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象

时间:2024-06-22 10:03:53编辑:阿星

中国现在最大社会问题是什么?


中国现在最大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先当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从开展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对中国人口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差不多减少了近3亿人口。但是到现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独生子女太多,产生了以后其结婚后负担太重,到后来一对夫妻要负担12个老人;到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增多,中国提前进入了老年人社会,依次出现的福利和照顾问题;以及重男轻女思想引起的男女比例失调,中国有近3700万人口可能找不到老婆。不堪重负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只有统筹兼顾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透过13亿,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大与小、多与少、贫与富的辨证关系。例如: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看,减少一片耕地,似乎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从全局看,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蚕食耕地,13亿人吃饭就成了天大问题。又如,中国许多餐馆流行一次性木筷,从一个人来说,多用几双筷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从13亿人每顿饭都使用一次性筷子,加起来就要毁掉一大片森林。这说明,在一个人口大国,再小的浪费,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雄厚的家底,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从积极的角度看,再小的节约和善举,乘以13亿都是一个惊人的财富。

当前中国的社会面临着那些问题?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理论研究德国社会学家较早开始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社会问题理解为劳工问题。许多人都对劳资关系、阶级矛盾、分配关系、就业、工会、罢工、劳工住宅及妇女就业等开展过广泛研究。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较为宽泛。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要有一种适合、平衡和规律,才能使社会关系协调,才有社会运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如果一旦失去适合、平衡和规律,就会出现社会问题。早期美国社会学家大多将社会问题的起因归结为社会变迁时发生的社会失调。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认为,社会变迁时快时慢,这一快一慢之间往往出现文化失调,社会问题即产生于文化失调。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富勒提出,多数人认为偏离他们持有的某些社会规范的社会状况即为社会问题。4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归纳了当时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种种解释,认为对社会问题下定义可以有4种角度:①奥格本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失调的角度。②认为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以求调整和补救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③社会心理学派认为,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见得到的现象,更主要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④富勒等人提出的社会问题的主客观标准。其中,客观标准就是说它是可以确认的,其存在具有数量上的可验证情境;主观标准指人们认识到某种社会问题对其价值观造成威胁的情形。孙本文在总结归纳社会问题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常见的社会现象有哪些?

常见的社会现象有四种,分别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
2、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
3、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
4、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社会现象有哪些啊

社会现象有:仇富现象、彩礼现象、追星现象、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等等。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同物种共同体有关的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自然界现象是动物群体在自然界的种种反应总称。社会现象按照是否对本物种发展有利分为积极社会现象和消极社会现象。研究关注社会现象有利于把握动物发展规律,探讨社会良好发展进程,改变不良习性等问题。主要信息:通常将社会现象一词来表示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或者表示同社会中或多或少有利益关系的普遍概括的现象。按照这种看法,所有关于本物种的事情,都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现象”。当我们在尽兄弟、夫妇或公民的义务,或者在履行一种契约时,我们是在实践道德、风俗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社会现象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的。它们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体意识表现出来。斯宾塞的教育学说与此相反,主张理性教育,即所谓让儿童自主,放任自流,不加以强迫。但是他这种教育学说只不过是个体臆想,从未听说过有哪个民族实行这种方法,因此不足以作为对上述事实的反驳材料。社会强制力之所以特别表现在教育方面,是由于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培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有些人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冷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传统节日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传统节日的形式支撑,不能只沦为“吃”,而应该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让传统节日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节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节日文化,更要从程式化的过节方式中走出来,让传统节日真正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端午节、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早已被人淡忘,文化味也越来越淡,“吃”和“游”逐渐成为过节的唯一主题。相反很多人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趋之若鹜。这值得全社会反思。相关部门应提倡和引导百姓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扩展资料: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

社会现象有哪些啊?


社会现象有:仇富现象、彩礼现象、追星现象、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等等。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同物种共同体有关的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自然界现象是动物群体在自然界的种种反应总称。社会现象按照是否对本物种发展有利分为积极社会现象和消极社会现象。研究关注社会现象有利于把握动物发展规律,探讨社会良好发展进程,改变不良习性等问题。主要信息:通常将社会现象一词来表示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或者表示同社会中或多或少有利益关系的普遍概括的现象。按照这种看法,所有关于本物种的事情,都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现象”。当我们在尽兄弟、夫妇或公民的义务,或者在履行一种契约时,我们是在实践道德、风俗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社会现象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的。它们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体意识表现出来。斯宾塞的教育学说与此相反,主张理性教育,即所谓让儿童自主,放任自流,不加以强迫。但是他这种教育学说只不过是个体臆想,从未听说过有哪个民族实行这种方法,因此不足以作为对上述事实的反驳材料。社会强制力之所以特别表现在教育方面,是由于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培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当代世界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信息网络化是当今世界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是大势所趋,给社会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挑战。发达国家信息网络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加快速度奋力追赶,那么经济差距会越拉越大。信息网络化使人类社会面临数字分化的挑战,国与国之间会出现信息鸿沟。信息网络化对法规制度也存在挑战,存在着种种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我们要充分利用面对信息网络化的优势为经济服务,认清信息网络化建设是关系到现代化全局发展的战略;应当乘势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将信息技术进行广泛实际应用,服务经济体制改革,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和素质;加速全民的信息网络化知识。


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社会问题:

1. 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感的增加。

2.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同时,资源消耗和能源排放也对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3. 教育和就业压力:中国的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学历人才的过剩和职业发展机会的不足导致了就业难题,同时教育体制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4. 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中。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5. 社会信任和道德缺失:一些社会问题,如欺诈、腐败和道德缺失,对社会的信任和道德观念构成威胁。建立诚信和道德意识的社会价值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教育改革和社会和谐。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进步和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为解决问题提供积极的力量。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中国式过马路:当人揍多了,一起过马路。确实具有中国特色。它有几个特色呢?一是,藐视规则,因为罚不责众;二是,忽视风险,不知道随时都有可能出意外;三是,从众心理,喜欢跟风;四是,损失比较原则,因为倒霉也不是我一个。
用中国式过马路来分析中国人,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有很多事,很多人都是围绕这四点发生的。藐视规则,忽视风险,从众心理,损失比较原则。如很多人发财了,也是因为这个发的财。敢于在河边走,就不怕不湿鞋。有些人倒霉了,也是因为忽视了风雨,绝大多数人过着平平常常日子,就是因为跟风,所以,我们来看,中国人在谈到如何去理财时,其实他内心里的劣根性是改变不了的。
中国就是中国,需要解决方案吗?我看这就是中国……,解决了反到不是中国了……


怎样看待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
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如何分析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现象

  一、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偏重于强调社会整体,面对芸芸众生,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对复杂的研究聚合体、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社会分层实际上就是对人群的一种基本分类,而且是一种本质的分类。社会上的差异现象有千千万万,有差异就可以进行分类,所以,分类也有千千万万种。但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分层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本质的问题,分层首先关注的是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不同,造成社会地位高低不同,最为核心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差异,这涉及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最根本问题。  二、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社会学这门学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长一段历史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的社会学家,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到帕克、帕金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等等,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分层现象。所以,我们只要讲社会学,就要讲社会分层。  三、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分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层次的社会。迄今为止,无论是出席礼仪、会议发言、电视上镜头、报纸上排名之先后,都常常遵循非常严格的级别顺序。  四、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分化、解组、整合、流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研究证明,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背景,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社会分层是今日中国关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


怎样看待我国社会分层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结构变化本身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一个现代化、开放的社会需要一个现代化和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但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过程是最大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就是各个阶层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其中突出表现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根据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认为,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中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也是根据该报告估计,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中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1]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的贫困人口总数为2900万人,比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中国也是很低的标准,极端贫困的“赤贫”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而一般穷人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以下。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计算,中国西部12省农村的大部分人会被划为贫困人口,因为,2003年中国西部12省农村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也只有人民币2718.14元。[2]   另外,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根据联合国《UNDP2005人类发展报告》,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47,而同一时印度基尼系数只有0.325。所以中国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国内10%最富人口占总收入比例最大的10个国家是巴西47.9%,哥伦比亚46.9%,津巴布韦46.9%,危地马拉46.6% ,智利46.1%,南非45.9%,巴拿马43.8%,塞拉利昂43.6%,莱索托43.4%,中国为30.9%,美国为26.1%。   经济学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是互相作用的、互相影响的关系;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无疑有助于提供经济激励和竞争机制,但是,过度的收入分配差距会导致大量的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增收异常缓慢)缺乏较强的消费能力,这就造成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中国的经验已经表明,最近几年以来,经济发展中之所以出现“投资热,消费冷”这样“一头热,一头冷”的有趣现象,也是与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从而抑制消费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种信息表明,社会公众包括普通老百姓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抱怨和情绪;尤为特殊的是,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过去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和高福利的社会体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面对迅速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就会更加难以适应;再加上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还往往与高失业、下岗以及贫困联系、交织在一起,这就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的高社会风险程度。①   五、 社会阶层分化的变动趋势   在上述十大阶层之间,如果我们用职业流动性来分析,应该说改革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有关研究,改革以前,代际流动只有41.4%,其中向上的流动率是32.4,不流动率是58.6%。这表明有将近60%的子女的职业地位仍然由其父亲或者上代人的职业和地位决定,只有30%左右的子女能够发生向上流动。到了1980年后,代际流动性达到了54%,比198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向上流动率有40.9%,比改革以前上升了十个百分点。代内流动在改革以前更慢。总的流动率只有13.3%,但是改革以后,整个80(1980-1989)年代流动率达到30.3%,20世纪90年代(1990-2001)为54.2%。所以,改革以后,代内的职业流动率明显上升,尤其是90年代,向上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到30.5%。   当我们把职业流动与收入流动分开的时候,我们认为,职业流动会影响收入流动,但是并不是职业流动性快就必然意味着收入流动性快。对于社会各阶层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看职业流动性如何,而是看收入流动性是否很快,特别是代际收入流动与代内收入流动中向上的收入流动性如何。一个社会,无论是代际收入流动,还是代内收入流动,只要是出现向上的流动性大于向下的收入流动性,从而表现为社会阶层职业分化的同时,其收入流动走向收敛,这对保持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合理、人与人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流动性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②这里我们根据十大阶层划分来看他们之间的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如何。③当前中国十大阶层的分化和形成,主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体制创新和制度变革引起社会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重新分配的结果和产物。在这三大资源中,其实他们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权力资源配置决定和影响经济资源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十大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和收入流动。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权力与市场两大因素在资源配置的功能和界限不清晰,往往应该由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资源配置,却由政府替代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这是“错位配置”造成政府权力因素成为决定经济资源乃至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最大的权力资源并因此而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势必造成资源性的收入和财富流向该阶层。尽管体制改革尤其是体制外的发展产生了私营企业主阶层,尽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事业发展为多数人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创造了条件,但是权力因素以及权力配置资源仍然对这些阶层的资源获得和资源流动产生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影响和制约着资源流动和收入流动。   从三大资源在十大阶层中的分布和流动趋势来看,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大资源都正在呈现向上层集中的趋势,这就说明,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者呈现相互决定和相互影响的自我积累的趋势和特点。实际上,1980年以来,在处在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等高位置的阶层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而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为多进少出的趋势;而处在社会位置较低的阶层子女,如果要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则有许多门槛;比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受到的各种体制性障碍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流动和收入流动。[3]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社会确实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而且各阶层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和明晰,但是各个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和收入流动性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收入流动性无法从长期内消除十大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以及收入不平等。   ①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曾经认为,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差异越是相互叠加在一起,经如贫富的差异又叠加上种族的差异,群体之间的冲突就会越强烈,反之则会越减缓。参见Ralf Dahrendorf,Class Confilct in L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Califom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p239。   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实证与理论分析具体参见第三小节的分析,将运用五等份矩阵图进行实证分析。   ③因为缺乏对十大阶层之间的收入流动性数据,所以这里仅仅从影响阶层之间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分析入手,对十大阶层之间的收入流动性进行理论考察。


上一篇:渭南师范大学

下一篇:zhongguoshi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