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宣抚

时间:2024-06-26 07:54:00编辑:阿星

列传·卷七十四原文_翻译及赏析

列传·卷七十四 李延寿 孝义下 滕昙恭 陶季直 沈崇傃 荀匠 吉翂 甄恬 赵拔扈 韩怀明 褚修 张景仁 陶子锵 成景隽 李庆绪 谢蔺 殷不害 司马暠 张昭 时有徐普济者,长沙临湘人。居丧未葬,而邻家火起,延 及其舍。普济号恸伏棺上,以身蔽火。邻人往救之,焚炙已闷 绝,累日方苏。 又有建康人张悌,家贫无以供养,以情告邻富人。富人不 与,不胜忿,遂结四人作劫,所得衣物,三劫持去,实无一钱 入己。县抵悌死罪。悌兄松诉称:“与弟景是前母子,后母唯 生悌,松长不能教诲,乞代悌死。”景又曰:“松是嫡长,后 母唯生悌。若从法,母亦不全。”亦请代死。母又云:“悌应 死,岂以弟罪枉及诸兄。悌亦引分,乞全两兄供养。”县以上 谳,帝以为孝义,特降死,后不得为例。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湣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 中散大夫。 季直早慧,湣祖甚爱异之,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 各取其一。季直时年四岁,独不取,曰:“若有赐,当先父伯, 不应度及诸孙,故不取。”湣祖益奇之。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 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澹于荣利, 征召不起,时人号曰聘君。后为望蔡令,以病免。 时刘彦节、袁粲以齐高帝权盛,将图之。彦节素重季直, 欲与谋。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彦节 等败。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彦回为尚书令,素与季直善,频 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彦回卒,尚书令王俭以彦回有 至行,欲諡“文孝公”。季直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諡,恐其 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为彦回立碑,始终 营护,甚有吏节。再迁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后为镇西咨 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 帝颇忌之,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 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留以为骠骑咨议参军,兼尚书左 丞,迁建安太守。为政清静,百姓便之。 梁台建,为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 为久预人间事,乃辞疾还乡里。梁天监初,就拜太中大夫。武 帝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季直素清 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 者莫不伤其志事云。 沈崇傃字思整,吴兴武康人也。父怀明,宋兖州刺史。崇 傃六岁丁父忧,哭踊过礼。及长,事所生母至孝,家贫,常佣 书以养。天监二年,太守柳恽辟为主簿。崇傃从恽到郡,还迎 其母,未至而母卒。崇傃以不及侍疾,将欲致死,水浆不入口, 昼夜号哭,旬日殆将绝气。兄弟谓曰:“殡葬未申,遽自毁灭, 非全孝道也。”崇傃心悟,乃稍进食。母权瘗,去家数里,哀 至辄之瘗所,不避雨雪。每倚坟哀恸,飞鸟翔集。夜恒有猛兽 来望之,有声状如叹息者。家贫无以迁厝,乃行乞经年,始获 葬焉。既而庐于墓侧,自以初行丧礼不备,复以葬后更行服三 年。久食麦屑,不噉盐酢,坐卧于单荐,因虚肿不能起。郡县 举至孝。梁武闻,即遣中书舍人慰勉之,乃诏令释服,擢补太 子洗马,旌其门闾。崇傃奉诏释服,而涕泣如居丧。固辞不受 官,乃除永宁令。自以禄不及养,哀思不自堪,未至县,卒。 荀匠字文师,颍阴人,晋太保勖九世孙也。祖琼,年十五 复父仇于成都巿,以孝闻。宋元嘉末度淮,逢武陵王举义,为 元凶追兵所杀,赠员外散骑侍郎。父法超,仕齐为安复令,卒 官。匠号恸气绝,身体皆冷,至夜乃苏。既而奔丧,每宿江渚, 商侣不忍闻其哭声。 梁天监元年,其兄斐为郁林太守,征俚贼,为流矢所中, 死于阵。丧还,匠迎于豫章,望舟投水,傍人赴救,仅而得全。 及至,家贫不得时葬,居父忧并兄服,历四年不出庐户。自括 发不复栉沐,发皆秃落,哭无时。声尽则系之以泣,目眦皆烂, 形骸枯悴,皮骨裁连,虽家人不复识。郡县以状言,武帝诏遣 中书舍人为其除服,擢为豫章王国左常侍。匠虽即吉而毁悴逾 甚,外祖孙谦诫之曰:“主上以孝临天下,汝行过古人,故擢 汝此职。非唯君父之命难拒,故亦扬名后世,所显岂独汝身哉。” 匠乃拜,竟以毁卒。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家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 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梁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 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 白,而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 代父命。武帝异之,尚以其童幼,疑受教于人,敕廷尉蔡法度 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乃还寺,盛陈徽纆,厉色问曰 : “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 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若有悔异,亦 相听许。”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幼藐, 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 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 法度知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 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 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 人斯,岂愿齑粉。但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 命。”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 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囚岂可减乎。” 竟不脱械。法度以闻,帝乃宥其父。 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请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 孝。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 若翂有腼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 而止。 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月,风化 大行。自雍还郢,湘州刺史柳忱复召为主簿。后秣陵乡人裴俭、 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 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 而卒。 甄恬字彦约,中山无极人也,世居江陵。数岁丧父,哀感 有若成人。家人矜其小,以肉汁和饭饲之,恬不肯食。年八岁, 尝问其母,恨生不识父,遂悲泣累日。忽若有见,言形貌则其 父也,时以为孝感。家贫养母,常得珍羞。及居丧,庐于墓侧, 恒有鸟玄黄杂色集于庐树,恬哭则鸣,哭止则止。又有白鸠白 雀栖宿其庐。州将始兴王憺表其行状,诏旌表门闾,加以爵位。 恬官至安南行参军。 赵拔扈,新城人也。兄震动富于财,太守樊文茂求之不已, 震动怒曰:“无厌将及我。”文茂闻其语,聚其族诛之。拔扈 走免,亡命聚党,至社树祝曰:“文茂杀拔扈兄,今欲报之, 若事克,斫树处更生,不克即死。”三宿三枿生十丈余,人间 传以为神,附者十余万。既杀文茂,转攻傍邑。将至成都,十 余日战败,退保新城求降。文茂,黎州刺史文炽弟,襄阳人也。 韩怀明,上党人也。客居荆州。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辄 危殆。怀明夜于星下稽颡祈祷,时寒甚切,忽闻香气,空中有 人曰:“童子母须臾永差,无劳自苦。”未晓而母平复,乡里 以此异之。十五丧父,几至灭性,负土成坟,赙助无所受。免 丧,与乡人郭麻俱师南阳刘虬。虬尝一日废讲,独居涕泣,怀 明窃问虬家人,答云是外祖亡日。时虬母亦已亡矣,怀明闻之, 即日罢学,还家就养。虬叹曰:“韩生无丘吾之恨矣。”家贫, 肆力以供甘脆,嬉怡膝下,朝夕不离母侧。母年九十,以寿终。 怀明水浆不入口一旬,号哭不绝声。有双白鸠巢其庐上,字乳 驯狎,若家禽焉,服释乃去。及除丧,蔬食终身,衣衾无所改。 梁天监初,刺史始兴王憺表言之。州累辟不就,卒于家。 褚修,吴郡钱唐人也。父仲都,善周易,为当时之冠。梁 天监中,历位五经博士。修少传父业,武陵王纪为扬州,引为 宣惠参军,兼限内记室。修性至孝,父丧毁瘠过礼,因患冷气。 及丁母忧,水浆不入口二十三日,每号恸辄呕血,遂以毁卒。 张景仁,广平人也。父梁天监初为同县韦法所杀,景仁时 年八岁。及长,志在复仇。普通七年,遇法于公田渚,手斩其 首以祭父墓。事竟,诣郡自缚,乞依刑法。太守蔡天起上言于 州,时简文在镇,乃下教褒美之,原其罪,下属长蠲其一户租 调,以旌孝行。 又天监中,宣城宛陵女子与母同床眠,母为猛兽所取,女 啼号随挐猛兽,行数十里,兽毛尽落,兽乃置其母而去。女抱 母犹有气息,经时乃绝。乡里言于郡县,太守萧琛表上,诏榜 其门闾。 又霸城王整之姊嫁为卫敬瑜妻,年十六而敬瑜亡,父母舅 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遂手为亡婿 种树数百株,墓前柏树忽成连理,一年许还复分散。女乃为诗 曰:“墓前一株柏,根连复并枝。妾心能感木,颓城何足奇。” 所住户有燕巢,常双飞来去,后忽孤飞 。女感其偏栖,乃以 缕系脚为志。后岁此燕果复更来,犹带前缕。女复为诗曰 : “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雍州 刺史西昌侯藻嘉其美节,乃起楼于门题曰“贞义卫妇之闾”。 又表于台。 后有河东刘景昕事母孝谨,母常病癖三十余年,一朝而瘳, 乡里以为景昕诚感。荆州刺史湘东王绎辟为主簿。 陶子锵字海育,丹阳秣陵人也。父延,尚书比部郎。兄尚, 宋末为幸臣所怨,被系。子锵公私缘诉,流血稽颡,行路嗟伤。 逢谢超宗下车相访,回入县诣建康令劳彦远曰:“岂忍见人昆 季如此而不留心。”劳感之,兄得释。母终,居丧尽礼。与范 云邻,云每闻其哭声,必动容改色,欲相申荐。会云卒。初, 子锵母嗜莼,母没后,恒以供奠。梁武义师初至,此年冬营莼 不得,子锵痛恨,恸哭而绝,久之乃苏。遂长断莼味。 成景隽字超,范阳人也。祖兴,仕魏为五兵尚书。父安乐, 淮阳太守。梁天监六年,常邕和杀安乐,以城内附。景隽谋复 仇,因杀魏宿预城主,以地南入。普通六年,邕和为鄱阳内史, 景隽购人刺杀之。未久,重购邕和家人鸩杀其子弟,噍类俱尽。 武帝义之,每为屈法。景隽家仇既雪,每思报效,后除北豫州 刺史,侵魏,所向必推其智勇,时以比马仙琕。兼有政绩见怀, 北豫州吏人树碑纪德。卒,諡曰忠烈云。 李庆绪字孝绪,广汉郪人也。父为人所害,庆绪九岁而孤, 为兄所养,日夜号泣,志在复仇。投州将陈显达,仍于部伍白 日手刃其仇,自缚归罪,州将义而释之。梁天监中,为东莞太 守。丁母忧去职,庐于墓侧,每恸呕血数升。后为巴郡太守, 号良吏。累迁卫尉,封安陆县侯。益州三百年无复贵仕,庆绪 承恩至此,便欲西归。寻徙太子右卫率,未拜而卒。 谢蔺字希如,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之八世孙也。父经, 北中郎咨议参军。蔺五岁时,父未食,乳媪欲令先饭,蔺终不 进。舅阮孝绪闻之,叹曰:“此儿在家则曾子之流,事君则蔺 生之匹。”因名曰蔺。稍授以经史,过目便能讽诵,孝绪每曰: “吾家阳元也。”及丁父忧,昼夜号恸,毁瘠骨立 。母阮氏 常自守视譬抑之。服阕,吏部尚书萧子显嘉其至行,擢为王府 法曹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参军。 时甘露降士林馆,蔺献颂,武帝嘉之。有诏使制北兖州刺 史萧楷德政碑。又奉诏令制宣城王奉述中庸颂。后为兼散骑常 侍,使魏。会侯景入附,境上交兵,蔺母既虑不得还,感气而 卒。及蔺还,入境夜梦不祥,旦便投列驰归。及至,号恸呕血, 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经月余日, 因夜临而卒。所制诗赋碑颂数十篇。子贞。 贞字元正,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 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 如此。母王氏授以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 居诗,从舅王筠奇之,谓所亲曰:“至如‘风定花犹落’,乃 追步惠连矣。”年十三,尤善左氏春秋,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贞父蔺以 忧毁卒,家人宾客复忧贞,从父洽、族兄暠乃共请华严寺长爪 禅师为贞说法。仍譬以母须侍养,不宜毁灭,乃少进饘粥。及 魏克江陵,入长安。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陈武 帝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初贞在周,尝侍周武帝爱弟赵王招读,招厚礼之。闻其独 处,必昼夜涕泣,私问知母在乡,乃谓曰:“寡人若出居藩, 当遣侍读还家。”后数年,招果出,因辞,面奏请放贞还。帝 奇招仁爱,遣随聘使杜子晖归国。是岁陈太建五年也。 始自周还时,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 记室,辟贞为主簿。寻迁府录事参军,领丹阳丞。贞知叔陵有 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以疾辞,未尝参预,叔 陵雅重之,弗之罪也。及叔陵肆逆,唯贞与卓不坐。 再迁南平王友,掌记室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 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及问知贞所作,因敕舍人施文庆 曰:“谢贞在王家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以母忧去职。顷 之,敕起还府,累启固辞,敕不许。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 舍。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问以后事 。贞曰 : “孤子衅祸所集,将随灰壤,族子凯等粗自成立,己有疏付之, 此固不足仰尘厚德。弱儿年甫六岁,名靖,字依仁,情累所不 能忘,敢以为托。”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 “察以靖答,即敕长给衣粮。初贞之病,有遗疏告族子凯 : “气绝之后,若依僧家尸陀林法是吾所愿正恐过为独异。可 用薄板周身,载以露车,覆以草席,坎山次而埋之。又靖年尚 小,未阅人事,但可三月施小床,设香水,尽卿兄弟相厚之情。 即除之,无益之事,勿为也。”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祖汪,齐豫章王行参军。 父高明,梁尚书中兵郎。不害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 名。家世俭约,居甚贫寠。有弟五人,皆幼弱。不害事老母, 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 年十七,仕梁为廷尉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 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大同五年,兼东宫通事 舍人。时朝政多委东宫,不害与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 尝谓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 来邪?”其见知如此。简文以不害善事亲,赐其母蔡氏锦裙襦 毡席被褥,单复毕备。 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 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 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简文为景所 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 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魏平江陵,失母 所在。时甚寒雪,冻死者填满沟壑。不害行哭寻求,声不暂辍。 遇见死人沟中,即投身捧视,举体冻僵,水浆不入口者七日, 始得母尸。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行路皆为流涕。即江陵 权殡,与王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 者莫不哀之。 太建七年,自周还陈,除司农卿。迁晋陵太守。在郡感疾, 诏以光禄大夫征还养疾。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初,不害之还 也,周留其长子僧首,因居关中。祯明三年,陈亡,僧首来迎, 不害道卒,年八十五。不害弟不佞。 不佞字季卿,少立名节,居父丧以至孝称。好读书,尤长 吏术。梁承圣初,为武康令。时兵荒饥馑,百姓流移,不佞循 抚招集,繈负至者以千数。会魏克江陵,而母卒,道路隔绝, 久不得奔赴。四载之中,昼夜号泣,居处饮食,常为居丧之礼。 陈武帝受禅,除娄令。至是第四兄不齐始于江陵迎母丧柩归葬。 不佞居处之节,如始闻问,若此者又三年。身自负土,手植松 柏,每岁时伏腊,必三日不食。 文帝时,兼尚书右丞,迁东宫通事舍人。及废帝嗣立,宣 帝为太傅、录尚书辅政,甚为朝望所归。不佞素以名节自立, 又受委东宫,乃与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左丞王 暹等谋,矫诏出宣帝。众人犹豫未敢先发,不佞乃驰诣相府, 面宣诏旨,令相王还第。及事发,仲举等皆伏诛,宣帝雅重不 佞,特赦之,免其官而已。及即位,以为军师始兴王咨议参军。 后兼尚书左丞,加通直散骑常侍,卒官。不佞兄不疑、不占、 不齐并早亡,事第二寡嫂张氏甚谨,所得禄奉,不入私室。长 子梵童,位尚书金部郎。 司马暠字文升,河内温人也。高祖柔之,晋侍中,以南顿 王孙绍齐文献王攸后。父子产,即梁武帝之外兄也,位岳阳太 守。 暠幼聪警,有至性。年十二,丁内艰,哀慕过礼,水浆不 入口,殆经一旬。每号恸,必至闷绝,父每喻之,令进粥,然 犹毁瘠骨立。服阕,以姻戚子弟入问讯,梁武帝见其羸疾,叹 息久之。字其小字谓其父曰:“昨见罗儿面颜憔悴,使人恻然, 便是不坠家风,为有子矣。”后累迁正员郎。丁父艰,哀毁愈 甚,庐于墓侧,日进薄麦粥一升。墓在新林,连线山阜,旧多 猛兽,暠结庐数载,豺狼绝迹。常有两鸠栖宿庐所,驯狎异常。 承圣中,除太子庶子。魏克江陵,随例入长安。而梁宗屠 戮,太子殡瘗失所,及周受禅,暠以宫臣,乃抗表求还江陵改 葬,辞甚酸切。周朝优诏答之,即敕荆州以礼安厝。陈太建八 年,自周还,宣帝特降殊礼。历位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卒。有集十卷。 子延义字希忠,少沈敏好学。初随父入关,丁母忧,丧过 于礼。及暠还都,延义乃躬负灵榇,昼伏宵行,冒履冰霜,手 足皲瘃。至都,遂致挛废,数年乃愈。位司徒从事中郎。 张昭字德明,吴郡吴人也。幼有孝性,父熯常患消渴,嗜 鲜鱼,昭乃身自结网捕鱼,以供朝夕。弟干字玄明,聪敏好学, 亦有至性。及父卒,兄弟并不衣绵帛,不食盐酢,日唯食一升 麦屑粥。每一感恸,必致欧血,邻里闻之,皆为涕泣。父服未 终,母陆氏又卒,兄弟遂六年哀毁,形容骨立。家贫,未得大 葬,遂布衣蔬食,十有余年,杜门不出,屏绝人事。时衡阳王 伯信临州,举干孝廉,固辞不就。兄弟并因毁成疾,昭一眼失 明,干亦中冷苦癖,年并未五十,终于家,子胤俱绝。 宣帝时,有太原王知玄者,侨居会稽剡县,居家以孝闻。 及丁父忧,哀毁而卒。帝嘉之,诏改所居青苦里为孝家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文部·卷十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部·卷十九 李昉 ○史传上 《文心雕龙》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谓也。古者,左史记言,右史书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也。 《说文》曰:史,记事者也。 《释名》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博物志》曰:贤者著述曰传。 《礼记》曰: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 《诗·序》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韩诗外传》曰:周舍对赵简子曰:"臣操牍秉笔从君之后,司君过而书之。" 《周礼》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左传·昭十五年》曰:荀跞如周,藉谈为介。王谓藉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汝,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 又《宣二年》传曰:晋赵穿弑灵公,宣子未出境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又《襄二十五年》传曰: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又昭十二年传曰:楚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史记》曰:秦、赵渑池之会,其君相为鼓瑟扣缶,皆命御史书之。 《汉书》曰:司马喜生谈,为太史公;谈生迁,迁为太史令,掌䌷史记。(䌷,缀集也。) 又曰:武帝始置太史,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故司马谈父子世居此职,得撰《史记》。 又曰: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该,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后汉书》曰:班彪续司马迁,后传数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续之。固以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百王之末,非其义也,大汉当可独立一史,故上自高祖,下终王莽,为纪、表、传、志九十九篇。 又曰:明德马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周官》,《周礼》也。仲舒有《王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章帝请曰:"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既无褒异,又不录勤劳事,无乃过乎?"太后曰:"吾不欲后代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录也。" 《东观汉记》曰:时人有上言班固私改作史记,诏下京兆,收系固。弟超诣阙上书,具陈固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述汉事。 《晋书》曰:王沉仕魏,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又曰:华峤常沉醉,所撰书《十典》,未成而终。秘书监何劭奏峤中子彻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后监缪徽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并草《魏晋纪传》。与著作郎张载等俱在史官。 又曰:陈寿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重如此。 《宋书》曰:王韶之,琅琊临沂人也。私撰《晋阳秋》,成,时人谓之宜居史职。即除著作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世佳史。 又曰:裴松之字世期,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广增异闻,既成,奏之。上览之曰:"裴世期为不朽矣。" 又曰:范晔《狱中与诸生侄书》曰:"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惟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虽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俱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此书行,故应有尝意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梁书》曰:吴均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奏之,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书不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 又曰:裴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杨镳。 《后魏书》曰:毛脩之位次崔浩之下。浩以其中国旧门,虽学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期重之。与论说,言次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脩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曰'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它为偶,而以为管、肃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之贬亮,非为失实。 《三国典略》曰:齐王以魏收之卒也,命中书监阳休之裁正其所撰《魏书》。休之以收叙其家事稍美,且寡才学,淹延岁时,竟不措手,惟削去"嫡庶"一百余字。 又曰:周萧大圜为滕王逌友,逌问于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之者妄也。如使有,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隐之?如有,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绎裰礼也。"逌乃大笑。 又曰:齐主命魏收撰《魏史》,至是未成。常令群臣各言其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齐主乃令魏收专在史阁,不知郡事,谓收曰:"当直笔,我终不学魏大武诛史官。"于是广征百官传,总斟酌之。既成,上之,凡十二袟,一百三十卷。尚书陆操谓杨愔曰:"魏收可谓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愔曰:"此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过为繁碎。"时论收为尔朱荣作传,以荣比韩彭尹霍者,盖由得其子文赂黄金故也。邢邵父兄书事皆优,邵惟笑曰:"《列女传》悉是史官祖母。"尚书左丞卢斐、临漳令李庶、度支郎中王松年、中书舍人卢潜等言曰:"魏收诬罔一代,其罪合诛。"卢思道曰:"东观笔殊不直。"斐、庶等与收面相毁辱,无所不至。齐主大怒,乃亲自诘问。斐曰:"臣父位至仪同,收附于族祖中书郎玄传之下;收之外亲博陵崔绰位止功曹,乃为传首。"齐主问收曰:"崔绰有何事迹,卿为之立传?"收曰:"虽无爵位,而道义可嘉。魏司空高允曾为其赞,称有道德。臣所以知之。"齐王曰:"司空才士,为人作赞,理合称扬,亦如卿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岂能皆实?"收不能对。以其才名,不欲加罪。高德正其家传甚美,乃言于齐主曰:"国史一定,当流天下,人情何由悉称?谤者当加重罪,不然不止。"齐王于是禁止诸人,各杖二百。斐、庶死于临漳狱中。又《北史》:收所引史官,恐其陵逼,惟取学流先相依附者。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业见知,全不堪编缉;高孝干以左道求进;修史诸人父祖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谓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休之父固,魏世为北平太守,以贪虐为中尉李平所弹,获罪。收书云:"固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云:"李平深相敬重。"群口沸腾,敕《魏史》且勿施行,号为"秽史"。 《唐书》曰:杜正伦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所益不,所以不敢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在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有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 又曰:许敬宗。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敬宗闻而衔之。及为德彝立传,盛加其罪恶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皇家之隶也。敬宗与之结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又蛮首庞孝泰率兵从征高丽,贼知其怯懦,先击破之。敬宗纳其家宝货,妄称其频破贼徒,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惟苏定方、庞孝泰耳,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如此。 又曰: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皆书何等事?大抵人君得见否?"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帝曰:"然"。 又曰:贞观十年,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徵,散骑常侍姚思廉,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孔颖达,守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守中书侍郎岑文本,中书舍人许敬宗等撰成周、隋、梁、陈、齐等五代史,诣阙上之。太宗劳之曰:"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诫。秦始皇奢淫无度,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副朕深怀,极可嘉尚。"又诏司空房玄龄等修《晋书》,以臧荣绪书为本,采摭诸家传记而益附之,爰及晋代文集,罔不毕举,为十本纪、二十志、七十列传、十三载记。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皆称制焉,房玄龄以下为论皆称史臣。后数载而书就,藏之秘府,颁赐加级各有差。以其书赐皇太子及新罗使者各一部焉。


元成宗铁穆耳为什么没有留下后代?

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其孙子铁穆耳在母亲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继任皇位,成为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元成宗。元成宗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停止对日本与安南的战争,整顿国内军政,减免赋税,限制亲王势力,但他滥行赏赐,致使国库空虚,也发动过对“八百媳妇国”的征讨导致西南一带发生动乱。根据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分析,由专门记载成吉思汗世系的《贵显世系》中说元成宗有四子;《史集·铁穆耳合罕本纪》提到其中两个,且指明德寿太子为伯牙吾·卜鲁罕皇后所生。而《元史·后妃传》中称德寿太子为弘吉剌氏失怜答里所生大概为笔误。1305年6月27日元成宗册立皇子德寿为皇太子,但时隔不到一年时间1306年1月3日,德寿因病去世。此后元成宗未再立太子。铁穆耳后继无人,也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其他三个女儿昌国公主益里海雅,下嫁阿失昌王;赵国公主爱牙迷失,下嫁阔里吉思;鲁国公主普纳,下嫁桑哥不剌。除了一直承认元朝为宗主的伊尔汗国之外,元成宗在位期间,元军多次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发生冲突,双方各有胜负。铁坚古山之战元朝击败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联军,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受伤后去世,察合台汗国暗中向元朝求和,并与元朝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结束了自从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以来的战火,元朝西北边境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四大汗国的正式承认。1307年2月10日,成宗病逝,享年42岁 , 在位13年。

元成宗铁穆耳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谈起古代皇帝的继承,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有的皇帝就是跳过儿子传位给孙子的,最著名的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的例子了,除此之外,元朝的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也是直接传位给孙子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的父亲到底是谁,其实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首先,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本身没有当过皇帝,他的皇帝尊号也是他的儿子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继位以后,给他追封的。当初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本身是很受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赏识的,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不仅仅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嫡长子,而且还是最具有能力与才华的皇子,所以大家都觉得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应该传位于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其次,也正是因为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太能干了,所以导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对他也有一定的戒心,尤其是后来有大臣直接上书建议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禅位给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这不仅仅导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很不满,而且也导致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因此而郁郁而终了。最后,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的儿子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被立为皇太孙,并且成功继承了皇位,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也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了,只是因为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没有真正当过皇帝,所以很多人对他都不太了解。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六(3)

  萧渼,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为奉元人。渼性至孝,自为儿时,翘楚不凡。稍出为府史,上官语不合,即引退,读书面山者三十年。制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卧,辄倚其榻,玩诵不少置,于是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靡不研究。侯均谓元有天下百年,惟萧惟斗为识字人。学者及其门受业者甚众。尝出,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乡人有自城中暮归者,遇寇,欲加害,诡言“我萧先生也”,寇惊愕释去。

  世祖分藩在秦,辟渼与杨恭懿、韩择侍秦邸,渼以疾辞,授陕西儒学提举,不赴。省宪大臣即其家具宴为贺,使一从史先诣渼舍,渼方汲水灌园,从史至,不知其为渼也,使饮其马,即应之不拒,及冠带迎宾,从史见渼,有惧色,渼殊不为意。后累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故也。寻以病力请去职,人问其故,则曰:“在礼,东宫东面,师傅西面,此礼今可行乎?”俄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前右谕德,疾作,固辞而归。卒年七十八,赐谥贞敏。

  渼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而指远,一以洙、泗为本,濂、洛、考亭为据,关辅之士,翕然宗之,称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行于世。

  韩择者,字从善,亦奉元人。天资超异,信道不惑,其教学者,虽中岁以后,亦必使自《小学》等书始。或疑为陵节勤苦,则曰:“人不知学,白首童心,且童蒙所当知,而皓首不知,可乎?”择尤邃礼学,有质问者,口讲指画无倦容。士大夫游宦过秦中,必往见择,莫不虚往而实归焉。世祖尝召之赴京,疾,不果行。其卒也,门人为服缌麻者百余人。

  侯均者,字伯仁,亦奉元人。父母蚤亡,独与继母居,卖薪以给奉养。积学四十年,群经百氏,无不淹贯,旁通释、老外典。每读书,必熟诵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己无益。”故其答诸生所问,穷索极探,如取诸箧笥。名振关中,学者宗之。用荐者起为太常博士,后以上疏忤时相意,不待报可,即归休田里。

  均貌魁梧,而气刚正,人多严惮之,及其应接之际,则和易款洽。虽方言古语,世所未晓者,莫不随问而答,世咸服其博闻。

  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五世祖迁秦中,遂为奉元人。祖升。父继先,博学能文,廉希宪宣抚陕右,辟掌库钥。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恕安静端凝,羁丱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年十三,以《书经》魁乡校。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关陕以恕贡礼曹,辞不行。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阶儒林郎,使三召,不起。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先后来学者殆千数。延祐设科,再主乡试,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继而献书,厉陈古谊,尽开悟涵养之道。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致和元年,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疾辞。

  恕之学,由程、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肃详至。尝曰:“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时萧渼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曰“萧同”。

  恕自京还,家居十三年,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至顺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其所著曰《榘庵集》,二十卷。

  恕弟子第五居仁,字士安,幼师萧渼,弱冠从恕受学。博通经史,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其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尝行田间,遇有窃其桑者,居仁辄避之。乡里高其行义,率多化服。作字必楷整,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卒之日,门人相与议易名之礼,私谥之曰静安先生。

  安熙,字敬仲,真定藁城人。祖滔,父松,皆以学行淑其乡人。熙既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之学,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已之学,深许与之。熙方将造其门,而因己殁,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绪说。盖自因得宋儒朱熹之书,即尊信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然因之为人,高明坚勇,其进莫遏。熙则简靓和易,务为下学之功。其《告先圣文》有曰:“追忆旧闻,卒究前业。洒扫应对,谨行信言。余力学文,穷理尽性。循循有序,发轫圣途,以存诸心,以行诸己,以及于物,以化于乡。”其用功平实切密,可谓善学朱氏者。

  熙遭时承平,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既殁,乡人为立祠于藁城之西筦镇。其门人苏天爵,为辑其遗文,而虞集序之曰:“使熙得见刘氏,廓之以高明,厉之以奋发,则刘氏之学,当益昌大于时矣。”


《元史》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二(3)

  李孟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曾祖执,金末举进士。祖昌祚,归朝,授金符、潞州宣抚使。父唐,历仕秦、蜀,因徙居汉中。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倜傥有大志,博学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开门授徒,远近争从之。一时名人商挺、王博文,皆折行辈与交。郭彦通名能知人,尝语唐曰:“此儿骨相异常,宰辅之器也。”至元十四年,随父入蜀,行省辟为掾,不赴;调晋原县主簿,又辞;行御史台交荐之,亦不就。后以事至京师,中书右丞杨吉丁一见奇之,荐于裕宗,得召见东宫。未几,裕宗薨,不及擢用。成宗立,首命采访先朝圣政,以备史官之纪述,陕西省使孟讨论编次,乘驿以进。时武宗、仁宗皆未出阁,徽仁裕圣皇后求名儒辅导,有荐者曰:“布衣李孟有宰相才,宜令为太子师傅。”大德元年,武宗抚军北方,仁宗留宫中,孟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成宗闻而嘉之,诏授太常少卿,执政以孟未尝一造其门,沮之不行,改礼部侍郎,命亦中止。   仁宗侍昭献元圣皇后降居怀州,又如官山,孟常单骑以从。在怀州四年,诚节如一,左右化之,皆有儒雅风,由是上下益亲。每进言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今大兄在朔方,大母有居外之忧,殿下当迎奉意旨以娱乐之,则孝悌之道皆得矣。”仁宗深纳其言,日问安视膳,婉容愉色,天下称孝焉。有暇,则就孟讲论古先帝王得失成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孟特善论事,忠爱恳恻,言之不厌,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深切明白。厥后仁宗入清内难,敬事武皇,笃孝母后,端拱以成太平之功,文物典章,号为极盛。尝与群臣语,握拳示之曰:“所重乎儒者,为其握持纲常,如此其固也。”其讲学之功如此者,实孟启之也。   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谋继大统,成后为之主,丞相、枢密同声附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密使来告,仁宗疑而未行。孟曰:“支子不嗣,世祖之典训也。今宫车晏驾,大太子远在万里,宗庙社稷危疑之秋,殿下当奉大母,急还宫庭,以折奸谋、固人心。不然,国家安危,未可保也。”仁宗犹豫未决。孟复进曰:“邪谋得成,以一纸书召还,则殿下母子且不自保,岂暇论宗族乎!”仁宗悦,曰:“先生之言,宗庙社稷之福。”乃奉太后还都。时哈剌哈孙称病坚卧,仁宗遣孟往问之,适成后使人问疾,络绎不绝。孟入,长揖而坐,已而前引其手,诊其脉,众以为医,乃不疑之。既得知安西王即位有日,还告曰:“事急矣!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不可不早图之。”左右之人皆不能决,惟曲出、伯铁木儿劝其行。或曰:“皇后深居九重,八玺在手,四卫之士,一呼而应者累万;安西王府中从者如林。殿下侍卫寡弱,不过数十人,兵仗不备,奋赤手而往,事未必济。不如静守,以俟阿合之至,然后图之,未晚也。”阿合,中国称兄,谓武宗也。孟曰:“群邪违弃祖训,党附中宫,欲立庶子,天命人心,必皆弗与。殿下入造内庭,以大义责之,则凡知君臣之义者,无不舍彼为殿下用,何求而弗获!克清宫禁,以迎大兄之至,不亦可乎!且安西既正位号,纵大太子至,彼安肯两手进玺,退就藩国;必将斗于国中,生民涂炭,宗社危矣。且危身以及其亲,非孝也;遗祸难于大兄,非悌也;得时弗为,非智也;临机不断,无勇也。仗义而动,事必万全。”仁宗曰:“当以卜决之。”命召卜人,有儒服持囊游于市者,召之至,孟出迎,语之曰:“大事待汝而决,但言其吉。”乃入筮,遇乾三五皆九,立而献卦曰:“是谓乾之睽。乾,刚也;睽,外也。以刚处外,乃定内也。君子乾乾,行事也。飞龙在天,上治也。舆曳牛掣,其人耏且劓,内兑废也。厥宗筮肤,往必济也。大君外至,明相丽也。乾而不乾,事乃睽也;刚运善断,无惑疑也。”孟曰:“筮不违人,是谓大同,时不可以失。”仁宗喜,振袖而起,乃共扶上马,孟及诸臣皆步从,入自延春门。哈剌哈孙自东掖来就之,至殿廊,收首谋及同恶者,悉送都狱;奉御玺,北迎武宗,中外翕然,随以定。   仁宗监国,使孟参知政事。孟久在民间,备知闾阎幽隐,损益庶务,悉中利病,远近无不悦服,然特抑绝侥幸,群小多不乐,孟不为变。事定,乃言于仁宗曰:“执政大臣,当自天子亲用,今鸾舆在道,孟未见颜色,诚不敢冒当重任。”固辞弗许,遂逃去,不知所之。夏五月,武宗即位,有言于帝曰:“内难之初定也,李孟尝劝皇弟以自取,如彼言,岂有今日!”武宗察其诬,弗听,仁宗亦不敢复言孟。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仁宗从容起谢曰:”赖天地祖宗神灵,神器有归,然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欢者,李道复之功为多。适有所思,不自知其变于色也。”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许昌陉山,遣使召之。   三年春正月,入见武宗于玉德殿,帝指孟谓宰执大臣曰:“此皇祖妣命为朕宾师者,宜速任之。”三月,特授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仁宗嗣立,真拜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推恩其三世,且谕之曰:“卿,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之不及。”孟感知遇,力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与,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宿卫之冗员。贵戚近臣,恶其不便于己,而心服其公,无间言焉。   司空、司徒、太尉,古之三公,自大德以来,封拜繁多;释、老二教,设官统治,权抗有司,挠乱政事,僧道尤苦其扰。孟言:“人君之柄,在赏与刑,赏一善而天下劝,罚一恶而天下惩,柄乃不失。所施失当,不足劝惩,何以为治!僧、道士既为出世法,何用官府绳治!”乃奏雪冤死者,复其官荫;滥冒名爵者,悉夺之;罢僧道官。天下称快。   仁宗初出居怀,深见吏弊,欲痛刬除之。孟进言曰:“吏亦有贤者,在乎变化激厉之而已。”帝曰:“卿儒者,宜与此曹气类不合,而曲相护祐如此,真长者之言。卿在朕前,惟举人所长,而不斥其短,尤朕所深嘉也。”时承平日久,风俗奢靡,车服僣拟,上下无章,近臣恃恩,求请无厌。时宰不为裁制,乃更相汲引,望幸恩赐,耗竭公储,以为私惠。孟言:“贵贱有章,所以定民志;赐与有节,所以劝臣下。请各为之限制。”帝皆从之。   孟在政府,虽多所补益,而自视常若不及,尝因间请曰:“臣学圣人道,遭遇陛下,陛下尧、舜之主也。臣不能使天下为尧、舜之民,上负陛下,下负所学,乞解罢政权,避贤路。”帝曰:“朕在位,必卿在中书,朕与卿相与终始,自今其勿复言。”继赐爵秦国公,帝亲授以印章,命学士院降制。又图其像,敕词臣为之赞,及御书“秋谷”二字,识以玺而赐之。入见,必赐坐,语移时,称其字而不名,其见尊礼如此。帝尝语近臣曰:“道复以道德相朕,致天下蒙泽。”赐之钞十万贯,令将作为治第。孟辞曰:“臣布衣际遇,所望于陛下者,非富贵之谓也。”悉辞不受。皇庆元年正月,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仍平章政事。未几,请告归葬其父母,帝劳饯之曰:“事讫,宜速还,毋久留,孤朕所望!”十二月,入朝,帝大悦,慰劳甚至,因请谢事,优诏不允;请益坚,乃命以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承旨翰林。二年夏,乞还国公印,奏三上,始如所请。帝每与孟论用人之方,孟曰:“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也。”帝深然其言,决意行之。延祐元年十二月,复拜平章政事。二年春,命知贡举,及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七月,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职任如故。已而以衰病不任事,乞解政权归田里,帝不得已从所请,复为翰林学士承旨,入侍宴间,礼遇尤厚。   延祐七年,仁宗崩,英宗初立,太师铁木迭儿复相,以孟前共政时不附己,谗构诬谤,尽收前后封拜制命,降授集贤侍讲学士、嘉议大夫,度其必辞,因中害之。孟拜命欣然,适翰林学士刘赓来慰问,即与同入院。宣徽使以闻曰:“李孟今日供职,旧例当赐酒。”帝愕然曰:“李道复乃肯俯就集贤耶?”时铁木迭儿子八尔吉思侍帝侧,帝顾谓曰:“尔辈谓彼不肯为是官,今定何如!”由是谗不得行。尝语人曰:“老臣待罪中书,无补于国,圣恩宽宥,不夺其禄,今老矣,其何以报称!”帝闻而善之,恩意稍加。至治元年卒。御史累章辨其诬,诏复元官。至治中,赠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忠。   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引古证今,务归至当。士无贵贱,苟贤矣,不进拔不已。游其门者,后皆知名。退居一室,萧然如布衣。为文有奇气,其论必主于理,其献纳谋议,常自毁其稿,家无几存。皇庆、延祐之世,每一政之缪,人必以为铁木迭儿所为;一令之善,必归之于孟焉。子献,御史中丞、同知经筵事。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闻,台将安用!”时武宗将亲祀南郊,不豫,遣大臣代祀,风忽大起,人多冻死。养浩于祀所扬言曰:“代祀非人,故天示之变。”大违时相意。时省臣奏用台臣,养浩叹曰:“尉专捕盗,纵不称职,使盗自选可乎?”遂疏时政万余言: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戒省台勿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尚书省罢,始召为右司都事。在堂邑时,其县达鲁花赤尝与之有隙,时方求选,养浩为白宰相,授以美职。迁翰林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至顺二年,赠据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二子:彊、引,彊先卒。

求作家三毛的生平简介

姓名:陈平
别名:三毛
生辰:1943年3月26日
祭日:1991年1月4日
籍贯:浙江定海
地区:台湾
国家:中国
职业:作家 剧作家
原名陈平,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期的三毛即显现对书本 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 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大道之行也 》的作者及生平简介

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明朝官职品级一览表

明朝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正一品是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书、都御史、都指挥使,从二品:副留守、都指挥同知。正三品是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卫指挥使,从三品:光禄、太仆、卫指挥同知、宣慰使,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知府,从四品:祭酒、布政司参议、宣抚使,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从五品:侍读、侍读学士、安抚使。正六品是大理寺正、侍讲、通判、宣抚司佥事,从六品:运判、州同知,正提举,正七品:都给事中、营膳正、京县丞,从七品:中书舍人、京府经历、灵台郎、州判,正八品:国子监丞、府经历、县丞,从八品:翰林典籍、寺监典簿、祠祭署丞。正九品:校书、国子学正、赞礼郎,从九品:詹事府、司狱、巡检、驿丞、僧道阴阳杂职。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明朝官职品级分别有哪些?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1)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2)太常寺:主管祭祀  (3)光禄寺:主管宴享  (4)太仆寺:管马  (5)鸿胪寺:管招待外宾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扩展资料明朝(地方官员品级)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历史话题

(1)秦国强而燕国弱,燕国为求自保,只好出此下策。 刺杀秦王实是被逼无奈,但也稍显鲁莽。 《六国论》里就有过评价:“至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就是说若不是太子丹草草派出荆轲,也不会招来祸患;六国若是没有做出逢迎或激怒秦王的举动,那如今也不知会是谁的天下。 但即使荆轲失败,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壮士无畏的千古美名;即使秦王被杀,也终会有人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历史无所谓是非对错,正如《山坡羊》所说:“兴,都化作了土;亡,都化作了土。” (2)因为中华文化有其博大的包容力和同化力,一切外来事物都会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吞并,而不会被排斥,中华文化也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不会丧失和沦陷。 汉字做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也有着足以留传千古的强大生命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车同轨,给予汉字最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但即使秦始皇不统一文字,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会迫使统一文字的产生。 另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代的国家,虽然有外族番邦统治的历史,但中华文化非但没有终止,还被外族番邦统治主所认同,甚至同化了异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这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汉字本身的优越性,使得汉字源远流长。 而且两千多年以来,汉字从未有消失的危险,反而派生出许多文字文化,不得不归功于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历史话题

  王系表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 姬宜臼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20年)
  周桓王 姬林 (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
  周庄王 姬佗 (公元前696年至公元前682年)
  周厘王 姬胡齐 (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77年)
  周惠王 姬阆 (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2年)
  周襄王 姬郑 (公元前651年至公元前619年)
  周顷王 姬壬臣 (公元前618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 姬班 (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7年)
  周定王 姬瑜 (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86年)
  周简王 姬夷 (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572年)
  周灵王 姬泄心 (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545年)
  周景王 姬贵 (公元前544年至公元前521年)
  周悼王 姬猛 (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 姬丐 (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 姬仁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469年)
  周贞定王 姬介 (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 姬去疾 (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 姬叔 (公元前441年)
  周考王 姬嵬 (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周威烈王 姬午 (公元前425年至公元前402年)
  周安王 姬骄 (公元前401年至公元前376年)
  周烈王 姬喜 (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显王 姬扁 (公元前368年至公元前321年)
  周慎靓王 姬定 (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15年)
  周赧王 姬延 (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6年)
  周顺王 姬杰 (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49年)

  编辑本段各诸侯国
  除齐、晋、楚、秦、陈、蔡、吴及越等国外,还有: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今河南新郑市)。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市之间,国都在邹(今山东邹城市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虽名义上不是诸侯国,实际上已成诸侯国) 8、杞国:有今河南开封杞县。 9、蔡国:有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另费是滑国的都邑,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河南商丘睢县或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 19、邢国:在河北省邢台市,为周公第四子的封国。


  历史大事
  周平王迁都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 春秋地图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称雄一时,楚成王成为了有其实而无其名的霸主。
  晋文公制霸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襄公接霸
  春秋战国,三节黄玉环
  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继位,成为新一任晋国的国君及诸侯的霸主。前628年,秦穆公趁文公新丧,派军伐郑。晋襄公遣军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俘秦国三将。之后,秦国屡次攻晋。仍然无法打破晋国的战略封锁,晋襄公坐稳了霸主之位。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果断的调整国策,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晋楚拉锯
  在前591年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渐衰。晋国经历晋景公、晋厉公两代经营,渐渐超越楚国。晋国在前589年的鞍之战与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中,分别打败齐国与秦国,国势复振。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第三次巨战——鄢陵之战,晋国以获胜收场,楚国霸权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但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弑。这一阶段,晋楚实力大体相当,形成中原拉锯战。
  晋悼公复霸
  晋厉公死后,晋悼公继位,对内改革政治,任贤用能,驾驭群臣,对外联宋纳吴,慑秦挟齐,三分晋军,争郑疲楚,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压倒性强过楚国,中原诸侯皆附晋,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霸业复兴。楚国迫于晋国的再度强盛,不得不放弃对中原霸权的争夺。
  弭兵会盟
  晋悼公死后,君权再度下移,晋国六卿专擅国政,兴于内耗,意与楚国和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的华元与向戌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战争尘埃落定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继续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魏、韩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邾分三国
  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古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 邾国故城遗址
  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编辑本段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 春秋形势图
  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作为一个国家最高政治象征的国君名号,有种种不同。按照西周时制度,周天子称“王”,受封的诸侯国君有公、侯、伯、 子、男的不同称号,是周时的“五等爵制”。当然,就是西周时,除周天子称王外,边裔地区一些小国君长在国内也自称王。进入春秋以后, 除周天子仍称王外,楚国国君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开始称王,晚期的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但是在中原的诸侯国家还是恪守着周时旧制,按封爵的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称,如齐、晋、秦、鲁、宋、卫 等国君称“公”或称“侯”,郑国国君称“伯”,邾国君称“子”,许 国君称“男”等等。在中原国家的意识中,周天子地位虽然微弱,“礼乐征伐”已“自诸侯出”了,但“王”号还是由周天子独享。鲁哀公十 三年(公元前482 年)吴王夫差在黄池同晋国争当盟主,晋国向吴国提 出“诸侯无二君,周无二王”。夫差于是取消“王”号,不称“吴王” 而称“吴伯”,参加盟会①。可见,即使到春秋晚期,中原诸侯还是不能随便称“王”,也反对他人称“王”,把径自称王的国家视作“蛮荆”、 “淫名”的化外之人。 国君名号虽有王、公、侯、伯、子、男的区别,但在国内,它们都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

  合纵连横
  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这种情况又被称为从衡【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秦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秦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王五年(前316),燕王哙将王位让给相邦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秦国派张仪入楚向楚怀王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韩、魏联合政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车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 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秦王扫六合
  周赧王 长平之战示意图
  三十七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虽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然而上党郡却转而依附赵国,秦王大为震怒,秦赵开战,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交战,赵军数败。廉颇加固壁垒,坚壁不出,双方僵持达三年之久。长期的消耗战下两国国力皆损失过大,秦国欲早日决战,赵王对廉

上一篇:星猫历险记动漫

下一篇:忠县柑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