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 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扩展资料: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四化同步,就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总结我国实践、借鉴世界经验、立足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顶层设计。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密切关注、有效破解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明确关键环节,采取有力举措,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 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意义一、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内涵为中心,以提高居住环境,打造宜居之所为前提,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可以规模经营,扩大内需,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新型城镇化是以走产业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农业是城镇化最基础的推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最核心的拉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拉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实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富余的劳动力,工业化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场所。
什么是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加快
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或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由农村居住变为城市居住的人口分布变动的过程。1980年以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而1995年为30.3%,已有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城市化城市化仅推动了人口的流动转移。 根据我国官方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一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为城镇化率,即该地区常住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率。1980年以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而1995年为30.3%,已有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人口比重定义上,中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称的城市化并无实质区别。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等国情,1999年通过的“十五规划”建议稿中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与此同时,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1978年来最大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33个农民的收入方能等同1个城镇居民的收入。未来5年,对于中国城乡关系的调整,关键并充满变数。“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而农业总产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史无前例降至10%以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城市化进程缓慢。(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但部分城市出现了虚假城市化。 1:对城市:两代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特点不同,其具体作用也会有差异。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较第一代农民工高(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那么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城市相对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城市中接受进一步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更多,因此,他们也更加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80后农民工都已成为“月光”族,他们很少考虑把大部分工资寄给家人,甚至还会啃老,这使他们成为城市中正在逐渐成长壮大的消费群,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农业生产生活的陌生以及对对城市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其平均年龄较低造成。2 :对农村:大量农民工进城,大大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观念务工的目的仅仅是赚钱,养活家乡的亲人,是为了找一条出路,因此,但他们拿到那微薄的工资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攒起来带回家,连邮寄都嫌贵,赚到足够钱之后往往回到家乡,城市对他们大部分来说永远都只是暂时的工作地点,可见,第一代农民工即使是离开了农村,但他们仍然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大大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大量的财富由城市流向农村,大量的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出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蓬勃发展!而80后的农民工离开家乡的目的就很多了,比如“长长世面”,“在家没意思,出来看看”,等到他们来到繁华热闹的城市,长了世面后就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一次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造,他们不再留恋乡村的宁静——那只是城里人的消遣,而非生活,他们希望在城市住下来,希望得到更多的工资与基本的人格尊严,当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被城市所同化,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年龄、理性成熟度及儿时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对城市: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引发各种问题,如阶层分化严重,犯罪等等,但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讨论的重点之内。2:对农村: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出现了,也带走一大批农村建设的能人骨干;但是,当留守儿童长大成为80后新一代农民工时,这群饱受留守之苦的孩子来到城市这个五彩的世界时,他们志向并不是去找条万不得已的活路来养活家乡的亲人,而是要留在城市生活得更好,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使他们与农村格格不入,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90后,00后的农民工的大致轮廓,到那时,农村再也得不到“衣锦还乡”带来的那一份光荣与财富,留下的的是一个衰败、无人理睬的农村,而如今,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青壮劳动力不足,抛荒严重,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这不正是一种可怕的预兆么。 从两代农民工对城市作用的比较,我们会发现,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赚到钱回到家乡,必然会给农村带去城市的新理念,给衰败的农村带去先进的发展理念,出现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这也给风雨漂泊中的小农个体经济指明的一条发展道路,那就是进一步走向农业的产业化与专业化。但是,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让我堪忧,他们普遍不愿意回到家乡,希望永远留在大城市扎根,因为回到家乡他们也无事可做,他们是不会种地的农民!但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渐缺失,或许在我国“人口红利”时期,此问题暂时不会太严重,但是如果第三代,第四代农民工都不再回家时,城乡差别将不可挽回的极端加大。同时,人口持续性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也会造成城市人口爆炸,而我国发达城市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因此,这种单向性的流动会加剧我国东西发展的差距,这让我想起很多拉美国家,墨西哥总人口一亿,但其首都墨西哥城就有2000万人口,是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巴西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是拥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其总人口为1亿 600万,阿根廷总人口3800万,而其首都却集中了近千万人口,在我们谨防拉美化的同时,这种可怕的相似性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么?我不敢说我国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是由于人口流向单独造成,但绝对是重要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劳动力的单向流动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无意阻止农民工进城,更无意要求80后农民工一定要积极参与家乡农村建设,因为这是人口城市化的必然后果、最直接后果,而人口城市化则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面对规律,我们无意改变,但是,结合我国实情与其他国家经验,发现农业只有走科技化与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在劳动力极少的情况下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而城镇化道路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选择。1“农村是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天之骄子大学生或许可以积极地参与农村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建设,当然,其间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绝对的前提,政府的大力引导必然会带来小城镇,农村基础建设的繁荣,这也可以缓解大城市结构性失业的困境,同时,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村生产模式的现代化与产业化,进一步与城市自身建设相适应,而不与农村争夺劳动力,若能这样,城市与农村各取所需,共创繁荣。2与上一条相适应对策是适当放缓特大城市扩张,不要单纯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要追求质量上的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大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是我国迅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但是要紧记韬光养晦的精要,切莫追求一时成就重蹈拉美覆辙,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覆辙,笑到最后才是美啊!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新部署,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是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实质,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以更积极的态度和作为适应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总结、完善和发展,也是在遵循我国实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各种资源,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深入到实践中去。从城市本身发展来讲,新型城镇化要放弃传统粗放用地、用资源,要统筹优化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借此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从区域统筹的角度来讲,新型城镇化应按照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城镇化是什么意思
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
城镇化的概念是什么?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扩展资料: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网评: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现代化总要表现出什么化和城镇化
亲亲,非常荣幸为您解答,现代化总要表现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科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等哦。亲亲,现代化通常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科技的飞跃以及社会的巨变,随着现代化的发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哦。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所以他们呢是密切相关的。【摘要】
现代化总要表现出什么化和城镇化【提问】
亲亲,非常荣幸为您解答,现代化总要表现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科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等哦。亲亲,现代化通常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科技的飞跃以及社会的巨变,随着现代化的发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哦。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所以他们呢是密切相关的。【回答】
现代化总要表现出城镇化
现代化总要表现出城镇化、现代科技、现代民主、较高的国民文明程度等发展特点。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严整的体系:思想现代化是其灵魂,管理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是其双轮和两翼,而政经现代化则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众长之和的集成有高低之分,从而使现代化具有多种层次。一般地说,“集大成”可称之为专业现代化。相应地,“集小成”可称之为基础现代化。发展: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力水平高,农业方面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产量丰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乡村建设程度高,人民生活质量高。社会层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存和谐;公民素质高。文化层面:继承先进文化精髓,并发展,呈现百花齐放健康发展的场面。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而当今某些学者认为,第二次现代化的过程应该称为后现代化。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户口人口数与该地区总户口人口数之比。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目前为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户口人口数与该地区总户口人口数之比,是衡量国家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提高,从1949年的不足10%到1990年代初期的30%,再到目前的60%以上。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国家政策的引导,也有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城市化建设规划,通过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在农村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缺失,也驱动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虽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部分农村人口难以在城市落户,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衡也存在。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可以增加劳动力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入城市,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同时,城市化还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国家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得以不断提升。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户籍制度的限制、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衡和环境污染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什么是改善人居环境
1.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哒亲
2.祝您生活愉快【摘要】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什么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问】
1.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哒亲
2.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如果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给个赞(在左下角进行评价哦),期待您的赞,您的举手之劳对我很重要,您的支持也是我进步的动力。如果觉得我的解答还满意,可以点我头像一对一咨询。最后再次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