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时间:2024-06-23 12:51:16编辑:阿星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总结我国实践、借鉴世界经验、立足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顶层设计。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密切关注、有效破解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明确关键环节,采取有力举措,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 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意义一、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内涵为中心,以提高居住环境,打造宜居之所为前提,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可以规模经营,扩大内需,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新型城镇化是以走产业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农业是城镇化最基础的推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最核心的拉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拉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实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富余的劳动力,工业化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场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新部署,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是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实质,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以更积极的态度和作为适应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总结、完善和发展,也是在遵循我国实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各种资源,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深入到实践中去。从城市本身发展来讲,新型城镇化要放弃传统粗放用地、用资源,要统筹优化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借此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从区域统筹的角度来讲,新型城镇化应按照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 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扩展资料: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四化同步,就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使进城农民及其家属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这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

亲亲,小刘为你查询到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和领域来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以某种载体为重要推进力的情况:科技创新:科技和创新可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可以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通过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有创造力、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载体,推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长期的持续繁荣。社会公益:通过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慈善捐赠、志愿者活动等,将社会责任融入各个领域,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以上信息来自知乎。[嘻嘻]【摘要】
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提问】
亲亲,小刘为你查询到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和领域来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以某种载体为重要推进力的情况:科技创新:科技和创新可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可以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通过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有创造力、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载体,推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长期的持续繁荣。社会公益:通过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慈善捐赠、志愿者活动等,将社会责任融入各个领域,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以上信息来自知乎。[嘻嘻]【回答】


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职责。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摘要】
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提问】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职责。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回答】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也日益凸显,传统城镇化模式转型刻不容缓。(数据来

(1)图1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持续增长,2011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和发达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3分)图2说明该省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四大领域统筹水平全面提升,领域间差距进一步缩小,(3分)但结构不平衡,统筹城乡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效果较为显著,统筹城乡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方面相对薄弱。(2分)(2)①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②新型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分)新型城镇化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节约集约、生态宜居,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是逐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及农民市民化后的收入、消费、保障能力的过程,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带动转变。(2分)(3)①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留传统建筑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城镇化过程注重保留传统建筑,有利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焕发人们强烈的认同感。(3分)③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分)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3分) 试题分析:(1)图表型材料题一般由题目、图表、备注(注释)三步分组成。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是通过比较来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差距等问题,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出对答题有用的信息,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组织答案。(2)①“如何做”型简答题是需要解释为什么、怎么办。所以其答题要求先摆出相关的理论依据,然后结合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措施。本题从政治生活的角度,从财政的作用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去说明;②“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本题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知识点去说明。(3)“如何认识(看待、理解)”型答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答题,其答题的要求先摆出理论依据,然后进行分析原因、影响或作用等,最后根据题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点去说明。


什么才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途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区别: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积极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

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其中,县城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乡头城尾”,是服务亿万农民的重要阵地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在多数地区,县城仍是农民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的首选。去年以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也包括特大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资金支持、有序开展示范带动。“十四五”时期要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地区的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加强边境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4大领域17方面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发展路径:1、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2、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3、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4、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5、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县城

上一篇:陈可辛 武侠

下一篇:ha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