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 sheds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on star,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别丢掉的作品原文
原文如下: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简析《别丢掉》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林徽因。其写于1932年,刊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一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努力进行淡化处理。使林徽因本人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中成为示情的背景。一九三一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三二年夏,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别丢掉》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别丢掉》 林徽因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赏析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努力进行淡化处理。使林徽因本人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中成为示情的.背景。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本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内蕴丰富,表达曲折,手法多样、意象繁复。因此,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把握贯穿其中的线索便成为正确、深入解读全诗的首要条件。 诗的前七句写的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自我劝谕和提示。作为以心相交的朋友,林徽因同徐志摩的交往中,一定有许多激发他们热情、给他们留下难忘印象的经历,从这首诗整体基调上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应指他们的初恋,这是他们友情的发端,投入情感最大,因而也最值得珍视。所以,那“热情”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但它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流水似的”在悄无声息中扩展着,在“幽冷的山泉底”有它的留痕,“在黑夜”里有它的踪影,“在松林”有它的声息。然而,它毕竟是不可重复的过去。于是这些存在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只能是“叹息似的渺茫”,这也正是诗人在一开始就劝谕提醒自己“别丢掉”的原因, 第八句:“你仍要保持那真”中的“你”是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徐志摩。本诗的纪念对象是人徐志摩,同时“真”也是徐志摩最鲜明的性格,接下来几句写徐志摩去世后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明月依旧、隔山灯火依旧、满天的星星依旧,但由于物是人非那一如既往存在着的景物也如梦幻般地失去了现实的本真。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表达了徐志摩去世后抒情主人公那种寂寞而无所寄托的情感。 最后几句:“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是说:如果你要向黑夜要回初恋时那句刻骨铭心的话,既便是黑夜答应了,山谷留下的回音却依然不会消失。鲜明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怀念。
别丢掉的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别丢掉》是现代诗人林徽因所作的一首现代诗,写于1932年。这是一首追忆和缅怀逝去的人与情的抒情诗。诗的总体情感基调清冷哀怨。在表达一种深入内心的情感的同时,表现出诗人对这份情感的特殊理解与珍视,其中有诗人自己特殊的情感经历的影子,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无奈的伤感与痛苦。扩展资料:《别丢掉》这首诗堪称林微因所有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即使在同时代的诗作中,《别丢掉》也以它表达感情的独特而美丽的方式显得别有番的味。这首诗无疑是写了一段隐脚而寂寞的情感。在林徽因的大部分抒情作品中,对逝情的缅怀与追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淡淡的伤感与愁绪,占据了诗的情感天地,表达了一种轻纱似的情绪。《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正是逝情的渺茫与零落,一种情绪的氛围:那一些往日的热情仿佛已逝去,但它依稀还像流水似的,在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轻轻地淌着。“我”(也就是抒情主体)的心中还眷恋着那一番逝情,“你”(情感诉诸的对象)也“仍要保存着那真。”在《别丢掉》这首诗中,错杂的诗句,添重了逝情的渺茫与零落,别有一番情致。这种隐曲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必然具有另一种美学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丢掉
《别丢掉》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扩展资料《别丢掉》是现代诗人林徽因所作的一首现代诗,写于1932年。这是一首追忆和缅怀逝去的人与情的抒情诗。诗的总体情感基调清冷哀怨,在表达一种深入内心的情感的同时,表现出诗人对这份情感的特殊理解与珍视,其中有诗人自己特殊的清感经历的影子,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无奈的伤感与痛苦。林徽因当然不是一个很纯粹的现代派诗人。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在她的许多诗里,人们均可以发现传统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托物言情的手法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联络的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时而是主人公在直抒情热或托物言情,时而是意象本身成为多情的倾诉者。《别丢掉》这首诗的主干意绪兴许只有这么三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举个例子,“那一把过往的热情”和“隔山灯火”,前者是情,后者是景,一虚一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隔山灯火”这个意象本身具有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双重魅力,它的境界已扩伸入抒情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它既是“那一把过往的热情”的具象化、知觉化,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情意浓重,自具风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别丢掉
《别丢掉》是林徽因写的吗
1.林徽因悼念旧情人徐志摩的。
2.林徽因写给刚出生的儿子。
我觉得这是她写给自己儿子的。
这首诗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完全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满腔的柔情,纯净而温暖,哪里有男女之情,哪里又有悼亡的哀伤?
当年,是已有家室的徐志摩对青春美少女林徽因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徐志摩还因此坚决要和正怀孕的妻子离婚。
那么,林徽因也一样深爱徐志摩吗?
我看未必。
也许徐志摩这份狂热的爱慕,只是满足了林徽因虚荣的少女心。
林徽因并没有选择徐志摩,而是梁思成。
梁思成问:为什么是我呢?
林徽因调皮的说:“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婚后,两个人琴瑟和鸣,双宿双飞。
当然,中间也出过一段小插曲。
她遇到了深情又执着的金岳霖。
而林徽因,也对温文儒雅,一表人才的金岳霖有好感。
但最终,林徽因还是拒绝了金岳霖。
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
朗读者·许渊冲翻译的《别丢掉》
2月18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其主题为“遇见”。濮存昕、柳传志、周小林与殷洁、蒋励、张梓琳、许渊冲各自朗诵,又分享了自己的“遇见”故事。 许渊冲说到他最初的“遇见”,有些哽咽…… 许渊冲说:“因为喜欢一位女同学,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我写信给她,但不知道她已经有人了。直到50年后,我获得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时,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然而却已时过境迁。” 就这样,《别丢掉》成了许渊冲最早的译作。一段属于少年的“爱情”丢在了1939年,但他的“翻译人生”由此开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别丢掉》的故事,读一读许渊冲老先生的这篇译作。 林徽因与徐志摩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 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这就是 《别丢掉》全文及许渊冲译本↓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of passion of a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he lamps shed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upon star, 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在一次采访时,许渊冲曾经说过,“我译的是Don't cast away ,也是‘(别)丢掉’,但语气重,有(别)抛弃的意思。林徽因的感情是怀念,语气并没有那么重,翻成抛弃就不太好了。所以翻译,不能按字翻,字面上的意思都对,但感情不一定对。现在要我翻,我会译成Don't forget(别忘掉),英文的意思就缓和了。”
许渊冲翻译的别丢掉原文
许渊冲翻译的《别丢掉》原文如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许渊冲翻译的《别丢掉》原文是什么?
许渊冲翻译的《别丢掉》原文如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朗读者 许渊冲 节目中董卿朗读了哪一句话
朗读者》昨日开播,在第一期节目最后压轴出场的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许渊冲先生上台伊始就递给董卿一张名片,名片上的一行字颇为令人震撼: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96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曾经英法,精通英文和法语,至今为止,已经将大量唐诗宋词翻译成英文和法语,并在英法两国结集出版,同时,他也将英法两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许先生上台之前,节目组安排了两位演员,演出了传统剧目牡丹亭和英国名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两国的两出爱情剧,在舞台上相遇了,搭起这座桥梁的正是许渊冲老先生。
《别丢掉》林徽因
? ? ?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初读之下,感觉这似乎是一首“朦胧诗”: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对某种人生际遇的怀念?是对某种人生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是对纯洁?真诚的人际关系的期望?是对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的呼唤……好像都说得通?这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几句中可以得到一些暗示?但是,“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可以让我们“热情”,可以称之为“热情”的东西太多了!至于“真”,含义也是极为广泛: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是“童真”意义上的“真”?还是与“假”相对的“真”?那么,诗人是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在感叹韶华已逝,童真不再?是在批判“假大空”?“相信”呢?需要相信的是“什么”?诗人同样没有明说?那么,我们就用细读法,一句一句地来破解这首诗罢!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这表明诗人是在怀念,或者说是在回忆过去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热情”,“热情”可以指称的对象很广,可以指对“人”的热情,比如爱情?友情?同情等;也可以指对“事”和“物”的热情,比如某种兴趣?爱好与理想?追求?再往下求解:“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这几句是说过去这种“热情”已经像“流水似”的流走了,或者是说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子像流水一样)而黯淡下去了,如今已“渺茫”难寻,只剩下了叹息?“渺茫”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物,如“希望渺茫”,也可以用来形容实在物,如“人迹渺茫”“音讯渺茫”?究竟何所指?需要进一步求解?“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这两句看来是指那种失去的东西现在的所“在”?既然是一个具体的环境与处所,那么看来,这个东西乃是一种“实在物”而不是抽象物?这样,“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中的“真”应当是“真诚”与“真情”意义上的有具体的指涉物的“真”,而不是“童真”“真理”等抽象意义上的“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给了我们答案:“只使人不见”?显然,失去的那种东西是“人”!这人已经不在诗人的身边了,诗人只能“梦似的挂起”,常常在梦中牵挂?那么,这个诗人牵挂的人到哪里去了呢?出门远行,音讯全无,还是……再返回前几行:“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什么人会居住在“山泉底”?似乎只有死人才可能“在黄泉路上”“在九泉之下”?似乎只有坟墓才会“在黑夜”“在松林”?看来,这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这个死者与诗人又是何种关系呢?“亲人”?“友人”?“情人”?“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什么样的关系才会用“要回”“那一句话”?“那一句话”是什么样的话?诗人用一个破折号,轻轻掩过去了?这是一个隐语?似乎只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才用得着?再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一般而言似乎只有情人?恋人之间的关系才用得着“热情”这个字眼形容?“要回”的“那一句话”是什么样的话?很像是男女恋人之间的某种“誓言”或“承诺”?“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这一句中的“回音”倒不如理解为“回应”,恋人之间的那种承诺与回应?那么,这是恋人?情人关系无疑了?到这里,我们可以恍然大悟:这首诗是在悼念一位死去的恋人(或曾有过恋爱关系),这是一首“情诗”兼“悼亡诗”!
诗的主旨与大意被我们破解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诗人写得这么“朦胧”?正常而言,情诗与悼亡诗似乎不必写得那么隐晦?那么,这是因为某种忌讳?这就得从诗人的现实生活入手才能理解了?这首诗是现代著名女诗人林徽因为了悼念徐志摩而写的?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乘飞机赶赴北平参加林徽因当晚的学术报告会,飞机遇大雾,不幸失事?一九三二年夏林徽因写下这首诗,作为悼念?这首诗表现的含蓄与委婉就得从林?徐二人的关系说起?林?徐二人于一九二零年在伦敦相识?由于互相欣赏于对方的才情,以及共同的文学爱好,两人相互倾心?但此时林才十六岁,而徐已二十四岁而且已婚?而且,林的父亲已与梁启超达成默契,将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梁?林?徐三家都是名门望族,这更增添了其间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一九二一年十月林随父回国,以回避徐的狂热追求?徐志摩不死心,于一九二二年六月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并回国追踪林徽因?但此时林已渐渐接受梁思成?一九二四年六月梁思成携林徽因赴美留学?一九二六年十月徐志摩和陆小曼成婚,一九二八年林?梁成婚,回国?此后徐志摩以好朋友的身份与梁?林往来甚密,关系甚笃?显然,林?徐之间确有一段恋情?由于三方的家世背景与名望,确实不愿因“三角恋爱”的名声而受损,因而采用委婉?朦胧的方式也确有必要?然而,林?徐之间又确乎不仅仅只是恋情,也还有深厚的友情甚至是亲情!甚至连当事人——诗人自己也未必分辨得清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在作于一九三一年的《仍然》这首诗中,林徽因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林徽因在几十年后向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①这都表明,林对徐志摩的爱情表白也还并不确信?
对照林?徐的关系,我们可对《别丢掉》这首诗作进一步的领会?《别丢掉》作于一九三二年夏,但迟至一九三六年才发表?延迟发表,一是可能因为内容关系,当时觉得不宜发表,二是诗人有感于时光流逝,徐志摩已渐渐被人遗忘,因此有拿出来发表以提醒自己,抚慰亡灵的意思?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林又作《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也还是这一意图的反映?林徽因还作过一首名《那一晚》的诗,诗的开头有这样几句:“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一晚的景象“星”“夜”?手挽手的“人”也正可作为《别丢掉》中“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这句话的背景?至于“松林”和“山谷”当是实有之物,指北京香山?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一年林徽因患肺病,曾长住香山养病,徐曾多次前往探望?一九三二年夏写作此诗时,林就住在香山?
一九三一年七月七日,徐志摩在送别林之后,曾写过一首题为《你去》的诗,连同一封信寄给林,“请教女诗人”,其中有诗句:“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这里的“我爱——你”正可以视作“那一句话”的同类语?而林徽因则于一九三一年九月发表了《仍然》这首诗,作了如下“答复”:“……/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这一“问”一“答”正可以作为“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的注解?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林徽因有这样一段话:“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②人生的这“一串疑问”既可能是指对两人之间关系的性质的疑问,也可能是指诗人对当年自己的选择之对错的疑问?这个“疑问”与《别丢掉》中的“你仍得相信”可以视作是“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