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之道

时间:2024-07-03 00:52:32编辑:阿星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刘备就没这个大度。

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
--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操大喜。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

读三国,每每读到落凤坡英才早逝,不觉潸然泪下:
--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
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
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
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如何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和刘备的用人之道?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所谓用人之道,实质上讲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什么人,二是怎样用。曹操正因为深谙此道,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具体讲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广聚贤能   曹操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创下帝国基业,巩固万里江山,人才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公元196年曹操掌握东汉朝廷大权后,从公元210年至公元217年,7年间先后颁布三道“求贤令”,明示天下: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求贤令”的颁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它完全改变了以往历史上的用人制度,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期——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也就是才和能如何兼顾的问题,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曹操的唯才是举,当然并不是一概的有才就行,不考虑德,而有其广义的唯才要求。如崔琰,人品一流,正直儒雅,是人人学习的榜样楷模表帅,是做人的最佳标准,曹操就很敬畏他;毛玢,廉洁奉公公私分明,自觉自律,曹操就很敬重。而如另一些品行有些问题的人,曹操依然运用的恰到好处,如郭嘉张绣许攸丁裴,他们来自不同的阵营且各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曹操以他的卓越的用人之道,使他们各自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才能,为曹操的伟大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实现了他们各自的人生价值。   二、知人善用   知人善用,其本质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其次知道这些人才该如何运用。人才并非总是能德与才兼顾,有能力的不一定有品行,有品行的不一定能力好,能力却又表现在各个方面,对这样的人才如何运用,曹操可以说这方面的典范。如崔琰毛玢人品一流,曹操任命他们为国家选拔人才,他们就在其岗位上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文聘忠诚,任命他为江夏太守,一干就是数十年,为曹操守住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枣祗任峻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曹操就任命他们负责农业生产,其造就的殷实粮仓,为曹操的军需提供了充分的保证等等。另一方面,德行不是太好甚至是有些问题的人,他们依然在曹操的身边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三、用人不疑   这是一条用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作为管理者的基本要求,而事实是历史上每个会用人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差别之处在于非常时期,每个人在这点上的表现,更能体现个人的用人之才用人之能。曹操在这点上,做的几乎是近似完美,甚至是让自己的敌人都无话可说,佩服有加。曹操的事业开始之时,他身边的几位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陈昱,他们都来自敌营,又如反复投降的张绣,他们都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个个委以重任,使他们始终都效力于曹操的阵营。这其中尤为典型者张绣。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刚刚过了十几天又突然反叛了他。这次反叛,造成了曹操阵营的巨大损失,他不仅失去了他最为欣赏的后继接班人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失去了一员大将典韦,差点连自己的性命都不保。既是这样,张绣依然是他阵营的重要一员,最后官至“ 破羌将军“ 谥曰:“定侯“。   四、人性关怀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曾次,会有不同的需求,使得所有人的需求及时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使人性回归于自然,便是对人性的最大关怀。人性的关怀,有物质方面的,亦有精神方面的。曹操在这点上可以说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无微不至,关怀甚佳。大败袁绍后书信一把火烧之,哀惜痛惜郭嘉,号哭典韦,赤脚出迎许攸等。如曹操杀死陈宫,却依然照顾陈宫的老母亲,并帮陈宫出嫁了女儿;看中魏中是个人才,又十分信任他,后魏种背叛了他,被铺后依然放了他等等。在任何情况下,曹操都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诚心诚意,实实在在的和他的朋友们来往。再如每当打败仗后,曹操都能及时的检讨自己,因自己犯下的错误,惩罚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姑息不迁就,大家一视同仁并向大家保证今后再不犯同样的错误。由此获得了众人的感激涕零,忠心不二地跟着曹操,为曹操鞍前马后浴血疆场。这些戎马一生的将士们,最终都个个加官进爵封侯分地,享尽人间一切荣耀之事。   五、高风亮节   人常言:说别人容易,轮到了自己难。不仅难,还会找一些不沾边的理由为自己推脱责任。这本是人之常情,自然流露,不宜旁责。而在做大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士那里,他们的表现确是非同寻常——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撑船,大手笔大气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他对反复背叛他的人宽容,对投降自己的人宽容,总之,对朋友宽容对自己的敌人也宽容,甚至那些言行十分过激的人,依然得到他的信任。如陈琳,为袁绍起草讨伐檄文。文中陈琳尽一切文书之才能,华丽无比的词藻,将曹操及祖宗三代骂了个里外不是人。当然,还有诸多这方面的例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曹操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动荡割据群雄逐鹿的年代,凭借其不懈的努力,将众多豪杰聚于自己的门下,极善用人之能事之实质:广聚贤才唯才是举知人善用人性关怀高风亮节,使天下英雄穷其所能,毕其一生,为魏晋立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曹操的一生达到了个人光辉的顶点。曹操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用人成功,而他的用人成功则归根于他做人的成功。其用人之道,更是任何想建立功勋做大事业的人,终身学习的榜样。


曹操的为人处世

曹操生于155年逝于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其为人处世有两个特点: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曹操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一、 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所以杨修不得不死。而官渡之战中,曹操坑杀袁军降卒八万这一事件则又体现了曹操性格中的狠毒残忍。公元193年,曹操指挥了一场对无辜的“遭受战乱只苦的人民”的大屠杀,使无数百姓受牵连,其情其景,简直是惨绝人寰!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出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事件还有:故杀吕伯奢、借头抚众、许攸问粮、焚书不究、梦中杀人、虚设疑冢等,这些事件,再现了曹操生性奸诈的特点。二。超凡的豁达自信《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三。 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怎样使用人才对战争来说非常重要,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战略。三国中曹操是会用人才的典范。曹操实在是爱才,因此,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也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征。以关羽为例。曹操对关羽算是找个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连曹操也差点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向曹操投降的时候,曹操一样重用他们。可见,曹操爱才,多么急切。除此以外,曹操还重用张辽、张合等人,由此看来,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打破了世俗门第的观念。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为他撑起了魏国的大半片江山。四。狡猾奸诈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扩展资料:曹操史书评价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参考资料:曹操-百度百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用人政策有什么特点

1、揽络人才。在组织义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就懂得招揽人才。“曹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此时的曹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下决心招揽天下人才。在老家招兵买马的时候,曹操在乡人卫弘的帮助下,先后收拢了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骁勇善战的猛将。

2、爱惜人才。曹操的爱才在“关羽降曹”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得已才降了曹操,还和曹操有三条约定。然而,曹操出于爱才完全不在乎这些,关羽斩了自己的将领颜良、文丑后,曹操还为关羽报请封侯、封官、赐予金钱、美女等,为留住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在赵子龙单骑救主时,也正是出于爱才,曹操想生擒赵云为己所用,最终却让赵云逃脱。



3、包容人才。在攻破白门楼后,曹操活捉了吕布、陈宫、张辽等人。张辽听到 吕布向刘备求情贪生怕死时大叫道:“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曹操感到张辽面熟,向其问话时张辽大骂曹操为国贼,后悔濮阳的那场大火没能烧死曹操。面对张辽的辱骂,曹操没有生气,笑道:“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于是曹操亲自为张辽截开捆绑的绳索,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张辽穿上,并让座给张辽。张辽感激不尽最终归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中的又一大将。‚

4、敢用人才。在官渡大战时,袁绍将领高览、张郃来投降曹操,夏侯敦劝曹操慎重不要轻信。而曹操却说:“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也”。最终曹操果断地重用了高览、张郃二人,两人也成为了曹操的重要将领,立许多战功。


曹操的用人方法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才问后代江山打下了基础。

曹操在收编了三十万青洲军后,有了一只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洲招闲纳士,进行了交谈之后,对子良赞道“这是我的子房啊。”子房便是张良,此人便是日后汉高祖的主要谋士之一,列位于“汉初三杰”之首位,可见人们对他的评价有多么的高。张良又把很多人才推荐给咳曹操,这些人于是组成了曹操的骨干,为曹操东征西伐,平定中原,出谋划策。每每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给曹操以有力的支持,使曹操坚持了下来,并赢的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谋士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给予的待遇不低。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感但过剩的时候,多多易善。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吓他说不出来就收监,司马也只好出来了。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

那么同时从 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才对于曹操的重要: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三国是兵慌马乱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乱世的故事;乱世之中,人最聪明,计策最多,策略最绝,人物在最富有色采的。但这些计策,策略,人物都在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付日趋复杂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有借鉴。

易中天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如下评论: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曹操是个好老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曹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

那么曹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伴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难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吗?那么,曹操那么多用人之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曹操怎么做,而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这个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哎呀,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呢?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情况,那么既然是那样一个情况,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弄不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我都不拿在手里,我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些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有时候就是要装聋作哑。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就太难了。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


曹操是如何用人的,用什么人,怎么用。

  本文侧重于非历史 点击 1351 评论数 1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刘备就没这个大度。

  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
  --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操大喜。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

  读三国,每每读到落凤坡英才早逝,不觉潸然泪下:
  --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
  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
  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
  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在用人的态度上,刘备、曹操和孙权几个人之间有什么差异?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刘备会尽量维持自己的道德和名望,比如折节下士、“携民渡江”、哭祭刘表,小编的意思并不是说刘备的种种行为一定是政治作秀,但毫无疑问,刘备比曹操更爱惜羽毛一些。不过在人才的任用上,刘备与曹操有相似之处,重视能力轻视道德,不过程度上较曹操更小一些。曹操是彻头彻尾地重视才能,而刘备有的时候也会犯一些精神洁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许靖和法正。许靖是东汉名士,原先是豫州汝南人,辗转来到益州。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许靖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逾城投降被发现。刘璋投降以后,许靖就名正言顺地投降了。由于之前的举动触及了刘备的道德洁癖,刘备原本不想任用许靖。但是经过法正的劝说下,还是把许靖捧到了很高的位置,仅从地位上来看,还要超过诸葛亮。在法正和刘备看来,许靖空有名气而无实际才能,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可以利用的名气就属于才能,刘备为了利用许靖,也是忽略了他投降的举动。《三国志·蜀书·法正传》:“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先主於是乃厚待靖。”再说说法正。法正的个人私德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法正与张松联合,努力将刘备迎入益州,本身对刘璋就不忠诚;而且法正这个人睚眦必报,而且不是普通程度的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劝诸葛亮打压一下法正,诸葛亮却说法正功劳太大,应该让他顺心如意。要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很重视法律的人,他对法正无可奈何,只能为法正开脱,显而易见刘备就是法正的后台。《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孙权:极力笼络,颠倒黑白虽然曹操有“唯才是举”的美名,但孙权可以说是这个用人态度贯彻得最彻底的人。孙权对于人才的态度可以说是极力笼络,甚至于颠倒黑白的程度。小编认为,造成这种程度上的差异的原因在于,孙权缺少正统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在表面上尊崇汉献帝,接受的也都是汉献帝的“诏令”,正统性最强;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血统就是最有力的武器;孙权却什么也没有,大小不过一个割据军阀,他对人才的吸引只能是利益关系。以陈武、潘璋为例。三人都是“江表之虎臣”,陈武在“合肥之战”中为保护孙权战死,孙权为了收买人心,竟然使用人殉的手段,令陈武小妾为之陪葬;潘璋是孙权很早的班底,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但人品非常有问题,甚至有杀人越火的劣迹,孙权不闻不问。从这两个人身上可以看出,孙权对人才是极力拉拢的态度。《江表传》:“权命以其(陈武)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三国志·吴书·潘璋传》:“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监司举奏,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暨艳案”。暨艳是东吴的选曹尚书,负责人事的选举。暨艳是张温提拔上来的,暨艳、张温都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对文武百官进行全方面的沙汰,惩治了不少贪污的人。这种举动符合正义,但是不切实际。东吴官员发动反击,孙权为了拉拢人心,不得不重惩了张温、暨艳。这与曹操的用人形成对比。崔琰和毛玠作为丞相府东西曹掾,在人事选举时很注重道德,“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曹操虽然也重视才能,但是对崔琰和毛玠二人是持有褒赏的态度的。而孙权处死暨艳,虽然有暨艳的做法太过火的因素,孙权不得不妥协,但也可以说是有颠倒黑白之嫌了。《三国志·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弹射百僚,覈选三署……艳、彪(徐彪,选曹郎)皆坐自杀。”小结乱世当中群雄并起,一个统治者不仅要维护治下的秩序,还要与其他人竞争、吞并;另一方面君择臣,臣亦择君。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也会将一些人品有问题的人推到其他地方。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即便存在差异,但重才轻德的用人态度的倾向,还是成为了曹操、孙权、刘备的共识。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善于用人

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
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说明卢洪是中国特务第一人。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在古籍中的记录实属不多。但古籍中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在军事上,曹操为了确保每次出征的将领能够万无一失,以照顾为名,实则对将领和官兵的家属实施人质般的扣押,同时派出身边的近臣侍从随军进行监督。在民政方面,除了既有的体制传统之外,曹操还暗中建立了一套秘密的检查体系,把人事权和考察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这种监察体制延续到曹丕称帝的时候还一直存在,俨然成为皇帝进行统治的日常手段。就在曹丕登上皇位的几年内,通过这种秘密监察系统查办的案件就多达上万件。
以下内容摘自百家号咸鱼历史
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教育培训不足,后继无人。刘备的弱点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而无意提拔后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这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可说是刘备用人的最大败笔,也是诸葛孔明不明之处(没能有效放权,培育接班人)。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功力不足,孔明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最后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破败。


上一篇:l6203

下一篇:唯尚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