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

时间:2024-07-16 11:03:50编辑:阿星

什么是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君子具有择善固执、温柔敦厚、谦逊有礼、勤勉好学、正直坦率的品行风度。趋于理想人格的君子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本质上又带有悲剧的意味。“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矣”流露出君子、儒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入世心态。他们是一群积极而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以身作则,躬行君子。甚至能够舍弃性命只为人们谋求福利。君子之道在中国古往今来,盛行不衰,是众多文人志士力求达到的修行境界,是心中挥之不去、魂牵梦萦的高洁的梦想。


君子之道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译文:实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家庭美满,妻儿愉快。”孔子说:“这样父母是多舒畅啊!”作品介绍:《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君子之道的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君子之道翻译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自己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使民有实惠,用民有法度。” 【评析】子产是不是具备这四种君子的道德我们可以不去深究,我想孔子在这里只是借评价子产来阐述自己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标准吧?从这四条内容来看,似乎是判定施政者的标准,这在当时可能已经属于比较高的要求了,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只做到这四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其中的关于对君主的要求更是应该唾弃,因为时代对今天的施政者的要求,首先是应该对老百姓恭敬,要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只对上司恭敬。 2. 君子之道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3. 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之道消.文言文翻译 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就会道废,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就道消.《陆贽论人才》选自原文: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不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译文: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如乡村的人喜欢就任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就会道废,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就道消.。 4.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文言文翻译急 君子之道,“在天下推行忠诚”为最大。 世俗败坏的时代,社会上下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妄念和贪欲,人们互相欺骗,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安乐而加害于他人,不愿承受一点困难和损失,也不愿意为拯救天下贡献丝毫之力。 至到有一天,出现了忠诚之人,努力来改变这一些,他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的欲念而且对他人抱着仁爱之心,抛弃虚伪和欺骗的手段而推崇忍让和奉献。身心遭受了很大的困难,但从来不驱使别人和自己分担,而对别人的奉献却十分地大方,就象外出远行回家那样把钱财看做身外之物。于是大家都效仿他的所作所为,也都以为自己活着为辱,以躲避困难为耻。 忠诚二字,看似拙扑,实在为人之本。 忠,即不二,即无妄。 诚,即仁爱,即坦荡。 无妄,不二,仁爱,坦荡。 忠诚,此君子立身之本也。


君子之道的翻译。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何意

意思是: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译文:实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家庭美满,妻儿愉快。”孔子说:“这样父母是多舒畅啊!”作品介绍:《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2.1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正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实行君子之道,譬如远行,一定要从近处起步;辟如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小雅•棠棣》篇说:“与妻子相好相合,如同鼓瑟弹琴。兄弟尽皆相聚,和乐而情深。安排好你的家里,热爱着你的妻子儿女。”孔子说,这样,父母就可以顺心了吧!。

【体悟】

这是从小事做起的意思。做日课,写日记,一日三省吾身,都是日日修炼,铢积寸累,才能小有所成。

但是修炼之道,譬如远行,愈远愈困乏;辟如登高,愈高愈艰难。过程之中,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因为看不到,因为坚持太难了。

儒家修炼到圣人或者说成为君子之后是什么境界呢?大概是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阶段,相当于佛家的开悟证道阶段,人会处于一种精神极度愉悦的状态。

比至于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淋漓畅快,比至于跑完马拉松之后的爽泰舒适。

比多巴胺和内朌肽更为刺激和舒服。


君子之道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父母其顺矣乎!《诗》曰:“父母孔迩。”(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和丈夫情意融洽,就像琴瑟弹奏出悦耳的音调一样。”兄弟和睦相处,欢乐多多。《诗经》说:“父母活得多么好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谁说的

《同人》 孔子
【原文】“《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同人》说:起先放声大哭,后来欣喜欢笑。”老师说:“君子与人交往的道德就是不论他出仕做官还是他辞官隐退,不论他心中所想还是言语表达,都能做到二人同心同德,这样很有利,判断这种道德犹如黄金一样珍贵。有相同思想的人相互交流的语言就像闻到兰花的芳香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二人齐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有何典故?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发音: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

  释义: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出处: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示例: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3回:“所以申之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附录:[经书]《周易·系辞上》全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
  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
  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
  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
  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
  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
  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
  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
  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
  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
  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
  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
  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
  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
  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
  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
  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
  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
  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
  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
  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
  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
  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
  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
  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
  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
  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
  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
  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
  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
  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
  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
  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
  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
  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
  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
  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
  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
  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
  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
  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
  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
  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
  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什么意思?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君子所遵奉的中庸之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它达到最高境界时,便彰著于天地之间。
语出《中庸》,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道:指中庸之道。造端:开始。乎:于,介词,从。夫妇:夫妻,代指家庭中普通人。及:到。其:它,指“君子之道”。察:明显。天地:宇宙。
这句话的主旨是,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连普通夫妇都可以知道,也可以实践。但“道”又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这句话与《中庸》的第一章互相照应。前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后者从道无处不在作结论,强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译:君子的道(中庸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而推至到最高之境则可充塞宇宙。

君子之道,一般人看来一定很高深,玄乎又玄。《中庸》不这么认为,它明确指出,君子之道从夫妇之间的日常生活开始,体现在饮食男女等具体生活细节中。但是,如果从其本质上来说,它又放映了世界发展的规律,认识这个规律,就可以认识世界万物。

应当说,这是很有辩证思维的,也是很深刻。辩证法认为,个别反映一般,一般通过个别来表现。所以,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只能从个别现象开始,通过个别现象去认识事物内在本质,认识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运用到实践,我们的工作方法就应该是从具体工作开始,无论是多大的规划,战略任务,都必须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具体项目,最后体现总体的战略思想。

《中庸》关于君子之道的观点,就体现了辩证法的这种精神。在它看来,君子之道很高深,但必须通过夫妇之间的日常生活来体现,这就是辩证思维。但是,《中庸》主张君子之道,实质上就是中庸,而它讲中庸,不讲任何条件,就难免把中庸绝对化了。


什么是君子之道

问题一:“君子之道”包括哪些呢? 在《墨子》中,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在君子论坛网上有更详细的解说。

问题二:什么是平庸之道 君子之道 礼仪之道 平庸之道
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

问题三:君子之道中之什么意思 本----个人方面道德本质的确立。
道----即个人在社会层面以上面所说的[本]为基础进行行事。从而在社会中建立一种榜样或标准。
意思就是:君子应该是以做人之道为本,只有本立了人间的道德才产生

问题四:何为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有四:
第一、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人有贤愚不等,能力大小不一,等于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自有长短功用。团体当中,相当有能干者、不能干者,能力大小分别,不责人所不及,不任意责备他人。学问不如我者,能力不如我者,鼓励提携,给予他尊重,给予他赞美,给予他包容,这才是有德的君子。
第二、君子不强人所不能:一个君子自我要求以身作则,力行身教,不会勉强他人做不想做的事,或做不到的事。好比有人不会讲话,逼他上台教书;不会唱歌,叫他开口唱歌;不会画画,要他拿笔作画,这都是强人所难!人并非万能,包容他人的不能,尊重启发他人的能处,这是君子令人赞佩的美德。
第三、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具有宽恕之美,对自己要求严苛,尽量满人所愿,对别人则随顺因缘,不带勉强。君子处人,不勉强好静者逛街买市,不勉强木讷者开口畅言;喜欢大自然的人,邀约他游山玩水;爱好艺术的朋友,提供相关讯息,适其性情,随其所好予以安排,不要求他人做不欢喜之事。
第四、君子不藐人所不成:一个有德的君子,知道每个人各有其特质,各有其司所要,因此他不轻视别人,藐视无成。他看人之好,不看人之缺,知道世间之人,必有一处长于自己,因此,君子不看轻一人,不藐视一人。


上一篇:吸附贴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卡沙巴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