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动物胶

时间:2024-06-24 03:41:54编辑:阿星

食用胶有几种?

食用胶常见的几种类型:植物胶、动物胶、微生物胶、海藻胶、化学改性胶、结冷胶等,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产品。比较常见的有明胶、黄原胶、鱼胶、琼脂、魔芋胶、卡拉胶等等。
国内肉类产品生产使用最广泛的食用胶主要有卡拉胶、黄原胶、瓜尔豆胶、琼脂、明胶、海藻酸钠、刺槐豆胶和魔芋胶等。常用的食用胶一般都是“天然产物”。比如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的提取物。明胶,是从动物的皮或者骨头水解熬制而来。而阿胶只不过是在选材和工艺上有所不同,跟明胶并没有本质差异。食用胶中比较“高级”的果胶,主要来源是桔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还有一些食用胶是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都是从相应植物的种子中提取而来的。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


食用胶的种类及用途是什么?


食用胶的种类:植物胶——包括瓜尔豆胶、槐豆胶、亚麻籽胶、皂荚豆胶、阿拉伯胶、黄蓍胶、刺梧桐胶、桃胶、魔芋胶、印度芦荟提取液、菊糖、仙草多糖等。动物胶——包括明胶、干酪素、酪蛋白酸钠、甲壳素、乳清分离蛋白、鱼胶等。微生物胶——包括黄原胶、结冷胶、茁霉多糖、凝结多糖、酵母多糖等。海藻胶——包括琼脂、卡拉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红藻胶等。化学改性胶——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变性淀粉、聚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食用胶的用途:食用胶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在肉类加工中可以改善肉制品的物理性质、增加肉制品的结着性与持水性、赋予肉制品良好的口感,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出品率;添加到冷冻食品中,可提高黏度,延缓冰渣出现;用在饮料中可以作为增稠剂和悬浮稳定剂。还可以用在工业上,例如用于制作涂膜、胶黏剂、牙膏、包裹热敏感材料、胶片、化妆品等等。

食用明胶的具体用法?

这得看用途是什么是冰淇淋还是慕斯果冻布丁,另外还得看你用的是吉利丁片还是吉利丁粉
用量:吉利丁片的用量:一般说明书上的参考用量是1:40,即1片5克的吉利丁片,可以凝结200克的液体,但此比例仅为液体能够凝结的基本比例;如果要做果冻布丁,一般建议按1:16的比例操作;如果做慕斯,一般6寸用10克吉利丁片,8寸用20克吉利丁片。状态:吉利丁有片和粉两种状态。吉利丁片用法:将吉利丁片放置于冷水中完全被覆盖,5 - 15分钟,带吉利丁片完全柔软后,捞起后除去多余的水分,加入温热的液体,搅拌至融化。(如果是添加到温度较低的食谱混合物中,则需要提前加热融化。)吉利丁粉用法:将吉利丁粉倒入等同于5倍其重量的冰水表面,放置 5 - 15 分钟,(使粉末吸取足够的水分膨胀,先不能搅拌,不然很容易使粉末结块)粉末吸足水分之后,轻轻加温,搅拌至融化,然后逐渐加入食谱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就可以了。注意三个温度:1、吉利丁要在10°C以下的冰水中浸泡。浸泡时尽量不要重叠。泡软能使原本脱水的吉利丁重新吸收水分,有利于在加入到温热溶液后迅速溶解。无论是吉利丁粉还是吉利丁片,都要融化于冷水。如果是热水浸泡,吉利丁表面的颗粒会迅速膨胀,导致水分无法进入中心而无法彻底软化。2、吉利丁的融点是 35 °C。待吉利丁完全软化或溶解充分后,需迅速倒进待凝结的溶液里,温度低了,吉利丁会凝固结块,不利于和其他食材混合均匀,影响成品凝固。3、超过60°C,破坏了吉利丁的凝固力,甚至还会产生腥味影响口感;需加入的溶液温度和隔水加热温度都要控制在35℃~60℃为佳。


食用明胶是用什么做的

明胶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原料。合格的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经六道提胶工序后,对提取的明胶进行蒸发、干燥,最后根据多项控制指标进行混合形成成品。明胶亦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胶体,乳化力强,进入胃后能抑制牛奶、豆浆等蛋白质因胃酸作用而引起的凝聚作用,从而有利于食物消化 。食用胶的最大作用,就是改善食物的不同性能。比如许多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不溶解,而很多人又喜欢酸性饮料的口味。加入适当的果胶,就能使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溶解,从而获得清澈透明的酸性饮料。而在面条中加入适量的食用胶,就可以让其变得更筋道更有嚼头。扩展资料明胶的分类及应用:1、食用明胶。在食品工业中是一种重要的配料和添加剂,常作为胶凝剂、稳定剂、乳化剂、增稠剂和澄清剂等应用于肉制品、蛋糕、冰淇淋、啤酒、果汁等的生产 。2、药用明胶。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明胶基膜材料主要是壳聚糖-明胶共混膜、明胶-丝素共混膜、聚乳酸-明胶共混膜以及聚乙烯醇-明胶共混膜等,这些混合材料大大提高了明胶的理化性质,使明胶基高分子膜材料更加具有功能性。3、工业明胶。用于纤维纺织、绝缘材料、纸张、全息材料等的制造方面。在工业用胶中,人们习惯把用于提取水解动物蛋白质的蛋白用胶叫蛋白明胶,把专用于饲料添加剂的饲料用胶叫饲料明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用明胶中国经济网-食用明胶高于工业10倍

明胶是用猪皮做的吗?


是。按照原料分的话,明胶应该分三种,猪皮明胶,牛皮明胶,骨胶,猪皮胶是猪皮加工而来,再就是不是明胶中含不含猪皮,而是明胶是猪皮里面提炼出来的,经过水解形成的,就像我们家里做猪皮冻一样,其实那也算是明胶了。明胶注意事项食用明胶溶液或浸泡膨胀后的食用明胶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如果食用明胶溶液中有细菌存在,将会导致明胶的粘度、凝胶强度等的损失。所以,使用食用明胶过程中要注意设备及环境的卫生,防止细菌污染降解食用明胶。总之,食用明胶溶液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酸或碱对明胶的降解,在低温情况下尽量放在最后加入;食用明胶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设备及环境的卫生,防止细菌污染降解食用明胶;碱法和酸法食用明胶不能混用等。

食用明胶做猪皮冻的方法?

食材:猪皮2张、盐适量、八角1个、姜2片、食用明胶1克、水适量一、首先准备猪皮,然后用刀将里面的肥肉刮干净。二、然后猪皮冷水下锅放入1克食用明胶。三、煮到可以用筷子扎动。:四、撒上盐,揉搓表面。五、用水冲净切细条。六、锅中放适量水,加猪皮、八角和姜片,小火熬两个小时。七、之后倒在容器中,放至凝固。八、凝固后切块装盘食用即可。

明胶对人体有何危害?

没有害处。食用明胶是利用猪、牛、羊等动物的骨和皮的胶原.通过变性降解加工而成。含有8种以上的L一型氨基酸,是一种纯蛋白.不含脂肪和胆固醇.极易被人体吸收,用毛制成的明胶食品.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儿童童发育有理想的营养价值。/iknow-pic.cdn.bcebos.com/6c224f4a20a44623391e6d489622720e0df3d7c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6c224f4a20a44623391e6d489622720e0df3d7c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www.wxquandian.com/uploads/allimg/240624/034154I50-0.jpg"/>扩展资料:明胶按照提取原料可以分为皮明胶、骨明胶。皮明胶又可细分为牛皮明胶、猪皮明胶、鱼皮明胶等;骨明胶又可细分为牛骨胶、猪骨胶、鸡骨胶、鱼骨胶等。其中,鱼鳞明胶是近年来研究出来以鱼鳞为原料提取出来的明胶。经研究发现,鱼鳞中丰富的胶原蛋白,约20~40%,并且脂肪含量少,明胶提取及纯化工艺简单,并且,提取的明胶气味较轻,性质稳定。但是鱼鳞明胶存在生产原料受到限制的问题,产量不大,目前不是明胶市场的主流。参考资料来源:/wapbaike.baidu.com/item/%E9%A3%9F%E7%94%A8%E6%98%8E%E8%83%B6/4436714?fr=aladdin&ms=1&rid=9078339010425427309&rt=true&bk_tashuoStyle=topLeft&bk_share=qqbrowser&bk_sharefr=lemma"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食用明胶">百度百科—食用明胶

明胶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对身体有害吗?


明胶是经胶原适度水解和热变性得到的产物,生产明胶的原料主要是动物的皮、骨及制革业废料等,市场上常见的明胶多以牛皮牛骨或猪皮为原料制备,由于疯牛病和口蹄疫的出现,许多明胶生产厂家开始转向以鱼皮、鱼鳞和鸡皮为原料制备明胶。明胶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碱法、酸法、酶法等。碱法和酸法是传统的生产方法,生产周期较长一般为15天,所排废液对环境的污染较大。由于酶法制备明胶的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安全性高,在医药、食品领域等逐步取代酸法和碱法生产的明胶。扩展资料“明胶是一种蛋白质,是胶原蛋白经过熬制的产物,最直接常见的肉皮冻就是明胶的凝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介绍,只要是食用级明胶,就不用担心。 “不过,肯定是从防疫到残留控制、从微量元素含量到微生物指标控制都符合检验标准的正宗食用明胶,才能允许添加到食品中。”食用明胶生产原料不同于工业明胶,要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猪、牛等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而且用全封闭的流水线进行烘干和粉碎。“经过严格筛选的鲜骨皮,通过反复洗浸、蒸煮液化、灭菌过滤等几十道工序,用全套不锈钢设备流水线才能制成食用明胶。”山东益心明胶生产公司一位李姓经理告诉记者,安全无害的食用明胶,是一种天然营养型的食品增稠剂、无脂肪的高蛋白,且不含胆固醇。此外“食用明胶还是一种保护胃肠的胶体,因为乳化力强,明胶进入胃后能抑制牛奶、豆浆等蛋白质因胃酸而引起的凝聚作用,有利于食物消化”。范志红解释说,一旦生产过程出现问题,食用明胶的质量与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胶制作触目惊心 小胶囊暗藏大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胶

养生对人们的意义1000字

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沐四时之气而成,乃是世间最宝贵的,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告诫人们要以正气为本,重在预防为主,持之以恒地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增强体质。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身体强壮;反之,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身体羸弱。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完全取决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体质特性,往往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人的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生作用。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后天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及劳动锻炼等。这些来自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遗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体质的形成,或者促使某种体质的稳定和巩固,或者促使体质发生转变。
  
  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变,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调摄的方法来进行改善。尤其是先天禀赋薄弱的人,若后天摄养有度,可使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后天之不足,尽其天年而得长寿,……。
  
  由于子女优生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的身体素质是后代生命产生的基础,故父母身体素质的调摄,包括在妊娠前后的保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父母体质强壮,则后代也强壮健康;父母体质虚弱,则后代也虚弱多病。中医学认为人之始生,与父母肾中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若父母平日注意养生保健,使体质强盛,五脏六腑气血调畅,肾中精气充足,一旦受胎生子,后代往往体质较强;若父母平素不善摄养,使五脏六腑气血虚少,肾中精气亏乏,勉强受胎,后代必然体质较弱。倘若母亲已经受孕怀胎,在直至分娩期间,也应注意饮食、起居、劳逸和心理等方面的调养将息,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因为优孕是优生的前提,中医也谓之“养胎”,其具体方法大体包括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忌房事,心情宜愉悦,动作宜舒缓等。《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书还提出了逐月养胎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体质的人,应当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如体质较强的人,不可恃其强壮而忽视摄生,甚至肆意克伐,应重在注意预防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伤人体,使人体素质下降,防病则可维护体质;同时还应加强锻炼,促使气血阴阳流通,不使邪气停着。对于体质虚弱之人,除了预防疾病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应重视养生保健,如饮食调理适宜,起居作息有节,劳逸安排得当,并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促使体质不断增强。
  
  二、抵御邪气,预防疾病
  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其可以削弱人体的机能,消耗人体的精气,甚至缩短寿命。然而由于人类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的侵袭,因此如何抵御邪气,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中医养生理论中“治未病”思想的意义所在。“治未病”一语,首见于《内经》。……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发生疾病之前,慎于摄生,预先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一旦发生,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保护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当然,从养生保健的意义上说,未病先防则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朱丹溪所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何患之有哉?”(《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缓衰老,颐养天年
  人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等不同的生命过程,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并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
  
  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演变过程,包括了机体的形态、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控制以及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一系列退行性的变化。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两类。生理性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机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病理性衰老则是因为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又称为早衰。当然,绝对的生理性衰老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两者互相影响。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一个阶段,通常将40-59岁称为老年前期或渐衰期,60-80岁为衰老期,80岁以上为高龄期,这与《内经》所云女子“五七”、男子“五八”开始逐渐出现衰老的征象是颇为吻合的。不过,由于人体的衰老过程是逐渐进行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单凭年龄来划分衰老期还不够全面,还应结合衰老的特征来加以确定。比较明显的衰老特征有:皮肤松弛缺少弹性,皱纹增加色素沉着,头发稀疏变白脱落,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视力减退,听力下降,食欲不振,睡眠不安,记忆力衰减,性功能衰退,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并可出现诸如高血压病、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老年性疾病。
  
  关于引起衰老的原因,中医学认为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所以脾胃亏虚,精气衰竭,阴阳失调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另外脏腑虚损、气血失衡、气虚血瘀等也与衰老有关。近代科学家为了探讨衰老的机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迄今提出的理论和假说,已不下几十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遗传论。
  认为衰老过程是由遗传所决定的,生物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自身的遗传程序展开的必然结果。如生物钟学说认为,在人体的下丘脑中存在着“生物钟样调控机构”,控制着细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数不同。一个中年人大约由50-6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从胚胎开始分裂46-50次后,就不再分裂,然后死亡。这说明衰老在机体内类似一种“生物钟”,即衰老过程是按一种既定程序逐渐推进的。
  
  二是环境论。
  其主要观点认为,遗传虽有一定的作用,但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如污染、药物、疾病、辐射等不良因素,会造成细胞的损伤,使损伤积累而导致衰老。如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各种代谢产物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细胞中毒死亡而造成的。交联学说认为,在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只要发生了极少量的交联干扰,就可以对机体产生损伤。而人体细胞和组织中胶体异常的交联,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的,因此细胞功能受其影响便导致衰老。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自由基,自由基可与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对机体造成损害,引起人体衰老。细胞突变学说认为,当生物在某些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改变,引起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衰老。
  
  三是综合论。
  其综合了各种衰老学说的有关内容,是从代谢失调或细胞信息受损等角度出发而形成的衰老学说。如差错灾难学说认为,如果人体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生了差错,那么带有缺陷的蛋白质就可能大量合成,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衰老色素学说认为,脂褐质在人体组织内分布广泛,且随年龄而增加,一旦其多量出现时,就会使细胞萎缩或死亡,故有人将脂褐质称为“衰老色素”。还有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学说等等。以上这些学说虽然都无定论,但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某一侧面或某一层次的部分机理。


生物养生学方面的论文。

研究中医养生学,如果与西医的个体保健医学相比,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稳定性,一个在《老子》、《内经》等古籍中已基本构成的体系竟沿用了两千多年而无重大的改变和发展,而在这两千多年中我们跨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数种社会形态。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当代中医养生文献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丝毫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中医养生学对一切社会通用。
  如果我们认为社会环境对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话,那么无需过分寻找根据,我们就可以肯定上述影响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更为显著。《养心要语》的养生观点是:"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在营养匮乏的古代,胖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征,而在今天,人们却为如何减肥而发愁。因此,研究现代社会对古老的中医养生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医养生学如何适应这种影响而发展,肯定是必要和非常有用的,对中医养生学研究来说,它应该是以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本文的内容,正是作者对这一主题的初步探索。   一、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从医学革命角度来说,现代社会是指处于第二次卫生革命阶段的社会。在我国,第一次卫生革命虽未彻底完成,但从总体情况、从城市、从农村的长远趋势来看,完全可以说已进入第二次医学革命时期。
  从中医养生学产生的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有如下变化:
  1.病因和病种:病因:从生物、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病种:从贫困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文明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退行性病变、肥胖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
  我国城乡的前三种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与发达国家相同,而这三种死因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别为47.6%,43.2%,45.2%。
  2.心理状态:从弛缓─→紧张。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脑力劳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挤,人际关系复杂,这些都是造成现代人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根源。
  3.体力活动:从多─→少。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信息革命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办公、交通中的繁重体力劳动被代之以"按钮式工作",过着一种"惯于久坐的生活"。
  4.营养:从不足─→过剩。加上体力劳动减少造成的营养消耗减少,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维生素过多症等有关疾病明显增多。
  5.健康要求:从无病、长寿(生物学观点─→"不仅没有躯体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WHO 定义)这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
  6.养生保健对象:从老年人为主─→老年、中青年并重。因为中青年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现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为突出、心身疾病年龄前移、同时老龄社会已成普遍现象。
  7.欲望观:从禁欲─→享乐。对物欲、肉欲、情欲、精神欲望等的追求和享受已不再被看成是罪恶,而认为是应该的。与健康有特殊关系的烟、洒、毒品嗜好也泛滥成灾。
  8.自然观:从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现代社会对大自然的改造成绩,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不受自然因素干扰的良好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改造过于快和激烈,人类难于很快适应而影响健康,如电视病、空调病、电脑病、噪音和电磁危害、高楼恐惧症、星期一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等。   二、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诸因素的变化,使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发生重要改变,在认识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可使中医养生学避开劣势,发挥优势,以固有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保健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1.病因病种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有利的。中医养生方法有如下各类:调适四时、起居有常、慎七情、节欲、动功、静功、药物养生、食品养生、玩物养生。显然,这些方法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恰好针对了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实际上,中医养生方法对古代社会的主要病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反而作用不大,因为它们主要是由环境,生物因素引起,必须以公共卫生来预防。
  中医养生学必须:第一,发扬优势,致力于研究现代行为,如:看电视、狭小居住空间、求职、求学、办公室、竞争、出差、旅游等等。第二,改变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行为养生法,如《内经》:"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现代发式和居住空间都不适于此。第三,研究中医养生法对现代疾病的作用。
  2.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是有利不利并存的。中医养生学主张精神应该弛缓,《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系字底)儡兮,若无所归"。《内经》:"喜怒不节则伤脏"。一方面,这种养生法能对现代心理起调节平衡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养生法在中医养生体系中是与生活态度联为一体的,这在现代社会中又行不通。
  所以,第一,作为一种技术,中医养生学应对精神弛缓方法加以完善和扩大运用,如对运动员施以静功,使其加快恢复;在工厂中设精神松弛室,平衡工人的神经张力。第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中医养生学不应对此加以提倡。
  3.体力活动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不利的。因为一般的中医养生体育方法都是低运动量的,如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量大的武术则不列入中医养生学范畴,所以难以预防由运动量过少带来的现代疾病。
  在不影响其它特色的情况下,可尽量加大中医养生体育的运动量。
  4.营养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也有和有利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是主张抑制食欲的,《饮食箴》:"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以口伤身,滔滔皆是,……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孙真人枕上记》:"侵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第一,这种观点方法对减少现代人的食量有正面作用。但第二,这种观点方法以牺牲人的饮食享受为代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第三,它的典型表现--素食对健康弊大于利。第四,中医养生方法运动量的不足又加剧了营养相对过剩。
  必须寻找既能满足人的饮食享受而又减少营养摄入的饮食方法,同时加强中医养生体育的运动量。
  5.健康要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利。中医只强调心理平衡、忍让、无欲的消极一面,不提倡积极的心理,而且强调"出世",把世俗之事看成妨碍健康的一大根源,《庄子》:"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内经》:"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
  中医养生学应提高自己的健康标准,把社会中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看成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6.养生保健对象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的主要对象是老人,这从中医养生方法的保守心理、慢节奏、低活动量上可看出来,专门的寿老论述在其体系中占有一半以上篇幅,对养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长寿,是否出现衰老征象。《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又说,养生最好的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其次至人,也"益其寿命而强者。"其次圣人,"亦可以百数。"其次贤人,"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是极为有用的,但对中青年养生就不甚适合。
  中医养生学应结合现代老年人的特点如年龄更大,退行性病变多,子孙少,单独生活多,渴望参与社会等进一步完善老年养生方法。同时加强对中青年养生方法的研究。
  7.欲望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是全面禁欲的。《内经》:"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虽对现代人的某些过度纵欲有规劝作用,但以牺牲欲望享受代价来求得健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其次,过度的禁欲实际上有碍健康。
  中医养生学应该:第一,把禁欲看成是享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寻找有益享乐来代替不良纵欲。第三,研究对特殊不良嗜好如烟、毒、洒的戒除方法。
  8.自然观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主张顺应自然。《道德经》:"人道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这种方法能为人类在自然环境急剧受到改变,难以迅速适应的情况下,提供心、身的平衡。但同时,改造自然对人类健康利多于弊,它是必然的进程,而须应自然只起补充、调节作用。
  中医养生学应研究各种适应不良病症,用顺应自然方法加以预防;同时,改变"自然"一词的含义,对新的自然──人造环境进行研究。并摒弃那些由于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切实际的顺应自然养生法。
  如果要对中医养生学的特征做出概括的话,消极和封闭是恰如其分的词汇。古代社会文化也是消极、封闭的,现代社会文化则是积极、开放的。这样,中医养生学与古代社会文化、古代健康要求是同一的,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养生方法、观念可用于做人、学问、政治之中。而中医养生学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健康要求是互补的,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养生方法、观念不能用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在保健中也不占主导地位,只是起平衡作用。这就是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总的地位。
  中医养生学要在现代社会中适应新的地位,主要是靠发挥固有优势,而不是靠变缺陷为新的优势。这是因为能够克服中医养生学缺陷的新养生学──西医的个人保健学已在迅猛发展。这种情况下,中医养生学只能追求与西医个人保健学的互补而不应追求自身完备。  本文的主题是,中医养生学"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是应该改变,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现实而不是古籍,在这里,只出世不入世的养生观点是不适用的。至于具体的观点,本文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开拓健康之路(上卷) 1987
【2】林乾良等 养生寿老集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还有一些参考的http://www.docin.com/p-11096969.html


上一篇:变形记李耐阅

下一篇:丽莉 柯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