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伯恩

时间:2024-06-18 17:04:07编辑:阿星

汤恩博为何不救滕县

汤恩伯在抗战中最辉煌的一页就是台儿庄会战。孙连仲正面死守之下,汤部20军团从矶谷师团背后杀出。关麟征、陈大庆一班精锐,如狼似虎切断日军退路,只杀得日军掉头一直跑到绎县。被切断的日军据村顽抗,被汤部放火大烧东洋烤老鼠,痛快淋漓。(也有说汤并未放火,而是日军弹尽援绝之下效仿战国苏我氏焚宅集体自杀)第一次徐州会战中国大胜,武汉的民众纷纷欢呼李宗仁司令长官要把鬼子赶下海了,全国士气大振。  著名记者罗伯特·卡帕当时恰好在徐州前线,通过他的作品,“台儿庄”的威名天下传扬,照片上日军遗弃的累累坦克更记录了中国人英勇的战绩。  在台儿庄,汤恩伯也开始第一次受到了舆论的质疑,认为他存在见死不救,任滕县守军王铭章部殉难,以及对日军背后出击不够积极的问题。  也曾有军事历史学者谈到他曾经“用尺子一寸一寸的量过”当时的军用地图,观察汤部的行踪,结论是汤恩伯当时并无消极举动,而是尽了全力。  我个人的看法,这个阶段汤军的情况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个,就是汤恩伯出击矶谷师团背后,解台儿庄之围是否故意拖延。  这里面汤恩伯受到责难的原因是矶谷在汤恩伯的正面一度只放一个大队,而李宗仁屡次催促,汤恩伯始终未按照李宗仁的要求尽快出击。  个人认为,汤恩伯即便拖延,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首先看看日军放一个大队阻挡十万汤军的做法。有人认为汤恩伯畏敌如虎,不敢进击,这或许是对日军作战特点不了解的一种看法。实际上日军以一个大队为战役中典型的完整作战单位,放一个大队在汤的正面,并不是期望它能挡住汤军,但足以拖住汤军,要迅速吃掉日军一个完整的大队并不容易。  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日军掩护全军退却,也只用矢野桂二一个大队,结果成功撤退。汤军就算战斗力强,还没有瓜岛上范德格里夫特的兵力、火力、机动能力。日军用一个大队牵制汤军,这个自信并不过分。一旦在日军还没有全力投入正面作战时汤军和日军这一个大队咬上,日军依靠其机动能力是很容易在平原上调动足够兵力和汤军交手的。  汤军出击的时机,可谓拿捏得相当好。晚一点,台儿庄失守,汤就变成了锦州战役中的廖耀湘,早一点,日军还有余力掉头,只能打成顶牛,却不能战胜。汤军团出击,正是在日军一拳打出,手臂完全伸直的瞬间投入战斗,所谓致命一击,对台儿庄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但胜利者是不受责难的,对汤按照自己的节奏投入台儿庄增援作战,我想不应该太过苛责。  第二个问题就是救援滕县。  汤恩伯有没有力量救援滕县?我的看法他是有的。他离滕县并不远,守军甚至一度可以听到汤军的枪声,但他却越打越远,被戏称为“游动哨”。参看张自忠之救庞炳勋,汤恩伯显然是未尽全力。  这里面就要涉及到汤恩伯如果全力救援结果如何。  鉴于日军锐气正盛,汤部和矶谷师团正面交手未必能够取胜,但救援王铭章脱险应该可以办到。只是这样一来,第一汤部要打一场硬仗,损失不会小;第二,汤部可能被粘在滕县,从机动兵团变成守御兵团。  从军事地图上看,汤恩伯的选择也有有利于整个战局的道理。三战区李宗仁所部可算大杂烩,兵力虽然不少,能作为机动主力的部队并不多。孙桐萱的鲁军在韩复榘死后奉命反击鲁南,大汶口战役显示攻坚能力不足,且韩刚死,这支部队的忠诚度还是个问题;邓锡侯、孙震的川军虽然勇敢,但装备太差;孙连仲善于防御,是北线支柱不可轻动;张自忠善于进击,但是在南线对付坂垣;樊菘莆善战但和李长官不和;滇军还在路上;沈鸿烈、刘镇东杂牌部队兵力不足,只能担任游击。  只有汤恩伯部,兵力雄厚,装备精良,最适合担任战役预备队,对日军进行进攻作战。如果汤部在滕县被粘住,李宗仁能够实施机动作战的部队还真不好找。  所以,汤恩伯保存实力,对于日后的台儿庄大捷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  然而,理由是理由,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南口那个不计利害,拼死打硬仗的汤恩伯在渐渐消失。汤恩伯开始更愿意打“巧仗”,而其骄横跋扈的一面也开始暴露。滕县、台儿庄两战,汤恩伯的决定有他的道理,但都需要坐视友军的大量伤亡无动于衷。我的看法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汤恩伯心灵中冷酷一面的体现,坐视友军灭亡等待自己成功的机会,或许有时合于兵法,但不能不说其消极影响也是很严重的。汤恩伯一生崇拜曹操,曹操对于屠城和权术的看法未必不是他所暗许的。那么,牺牲王铭章还是牺牲自己,就很难说汤恩伯是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自己利益的角度考虑了。或许他很满意自己这种慈不掌兵的风格,但是从此以后汤部因为这种风格在战场上总是和友军格格不入,其中的利害,就不好说清了。  吞并王劲哉部,是汤在徐州会战之后作的另一个微妙的变化。  王劲哉是杨虎城部将,128师师长,归属汤恩伯军团指挥。汤恩伯乘机吞并王部主力,王帅少量部下离开汤部,到湖北组建半独立王国去了。吞并王劲哉,开汤恩伯扩大实力的先河,表现了抗战中期开始后,汤恩伯对实力的渴望。为汤恩伯成为中原王写下一条暗线。  随枣战役,汤恩伯所部表现依然值得称道,李宗仁摆下口袋阵,汤恩伯和台儿庄一样担任包抄任务,在截击日军后退的战斗中斩获不少。李宗仁却回忆汤恩伯不听指挥,出击过晚,致使日军主力顺利东遁,认为如果汤恩伯及时出击“日军机械化部队在襄花公路上或许永无东归之日”!  李对汤的指责似乎有些过分,因为日军口袋外当时留有强大机动兵力。如果两面夹击扎紧口袋的汤恩伯,汤会腹背受敌,恐怕鹿死谁手很难说。当然汤恩伯也不是没有胜望。  可以看到,汤恩伯这时已经相当回避风险太大的战斗,且依靠自己的中央嫡系关系无视李宗仁的指挥,他要等到日军主力大部东撤,才出来捡便宜。日军被封闭的兵力少,他也就没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了。战果虽然不大,风险要小得多。  当然,打的还是胜仗,只不过汤恩伯的仗是越打越“巧”了。如果说抗战军兴的时候汤不乏以身报国的勇气,那么,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这种刚勇之气,也在渐渐衰微。这不是汤恩伯一个人的问题,要说,也可以算当时一个社会问题了。  汤恩伯身上的黑和白,就这样慢慢地发生着量变


18岁少女为救八路军假扮夫妻,40年后再相见,开国少将如何报恩?

两人的故事还要从40多年前说起。众所周知,即便是在抗战时期,老蒋也从未对我党放下过偏见,逮住机会就要搞破坏。因此,在抗战时期,我军不仅要抗击日军侵略,还得时刻提防老蒋在背后搞小动作! 1940年,新四军在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和扫荡下,遭受重创 ,而国民党特务,便趁此机会开始拉拢我军将领。虽然我军将领们意志十分坚定,也从未动摇,但在特务们不遗余力地劝说,以及高官俸禄的诱惑下, 新四军第4纵队17团团长刘子仁和18团团长吴信荣被策反 ! 当时特务承诺,要是 刘子仁和吴信荣 能交出军中的共产党员,可以给予其更高的官职。随后,刘子仁等人甘当老蒋走狗,将队伍中的共产党员都控制了起来,其中就包括17团的政委蔡永。当时以 蔡永为首的共产党员们对于刘子仁的叛变,难以置信,他们不愿同流合污,并痛斥其行为,最终被关押了起来。 蔡永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他从12岁参加红军开始,先后历经三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多年的从军生涯,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此在被刘子仁关押后,他并未慌乱,而是一直冷静地寻找机会,好将刘子仁叛乱地消息尽快告知上级。 可刘子仁这个老狐狸十分谨慎,他不仅派人24小时监管着蔡永等人,甚至不允许被抓的共产党员们交头接耳, 一连两天,蔡永都始终没能找到逃出去的机会 。可兹事体大,如果不能尽快将消息传出去,镇压叛乱,我党的损失将更大。为此第三天夜里,蔡永生决定铤而走险。他假装自己肚子疼,满地打滚,看守的士兵吓坏了,一边喊人向刘子仁汇报,一边赶紧打开牢门,想看看蔡永的情况。 可谁知,牢门刚打开,蔡永便一拳将眼前看守打倒,而随后赶来的看守,也被躲在暗处的我党人员扑倒。就这样,一行人抢夺了看守的枪支弹药后,便往外飞奔而去。 此时刘子仁也察觉到了不对,可等他带人赶到后,只剩下了空荡荡的牢房,以及倒在地下不省人事的守卫。刘子仁大怒,赶忙命人前去追捕,就这样蔡永一行人,便打便撤,虽然最后击退了敌人的攻势,但 蔡永却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昏死了过去 。 战友们并没有丢下蔡永,当他们发现蔡永还活着后,便用自制的简易担架抬着他继续撤退。等到蔡永迷迷糊糊醒来,看见焦急的战友们后,他十分愧疚。 为了不拖累战友 ,让战友们尽快将消息传出去,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放下。战友们虽然十分不舍,但又拗不过他,便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将 蔡永暂时安置在一户老乡家中 ,等到大部队赶来后,再来救蔡永! 而这户人家,便是 郭瑞兰 家,不过当时的郭瑞兰只有18岁,是她的 父亲郭相 山,收留了蔡永。郭相山是一名郎中,当他听说,受伤的是一名新四军战士后,想都没想便将其收留了下来,并对重伤的蔡永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和治疗。 在郭家父女的悉心照料下,蔡永脱离了生命危险,伤势也有所好转 ,不过仍然需要好好休养。蔡永对郭家父女的收留和救治,十分感激,并表示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的恩情。虽然郭大爷只是摆摆手说道:“举手之劳而已”,但蔡永生却将这份恩情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他原本想着等伤势养好后,尽快离开,免得特务赶来后,连累郭大爷。可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搜查的特务很快就找到了村子里。眼看就要查到郭大爷家,蔡永心急如焚。为了不连累国家,他强忍着受伤的身体就要离开。可郭大爷却一把将其摁住,并说道:“你现在伤没好,出去就是死路一条”可蔡永 为了不连累郭家 ,说成啥也要离开。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郭大爷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算 让蔡永假扮成郭家的上门女婿,不过得了麻风病,不能见人 。要知道,麻风病在当时传染性很强,一般人见了麻风病人,那是避之不及,更别说靠近搜查了。可以说,郭大爷的这个办法是在赌一把,不过这也是眼下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了!可蔡永却摇了摇头,他不想年纪轻轻的郭瑞兰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村民的议论。可郭瑞兰并不在乎这些,他对父亲的办法表示赞同。 就在此时,特务的踹门声响了起来,蔡永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郭家郭家父女,摁在了床上,并拉下了帘子。特务进来后,看见帘子后面的男人便要掀开查看,郭瑞兰便一把拦在了身前说道:“ 里面躺着的是我男人,他得了麻风,不能见人。 “搜查人员并不相信,一把推开郭瑞兰就要上前查看。可走到跟前,帘子里传出了蔡永的咳嗽声,特务们怂了,毕竟麻风传染性太强,要是真的被感染了,就得不偿失了! 最终,特务们无功而返,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而郭大爷一直看着特务们走远,才回来叫起了蔡永。当晚,蔡永便在父女二人的帮助下,连夜离开了村子,返回了大部队。临走前,他发誓这次叛乱平定后, 一定要回来好好报答郭家妇女的恩情 。可因为当时战乱的原因,蔡永这一走便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在抗战结束后,蔡永参加了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蔡永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朝鲜,抗美援朝。等到朝鲜战事结束后,蔡永才终于得空又回到了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小山村。 可令他失望的是,郭家早已搬离,虽然多方打听,可一直没有郭家父女的消息。 此后,蔡永曾多次来到这个小山村,可每次都无功而返。 直到1955年,蔡永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后, 公务繁忙的他无法抽出时间,就这样,报恩的事便一直耽搁着。不过,蔡永从未忘记郭家妇女的恩情,虽然他并不确定郭家妇女是否还活着,但他还是多次拜托当地政府替她打听郭家的下落,可惜的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找个人如同大海捞针,郭家一直没有消息。 时间一晃来到 1983年,蔡永被当地政府告知,村中有一位符合描述的老妇人 ,于是他便连忙赶往这个小山村!这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见到郭瑞兰后,蔡永十分激动,眼泪也不由自主的留了下来。 情绪平复下来后,蔡永问道:“我一直再找你们,这么多年你们究竟去哪了?”听到郭瑞兰的回答后,蔡永生更是越发愧疚。 原来当年他离开后不久,便有人偷偷向特务告密,郭大爷为了逃避追捕,不得不带着郭瑞兰离开家乡,漂泊在外 ! 由于郭大爷年事已高,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没多久便病逝在了外地,而郭瑞兰此后也就一直生活在了外边。直到她年事已高,越来越想念家乡,这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这个小山村居住! 听到这些,蔡永再一次止不住的流下了泪水,她一个劲的向郭瑞兰表示自己的歉意。但郭瑞兰却说道:“父亲从来没有后悔过,你们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郭瑞兰的这番话,是 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在场的人无不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 为了报恩,蔡永少将表示自己愿意给郭瑞兰养老,希望她可以跟自己去城里生活,但郭瑞兰却拒绝了,她年纪大了,只想留在自己的家乡。无奈之下,蔡永只能尊重郭瑞兰的选择,不过临走时,他反复拜托当地政府,替他好好照顾郭瑞兰,而他自己每月还会给郭瑞兰 寄来一笔生活费 ,偶尔闲暇时,他也会前来探望。 在蔡永的照顾下,郭瑞兰得以安享晚年 !

人间正道是沧桑各个人物原型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第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所属的第1、2、22师任职。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第三期学员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戴安澜和王耀武,就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毕业生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极少,也没有一位解放军中将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本来黄埔第三期中共学员中出了两位优秀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和吴光浩,可惜都英勇牺牲了,否则至少应该是授到上将的。可见,剧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这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杨立青是如此,其他剧中人物也是如此。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原型虽然没有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却因剧中一位角色的人名与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名字相同,从而卷入了一场意外的纠纷。在剧中,三期六班学员中有一个加入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学生叫汤慕禹,此人坚定反共,后来一直在国军中任职,直到辽沈战役中化装潜逃被抓获。作为杨立青的同学,他与杨立青的私交不错,并且还上船帮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务,救出了瞿教官,说明人品并不坏。但是,在剧中他毕竟是以右派学生面目出现的,在黄埔与左派学生打架,也想在军中升官。可巧的是,黄埔军校偏偏还真有一个叫汤慕禹的学员,不过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学,也就是四期的学员。这位历史上的真实的汤慕禹,1903年生于四川重庆巴县,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汤慕禹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汤慕禹是原巴县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之后,那位真实的汤慕禹烈士的后人看了剧情介绍大为不满,因为在剧中“汤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与已牺牲的红军战将汤慕禹相混淆,进而对革命烈士的名誉权构成损害。因此,汤慕禹烈士的后人决定起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剧组及相关责任人,要求赔礼道歉、公开恢复汤慕禹的名誉和赔偿精神损失。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的经纪人则表示,“小说就是小说,与历史没有关系”。  据查,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学员中,只有这位来自重庆巴县的学员叫汤慕禹。因此汤慕禹烈士后人认为,即使是编剧认为人名“纯属雷同”,也应及时澄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律师则认为,如果单纯名字雷同还可以理解,但同一时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属可以要求剧组一方进行修改。拓展资料《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张恒,柯蓝、杨雪主演的一部大型历史正剧,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历史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现了从黄埔时期的国共合作到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国民党退逃台湾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历史,由孙红雷主演的杨立青也再现了我军高级将领的传奇风采。剧情介绍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军阀、杨氏家族族长 杨廷鹤膝下有三个子女:长子 杨立仁、女儿 杨立华以及小儿子 杨立青。杨立仁与杨立青虽是亲兄弟,但关系并不怎么融洽。杨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准备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视的北洋政府要员。杨立青偷拿杨立仁的枪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杀计划提前夭折。之后,兄弟俩先后前往广州,各自发展找寻前途。杨立仁通过杨家世交楚材介绍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而杨立华早已是广州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杨立青凭借绘图技艺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杨立青将 瞿恩视为人生导师,并对瞿恩的妹妹 瞿霞产生了爱慕之情。此时,杨立仁已踏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核心圈,参与了军政机密。在瞿恩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艰难的取得了最后成功。不久“四一二”事变爆发,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随军驻守上海的杨立青与瞿恩一齐秘密离开了上海,之后杨立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杨立仁已是国民党中统驻上海的情报长官,而他的对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杨立青。杨立华结束莫斯科的学习回到上海后,作为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继续为国民政府服务。杨立青与杨立仁之间经历了数次正面交锋,杨立华不愿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过条件交换,要求瞿恩让杨立青离开上海到中共的后方工作,瞿恩被迫答应了要求。瞿霞在执行任务时,不慎被特务抓捕入了监狱,瞿恩接受党组织上新派来的助手林娥,继续开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杨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绝了杨立仁的爱慕表白,并和她的上级瞿恩秘密结成夫妻。由于叛徒出卖,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抛下刚出生的幼子,辗转去了中央苏区。杨立华主动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幼子,并取了名字叫费明。反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失败了,瞿恩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范希亮奉命对在黄埔的老师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展开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杨立青作为警卫人员随中共谈判代表团前往南京。抗日战争爆发,杨立华安排杨家举家迁往陪都重庆。杨立青作为八路军的团长在抗战前线奋勇杀敌,杨立仁则一直在谍报战线上辛勤奋战。在陕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给了杨立青的黄埔同窗穆震方,杨立青得知后心灵大受打击。杨立仁与林娥在重庆相遇,国共两党的情报人员再次配合侦听日军的电台。“皖南事变”后,杨立青受组织上委派前赴重庆保护情报工作的安全。杨立青与林娥在重庆完婚,但与杨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业上站在了对立面。抗日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内战一触即发,杨立青与杨立仁兄弟俩没有在正面战场相遇,但依然继续着相互之间的较量。解放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杨立青也从军工生产保障转到了一线战场。国民党中将杨立仁回到了上海,准备和国民党政权一起退逃台湾。公元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杨廷鹤因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团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范希亮原型是谁?


范希亮没有直接的历史原型,他的原型是宋希濂、戴安澜与王竣的合成。范希亮,1925年报考黄埔军校,是黄埔三期六班班长,报名军校前就已经是地方部队旅长。他是血性十足的国民党军将领;他教会立青职业军人的风范,他制定了“同窗是同窗,钢刀归钢刀”的班规,他光明磊落地执行枪决瞿恩的命令,他在抗日战场上舍生取义。范希亮身上融合了黄埔精神的精髓,他的纯粹军人思想和爱国主义,正是无数黄埔将官的代表。抗日牺牲一节,也可以在无数抗日英雄,如戴安澜、武士敏等人身上找到相似之处。在电视剧中,关于他的不多事例中,亲自枪毙瞿恩一节,有些像宋希濂枪毙瞿秋白一段历史。扩展资料:1、宋希濂宋希濂(1907.4.4—1993.2.13),字荫国,汉族,湖南省湘乡人(今属双峰县杏子铺镇)。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1949年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2、戴安澜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3、王竣王竣(1902—1941),陕西蒲城人,著名抗日英雄,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历任国民党第17路军营长、陕西警备第1旅1团团长、陕西警备第1旅旅长等职。1939年晋升为第80军27师副师长,不久又升任27师师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竣立即请缨抗战,同年11月,王竣亲率部队血战永济,奋勇杀敌。1941年5月,日寇为歼灭驻守晋豫地区国民党军队主力,控制黄河以北地区,发动中条山战役。5月7日凌晨,日寇分东、北、西三路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中条山地区各隘口猛烈进攻。王竣率部背水作战,死守阵地。次日,北路日军坂垣师团向王竣所部右翼阵地发起进攻。王竣率部拼死抵抗,战至黄昏,所部官兵伤亡惨重。5月9日,王竣在与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希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希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安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竣

姓汤的男孩名字大全

汤昊罡汤颖澜汤芯岑汤骊恋汤云彬汤少霆汤佳瑜
汤昊磐汤 磊汤芯诚汤骊兰汤林芸汤方霆汤开富
汤昊乐汤尼卡汤芯绵汤玺舻汤 芸汤才霆汤森雯
汤昊闵汤 阡汤芯缅汤玺龉汤伶俐汤子霆汤开发
汤舒棋汤晓晴汤芯岩汤昌友汤焙林汤晨晖汤承磊


汤灵靖汤朦侏汤宇杰汤梦烨汤颖丹汤静蕾汤崇禄
汤一楷汤田田汤杰成汤梓霆汤丹丹汤 峻汤锦烽
汤雪利汤 靖汤乐杰汤俊生汤炜丹汤煜卿汤舒烽
汤万志汤 宸汤乐顺汤锦霆汤炜灵汤永明汤继友
汤会林汤梦姣汤春牛汤力霆汤柔欣汤艾华汤诚最


汤昊炅汤咏洪汤勇才汤恒莺汤亚达汤戛唯汤统家
汤卫凌汤德发汤建新汤幸姬汤戛乐汤函松汤云诚
汤金洪汤静扬汤淑华汤敏辉汤戛耐汤清林汤近宝
汤卫林汤雅馨汤哲浩汤波涛汤戛锘汤年华汤宣银
汤宸希汤臻峥汤贤森汤 利汤戛皓汤小蒙汤 佳


汤家慧汤 浩汤彬祺汤婉柔汤戛爵汤骐瞬汤皓然
汤 海汤军秀汤纪岩汤 凤汤戛杰汤欣晓汤子鉴
汤 海汤颜畅汤程璞汤汪洋汤戛喏汤茗凯汤一彤
汤蠓蝓汤向宇汤敬尧汤觐诚汤戛琦汤非凡汤嘉齐
汤家瑜汤卫军汤尧淇汤志良汤戛君汤濠铭汤家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姓汤的男孩名字大全

汤嘉熠汤嘉旺汤朝新汤子艺汤馥华汤哲淼汤宝鹏
汤嘉焱汤焱灵汤光楚汤万意汤 斌汤紫艺汤丰瑜
汤浩皑汤焱兰汤丰蕾汤晓涵汤庆受汤明灿汤铉稔
汤嘉培汤尧涵汤敏慧汤小涵汤根才汤宏楷汤吉前
汤嘉盛汤镁铃汤蕙饴汤馥凤汤雪宸汤淑淇汤志斌


汤嘉诚汤尧渊汤潍骏汤杭声汤雪福汤卫秋汤佳骜
汤嘉成汤焱茜汤汝俪汤杭土汤雪乐汤志君汤涵淞
汤嘉程汤茜茜汤馥风汤杭州汤雪彤汤慧珍汤步威
汤嘉鹏汤晨海汤启航汤雪宝汤国珍汤雨泉汤淑威
汤嘉烨汤晓敏汤惜紫汤杭君汤雪蔚汤晓光汤浩波


汤子闻汤金良汤效孜汤中杭汤雪晨汤细加汤涛瑞
汤万荣汤菊如汤 惜汤杭彬汤舒伟汤新伟汤杭堪
汤和平汤明祥汤 樱汤杭滨汤雪宁汤连训汤雨新
汤萱昊汤丕贤汤佳妮汤瑗瑗汤舒健汤正睿汤雨昊
汤学军汤元东汤 科汤杭兵汤郅桐汤好睿汤雨星


汤福圣汤源东汤智超汤杭羽汤郅彤汤存睿汤 骥
汤剀圣汤志烈汤湘武汤杭淤汤至彤汤求睿汤宇星
汤志明汤志晖汤湘涛汤杭雨汤芷彤汤央睿汤俞佳
汤剀明汤鹏熙汤湘京汤杭圩汤子彤汤彤睿汤贻涵
汤富瑞汤焕雄汤芸宁汤航坛汤国华汤太睿汤爱云


汤瑞达汤立军汤茔宁汤杨杭汤晨雅汤爱睿汤 米
汤剀瑞汤文新汤 薇汤杭坛汤金容汤霭睿汤树嘉
汤垲盛汤文利汤佳叶汤春晖汤世博汤蔼睿汤国琪
汤瑾盛汤 攀汤尧淋汤销保汤耀辉汤艾睿汤丽杰
汤垦盛汤新宝汤春云汤余行汤金冬汤才东汤建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汤伯恩为什么不救藤县

1 汤恩伯要迂回歼灭台儿庄的日军,以藤县部队作为抵抗拖延日军行动,而汤恩伯部为了歼全歼日军而故意放弃藤县守军。2 汤恩伯肯定内心存有消耗其他派系的想法,所以队藤县见死不救,害死了王铭章。个人认为尽管汤恩伯绕过防线可以理解,但是他完全可以抽出部队支援王铭章将军,只是汤恩伯想打滑头仗,不想损失人马,所以才会不去支援藤县,也是这种心理,后来害惨了方先觉


汤恩伯的夫人是谁

汤恩伯第一任妻子是马阿谦,后汤恩伯给其300银元与之离婚,两人育有长子汤建元;
第二任妻子是陈仪的义女王锦白,汤恩伯能够成为国民党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和王锦白不无关系。两人育有长女汤国梅、次女汤国兰、三女汤国芳、四女汤国丽和幼子汤建平。1950年陈仪被处决后,王锦白对汤恩伯产生怨恨,除四女汤国丽留在台湾外,与其余三女一子前往美国定居。


汤恩伯的个人家庭

汤恩伯祖父是汤李乾,祖母是群妹,父亲是武义县地主汤家彩,母亲是林秀凤。 汤恩伯第一任妻子是马阿谦,后汤恩伯给其300银元与之离婚,两人育有长子汤建元,第二任妻子是陈仪的义女王竟白,两人育有长女汤国梅、次女汤国兰、三女汤国芳、四女汤国丽和幼子汤建平。1950年陈仪被处决后,王竟白对汤恩伯产生怨恨,除四女汤国丽留在台湾外,与其余三女一子前往美国定居。 汤恩伯孙女有汤晓娟,另有胞弟汤恩华和侄子汤建宏。

蒋介石为何选择退守台湾?

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1949年12月,蒋介石被迫退守台湾。

可能大家都要问了,为什么蒋介石会选择台湾,除了台湾之外,他还考虑过其他地方吗?

其实,蒋介石当初的确有三个备选的地点。这三个备选的地点分别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西康省、海南岛以及台湾省。

当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之后,1949年的9月解放军已经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蒋介石将依靠西康省的崇山峻岭保留一息国民党的命脉,即使要退守顶多也是退守海南岛,台湾省应该是多数人眼中的第三个选择。

然而,蒋介石却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退守于台湾。那么,蒋介石选择退守台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不选择西康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发现西康地方的军队组织涣散,战斗力薄弱,依靠这样的军队严防死守,自己早晚会被消灭掉。况且西康地区的土地贫瘠,工业薄弱,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壮大简直是难如登天。所以很快就将西康从备选名单中删除掉了,这也是三个备选地区中第一个被蒋介石否决掉的。

西康被否决掉后,蒋介石只能在海南岛和台湾省做二选一。这两个省份都是海峡相隔,可以作为死守的阵地,占有地利上的优势。

那为什么蒋介石二者之间最后选择了台湾呢?这是因为李宗仁此时正退守于海南,并且海南也算是李宗仁的老巢。向来与李宗仁不和的蒋介石,不敢轻易的踏足海南岛,作为二把手的李宗仁,如果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恐怕是蒋介石难以驾驭。

同时,李宗仁也确实有自己的私心,他想保住西南地区和海南岛,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他的老巢,他也深知靠谁也不如靠自己。所以蒋介石没有选择海南岛,也算是有先见之明的。

那么台湾的优势是什么能让蒋介石那么放心的退守呢?这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台湾海峡孤悬海外,有天险可守,当时我军陆军虽然强大,但却没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这样一来蒋介石认为台湾省足够安全。

其次,台湾被日本占领了50年,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都远远好于西康省和海南岛,尤其是二战以后,日本在台湾大力发展重工业来满足日益高涨的军事需求,这些都为国民党退守台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而同时期的海南和西康则属于尚未开发的荒芜之地。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台湾在日本的长期统治下,没有我方人员的组织和渗透,并且台湾一直处于没有军阀势力的地区,后期蒋介石委派的台湾省省长陈诚更是蒋介石的嫡系,提前为蒋介石的退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不可以忽视,那就是台湾距离南京比较近,可以为国民党退守节省时间。所以蒋介石为国民党最后选择了台湾作为自己的最后的归宿,也算是最明智的选择。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是谁在背后出的主意?又为何会选定台湾

1948年11月,三大战役刚开始不久,蒋介石就嗅到了失败的味道。他紧张地召开了秘密会议, 参会者都是亲信。 会议只有一个主题:如果打败了,我们往哪里跑? 其实,“如果”两个字,可以去掉,国民党政权走向失败,瞎子都知道。去哪里是个问题,蒋介石能选择的路线并不多。 这次会议后,他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台湾。他是怎么想到的?其过程中的细节又如何?本期内容,将为你揭开 历史 的面纱,看透蒋介石如何选中了台湾。 秘密会议上,有人建议,模仿当年抗战,向川藏线那边跑。后面不行,还可以去缅甸搞流亡政府。蒋介石皱了皱眉,心里一阵翻腾:老调重弹。西南还可以考虑,但缅甸有什么?除了密林还是密林,而且又是明朝亡国的路线,晦气! 又有人说,可以考虑海南岛,后面能退到菲律宾。没等蒋介石说,另一帮人就反驳了,海南岛耕地有限,向来又土又穷,怎么养活军队,怎么发展工业。这个提议,又被灭了。 宋美龄看场面难堪,就劝蒋介石说,总统你可以考虑去瑞士。蒋介石嗯了一声没说话,他对这个答案也不满。他想,去欧洲是民国名人下野以后的路,我可不想总下野。再说,去了瑞士,那我能有军队吗?一切的一切,不都回到以前,除了有点钱,我能有什么? 气氛陷入了冰点。这时,有位学者缓缓开口说,可以去台湾。蒋介石的眼睛亮了,一半因为学者,一半因为台湾。 先看学者。这个人,叫张其昀,著名的 历史 地理学家、教育家,来自蒋介石最喜欢的浙江宁波,是正宗的老乡。 张其昀出生于1900年,参加过五四运动。1927年,他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6年,受竺可桢聘请,担任浙大的史地学系主任。在竺可桢和张其昀的努力下,浙大扬名立万,从普通的地方性大学,成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张其昀在浙大一干就是14年,培养了众多杰出弟子,其中院士就有5个人。张其昀和竺可桢,一个文科,一个理科,终究走上了不同道路。 张其昀认识蒋介石,过程有点讽刺,蒋介石虽然自命是全民族的抗战领袖,但从没忘了搞老乡会。抗战时,张其昀通过同乡陈布雷,认识了老乡群群主,蒋介石。很快,张其昀和蒋介石就走得越来越近,成了智囊团的成员。 蒋对张的学识、人品很欣赏,倍加信任。当然,也可能因为蒋身边的饭桶太多,显得张就非同一般。更何况,台湾这个方向,也受蒋介石的欣赏。蒋介石是什么人?当年他在上海滩上身无分文还倒欠一堆债,后来攀上陈其美,在后来混到广州,靠骗靠装成了孙先生的大弟子,主管黄埔军校。他治国理政没啥大智慧,但打小算盘还是很有脑子的。 蒋介石知道,国民政府里对逃跑路线早有讨论,基本上分为西跑跑和东跑跑。西跑跑们认为,应该去大西南,东跑跑们认为,应该出海,方便跑远。 两派有时候还吵得不可开交。蒋介石心想,吵什么?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全都要! 于是,国民政府先做好了去西南的准备。后来到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国民党还一度名义上搬到了重庆。但蒋介石要另一个答案,因为他自己都不信西跑跑们能守得住。 而张其昀则是东跑跑的代表,他把答案说到蒋的心坎上,台湾! 张其昀继续慢条斯理地说,选台湾,在下有几个理由。 第一,地理上,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大陆之间隔着海峡,海阔浪高,解放军现在没有海军,所以能够暂时阻挡他们追击。 第二,农业上,台湾岛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岛上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盛。粮食能满足军民所需。 第三,经济上,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后,日本人占领了台湾,建造了很多军事基地,打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些都适合拿来利用,实现经济起飞,建成我们反攻的基地。 第四,台湾岛和太平洋之间没有隔离,对美国很重要,是远东防线的一部分。将来,美国肯定会重视这里。说不定,还会保护我们。 第五,台湾岛长期和大陆阻隔,革命力量薄弱,正好便于我们去稳定 社会 。 张其昀研究地理,对台湾考察了很久,把情况说得很详细。同样,他又研究 历史 ,最擅长推测封建帝王的想法。 他知道,蒋介石的想法是既要跑得安全,又要跑得有面子、有希望。因此他才敢断言,台湾就是最好的选择。 蒋介石对此非常满意,频频点头,夸赞一番张其昀,会场上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搞得不像是计划败退,而是要庆祝大获全胜。 张其昀毕竟只是文人,没搞过军事,政治经验也有限。他提出建议可以,但具体执行由谁来?蒋介石需要找个人。他找了谁,请向下看。 向台湾撤退,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台湾的治理基础。本来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和澎湖列岛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将之划为第15受降区,由陈仪掌管台湾。 陈仪带着帮军官幕僚,就任台湾警备司令。 论辈分,陈仪算蒋介石学长的学长,1907年,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此时的蒋介石,根本连这所学校的门都摸不到。即便后来,蒋介石也只上了日本士官学校的预科班振武学校;论资历,陈仪算国民党元老,是辛亥革命浙江省光复领导者之一。1924年,他倒戈孙传芳,蒋介石在浙江的北伐因此成功。后来,陈仪又成了福建省主席、行政院秘书长。 但是陈仪的能力不行,在福建,他就搞得民怨四起。掌管台湾后,国民党驻军风气乱七八糟,文官又想着过来捞一把, 社会 治安反而变差了,陈仪却不断提高税收,扩大专卖,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开始游行示威,陈仪处置不力,居然要求对民众开枪扫射,二二八事件发生了。事后蒋介石对陈仪很有看法,把他撤职,即将到来的接替者是陈诚。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这份关系,来得很走运。 1925年,陈诚跟着邓演达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育副官。一天清晨,陈诚访友归来,因为玩得很兴奋睡不着,寝室又没通电,陈诚就干脆拿了一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跑到操场边阅读。 正巧,蒋介石巡视,碰上了陈诚。蒋介石很诧异,还有这样努力的好学生?他随手翻了翻陈诚手中的书,看到上面确实有笔迹。再一问内容,陈诚对答如流,蒋介石赞许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蒋介石当众宣布,陈诚任少校炮兵队长。当然陈诚是浙江人,算是进了老乡群,这同样是加分项。 抱住蒋介石的大腿,陈诚青云直上,很快就成了党政军重要人物。甚至有人偷偷给他起了外号,叫小委员长。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突然下令,对台湾省政府改组,将陈诚任命为台湾省主席。这个消息很突然,陈诚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责任太重大了,还是推了好。蒋介石很快又发来电报,“着即接任,毋庸推诿”。意思很明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第二天,蒋介石任命蒋经国,担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陈诚这才懂了老校长的意思,这是让我和太子一块经营好台湾啊。没办法,放手干吧! 陈诚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执政管理还是有一套的。他到台湾后,立即搞了软硬两手。硬的是治安整顿。 此时,从大陆来的军民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出乱子,他要求凡是军人,必须交出武器、集中整训、听从调遣。凡是民众,都要严格审查,避免有革命分子混入。 软的,是经济发展。 陈诚知道,二二八之后,虽然表面上的反抗没有了,但台湾人心里还是有气。他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又放出口号“人民至上,名声第一”。随后,陈诚开始主抓台湾经济。 陈诚说,经济是最重要的,不搞好经济,这个岛就会沉了。 他刚来时,台湾物价指数是二战前的11倍,到1949年6月,物价指数上升到二战前的131倍。看来,不进行币制改革不行了! 我们都知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大陆推行过几次币制改革,从法币到金圆券、银圆券,结果越改越乱。 陈诚在台湾的币制改革,还真的成功了。 他冒险跑回了南京,找到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好说歹说,终于在上海解放前夕,拉到了八十万两黄金运到台湾。有了黄金储备,就有了底气。陈诚宣布,严厉打击金融投机,隔断台币和金圆券的联系。 同时,从上海运来台湾粮食8700多吨,又从国外购买了1万吨。 有了钱、有了粮,经济起死回生,蒋介石的退路总算是暂时保住了。 后来,陈诚甚至还学起了老对手,在台湾搞了减租运动、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陈诚做的这一切,当然是为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逃跑准备。但客观上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努力,也确实让台湾人民有所收益。 1949年6月1日,蒋介石正式到台。第二年,他宣布复职,做起反攻大陆的美梦。 然而, 历史 潮流不可阻挡。无论张其昀选的退路多好,无论陈诚把退路经营得多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站了起来,人民也站了起来。台湾,也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上一篇:仙灵外传

下一篇:鲨卷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