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

时间:2024-07-14 18:00:23编辑:阿星

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荣格自传读后感。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前记: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正文1: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正文2: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荣格自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荣格自传》读后感500字

《荣格自传》读后感


我的个人阅读分为向外和向内,对于向内这一大类,荣格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阅读荣格的过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让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对弗洛伊德的体系感兴趣,但同时也知道,他的理论虽然迷人,甚至改变了很多艺术创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学教材中已经被逐渐淡化,更不用提荣格,他甚至更像一个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论趋于玄学,提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观点,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但仍然有许多让人疑惑的作品和见解。
荣格有非常solid的理论框架,没有他后期那些语焉不详甚至半萨满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种族歧视的争论中。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荣格的人来说,当然是读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这本书也是如此读下来的。
荣格虽能让其中读者直面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并不太能驱使人有所行动有所改变,意思是所谓获得实用性的那种受惠。
心理学相关作品是一个考验读者高低的试金石,而把一个人重新放进另一个框架里去自我审视、重新行动的确很困难,但至少你能够看到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法:他不是鸡汤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
当然,作为一个荣格爱好者,我深知他的学说在国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确的批评,但也深知其中有许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见,哪怕是他最被诟病的人格地质学。
由于我对荣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阅读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谓成长,故也没有将荣格推荐给他人的欲望,暂时也不太想讨论。一切都归咎于我对自己的认识:
无论外界什么评价,我深知自己除了偶尔能靠着心血来潮时的那点动力加一把劲,多数时间都是一个逃避型的loser。假装在既定的铁轨上面运行,其实一圈一圈不停反转着地心引力的过山车。
不过或许也有那种觉得自己很lost的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荣格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没有手机没有网的这段时间,带着点戒断反应读《荣格自传》。书非借不能读,这本书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卷还放在那里没看。   看完《荣格自传》,我不知道这篇读后感是不是应该写上“第一次”三个字,很难说以后会不会读第二次,毕竟戒断反应中读得不细,况且理智告诉我,这样的书应该有重读一次的价值,恰如荣格读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头又拿来翻看的。   也许是下笔者的缘故或翻译者的缘故,这本自传的风格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以及《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差别很大,当然我更希望是荣格本身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别。这本自传更散漫意识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写又近如小说。   充满历史感的幼年环境,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构成,很早就关注到自己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荣格敏感的体味着成长的变化。这种敏感的觉察终其一生,构筑着他灵魂栖息的塔楼。他将这座塔楼以曼荼罗为标志,如同隔离世外的独行宇宙,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也预示着,塔楼之外无边无际的是他人的城堡与部落。   精神分析的构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着大量案例经验的积累,它仍然是以自省为核心的一种思考方法。荣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权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没有一种精神分析的体系是脱离其创始者的内省。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心灵的,没有内化的经验是不被察觉的。在此基础上面对疑问、阻碍、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们尝试解读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解读自己的心灵,直到他们的世界能够装盛在理论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满足于安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的在解读这个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呢?然而,外部世界无穷尽,内心世界怎么会“无新鲜事”?理论的大碗总是不够大。荣格归之于神秘,承认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经症的困扰。幻觉、梦、预知,统统有了归处,接受了这分裂的两个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为什么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促进成长,而耗时甚长?精神分析不解决问题。精神分析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楼,同时引水入渠,添加灵动。来访者的问题在这里能够被接受,重新被解读,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铸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与控制的归墟。心灵有了稳固的塔楼,同时变得更加宽容,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建筑,这大概就是《荣格自传》给我最浅显的触发。

读书 |《自我与无意识》——荣格

“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所有存在都寻求外向的表现,人格也是如此,期待着从其无意识状态脱颖而出,以整体性来体验自身。” 这句话正是出自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卡尔·荣格,也深度概括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关键。

意识与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论,弗洛伊德对于荣格来说,亦师亦父,并希望荣格可以继承他的衣钵。 然而,事与愿违,两人最终因为对力比多(性)解释的巨大分歧而分道扬镳。1912年荣格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这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 ,此后荣格独自进入了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发展出他的分析心理学。

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的主张仅仅局限在因为本身的不协调性而备受潜抑的婴儿期倾向,这不仅不全面,也可以说是错误的。荣格在1916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意识的结构》的讲稿,试着总结了无意识心灵的转变过程。此后又经过12年诊疗经验的积累和研究,尤其是荣格更加确信了自己最初对于无意识的的想法,重新修改了这篇讲稿,并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名为《自我与无意识》。

荣格在这本书里描述到,他曾经治疗了一位由恋父情结引发障碍而患神经官能症的女士,这位女士由于对亡父的感情格外深厚,一直无法与生活中的男性建立稳定的平衡关系,生命的发展因此受到阻碍,她的神经官能症状正是体现了她的内在不协调性。她的心理能量无法在有用的方向释放,而导致了神经性的肠胃或心脏疾病,最终超出了意识的阈限,而干扰了意识。 荣格与病人工作她的梦境,让她的无意识发展自动显现。荣格发现病人在无意识中将他移情为父亲情人,并逐渐让症状得到缓解。事实上,病人在意识层面也能觉察到如此,那些被触及到的无意识材料进入意识,得到发展。她将荣格视为半人半神的幻象,而在理智上能够区辨这个幻象并非现实里的真实性。病人的超个人目标在无意识里的发展帮助她最终减轻了病症。

由此,荣格完成了他在无意识领域的重要开拓,并进一步看到,在个人心理之外,也有集体心理存在。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集体无意识、“炼金术”思想、人格、原型等重要理论也构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框架。

在《自我与无意识》这本书里,荣格也提到,虽然个人心理含有高度的集体性,要保持个体性不完全被集体心理所扼杀仍然相当重要。

荣格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性、发展自我,他让我们看到:无意识就像深海,等待着被开发和探索。里面也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当我们透过对无意识的分析,转化为有积极作用的集体驱力,整合、纳入自我个人意识人格所产生的心理功能,就会得到有意义的收获。


荣格都有哪些著作

本能与无意识(1916)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现实与超现实(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950)集体无意识的概念(1936)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28/1931)心理学的现代意义(1933)创造的赞美诗(1912)美学中的类型问题(1921)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1922)心理学与文学(1930/1950)《尤利西斯》:一段独白毕加索(1932)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1928)纪念理查·威廉(1930)心理学与宗教(1937)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1959)


想寻找荣格的经典著作

  1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本书为《世界文化名人传记译丛》之一种。这本传记,霍尔在其所著《荣格心理学入门》称此书为一本“举世无双的著作”。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目录:前言贝纳特第一讲讨论第二讲讨论第二讲讨论第四讲讨论第五讲讨论书摘意识这一心灵现象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只是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获得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们决不可能获得整个的意象,因为我们的意识太狭窄;我们只能窥到存在发出的闪光。这正如透过小孔,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特定的范围;余下的一切便是黑暗,这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无意识的领域广大并且总是处于持续的运动中,而意识则是瞬间视象的有限领地。心理功能通常受意志的控制,至少我们希望这样,因为我们总是对那些不受我们自己支配的自动之物感到害怕。当心理功能受控时,其运用也可以被限制,它们可以被压抑、被选择、被强化、被意志和意图加以引导。但这些功能也能以不自觉的方式起作用,即是说,它们替你思想、替你感觉——它们常常这样做而你却无法控制它们。或者它们无意识地起作用而你并不知道它们的所作所为,尽管你能看到这种发生于无意识中的情感过程的后果。后来人们会说:“瞧,你发怒了,你生气了,你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了。”也许你对你处在那种情形中的所感毫无意识,然而你多半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形中。正如感官功能一样,心理功能也有其特有的能量

  2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搜集了荣格研究儒、释、道、印度诸教思想的文章,是研究当代思潮者不能不注意的一部经典。在荣格看来,东洋思想也罢,类似巫术或迷信的现象也罢,这些都是无意识范围内重要的成分。但对深受东洋思想影响的人而言,无意识是洁净空阔的世界,是有某种先验的精神规范的作用体,它不能与人类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更不能和一些非道德的文化现象相提并论。对荣格来说:东洋思想固然有冥契主义的面相,但它的意义与诡异论(occultism)是相容的,而且连成一体,无法分开。荣格之相信东洋思想,就像葛洪等道教徒之相信老子一样,相通处固然有,但非常奇异可怪之论也不少。

  3 荣格的智慧
  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这些力量来源于自己的潜意识部分;而我们的意识部分仅仅是潜意识中的沧海一粟。潜意识并非只是生长发育阶段压抑作用的总和,潜意识具有负面效应,同时也具有积极作用,这赋予人创造力,能帮助人确立生活的意义,并且指导人追求个人独立。正是人的这种意识,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谦虚或骄傲,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坚强或懦弱,果断或犹豫等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改变人生。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那么,性格与命运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荣格大师经过长期潜心研究,终于破译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密码。
  为了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性格”与“命运”的内涵,我们编译了荣格大师的著作。在本书中,除了展现荣格大师在心理学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以外,还全面阐述了荣格大师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及类型理论。

  4 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
  目录 :
  编者序
  荣格生平著作年表
  本能与无意识(1916)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
  现实与超现实(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950)集体无意识的概念(1936)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28/1931)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1933)
  创造的赞美诗(1912)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1921)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1922)
  心理学与文学(1930/1950)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毕加索(1932)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1928)
  纪念理查·威廉(1930)
  心理学与宗教(1937)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1959)
  附录:重返精神之家园:荣格评述

  5 天空中的现代神话
  盛传于世的关于飞碟的传说,对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有若干理由的挑战。基本的问题(显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到底确有其事,还是纯属幻想?对此仍众说纷纭。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幻想,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传说?
  ……
  这一奇怪的事实本身无疑值得心理学家注意。为什么人们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C.G.荣格
  1958年9月

  6 人类及其象征
  容格的思想使现代心理学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他对心理理解的最大贡献是他的潜意识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伟大的向导、朋友和意识的顾问,所以,本书以最直接的名词来研究人类及其精神上的问题。因此,对“人类及其象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类与其自己的潜意识的关系的研究。


  7 心理类型学

  8 性与梦——无意识精神分析原理

  9《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

  10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荣格自传:回忆、梦与思考》([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zmavXT7qPkviTafdEV7-g 提取码:crcq书名:荣格自传:回忆、梦与思考作者:[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译者:徐说豆瓣评分:8.3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9内容简介:荣格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毫无把握的实验——到头来,我这一辈子仅有的值得一提的事情,竟是那些从永恒之境闯入了短暂之界的刹那。因此,在《回忆、梦与思考:荣格自传》中,荣格所讲的主要是内在经验——他的梦和幻象。这些内在事件塑造了荣格奇特而多彩的一生,也构成了这部自传的主要内容。正是借助梦、回忆、幻象、炼金术以及各种深刻的沉思,得益于从内在事件的角度去认识自我的思考方式,荣格才最终完成了自性化道路,找到了本命所归。对于一直在探寻活着的意义的现代人来说,踏上荣格的自我发现之旅,也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孤独尽去的体验,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和生而为人的意义。作者简介:荣格(C.G.Jung),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和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决裂。他提出了“情结”的概念以及内倾和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理论,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的著述极为丰富,主要内容以精神分析为主,同时涉及文学、历史、神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代表作品有《荣格自传》《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

荣格自传的内容简介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性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这一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加以体验。对于我们内在的想象力,我们是怎么个样子,人从永恒方面看来又是怎么的一个样子,那可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来加以表达。神话是富于个人性的并可比科学还要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以平均性的概念来进行工作,这样的概念太过于普通化,因而无法给个人生活上主观的五花八门性作出公正的决断。

读书 | 读《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在《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大学时代”一章结束时,荣格是这样说的,“人是一个事件,它是无法自行判断自己的,而是或好或坏,得由他人来作出这种判断。”这位特殊的老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所留下的话语,耐人寻味。

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荣格找到自己注定要从事的职业时的那一段描述。

在荣格大学实习的医务所里,遇到了弗列德里希·冯·穆勒,荣格称他是“很有才华的人”,原因是“我看到了,一种深邃的理智是如何把握住了问题并提出疑问的,而在这些疑问中,这个问题便等于解决了一半”。穆勒在荣格实习即将结束后,提出愿不愿意作为他的助手,跟他一起去慕尼黑。

在自传中,荣格说,“这一邀请差点儿使我决心献于内科了。” 在当时荣格自己的境况来看,去慕尼黑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就是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件事使荣格找到了命中注定要从事的未来的职业。

在准备国家考试期间,应该是考试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的课程。但是在校期间,精神病学课程的老师讲课不吸引人,而且精神病院的体验对荣格父亲产生过不好的影响,让荣格对精神病学没抱什么好感。

为了应对考试,在备考的时候,荣格才拿起精神病学的教科书复习。那教科书是由克拉夫特-埃宾所编的。

下面,是荣格在看这本教材时的记录: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接着说:

最终荣格顺利通过了考试,而且得了第一名。十一天之后,1900年12月10日,荣格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职位。刚进这所精神病院工作,荣格一连六个月把自己关禁在那修道院一般的地方,除了使自己习惯那里的生活和习气,熟悉患者的思想和心理,还把五十卷的《精神病学概论》从头开始一页页地读了一遍。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开始。


荣格的成长经历——读《荣格自传—梦、回忆和思考》

      黑暗中的力量,是荣格画的一幅意识流画作,看了荣格自传,我脑中映出的,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黑暗中的力量,不仅是荣格对抗世界的努力,也是他融合自己的双重人格的不懈源泉。

        荣格出生在农村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一位博士,但是他的生命的活力好像从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就结束了,因为担心生计问题,他一辈子都在乡间做一名普通的牧师,在信仰的虔诚与怀疑中纠结,最后因为对上帝的怀疑而去世。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家闺秀,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经常用自语的方式与荣格做深层的沟通,让荣格感受满满的爱意、理解和指引,荣格的家族诞生了很多的牧师,小时候的荣格就经常听族人们谈论神学,但是荣格一直怀疑上帝的存在。

        幼年的荣格有一个秘密,他在阁楼里有一个铁盒子,里面放着一个小人,一块石头,和一把尺子。这个盒子是荣格的宗教仪式,有点类似于图腾,他经常惦念着他的这个秘密,怀着混沌而巨大的心理力量。他还在幼年做过一个梦,梦里教堂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上面有一只眼睛,觊觎的看着荣格。我想幼年的小孩都可能有自己的宗教仪式,来安放他们不安的巨大的心理能量,就像部落民族的图腾的作用那样。而一个年幼的小孩对性的纠结和忐忑,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去发现和探索世界,寻找自己的答案。幼时的荣格,因为怀疑上帝的存在,在父亲的书房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荣格很小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拥有两个人格,一个是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人格,另一个像是遥远世纪穿梭来的老人,他不属于哪个世纪,而是这些世纪都在他的身上平行存在,就像他的祖先们都在这个老人身上一样。他的人格通常有点分裂,但是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分裂症,而只是有分裂的人格。他觉得他的第一人格(也就是符合他年龄的人格)和第二人格的关系,就像夜晚出门手里拿着的一盏小灯,微弱的灯光闪烁,而他的第二人格,就是灯光周围的无边黑暗。

        荣格上大学之前的社会关系都很郁闷,在学校荣格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他并不是十分的聪明,但是好奇和独特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同龄人没有的学问,他并不太有心学习,但是当他努力去写一篇作文的时候会写的非常出色,可是因为一贯的状态,老师和同学们当他是抄来的。他时常想和同学们讨论他的思想,却被当成骗子,周围人当他另有所图。所以大学之前的荣格非常的孤独。上大学以后,这种状态有了一定的改善,他交到一些朋友,参加各种活动,阅读了文学、哲学、神学、考古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很多书籍,毕业选择方向的时候,偶然的翻看了教材精神病学,决心投身医学,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

        我想,就像最优秀的医生都是从小体弱多病的孩子,最优秀的心理大师,也是矛盾重重的小孩。解决自己的困惑,从来都是最巨大的动力,指引你披荆斩棘,勇敢前行。


上一篇:荣格化妆品

下一篇:荣威750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