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

时间:2024-07-16 18:18:19编辑:阿星

生物有必修三吗?

生物有必修三吗高中如下:新高考高中生物6本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有三册,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和进化》、必修三《调节和生态》;选修也有三册,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上选修一和选修三。高中生物如何提高1.学好生物要先背会教材高中生物学得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熟背课本的,因为生物属于文科性质,需要背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你把它当做理科来学,分数绝对不会高。生物分值低,所以每一分都不要放过,分分必争。生物书一定要仔细看,包括选修和必修课本,书下注释也要认真对待,考试可能考到。要检查生物会不会,可以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考一考,一考就知道哪里没背会了。2.生物要计算的是遗传题生物虽说是理科,但真正需要计算的部分不多,遗传是重点。大家首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了,公式和计算方法学会了,然后总结一下遗传会考哪些题目,一一突破。高三是复习专题的时候,所以大家要把握好时间,利用一段时间集中搞定遗传部分,尽量不费二遍事,把计算类题目做会了就能留下更多时间背生物书或者复习其他科目。3.生物要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网络,就是把知识组织起来,疏理知识的脉络,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中重点。而这些最好以笔记形式保存下来,以备复习和补充。建立知识网络即好像将知识编程、排序、归类放好,需要时按序提取,这样不但加强了记忆,防止了遗漏,还将知识由死变活,便于调用。4.提高生物可以进行纲要记忆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高中生物有必修三吗?

生物有必修三吗高中如下:新高考高中生物6本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有三册,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和进化》、必修三《调节和生态》;选修也有三册,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上选修一和选修三。高中生物如何提高1.学好生物要先背会教材高中生物学得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熟背课本的,因为生物属于文科性质,需要背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你把它当做理科来学,分数绝对不会高。生物分值低,所以每一分都不要放过,分分必争。生物书一定要仔细看,包括选修和必修课本,书下注释也要认真对待,考试可能考到。要检查生物会不会,可以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考一考,一考就知道哪里没背会了。2.生物要计算的是遗传题生物虽说是理科,但真正需要计算的部分不多,遗传是重点。大家首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了,公式和计算方法学会了,然后总结一下遗传会考哪些题目,一一突破。高三是复习专题的时候,所以大家要把握好时间,利用一段时间集中搞定遗传部分,尽量不费二遍事,把计算类题目做会了就能留下更多时间背生物书或者复习其他科目。3.生物要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网络,就是把知识组织起来,疏理知识的脉络,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中重点。而这些最好以笔记形式保存下来,以备复习和补充。建立知识网络即好像将知识编程、排序、归类放好,需要时按序提取,这样不但加强了记忆,防止了遗漏,还将知识由死变活,便于调用。4.提高生物可以进行纲要记忆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一# 导语】高一生物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高一又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难点,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考 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一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2.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二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基因;基因与其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性状。   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中的基因都称为细胞质基因。其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 3.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三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XX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XX的XX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XX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XX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4.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四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5.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五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6.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六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

至于什么消费都想到可以买几本书,看起来很爱知识,却是一个非常坏的思维,被它麻醉的人,结局就是很恶俗地以为自己很脱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1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2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这个浓度:低血糖症 。 高于这个浓度: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失活)。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 12、水盐平衡调节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下丘脑:内分泌中枢 (1)内环境稳态中枢(渗透压,体温,血糖) (2)双重调节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化学本质为球蛋白)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3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4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种群密度的测量 方法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它 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5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汇总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归纳 ★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二文科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关于种群的课程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重点知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高三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高三生物知识点

  把零散的内容连接整理成知识点,方便以后复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1)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有哪些,考生怎么记下哪些知识点?不知道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这个浓度:低血糖症 。   高于这个浓度: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高中生物计算公式   1、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肽键总数+氨基总数 ≥ 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 ≥ 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   拓展阅读:高中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画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   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圈出)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   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   5.克服思维定式,防止“生路熟走”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考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等稍作改动后命制而成的,这类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实际上已经“改头换面”,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注意事项   1、灵活解题   死学活用生物知识,试题贴近生活,灵活多变,不想课本死板模式化。   2、科学作答不可忽视   ①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   ②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   ③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   ④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3、实行学科思维间的组合   学科内综合有时也要借助数、理、化知识,跨学科综合更是如此。要重视理、化、生三科在方法体系上的共同点,在知识体系上的契合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结合点。   4、关注社会热点   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沙尘暴、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与生物学密切相关,都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   5、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寻求答案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要使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防止思维僵化。   三、解题关键   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怎样才能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迅速切中题目要害呢?   1、抓住关键词句,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将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4.找出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理和判断做出答案

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XX。   3.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细胞的XX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学元素“砷”是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2.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将面团包在纱布里搓洗后,留在纱布里的物质是蛋白质,洗出的白浆为淀粉。   2、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失去的水是液泡中的水。   4、有丝XX,无丝XX,减数XX,均是真核细胞XX方式。细菌为原核生物,XX为二XX。   5、精原细胞既可以有丝XX,也可以减数XX。   6、线粒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7、蓝藻是原核生物。   8、根减生长点细胞没有大液泡。   9、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10、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XX后期。   11、同原染色体在有丝XX全过程中和减数第一次XX时存在。   12、愈伤组织特点:未分化,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13、皮肤生发层细胞代谢旺盛,在间期易癌变。   14、根分身区细胞含自由水量大于成熟区细胞。   15、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16、植物中,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倍。   17、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18、T2噬菌体为双链DNA病毒。   19、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均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20、人体NaCl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3.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3.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无核膜,并不是真正的细胞核)[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硝化细菌]   4.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水绵-绿藻/伞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蛔虫]   5.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胞壁核结构细胞器染色体种类较小(1-10微米)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无核膜、核仁核糖体无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真核细胞较大(10-100微米)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有核膜、核仁多种细胞器有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   6.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视野亮)→移动视野中央(偏左移左)→高倍物镜观察(视野暗):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7.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4.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5.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 导语】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生物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下面是 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1.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一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2.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二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3.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三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4.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四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5.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五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一些高二学生认为生物这一科目难学,其实是他们没学好生物知识点,只要弄懂了相关知识点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下面我整理的 高二生物 必修三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 方法 。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   二、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 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 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 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解惑]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3)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易错警示 动物激素化学本质的归纳   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1) 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促激素、生长激素   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7、激素调节的实例   (1) 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8、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主要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毛细血管等。   9、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10、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 微量和高效;② 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 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 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五、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 种植 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六、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 所用种群 与无机环境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密度   [解惑]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易错警示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   易错警示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1)“J”型曲线②数学公式:N=Nλ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tt0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2)“S”型曲线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J”型曲线 “S”型曲线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措施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 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是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是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XX,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9、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0、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11、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12、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4、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1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

上一篇:实验外包

下一篇:生物制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