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胫夜蛾

时间:2024-07-21 23:30:10编辑:阿星

夜蛾类幼虫的特点?

蛾:
1.头部 大多数种类头部为下口式,少数种类(如潜叶蛾等)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头壳。头部前面有l倒“Y”形的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首先裂开的地方。蜕裂线内侧两块狭形的骨片是额(有人则称傍额片),额下是三角形的唇基(有人称为额)。蜕裂线两侧为颅侧区,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个侧单眼,有些种类单眼数目减少或完全消失。口器变异咀嚼式,上唇前缘有1较深的缺刻,其形状和缺刻的深浅各异,是分科的特征之一。上颚发达具齿,下颚、下唇和舌合成一复合体,舌位居中央形成吐丝器,两侧为2节的下颚须。
2.胸部 分节明显,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称为前胸盾。前胸两侧后下方各有1气门。胸足通常发达,5节,末端具1弯形的爪,部分潜叶为害的种类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腹部 通常10节,末节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种类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状构造,称为臀栉,用以弹去排泄的粪粒。腹气门一般8对,位于第1~8腹节两侧。腹足通常5对,着生于第3~6腹节及第10腹节上,第10腹节上的又称为尾足或臀足。腹足有时减少或退化,如尺蛾仅2对腹足,分别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上;潜蛾则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类的第1或第1、2对足也有所退化。腹足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亚基节、基节和能伸缩的囊状的趾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钩。趾钩的存在是鳞翅目幼虫区别于其它多足型幼虫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趾钩的数目、长短和排列方式等,则是鳞翅目幼虫分类的鉴别特征之一。趾钩的排列有单行、双行与多行之分;根据趾钩的长短不同,可分为单序、双序或3序;根据趾钩排列的形状,又可分为环状(圆形或椭圆形的整环)、缺环(不满一整圈而有小缺口)、伪环(前后都有缺口,也叫二纵带)、中带(只在内侧有一列弧形而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趾钩)、二横带(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趾钩)等之分。
4.斑纹、线条和毛序 鳞翅目幼虫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显的花纹或纵条纹,多根据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线纹,可作为种类鉴别的辅助特征。幼虫身体各部分常具各种外被物,如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体表瘤状突起上着生刚毛,称为毛瘤;刚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区域,称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锥状则称毛突;毛长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称毛簇或毛撮;有些种类具刺,刺上分枝的称枝刺。刚毛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3类。原生刚毛在第1龄即出现,亚原生刚毛在第2龄出现,这两种刚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较固定,给予专门的名称,称为毛序。毛序是幼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次生刚毛数目较多而没有固定的位置,长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叶蜂: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

叶蜂
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止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夜蛾科的形态特征

体中至大形,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2个。胸部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片丛。前翅颜色一般灰暗,多具色斑,中室后缘有脉4支,中室上外角常有R脉形成的副室。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Sc十Rl与Rs在中室基部有一小段接触复又分开,造成一小形基室。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色较深。腹足通常5对(其中的1对臀足发达),但也有少数种类仅为4对或3对,即第3腹节或第3、4两个腹节的腹足退化。趾钩单序中带式,如呈缺环式,则缺口很大,为环的1/3以上。卵多数为圆球形或略扁,表面常有放射状的纵脊纹,散产或成堆产于寄主植物或土面上。

夜蛾科的防治方法

夜蛾科害虫在1~3龄时多群集叶背,且食量小、抗药性差,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机。因此,应选择在虫龄较小时及时进行防治,在晴天早上8点前或晚上6点后施药。 在夜蛾科害虫发生高峰期,在葱地里可采取人工采摘卵块和摘除受害葱管的办法减少害虫虫口基数,减轻为害。 防治药剂: 20%高明乳油(夜蛾型)800~1200倍液; 奥绿1号乳油800~1000倍液; 30%阿维·杀单可湿性粉剂1袋(15克)兑1喷雾器水; 20%好百年乳油1000倍液; 1.3%集琦农年丰乳油1袋(10毫升)兑1喷雾器水; 10%除尽乳油500~750倍液。 如果在防治时发现夜蛾科害虫进入高龄虫期,建议加一些速效性较好的菊酯类杀虫剂可提高防效。

大造桥虫的主要分类

全世界约有12000种,中国约有43种。幼虫为害果树,茶树、桑树、棉花和林木等。如茶尺蠖的幼虫食害叶片,严重时造成光秃现象。静止时,常用腹足和尾足抓住茶枝,使虫体向前斜伸,颇像一个枯枝,受惊时即吐丝下垂;又如枣尺蠖的幼虫,不仅食害枣树,酸枣的叶片,并食嫩芽、花蕾。雌成虫无翅,雄成虫全体灰褐色,前翅有褐色波纹2条。中国南北各地最常见的桑尺蠖,其幼虫常作为“拟态”的典型代表。 为害茶树芽叶的一类害虫。主要有茶尺蠖、油桐尺蠖、木橑尺蠖、云尺蠖等,均属鳞翅目尺蠖蛾科。 以苏、浙、皖一带夏、秋茶危害最重,幼虫无蚕食嫩叶,严重时整株被害光秃,片叶不留。除茶树外,还危害大豆、辣蓼、枫杨等。形态:成虫体长9-12mm,翅展20-30mm。灰白色翅面疏被茶褐或黑褐色鳞片。前翅内横线、外横线、外缘线和亚外缘线呈黑褐色波状纹,后翅也有两条波纹,前后翅外缘分别有7个和5个小黑点。秋季成虫体色较深,线纹明显,体形较大。卵椭圆形,长约0.8mm。刚蜕皮2龄幼虫体和4-6mm,黑褐色,腹部第一节背面有两个不明显的黑点,前二节背面有两个较明显的深褐斑纹。蛹长椭圆形,长10-14mm,赭褐色;触角与翅芽达腹部第四节后缘;第五腹节前缘两侧各有眼状斑一个,臀棘近三角形,其末端常有一分叉的短刺。生活习性:在江苏和安徽一年发生5-6代,在杭州6-7代,以6代为主。若10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可能部分发生7代。均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冬。翌年3月初开始羽化出土,一般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危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三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均危害夏茶。以后大体上每月发生一代,直至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从第三代开始世代重叠。成虫寿命一般3-7天,卵期5-32天,各代不一。非越冬蛹历期7-13天,越冬蛹可长达5个月左右。一般以丘陵茶园发生较多,高山茶园发生较少。茶尺蠖有许多天敌,以茶尺蠖绒茧蜂、斜纹猫蛛、病毒、拟青霉及鸟类等常有相当控制能力。防治:结合秋冬深耕施基肥,将树冠下表土中虫蛹,深埋施肥沟底;培土镇压;放鸡除虫。幼虫发生时,喷施50%辛硫磷1500-2000倍液,50%杀螟松,90%敌百虫或50%杀螟腈1000倍液,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000-8000倍液。 桐等树木。形态:成虫银灰色,体长20-25mm,翅展50-70mm,翅面多有黑色小点,前翅有黄褐色波纹3条,后翅两条。雌蛾腹部肥大,末端有一束黄色绒毛。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以后转黄绿或淡绿,4龄后体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淡绿、深绿或深褐色等。成长幼虫体长70mm左右,体表粗糙,气门紫红色。蛹圆锥形,体长19-27 mm,棕色褐色,头部有角状突起一对,腹末有刺一枚,突起两个。生活习性: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2-3代,华南一带一年发生3-4代,均以蛹在根际表土内越冬。湖南、江西等省于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5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6月中、下旬在老熟化蛹,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7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陆续孵化危害。广东1-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发生为害。成虫多在傍晚羽化,白天喜栖息于茶园附近大树及电杆等建筑物上,两翅平展不动,受惊即坠地假死或短距离迁飞。防治:冬季逐园挖除越冬虫蛹。各代成虫期中逐日清晨寻觅扑打成虫。利用成虫喜光趋白和成堆产卵于孔洞缝隙的习性,可用草把刷石灰水悬挂或竖立于茶园中,或将周围树干从 台湾、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产茶省均有发生。幼虫蚕食茶树叶片,为害严重时片叶不存,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形态:成虫体长18-26 mm,翅展45-72 mm,翅白色,散布灰色或棕褐色斑纹,外横线呈一串断续的棕褐色或灰色圆斑。前翅基部有一深褐色大圆斑。雌蛾体末有黄色绒毛。卵草绿色,椭圆形,长0.77 mm;幼虫成长时体长70-78 mm,体绿色、茶褐色、灰色不一,头部有倒“V”形黑纹,头顶及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突起,全表多灰色斑点。蛹长24-32 mm,棕褐或棕黑色,有刻点,臀棘分叉。生活习性:在浙江省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根际松土中越冬。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发。卵块多产于茶园附近的松、杉等林木树皮缝隙内。幼虫孵化后吐丝随风飘落茶园危害。防治:见油桐尺蠖。 茶、油桐等,是西南茶区常见的一种茶树害虫。形态:成虫为大型蛾子,体长18-32 mm,翅展约70 mm,体翅白色,腹部多黑色环纹,前翅基部有两黑点,内横线与外横线呈两条波纹,中央近前方有一近长方形灰黑色环纹,前缘中央有一黑斑,外横线外侧及内横线内侧均具黄色宽带。卵椭圆,长约1 mm,淡绿色,卵块覆有黄毛。幼虫老熟时体长45-65 mm,头部棕褐色,两侧向上呈角状突出,颜面中央有一近三角形黑斑。蛹长21-25 mm,胸背前方横列4枚小突,臀棘基部膨大,端部针状。生活习性:在贵州省湄潭县一年发生两代,以蛹在茶树根际土中越冬。两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9月上旬前后发生。成虫趋光,雄蛾善飞。卵多成块产于附近高大树干裂缝、墙缝内,或茶丛枯卷叶中。幼虫共6龄,孵化后吐丝随风扩散危害。

上一篇:叶生

下一篇:夜来香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