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蝗灾

时间:2024-06-24 12:00:52编辑:阿星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85.82%;长江流域:69次,占13.57%;华南西南:3次,占0.58%。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三亚种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蝗虫主要都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内蒙古一带,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一带。其中东亚飞蝗的分布情况,同陈正祥的"蝗神庙之分布"图非常一致,并且弥补了"蝗神庙之分布"中因不是多发性地区故没有蝗神庙的缺点,以及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地区因缺乏方志记载故蝗神庙极为稀少的缺点。将两图合起来看,可以对中国蝗灾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中国有没有蝗灾?蝗灾的原因

蝗虫是一种靠吃食物为生的昆虫。这种昆虫对庄稼危害很大。最近非洲出现了大量的蝗虫,给农作物和农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很多中国人也很担心中国会有蝗虫。中国会有蝗灾吗由于沙漠蝗虫每天可以随气流飞行高达150公里,穿越红海和波斯湾,蝗灾已经蔓延到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西亚的伊朗、也门和阿曼,并从阿拉伯半岛穿越波斯湾进入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鉴于蝗灾距离中国仅一步之遥,此前有人担心沙漠蝗虫会跃过滇藏边境进入中国。对此,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国云南、西藏的部分地区确实有沙漠蝗虫活动的记录,但并没有发生灾害。中国历史上的蝗灾不是沙漠蝗虫,历史上也从未发生过沙漠蝗灾。虽然这种蝗群可能随季风进入境内,但由于中国的蝗虫控制能力,沙漠蝗虫灾害的风险较低。”沙漠蝗虫沙漠蝗虫有两只短角,一对复眼,三只单眼。它们的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几十倍的距离。沙漠蝗蝻是兼性滞育昆虫,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蝗虫成年后,以植物叶子为食。这种蝗虫喜欢吃芦苇,稗草,白茅根茎,狗牙根和蒿属植物,虾草和海蓬子。长时间夜间不睡觉,白天出来,无明显趋光性。这些昆虫通常是独居的,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并改变它们的行为和习惯,变得群居。蝗虫在幼年时长大,无害且数量少,对农业不构成重大经济威胁。但在适当的干旱条件下,植被迅速生长,蝗虫大脑中的血清素被迅速激发,使得独居无害的沙漠蝗虫变成了一群贪婪猖獗的害虫。这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蝗虫开始大量繁殖,当其种群足够密集时,它们开始群居和游牧(被描述为迁徙),在群落中形成有翼的成虫,并迅速剥夺田地,对农作物造成损害。蝗灾蔓延近日,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国家正在遭受25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沙漠蝗虫灾害在东非大规模肆虐,它已经破坏了数十万英亩的农田。截至去年12月底,近3600亿只蝗虫摧毁了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17.5万英亩的农田。其中,近400亿只蝗虫已经到达与中国接壤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并正在向东北方向蔓延。据悉,沙漠蝗虫侵袭了巴基斯坦第二大棉花基地信德省和东北部的旁遮普省,当地农作物基本绝收;蝗灾袭击印度,将使该国粮食减产30%-50%。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蝗虫灾害是在大概1952年左右被控制住了,蝗虫灾害是十分厉害的,特别是在古代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旦发生了蝗虫灾害这一年将颗粒无收,就会有好多人饿死,蝗虫灾害一直持续到1952年马士俊博士从海外归来,当时国家给马士俊一个人物就是消灭蝗虫灾害。在古代蝗虫多出现在大旱之后,大旱的时候就是蝗虫疯狂产卵的时候,大旱之后就会有大量的雨水落下,这时候虫卵就会孵化,然后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蝗虫,所以古代人都说大旱之后必有蝗虫灾害,但是古人科技不太先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庄稼被蝗虫吃掉,当时的朝廷也没有办法。一直到建国以后,大概1952年左右,马士俊博士从国外留学回来,国家给了他一个任务就是治理蝗虫,马士俊就带着一群人深入到蝗虫灾害严重的内蒙古和山东一代,要想治理蝗虫,首先的了解蝗虫的动向,然后直接找到它的老巢,这样才能比较好的消灭蝗虫。当时的科学家们翻阅了许多资料,有一本资料上记载“蝗从海上来”,然后他们就推断会不会蝗虫是从海的那边飞过来的,于是一群科学家就去了东北,他们到了东北发现东北有好多地方都是荒着的,其中有大片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正是蝗虫的老巢,干旱的时候蝗虫的就大量产卵,等到下雨的时候,沼泽地就成了蝗虫发育的绝佳场所。后来他们又发现这些沼泽地下居然是黑土地,黑土地的营养成分是很高的,是很肥沃的土地,于是国家就决定大垦荒,把蝗虫的老巢开垦了,这样既能利用这片沃土,也能消灭蝗虫,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行之有效,自从那以后我国就基本上没有蝗虫灾害了。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在八十年前中国,每每到旱灾暴发后,大家在艰辛抵抗灾难时,会下意识地从口粮中节省下粮食作物开展存储。是因为在过去,“天旱必定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的共识,特别是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大家。旱灾是恐怖,可最令人缺失自信心是指旱灾之后,大家刚享有那久旱逢甘雨的愉悦之际,忽然而来的蝗灾,遮天盖地狂扫一切绿色的植物,要记住,这时但是后继无人之际,完全可以催毁掉在旱灾中艰辛活下得人的自信心。据史书记录,在我国从礼拜天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创立前的2600很多年中,重要的蝗灾就发生过800数次,均匀2~3年就会有一次地域性的蝗灾产生,间距5~7年就会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产生,伤害比较严重。如1927年山东产生的大蝗灾,导致700万流民居无定所,四处逃难;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全国各地遭灾粮食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圆之上;1944年产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农作物被吃毁这些。因而,蝗灾与水、旱灾害变成我国历史上威协农业,危害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洪涝灾害。1952年,才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马世俊博士研究生,就接到了我国给与他们的第一个科研开发——处理伤害中原上千年的蝗灾。马世俊博士研究生和他的助理们深层次到那时候暴发蝗灾的内蒙古、山东省一带科学研究,调查分析了蝗灾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昆虫的物种、总数动态性,及其迁移蔓延个人行为,也有融合了史籍上记录的蝗灾纪录,提出了“改治融合,彻底消除蝗害”的发展战略。而那片荒凉的土壤,竟然是一片含有丰富多彩物资供应的黑土,因此,当汇报抵达中间没多久,东北地区的大屯垦时期,也在这一刻开启了。正是因为当初的中国百业待兴,欠缺化肥,促使农恳变成那时候大家牵制蝗、蚊的最佳方案。因而也促使中国在整治蝗、蚊灾难,走在了世间的前端——农恳的与此同时,相互配合化肥,维护了自然环境的一起,整治蝗、蚊灾难。

为什么蝗虫灾害在中国很少发生?

因为那种蝗虫有毒。我国有记录的蝗灾共有八百多起,最早是在周朝便有记载了。这个蝗灾通常有一个现象,它多数是伴着旱灾发生的,如此一来靠农作物过活的老百姓的日子就苦不堪言了。有个电影台词叫这年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这基本就是不符合实际的,在任何时候有钱人家都不用为吃饭担心,单是他们攒下的粮食起码就够吃三年的。但是蝗灾一来穷苦的老百姓就遭殃了,辛辛苦苦在田头劳作一年,黑压压一片冲过来片刻就一扫而空了,看到此情景,任何人都束手无策只能急得掉眼泪。蝗灾的解决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中国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哪个不敢吃,把蝗虫当下酒菜吃这灾情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专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心智相对闭塞,他们往往认为旱灾和蝗灾同时降临,天下间一定是有什么祸事惹怒了蝗神,他便派出蝗虫大军前来惩罚,虔诚心善的百姓们便修建了蝗神庙,经常去烧香供奉礼品祈求蝗神的保佑,希望风调雨顺,无病无灾。别说吃了,跪地求拜还来不及呢。就算是吃蝗虫,那时的人们也并不知道这虫倒底能不能吃,干不干净?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回去御花园里解闷,看到满园子里都是蝗虫,气得大手一抄抓住了一只蝗虫就塞进了嘴巴里。身旁大臣赶紧劝阻,说吃了蝗虫恐有伤陛下的龙体,李世民却说:“朕知道,朕就是希望这些灾难就都到朕一个人的身上,莫要再害百姓了。”大臣们都被吓得不轻,就怕这蝗虫真的会要了皇帝的命一样。

为什么说蝗灾的蝗虫有毒?


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张志刚表示:“动物聚集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有些动物聚集后,其个体形态和群体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为抵御天敌而生。换句话说,群体动物可能具备了个体和散居动物所不具备的防御天敌的本领,而中国科学院的这项重要研究进展,科学地解释了蝗虫具备的这种能力。”“几滴甘霖,人们可以受用,但是洪水来袭,人们却无福消受,从逻辑上讲,蝗虫和蝗灾的道理也在于此。”张志刚说,“任何一项对自然界研究的重大突破,归根结底都是要提示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当蝗灾来袭时,我们应该少一些调侃和臆想,多一些科普,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灾害物种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吃货治蝗?醒醒吧,群居蝗虫有毒!百度百科-蝗灾

经常遭受蝗虫灾害的是哪个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中国等。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常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其中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800万平方千米,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

中国现在有蝗灾吗蝗灾形成的原因

蝗虫是一种以啃食粮食而进行生活的昆虫,这种昆虫对庄稼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近日非洲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蝗灾,造成了庄稼农业的大量损失,对此不少我国的国民也非常担心说中国会有蝗灾吗。中国会有蝗灾吗由于沙漠蝗每天可随气流飞行达150公里,跨红海、波斯湾迁飞,蝗灾已波及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西亚的伊朗、也门、阿曼,并且越过波斯湾,自阿拉伯半岛进入了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鉴于蝗灾距中国仅“一步之遥”,此前曾有人担心,沙漠蝗会飞跃云南、西藏边境进入我国境内。对此,王刚毅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我国云南和西藏的部分地区确有沙漠蝗的活动记录,但未成灾。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飞蝗蝗灾也并非沙漠蝗这一物种,沙漠蝗蝗灾在历史上尚未发生过。虽然此次蝗群有随季风进入境内的可能,但以我国的防蝗治蝗能力,沙漠蝗成灾风险较低。”沙漠蝗虫沙漠蝗虫拥有两个短角,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沙漠蝗冲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当蝗虫成年之后,以植物叶片为食。该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长期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这些昆虫通常是单生的,仅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更加丰富,并改变其行为和习性,变成群居。蝗虫在幼年成长时,其是无害的,数量很少,对农业没有构成重大的经济威胁。但当适当的干旱条件下,植被迅速生长,蝗虫大脑中的5-羟色胺被迅速刺激,令独居、无害的沙漠蝗虫变成一群贪婪的、到处肆虐的害虫。这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蝗虫开始大量繁殖,当其种群变得足够密集时,它们变得群居和游牧(被形容为迁徙),形成群落的有翅成虫,并迅速剥夺田地,对庄稼造成破坏。蝗灾蔓延近日,包括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在内的东非国家正遭遇25年来最严峻的沙漠蝗灾害。沙漠蝗灾在东非大规模肆虐,已经对几十万亩农田造成破坏。截至去年12月底,近3600亿只蝗虫摧毁了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17.5万英亩农田,其中,已有近400亿只蝗虫到达中国接壤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并有不断向东北部蔓延的趋势。据报道,沙漠蝗虫入侵巴基斯坦第二大棉花基地信德省和东北部旁遮普省,当地的农作物基本绝收;蝗灾袭击印度,将造成该国粮食减产30%-50%。

中国会受蝗灾影响吗

1、据新华社2月16日援引中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蝗灾对中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较小,我国正在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实际上,春季发生区的蝗群迁飞方向依次为印度、尼泊尔、缅甸、中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由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蝗发生区毗邻,因此不排除有少量蝗虫随季风迁入中国的可能,但造成危害的几率很小。
2、我国农业部还强调,近些年随着中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以及防蝗药械储备比较充足,国内蝗虫大面积暴发风险很低。据《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的数据,我国蝗虫常年发生的面积在2.8亿亩次左右,涉及20个省市自治区1100多个县,而且以飞蝗的危害最大,常年发生3000万亩左右;但十多年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蝗灾。
更多关于中国会受蝗灾影响吗,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a5eec161610863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国的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消失,反之,只要是条件合适,蝗灾便会卷土重来。 如2002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蝗虫。 截至6月底,农牧区发生蝗虫面积达9000万亩。 蝗灾的历史回顾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 战国后多称蝗。 蝗和蝝都为害庄稼。 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 "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 "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 "《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 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 *** 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 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 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 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 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 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 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 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 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 是夕大雨,蝗尽死。 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 ""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 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 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 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 三月,平阳蝗。 四月,河南蝗。 七月顺天蝗。 "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 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 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 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85.82%;长江流域:69次,占13.57%;华南西南:3次,占0.58%。 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 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 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 (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 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 *** 飞蝗。 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三亚种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蝗虫主要都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内蒙古一带, *** 飞蝗主要分布在 *** 青海一带。 其中东亚飞蝗的分布情况,同陈正祥的"蝗神庙之分布"图非常一致,并且弥补了"蝗神庙之分布"中因不是多发性地区故没有蝗神庙的缺点,以及西北内蒙古和 *** 地区因缺乏方志记载故蝗神庙极为稀少的缺点。 将两图合起来看,可以对中国蝗灾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天人感应面临蝗灾的尴尬 子思、孟子等倡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自然与人为合一。 汉代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神之君,天子是受天命而有天下。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神化了皇权,但另一方面,天人感应也有限制皇权的一面,使得人君不能为所欲为。 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责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度,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在天人感应说的倡导下,产生了"变复"论,所谓变复乃指一切的灾祸都是天意,只有通过祭祀祈祷,才可以转"变"灾异而恢"复"正常。 在蝗灾猖獗,眼看禾稼被蝗虫啮食无收,百姓饥饿死亡,人君这时再深自谴责,下诏罪己,又何补于抗灾?所以东汉的王充便坚决反对,在《论衡》中反诘说:天地广大,用一点点祭祀的食品,"天地安能饱?"但天人感应的思想仍深入人心,当政者和老百姓面临蝗灾猖獗时,都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如《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白居易在其《新乐府》之"捕蝗"中,一方面对蝗灾及捕蝗有客观生动的描述,但最终仍陷于天人感应的困惑中:"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治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 "他还是认为"吾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万民赖,是岁虽蝗不为伤。 "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后,蝗灾就消灭了。 但是,也有部分官员不相信天人感应,主张蝗来即要捕蝗灭蝗,不能听其猖獗。 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大蝗,官民只知道祭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杀。 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致遭天谴。 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 "他派遣御史,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要对后果负责。 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 天人感应说到宋代,被程朱理学所张扬,仍然很有威力。 宋代的朱熹奉旨去浙东一带视察旱灾和蝗灾的情况,随时报奏皇上,其中提到他在会稽县广孝乡亲自主持捕蝗、收买、焚埋蝗虫,大蝗一斗,给钱一百文,小蝗每升给钱五十文。 但同时朱熹又举行祈祷,专门写了一本《乞修德政以弭天灾状》,开头报告沿途所见灾情之严重,接着说"臣窃不胜大惧,以为此实安危治乱之机,非寻常小小灾伤之比也。 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深以侧身悔过之诚……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庶几精神感通,转祸为福……" 在蝗灾猖獗面前,民间对蝗灾的态度也处于非常矛盾尴尬的境地。 周代腊月祭祀称"八蜡"(蜡音zhà),指八种要祭祀的神,即"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作物神)、"邮表□(田神)、"猫虎"(益虫神)、"坊"(河堤神)、"水庸"及"昆虫"。 先啬和司啬是丰收之神。 祭猫可除田鼠,祭虎可除野猪,故猫虎成为祭神。 昆虫专指为害庄稼的害虫。 "坊"、"水庸"和"邮表□"都是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护神。 到后世,八蜡的内容起了变化,先啬和司啬转为神农和后稷以后,从八蜡中分离出去,单独祭祀;猫虎因其捕食对象减少也慢慢淡出了。 八蜡神在民间浓缩演变为驱除害虫之神,特别是为害最厉害的蝗虫,被提到了首位,称之为"虫王"。 所以八蜡庙或虫王庙,在华北农村实际上都是祭祀蝗神的庙。 刘猛将军庙(简称猛将庙)发生于南宋的太湖地区,当地民间认为刘猛将军的驱蝗威力远超过八蜡庙和虫王庙。 清初的袁枚竟然把八蜡神降级为受刘猛将军的支使:"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 " 刘猛将军即南宋抗金名将刘锜(1098~1162年),他和岳飞(1103~1142年)同是南宋抗金名将。 因受张俊、秦桧排挤,被剥夺军权,改任地方官,受到人民爱戴。 刘锜曾于宋高宗绍光六年至三十一年间(1136~1161年)先后驻军或转战于镇江、扬州、金陵、平江、巢湖、合肥一带,其战功显赫,深得这一带民间人心。 而这一带正是蝗虫的滋生多发区,所以刘猛将军庙独起源于太湖地区,为纪念刘猛将军举行的庙会(猛将会)也特别多。 刘锜更被封为灭蝗之神:"宋景定四年封刘錡为扬威侯天曹猛将,有敕书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 ‘" 刘猛将军庙的威名还逐渐传入黄河流域,与北方的八蜡庙或虫王庙并存,河北徐水、武安县还有八蜡庙、虫王庙、刘猛将军三庙并存的现象。 《山东·威海卫志》说:"八蜡庙,俗名虫王庙,在东北门外,康熙末年建。 后改为刘猛将军庙,刘能驱蝗,有求必应,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之。 " 蝗神庙的历史演变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对蔽天遮日而来的蝗虫,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先是祭祀八蜡神,以后发觉不灵验了,直接改祀虫王庙,虫王庙也不见得灵验了,听说江浙一带的刘猛将军"有求必应",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乃又转而建立刘猛将军庙。 八蜡庙和虫王庙的祭祀是贿赂性的,乞求虫王手下留情;刘猛将军庙则是打击性的,不吃软的就请刘将军把你消灭掉。 软硬兼施,蝗灾依然如故。 三庙林立,是历史上农业生产和农民饱受蝗灾苦难的印证。 历史上治蝗的生态观萌芽 尽管天人感应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在治蝗问题上陷于困境时,实际上不论 *** 官员和老百姓在祭祀虫神的同时,也投入积极的捕蝗灭蝗中去,并且摸索创造出许多灭蝗的经验。 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归纳历代的除蝗方法,无非是治标和治本两大方面。 治标包括北宋淳熙年间敕令,命官民及时上报蝗虫情报,违者受杖责处分;对因穿掘、扑打捕蝗损伤苗稼的,给予免税和赔偿;实行以蝗易粟,鼓励民众捕捉蝗虫;提倡食蝗等。 治本方面,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既可作燃料,又清除了蝗虫产卵的场所;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减少蝗虫百石;干卵一石,等于减蝗千石(笔者按:一斤卵块约有蝗卵4至8万粒,故一石卵绝不止百石蝗)。 对捕卵后残存的初生蝻子,预掘长沟,每隔一定距离掘沟一条,发动农民敲锣,驱赶,蝗蝻受惊,跳入沟内,即以泥土填入掩埋。 对漏网的成虫飞蝗,用绳兜兜取,布袋盛贮,拿去换粟。 最后,在蝗灾过后,还要检查冬月有蝗虫产卵处。 再得除子,冬闲除子一石,可敌治虫千石。 又鉴于蝗虫不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可以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 以上的方法可以说已经相当周详,只因蝗灾之来,非常迅猛猖獗,所以收效也受到限制。 受到明朝徐光启《除蝗疏》和董?《救荒活民书》等的影响,进入清朝以后,有关治蝗的专书也多了起来,如湖广布政使俞森的《捕蝗集要》、山东蒲松龄的《捕蝗虫要法》、浙江陈方生的《捕蝗考》、陈仅的《捕虫汇编》、江苏顾彦的《治蝗全法》、陕西芷龄的《除蝻八要》、陈崇砥《治蝗书》等,反映了有知识、有科学头脑的士人,紧跟徐光启、董?之后,提倡人力治蝗。 当然,明清治蝗书的增多,也不是好事,它反映蝗虫问题到明清时期不见减轻,更见严重。 在祈祷神力驱蝗和主张人力捕蝗的历史过程中,明末浙北嘉兴、湖州地区,农民发明了以蝗虫饲鸭、山区贫民以蝗虫饲猪等措施。 对于大量捕集、数以千百石计的蝗虫,如只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概焚埋,不加利用,也确实是能量(蛋白质)的很大损失。 唐太宗带头吞蝗的传说影响很大,据说唐代民间因而形成了食蝗的风俗,甚至于以蝗虫为珍贵的食品,互相馈赠。 据分析,蝗蝻的粗蛋白质含量为71.21%,粗脂肪为9.1%,碳水化合物为5.13%,灰分为5.24%。 其食味近似虾干,营养价值和鱼肉类相当。 民国时期的北平、天津一带餐馆里,还有以蝗虫为佳肴,供顾客点菜之需。 苏北蝗区常年有蝗虫产卵的地方,遇蝗虫大发之年,居民打了蝗虫,晒干后贮藏起来,做干粮或肥料用,荒年时还要预防晒场上的蝗干被人偷去。 历史上自南京浦口至徐州一带,处于洪泽湖和微山湖蝗虫滋生地带,蝗灾频繁,形成了以蝗蝻饲鸭的传统,有专业的鸭户领导放鸭,犹如蒙古草原的放牧牛羊一样。 据调查,一只大鸭一天中能吃掉蝗蝻两斤,则一千只鸭每天的食蝗量达两千斤之多,当地的蝗虫虽然年年滋生,也就难以成灾了。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天人感应仍然有其科学的积极的意义。 生态学并不认为人可以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 人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受自然界生物链规律的约束。 蝗虫之所以猖獗,是因制约蝗虫繁殖的客观条件失控,如干旱缺水、天敌减少、植被单一化、越冬残虫量大等,给蝗虫提供了快速繁殖、短期内爆发成灾的可能。 气候干旱化是亚洲大陆腹地的大趋势,非人力短期内所能扭转,但其他人为的因素如河滩 *** ,湖库脱水,退耕还湖、还草、还滩过程中没有注意综合措施,残留虫量太多等,都是导致蝗虫爆发的条件。 蝗虫的天敌包括菌类、螨类、昆虫类、蜘蛛类,两栖动物类、鸟类等,据统计,达68种之多,尤以鸟类的食蝗量为大,其次是捕食蝗虫的昆虫;天然的益鸟因人们捕捉不断减少,只能依靠鸡鸭等家禽实行突击捕蝗。 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种种因素,蝗虫问题虽然不可能彻底解决,却完全可以科学地给予控制。 继承历史经验,在蝗虫多发区和附近地区,有计划地组织一定规模的养鸭养鸡场,扩大推行生物治蝗、食蝗和制作蝗虫饲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一项措施。


上一篇:刷刷手环

下一篇:九号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