oyPlQ提取码: suu3 《两宫皇太后》导演: 王学新编剧: 杨村彬主演: 方舒、刘冬、张光北、浦克、王志文、麦小琴类型: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1987片长: 103分钟又名: Two dowagers1861年,"辛酉政变"后,新皇载淳即位,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使刚刚回到京城的皇室惶恐不安。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果断起用汉臣曾国藩镇压了赵义军。从此,她更加骄横跋扈,逐渐控制了整个朝廷。而曾国藩则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趁南扩充了湘军,壮大了势力。八年以后,宫廷内权力争斗日益尖锐,早已实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依靠外洋势力,进一步卖国求荣,不断地巩固着自己的权位。届时载淳业已长大成人,两宫太后同时为他物色皇后。载淳封慈安选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封慈禧选中的富察氏为皇妃。为此,慈禧心中极为不悦。慈禧的心腹太监总管安德海借机向主子大献殷勤,慈禧恩准他秘密出京,为其刺探南京天王府的财宝,定制苏杭的绸锻刺绣。家德海一路上吃喝嫖赌,胡作非为,为百姓所痛恨。山东巡抚丁葆祯密谏朝廷,恳请查处。皇上降旨"就地正法",安德海被斩讫。慈禧心中又...

什么是两宫皇太后

据我所知,只有清朝同治年间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原配皇后,生性贤惠端庄,深的咸丰皇帝尊敬,但是没有子女,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 兰儿,秀女身份入宫,后逐渐晋级,升为皇贵妃。因咸丰膝下只有两女一子,且均为兰儿所生,所以立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下一任皇帝,即同治帝。母以子贵,故新帝登基后,尊封其母为慈禧皇太后。皇帝年幼,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同治年号的意义是母子同治,也是两宫皇太后同治。但慈禧阴险狡诈,很快剥夺了慈安太后的实权,从而实现了她一人独治天下的阴谋。


清朝两个太后

清朝的两个太后分别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

一、慈安太后,生于1837年,死于1881年,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二年,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慈安太后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咸丰帝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

二、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两宫皇太后的相关记载

在中国古代的嫡庶观念是非常严格的,父亲的正式妻子才是母亲,而自己的生母只能叫姨娘,这个可以参照《红楼梦》里贾探春对赵姨娘的态度。因为王夫人是她的嫡母,所以王夫人的兄弟才是她的舅舅,而生母赵姨娘的亲兄弟赵国基不过是贾府的奴才。换而言之也是她的奴才。“九月丙戌朔,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曰慈安,圣母皇太后徽号曰慈禧。”————《清史稿·穆宗本纪》

皇太后和太后的区别是什么?


皇太后和太后的区别是皇太后更好听。皇太后和太后,是当朝皇帝的母亲。其实皇太后和太后这两个称呼本质上基本没什么区别,太后更多的时候是皇太后的简称。有区别的是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也就是说当朝皇太后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在古代皇宫里就出现过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称呼介定首先来说皇后,她是当朝皇帝的正妻。在古代婚姻制度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也是如此。皇帝可以有很多妃子,也就是民间说的妾室,但当朝皇后却只有一位。权力很大,掌管后宫所有事宜。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相当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是不会像影视剧里演的那样有排挤不尊重皇后的情况出现的。不过皇后也有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皇后去世或者被废除后,当朝皇帝是可以再立皇后的。在古代皇宫里就出现过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比如出现在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清朝末期慈安和慈禧皇太后。慈安皇太后是先帝的正妻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母后皇太后,可当朝皇帝并不是她所生,当朝皇帝的生母慈禧母凭子贵自然的就成为了圣母皇太后。她们的区别是当朝皇帝的嫡母和生母。

两宫皇太后的疑问

慈安不是同治生母。慈安虽是中宫皇后,又一直深受咸丰眷宠,但一生没有生育过儿女。
但因她是咸丰帝皇后,所以能晋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安,俗称东太后。

同治载淳的生母是懿贵妃,母以子贵下才当上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俗称西太后。
要不是她生了咸丰唯一能长大成人的大阿哥,大阿哥又继承大统,她是当不上太后的。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哪个的权利大

慈禧太后更为强势,实际权力大于慈安。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同治、光绪两朝初年,慈安、慈禧两太后先后两次垂帘听政。
慈安为人老实,咸丰帝生前曾屡劝帝不应长夜卒宴,但有时遇事也颇果断,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出京置办龙衣,安德海乘船只顺运河南下,龙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乔民财,激起民愤,山东巡抚丁宝桢汇报宫中,慈安立命就地正法。此事引起慈禧的极大不满。
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岁,因死时突然,故有传为慈禧所害之说。同年九月入葬清东陵普祥峪定东陵地宫。


历史上除了慈禧和慈安以外,还有哪些两宫太后并存的情况呢?

虽然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嫡出皇嗣继承皇位的也不是全部,若庶出皇嗣继承皇位,就有了两个母亲——生母与嫡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宫太后并存的现象。不过因为历史上很多皇帝生母出身卑微,或者其后宫品阶不高,无法被册封太后,所以两宫皇太后并尊并不是太多。尤其在明朝以前,两宫皇太后同尊的情况非常少见。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封建时代,无论是否嫡出,所有的子嗣都需要尊奉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这种制度,也皇族所继承——任何妃嫔所生的子嗣,都需要尊皇后为嫡母,所以无论将来继承皇位的是否是皇后所出,先帝的皇后都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其实在明朝之前,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很少,皇帝若是庶出,其生母一般都只能被册封为太妃,皇太后只能有一位。明朝开始,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开始比较频繁的出现。比如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尊奉其父明宣宗的皇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而其生母吴贤妃因出身低贱,且张太皇太后留有懿旨对吴贤妃各种约束,景泰帝只得册封母亲为皇太后,没有任何尊号。明宪宗、明神宗、清代顺治朝、康熙朝、同治朝都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宫皇太后并尊应该就是晚清时代的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慈安太后钮钴禄氏是咸丰帝奕詝的正宫皇后,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奕詝的懿贵妃;咸丰帝驾崩后,钮钴禄氏作为皇后名正言顺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因生育了咸丰帝唯一皇子同治帝载淳,得以被尊奉为圣母皇太后。不过按照宗法制的嫡庶尊卑,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高于圣母皇太后,历史上慈禧太后的存在感远胜于慈安太后,主要还是因为个人能力与野心的问题,慈禧太后的地位还是无法与慈安太后平起平坐。咸丰帝死后,留下御赏、同道堂印玺,御赏留给慈安太后,而同道堂留给的是同治帝,只是因为载淳年幼暂时由慈禧太后保管。

上一篇:桅子

下一篇:陈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