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音

时间:2024-07-01 20:16:39编辑:阿星

八音是指哪八音

八音指的是金、石、土、革、丝、竹、匏、木这八种乐器材料,而不是八种音符。1、金,古代称铜为金,指钲、钟、镈一类的金属乐器。2、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正字通·石部》:“石,乐器名,八音之一。”一般用石、玉制成,因大小厚薄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3、土,是指用陶土制成的乐器,比如缶、埙等。歌唱时击缶为节奏,《史记》中有蔺相如迫秦王击缶的记载。4、革,是指皮革制作而成的乐器,比如鼓。鼓和钟大都用于祭祀、舞蹈、庆贺、战争等方面,所以钟鼓往往合称,《诗经》中就有“钟鼓乐之”的诗句。5、丝,是指弦乐器,如琴、瑟、筝、琵琶等,因其弦多以丝为之,故称。6、木,是指木制乐器,如拀、敔等。拀,亦名椌,形如方斗,上广下狭,敲击声音极响,多用于奏乐时指挥起止。敔,亦名楬,状如伏虎,用于雅乐结束时。7、匏,是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簧等。8、竹,是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比如箫、笛、竽、筑、籥、笳等。


古代八音指的是什么

古代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乐昌八音、乐器八音、镇隆八音等,是我们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


“凪”怎么读?

拼音zhǐ,声母zh,韵母i,声调三声。凪部首几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6画仓颉HNYLM,郑码QDII四角77210,结构上三包围释义:风平浪静。扩展资料一、同音字:纸纸拼音zhǐ1、用植物纤维bai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纸张。2、量词,指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空文。二、相关组词1、纸巾 [ zhǐ jīn ]一种像手绢那样大小用来擦脸、手等的质地柔软的纸片。2、纸条 [ zhǐ tiáo ]长条形的纸。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日:”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日:”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日:”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柽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译文: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 “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 “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 “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 ‘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其中有:《君子之自行也》《澄子亡缁衣》《伯牙破琴》《齐人有好猎者》《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名篇。其中《伯牙破琴》和《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如下: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伯牙破琴》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翻译: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求《特殊传说》中完整的的精灵百句歌大神们帮帮忙

水之唱、风与风起舞呜,壹之水刀狂。火之啸、火与风掀起翼,贰之炎弓响。土之舞、土与声连生动,三之击突刺。光结圆、光与影交织起,肆之烈光盾。影之线、影与风互生唱,伍之瞬风斩。土之破、水与光诗吟唱,贰伍花轮转。火之响、水与雷起兵哮,四三惊雷爆。雷之声、火与光围转绕,四四鞭之刀。地之守、地与木同复苏,六一绝击壁。全之数、百句歌,精灵众、术士合。神之权、素与界降天空,壹百杀魔落。火之颂、火与风共转吟,陆之阎火棘。 光之点、雷与光互辉映,柒之刺枪攫。 风之旋、风与音转刀刃,捌之流歌殇。 (水之啸、水与风互转鸣,捌之惊雨落。) 影之结、影与影共连结,玖之影障壁。 雷之力、水与雷起连动,拾之轰雷动。 水之舞、水与水连转圆,壹壹圆舞曲。 电之痕、雷与电同光烁,壹贰擎雷箭。 光中点、火与火相燃起,壹三烽驰戟。 土之圆、土与风同连翼,壹肆土风舞。 音之歌、声与风互映吟,壹伍舞雩咏。 影之惑、景与光交织戏,壹陆幻象映。 火之启,雷与土起旋动,拾柒织焰击。 风之纹,水与光交舞摆,拾捌旭风破。 风之音、水与叶相飞映,贰贰伤回愈。 风之力、光与风共源生,贰三追风翼。 风之歌、水与水连波动,贰肆雨刃舞。 土之破、水与光诗吟唱,贰伍花轮转。 风之吟、水与影双飞麟,三陆探路鱼。 火之响、水与雷起兵哮,肆三惊雷爆。 雷之声、火与光围转绕,肆肆鞭之刀。 地之守、地与木同复苏,陆壹绝击壁。 光之怒、电与素相激泄,玖玖极光灭。 全之数、百句歌,精灵众、术士合。 神之权、素与界降天空,壹百杀魔落。


五音十二律分别指什么

五音十二律,汉族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五音十二律分别指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五音: 通常我们认识的音乐,由七个音符组成,按固定音名称为“C、D、E、F、G、A、B”,在简谱中记为“1、2、3、4、5、6、7”,用唱名则说成是“do、re、mi、fa、sol、la、si”,这就是七声音阶。在七声音阶的五大二度音中增加五个半音,就成了12音阶,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使用更多的却是五声音阶。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内涵。传统民族调式,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称五声音阶。”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在《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在五音中,古人通常以“宫”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有时借代 “五音”。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而以宫音为主音的调,结声构成的调(式)名,便称为宫调。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五音的第二级音,为“商”音。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角”为五音之第三级,居“商”之次。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古人以为,“角属木,民之象”。有以角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式)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徵”为五音之第四级,居”角”之次。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五音之第五级是“羽”音,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古人以为,“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 七声: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民族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却也有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史记·荆轲传》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这里的”变徵”,就是古音阶中处于角音与徵音之间的音,相当于“#fa”音。“变”即本音下方二度音,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徵”。而上方二度音称为“清”,如“清角”即角音上方二度音,相当于“fa”音。 如果用现在的首调唱名来对应,“do、re、mi、#fa、sol、la、si”分别对应的是“宫、商、角、变徵、徵、羽、闰宫”。其中变徵和闰宫为古音阶中的“二变”。“变徵是处于角和徵之间的音,“羽”音和“宫”音之间的音为“变宫”,又称“闰宫”。如《晋书·律历志》云“清角之调(音阶)以姑冼为宫,……太簇为变宫”。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十二律: “五音”、“七声“相当于首调的唱名,“十二律”对应的,便是固定音高的音名。十二律是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 “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阳律六:“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冼;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徵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旋宫转调: 以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为宫音,因此宫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种,商、角等音也随之有相应的位置变化。称之为“旋相为宫法”简称为“旋宫”。以各律为宫所建的音阶,称“均”,如以黄钟宫为宫的音阶成为“黄钟均”,以大吕宫为宫的音阶称为“大吕均”等。把十二律和七音都按相生关系来排列,叫“旋宫图”。图中可呈现简单的规律:十二律隔八相生、七音隔五相生,每均有七调,十二均得八十四个调,即所谓“八十四调”。实际上,旋宫就是旋宫转调,在十二律和七音位置相应移动中,曲调得主音由不同阶名的音来担任而造成的调式转换。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转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已有转调的理论及乐曲中调变换的记载。北宋陈□《乐书》“犯调篇”及“玉兔浑脱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的记载,“犯调篇”并有正犯、旁犯、偏犯、侧犯之别。元熊朋来《瑟谱·诗新谱》中为《诗经·七月》所谱的曲调等,有频繁的调变换。在民间音乐中,不论是民歌、器乐曲、曲艺及戏曲音乐中,也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转调、离调、换调、调式交替。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亦称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 其中尤以音韵学为基础。音韵学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古韵部和古声类。古代的声母分类如下: 1、唇音:傍、并、明 2、舌音:短、头、顶、你 3、齿音:请、从、新、装、山 4、牙音:建、系、群、艺 5、喉音:小、虾、张 音律是中国古代关于音乐和其权衡事物的一门学说,并且认为 音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古代的音律分为五音和十二律。五音为宫、商、角、徵、羽, 其中 宫属喉音,五行为土,为五音之首,其音极长极下极浊; 商属齿音,五行为金,其声次长次下次浊; 角属牙音,五行为木,其声长短高下清浊之间。 徵属舌音,五行为火,其声次高次短次清; 羽属唇音,五行为水,其声极短极高极清; 五音分阴和阳,一变而为十,即:太宫、少宫、太商、少商、太角、少角、太徵、少徵、太羽、少羽 (以上五音,以下十二律) 十二律中,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称六律;以林种、南吕、应种、大吕、夹钟、仲吕为阴,称六吕。两者合称为十二律。 五音 ……………羽………………徵………………角………………商………………宫 五音符 ……………6…………………5………………3……………… 2………………1 五行 ……………水………………火………………木………………金………………土 五志………………恐………………喜………………怒………………悲………………思 喜乐之中,音符多用5,悲乐之中,音符多用2。 4与7,只为半音,宇宙间,只有五个基本音,即宫商角徵羽12356。 三分损益法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中写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意思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後,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徵音」。将徵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将54乘上4/3,得到72单位,定为「商音」。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72乘2/3,得48单位,为「羽音」。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48乘4/3,得64单位,为「角音」。而这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高,就称为中国的五音。 中国音乐中用来定音律的「三分损益法」,与古希腊「毕氏学派」中的「五度相生律」的方法相同。 三分损益与十二律的相关物理 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除此之外,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 是 2/3 的'两倍)。由此,我们便可以从九九八十一的长度出发,试算前述藉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黄锺︰81; 林锺(由黄锺三分损而来)︰81 * 2/3 = 54; 太簇(由林锺三分益而来)︰54 * 4/3 = 72; 南吕(由太簇三分损而来)︰72 * 2/3 = 48; 姑洗(由南吕三分益而来)︰48 * 4/3 = 64; 应锺(由姑洗三分损而来)︰64 * 2/3 = 42.6667; 蕤宾(由应锺三分益而来)︰42.6667 * 4/3 = 56.8889; 大吕(由蕤宾三分益而来)︰56.8889 * 4/3 = 75.8519; 夷则(由大吕三分损而来)︰75.8519 * 2/3 = 50.5679; 夹锺(由夷则三分益而来)︰50.5679 * 4/3 = 67.4239; 无射(由夹锺三分损而来)︰67.4239 * 2/3 = 44.9492; 仲吕(由无射三分益而来)︰44.9492 * 4/3 = 59.9323; 清黄锺(黄锺的高八度音,由仲吕三分损而来)︰59.9323 * 2/3 = 39.9549。 我们注意到最後一个「清黄锺」的长度39.9546,与直接取「黄锺」长度的一半 40.5 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这就是「黄锺不能还原」的问题。因为在连乘十二次 2/3 或 4/3 後,最後的值不可能达到原始的 1/2。 另外,若在定律时不断地使用三分损益的操作,最後一定会出现除不尽的小数,使得在实际制作时容易产生误差。然而在现实上,准确度(Percision)与精确度(Accuracy)绝对有其极限,所以经过十二次的三分损益之後,已经可以构成一个(不甚完美)的音阶循环。这也是为何中西音乐理论中,都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以「12音阶」为主流的原因。之後才会出现如纯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进或修正方法。 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对照《史记.律书》中的文字,便可发现当中的抄录错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便记载了《律书》当中出现「七分」之类的文字,当为「十分」的误写。因此原文中的黄锺「八寸七分一」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以下列出古音十二律与史记的文字记载比较,并附上与西方「参考音名」与「十二平均律的误差」计算。 古音十二律 史记文字 三分损益 史记数字 西方音名 十二平均律 三分损益与十二平均律偏差(%) 黄锺 八寸七分一 81 81(更正後) C 81 - 林锺 五寸十分四 54 54 G 54.0610 0.11 太簇 七寸十分二 72 72 D 72.1628 0.23 南吕 四寸十分八 48 48 A 48.1629 0.34 姑洗 六寸十分四 64 64 E 64.2898 0.45 应锺 四寸二分三分二 42.6667 42.6667 B 42.9083 0.56 蕤宾 五寸六分三分二 56.8889 56.6667 F# 57.2757 0.68 大吕 七寸五分三分二 75.8519 75.6667 C# 76.4538 0.79 夷则 五寸三分二 50.5679 50.6667 G# 51.0268 0.90 夹锺 六寸七分三分一 67.4239 67.3333 D# 68.1126 1.01 无射 四寸四分三分二 44.9492 44.6667 A# 45.4597 1.12 仲吕 五寸九分三分二 59.9323 59.6667 F 60.6814 1.23 音律与历法的配合 由於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於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锺;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锺;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锺; 仲冬之月,律中黄锺;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徵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锺,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锺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分类

五音十二律分别是什么?

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种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有时借代 “五音”。扩展资料:音原理在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除此之外,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 是 2/3 的两倍)。由此,我们便可以从九九八十一的长度出发,试算前述藉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所得到的十二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音十二律

中国古代乐器是哪些

中国古典乐器有: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艾捷克、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编钟、云锣、磬、鼓、锣、钹、木鱼等等。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按照"八音",可将中国古代十大乐器如下分类:"金"类:钟、"土"类:埙(xun)、"革"类:鼓、"丝"类:琴、瑟、二胡、琵琶等、"匏"类:笙、"竹"类:箫、笛等。 在古代,声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而制造声音,成为了古人探索发现的乐趣,其中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和鼓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分哪几类

根据民族乐器演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拉弦乐器、拨弹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种。
1、拉弦乐器有板胡、二胡、高音二胡、中胡、革胡等。拉弦乐器主要是胡琴乐器。据说在10到11世纪由我国北方兄弟民族传入到中原,到了元朝已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了。
2、拨弹乐器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种类也比较多。据说,在周代已有“琴”、“瑟”。到了秦代又出现了筝,后又出现箜篌、筑等乐器。到汉武帝时又有“阮咸琵琶”,到了隋代又出现了“秦琵琶”。而到了魏代又有“阮”这种乐器了。三弦流行较晚。扬琴则是在明代传入我国的。
现在较常见的拨弹乐器有琵琶、阮、柳琴、扬琴、筝、古琴、三弦等。
3、吹管乐器中最早的一种乐器是竹制的排萧。
吹管乐器有笛、唢呐、笙、喉管。
4、我国的打击乐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打击乐器就很发达,到了周代已有了了音律的打击乐——编钟、编磐。秦汉以后吸收了外来的锣、钹、铙、星打击乐器。隋唐以后又出现了拍板等。到了五代以后又出现了云锣、八角鼓、木鱼、梆子等打击乐器。
现在常见的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板、梆子、木鱼、碰铃。


上一篇:新八荣八耻

下一篇:八宅风水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