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怎么说?
闽南语白话字:bn-lm-oē;台罗拼音:bn-lm-uē;闽拼方案:bbánlám wê),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潮汕话、雷州话、汕尾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或咱人话。相关信息受汉语普通话、英语推广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普通话成为公共语言的一种,闽南三市尤以厦门最为严重,同时福建西北诸县则受江西南丰、广昌等县影响多讲抚广片赣语,但在本地人和本地人的交往之间,还是以闽南语为主,现闽南三市均有开设闽南语培训班,方便来闽务工、学习、经商的外地朋友。随着母语保护意识的加强及闽南文化的推广与发扬,开设了厦门卫视、泉州电视台4套等以闽南语为主的电视台,除了制作节目,还引进了诸多台湾地区的闽南语电视剧。在农村地区,本土的戏剧(如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南音等)还是深受民众喜爱。
闽南话常用语有哪些?
闽南语的常用语:你好——li hou哩厚大家好——dai gei hou逮给厚吃饱了没——jia ba me(mei)假爸么/假爸美(后者为台湾音)多谢——do xia多呷再见——zai gian (第三音)闽南语的日常用语:打招呼:比较正式的交谈:你好!——你好!(līhe)熟人打招呼通常会问:吃饭了没?——呷饭了没?(jia bèng mie) /吃没?(jiǎmia)问路:XXX在什么地方?——XXX在什么所在?(XXX di xia mi so zai)或者是省略一点的说法:XXX在哪?——XXX在哪?(XXXǐde)这是哪里?——这是何落?(jià si de lo)称谓:老人家通常没有直称,多数会区别性别称呼:阿伯——阿伯(a bèi)阿婆——阿嫲(也可以用做奶奶的称呼)(a ma)叔叔——阿叔(a z)阿姨——阿姨(发音同普通语相同)闽南语简介"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地区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潮汕话、雷州话、汕尾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有用闽南话怎么说
有,广东河洛话(海陆丰地区)一般地日常有两个口读音,一个文读音。
《有》→口读音1:wu,第2声;
如:有前途→wu1 zain3 tu1~2;
有钱→wu1 jinn1~2;
《有》→口读音2:ao,第2~3间声;
作为语助词,无义,或者舒缓语气作用(相当于拼音you,脱y,修饰ou→ao);
如,诗经句子:有车邻邻;“有”口读可念:ao;又:《诗经 车攻》:之子于征,有闻无声;等等。
生活中,“有”作语助词也是时有发生。
《有》→文读:iu,第4声。
继续观察,“有”有否其它口读音。
闽南语是哪里的语言
闽南语是台湾、福建的语言。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潮汕地区(揭阳、汕头、潮州) 、海陆丰地区 、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粤港澳大湾区(中山、香港) 、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台湾闽南语又称台湾闽南语:可称“海山滥”、“海内滥”。分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内”之“通行腔”,“内埔腔”(漳州腔)四个代表。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语、英语、荷语、日语等外来语,及台湾当局推行之“国语”,吴语、外省方言的影响。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
闽南语的起源是什么?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数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这就是部分”读书音“主要的来源。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由于为了躲避战乱,中原的汉人分别在西晋时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闽南,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I];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其中,通行有于台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知道闽南语是唐朝和北宋官方语言的人很多,但知道闽南语还是商朝官话的人就不多了.汉民族的文化是三千年前,即商代(B.C.1765~B.C.1122)时发展出来的,商朝是甲骨文的开始,也是汉字的开始,更是汉文化的开始,换句话说是中国历史的开始.今日的闽南语,即是河洛话所延伸发展出来的,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周武王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