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炉的内容简介
《古炉》这部作品的内容主要是贾平凹少年时代的经历,带有回忆性质。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这是一个偏远、封闭、保持着传统风韵的地方,但是这份宁静却从1965年冬天开始动荡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时间一直发展到1967年春天,一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了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那里的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而人虽然勤劳又擅长于技工,却极度地贫穷。把小说定在古炉上的时候,就想起贾平凹小时候经历的好多事情,因为这本书大部分是他的回忆。
古炉的作者简介
1952年生,陕西省丹凤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西安市文联主席。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长安》文学月刊编辑部工作。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出版《山地笔记》等11本小说集,《月迹》等4本散文集,是当代有影响的作家之一。1979年以前,其创作侧重描写青年男女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感情单纯而真诚。其中《满月儿》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后,其创作由单纯趋向复杂,多了对现实的深沉的思索。1983年以后,创作进入成熟时期。中篇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经济改革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诸方面的变化。其中《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发行上百万册,影响颇广。 《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和2006年香港首届“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读贾平凹《古炉》摘记(2)
面鱼儿老婆拿着升子到了三婶院里,院里的猫卧在那里仰天长嚎,一只冒疙瘩鸡蹑着脚走过去瞧,猫没理它,自管嚎着,嚎着像哭。
面鱼儿老婆说:三婶子,三婶子,你得借我一升面哩!
三婶在上房台阶上纺线,纺着纺着腿脖子痒,就不纺了,解开裤管上的带子,翻开袜子捉虱,刚捉住一只,听到叫声,手一抖,虱掉下去,虱和土一个颜色,说:这鬼哟,也不敲敲门,进来么,进来么!她从蒲团上起来,拉着面鱼儿老婆手,说:瞧你这手,尽是血裂子,也不戴个手套!不逢年过节的借啥面呀,面鱼儿冒风了滚生姜伴汤呀?面鱼儿老婆说:开石的丈母娘来啦。三婶说:哦,几时的日子?面鱼儿老婆说:恐怕是初十一,十二吧。三婶说:胎部都好?面鱼儿老婆说:有些不正,她妈才过来看的。三婶说:真是怪了,先前古炉村生娃都是顺生的,五六年了咋都是横着出来?你要叫马勺他妈给扳一扳。面鱼儿老婆说:扳过。只是反应大,一吃东西就吐,吐得胆汁都出来啦。三婶说:扳过就好反应大那没事。酒做上了?面鱼儿老婆说:做上了,到时候你一定要过来喝酒。三婶说:哪少得了我?这回支书咋啦,还舍得给包谷让做酒?前年我孙子出来,八月十六日生的,就吃不上全年的口粮,就是多了一天,吃不上。我那儿媳妇不会生,你这儿媳妇会生,倒还多了几十斤包谷!听说救济粮又下来了,不知又要咋评呀,肯定少不了你家的吧。面鱼儿老婆说:评上当然好,评不上我也够了。
三婶从上屋搬了个笸篮,笸篮里是面粉,说:院子里亮堂,你能看清这面粉的色气,磨麦时没掺一颗白包谷。就拿面粉往升子里装,装平了,再用手抓着面粉一点一点往升子上撒,直撒的升子上出现一个塔尖儿,说:好了!面鱼儿老婆说:我磨了麦子就给你还。双手捧着升子,脚步儿往外走。 三婶却返身进屋又跑出来,她抓了一把蓖麻籽,塞在面鱼儿老婆的襟兜里,说:你家肯定没油了,剥几颗蓖麻籽炝炝,不要让亲家笑话咱饭里没油花花。面鱼儿老婆突然眼睛红起来,说:三婶子······你老照看我。三婶说:哭啥哩,有啥哭的,脚底下注意些!
——贾平凹《古炉》
读贾平凹《古炉》摘记(1)
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那里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而人虽然勤劳又擅长技工,却极度贫穷。
正因为太贫穷了,他们落后,简陋,委琐,荒诞,残忍。历来被运动着,也有了运动的惯性。
人人病病恹恹,使强用恨,惊惊恐恐,争吵不休,在公社的体制下,像鸟护巢一样守着老婆娃娃热炕头,却老婆不贤,儿女不孝。
他们互相依赖,又互相攻讦,像铁匠铺子都卖刀子,从不想刀子也会伤人。他们一方面极其自私,一方面不惜性命。
面对着他们,不能不爱他们,爱着他们又不能不恨他们,有什么办法呢,你就在其中,可怜的族类啊,爱恨交集。
有人说过很精彩的话,说因为你与你的家人和亲朋在这个世上只有一次碰面的机会,所以得珍惜,因为人与人同在这个地球,所以得珍惜。
可现实中这种珍惜并不是那么就做到了,贫穷使人容易凶残,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
不要以为自己如何对待了别人,别人就会如何也对待自己,永远不要相信真正,没有真正,没有真正的友谊,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善与丑,只有时间,只有在时间里转换美丑。
这如同土地,它可以长出各种草木,草木生出红白黄蓝紫黑青的花,这些颜色原本都在土里。我们放不下心的是在我们身上,除了仁义礼智信外,同时也有魔鬼,而魔鬼强悍,最易于放纵。
只有物质之丰富,教育之普及,法制之健全,制度之完备,宗教之提升,才是人类自我控制的办法。
——贾平凹《古炉》后记
古炉的作品鉴赏
叙事手法中的荒诞和丑《古炉》中丑陋航脏情节的展示,将作品做临帖式的叙述,努力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使文中散发出来的浓重的生活气息,让人有种双脚站在大地上的踏实。娴熟的口语化对白、细杂的家长里短的描述,传统的白描手法却显示出了异常活化的效果,日子虽平淡却有滋有味。这大概得益于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写作功底,是作者真正的用心在感受在写作的结果。然而作品中不只是这种单一的细碎描写,也夹杂了一些荒诞的情节,在这里,作者并不是为了荒诞而荒诞,将其设置为串联起作品的钩环,荒诞的片段虽然不可思议却依然显示出一种真实感,是极具中国气味的中国特色的表达,同时荒诞片段的设置也映射了“文革”这一荒诞事件的本身。生活中有真善美,但也存在假恶丑,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真善美呼吁而让读者变的天真,太天真容易导致太无知,由此可见高举人文精神关怀旗巾只的贾平凹的用心良苦。摧残的一面,而真正直指人心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由于一众作品的相似性过高,更没能通过作品的本身来实现对历史深刻反省,所以这类作品往往因缺乏更深入的艺术感染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阅读视线。柏拉图曾说:“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们的性格。你不要以为政治制度是从木头里或石头里产生出来的。不是的,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这一理论清晰的指出了深藏在“文革”背后的人性的鼓动,贾平凹深谙这一道理,将笔墨集中于“古炉村”贫穷的村民身上,以荒诞的情节描述来迎合“文革”这一荒诞的事件。在《古炉》“后记”中,他则表达在写作的时候,常有一种幻觉:“狗尿苔会不会就是我呢?我喜欢着这个人物,他实在是太丑陋、太精怪、太委屈,他前无来处,后无落脚,如星外之客”。 孩童视角下的内视角叙述孩童因为天真烂漫以及心灵的稚嫩,借助其视角构建的文本往往也会染上孩童的纯净,使生活中的暴力、丑陋、血腥也逐渐变得轻盈,即便是那个疯狂嗜血的年代,也不经意的流露出斑斓的色彩、轻快的步调。《古炉》中贾平凹以孩童的身份展开叙事,目的并不是以孩童视角单纯的展现孩童世界,而是要用孩童纯粹的眼光触碰成人世界的本质,成功的展现成人世界的本来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孩童视角仅是彰显成人世界的一个载体,其关注点仍然是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男男女女的心理活动,这种简单视角的审美叙事使文本看似平淡却透着深刻、看似冷静却透着不安。在“狗尿苔”单纯目光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作者苦心孤诣的经营,感受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殷切呼唤,觉察到了作者故意收敛起来的道德立场和对人性对“文革”的深切思考。作者以平视的角度统领着全文的表述,时而对孩童视角下展示的故事做着必要的补充说明,以使其始终行驶在作者预设的轨道上,不动声色的把握着全文的基调。作者以童年回忆指向当时的现实世界,以童年经验再现远去时代的原貌,实质上却将自己的叙事意图依附于孩童视角来展现,即使不露痕迹,我们也依然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作者的写作情绪。这种孩童视角不仅增加了叙述文本的张力,同时自然的呈现着其超越文本的现实意义。 真的守望——还原生活的真实《古炉》的写作是源于贾平四孩童时记忆的召唤,书中讲述的人和事大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段回忆以回忆录的方式记载下来,而是将真实历史和艺术手段想结合,凝结成了具有众多意义指向的《古炉》。以往“文革叙事”中的“文革”大多被安排为文本的历史背景,文本中的人物具为“文革”的受害者,展现遭受“文革”摧残的人物及其心灵变态扭曲,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文本是在“文革”那段历史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故事,旨在为受伤的心灵需找元凶。贾平凹在四十年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企图为人们挖掘出更深刻的更不一样的内涵。“要挖掘社会最底层,就要老老实实从日常生活这个方面去写,这是个真的事情。《古炉》的叙事被设定为日常化的叙事,文本讲述了这个闭塞小村庄里日常化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作者大肆虚构的,也没有被过多的政治意识所侵染,就是被作者记忆的潮水冲刷而成的原生态的生活。作者笔下的故事和人物大多是其记忆影像的再现,是其内心深处无法忘却的熟悉,他用写实的手法原生态的再现了当时的生活片段,尽力不露声色的将小村庄里的“文革”通过临摹的手法表现出来。在这里贾平四沿袭其创作《秦腔》时的艺术手法,密实的流年式的叙述再次出现在《古炉》中。
《古炉》摘要
这一两个月的业余时间,读完了贾平凹的小说《古炉》。
这部小说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这场运动中,一个原本偏僻落后但民风纯朴的小村庄里,发生的悲剧性的变化。两个派系持续的文攻武斗,酿成多起血案,造成无辜群众的伤亡。
这个村庄叫古炉,因为烧瓷器出名。瓷器的英文是china,而这个词第一个字母大写,词意又是中国,因此这个故事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书中描述了许多栩栩如生、有个性的人物,村里多年的领路人支书,桀骜不驯的霸槽,擅长农活、不善言辞的庄稼汉子磨子,民兵队长天布,有一定知识却并不正直磊落的书皮,欺负弱小的秃子金,心狠手辣的麻子黑等,还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富有生活经验、灵巧会剪纸的蚕婆,热心厚道的三婶,勇敢追求爱情却结局凄惨的杏开,贤惠的葫芦媳妇,疯子来回等。
最着重描述的一个人物是狗尿苔,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被四类分子蚕婆收养的孤儿,个子矮小,没上过学,常受欺负,也常被忽视,但正因为被忽视,使得村里文革中的两派对他没有戒备心,也使得他成为许多事件的见证者,整个故事也是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小说中有个特殊的人物“善人”,以给人“说病”出名。书中借善人之口,讲出许多经典有哲理的为人之道,下面节选几段:
“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起码可以给予人五样东西。一颜施,就是微笑处事;二言施,就是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的话;三心施,就是敞开心扉,待人真诚;四眼施,就是用善意的眼光看人对事;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帮助他人。”
“人是三界生的,天赋的人性,地赋的人命,父母生的身。性界清,没有脾气;心界清,没有私欲;身界清,没有不良嗜好。”
“人管人像拍皮球似的,拍得越重,跳得越高。”
“人有三性,一是天性,二是秉性,三是习性,天性纯善无恶,秉性纯恶无善,习性可善可恶。”
“人落在苦海里,要是没有会游泳的去救,自己很难出来,因此救人不仅救命还要救性。救人的命是一时的,还在因果里,救人的性是永远的,一救万古。人性被救,如出苦海,如登彼岸,永不再坠落了。”
古炉的作品评价
“贾平凹的《古炉》是一部最广阔、最深刻、最能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的作品。看完这部小说让我又一次体会到多年前读完《白鹿原》后的那种亢奋。”——李星(著名评论家)。《古炉》是贾平凹式审美观念与艺术能力的又一次极致的表演。他以对于乡土经验无所不包的挖掘与呈现,拓展了中国乡土文学的传统,重新确证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的力量,展示了文学与生活的双重魅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