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安适

时间:2024-07-22 22:43:41编辑:阿星

有很多产品牌子上有“R”表示什么意思?

logo旁的r是allrightsreserved也就是注册商标~即该商标已经过注册~申请注册商标的好处:注册商标可以得到行政保护及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即商标注册取得商标权后~可以阻却他人以相同或近似之商标~使用于同一商品或类似商品申请注册~司法保护:即商标注册取得商标权后~可以禁止他人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标于同一商品或类似商品上~注册商标英文为REGISTREDMARK。其中“R”即是首字母。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iknow-pic.cdn.bcebos.com/4610b912c8fcc3ceb923bf459f45d688d53f20e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4610b912c8fcc3ceb923bf459f45d688d53f20e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610b912c8fcc3ceb923bf459f45d688d53f20e0"/>扩展资料R是REGISTER的缩写,用在商标上是指注册商标的意思。用圆圈R,是“注册商标”的标记,意思是该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进行注册申请并已经商标局审查通过,成为注册商标。R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r%E5%95%86%E6%A0%87/6968535?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R商标

品牌意味着什么?

现在有很多的消费者只品牌咨询他们了解的品牌,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偏年轻,而这些人他们或许对于一些品牌并没有自己的一个认识,他们也并不是很清楚一个产品,它的质量到底怎么样?他们只知道如果这一个品牌是不错的话,那他们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就会走向于自己的产品。
如果我们了解一些消费者的心态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想尽办法也要让自己的的品牌可以树立起来,因为很多人他们并不是清楚,质量如何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看品牌了其实这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就算是换作我们自己也可能会是这样子做。品牌策划价值能让企业还未进入市场之前对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阻止了企业不正确的操作投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品牌投入市场提供成功的基础保障。
品牌公关品牌公关强调了运用公关策略的目的性,即通过公关活动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品牌公关是以鼓励媒体刊登和报道企业信息,如企业动态、新产品发布与推广、新服务等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亲和力,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但是最让人觉得很欣赏的一点就是有一些公司他的产品确实是质量非常棒的,只是他们的品牌策划没有做好,所以他们的产品也就让很多消费者不是很了解,那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他们可能就会比较吃亏了。因为那些人如果他们产品质(Character)量也不错的话,那他们又懂得做宣传那很多的人,他们肯定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都会选择另一些公司的产品,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来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自己达到成功,也想让自己发展的很不错的话,那我们一定要做好品牌策划这样的一个事情,千万不要怕自己讲要浪费一点钱。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你不舍得注意这一点钱的话,那么你肯定是不可能达到成功的,这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否则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他们都老是觉得怎么样才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自己产品了。


楞严经与楞伽经最难理解吗

推荐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9楞严观止》《楞严经》,是一部专门记载,佛陀引人悟道,宣讲实修法门的经典对于只是”看看“,并不打算真付诸行动去修行的”学问家“而言,楞严经是很难理解的记载的很多内容,如果你不跟着佛所教的修行方法,去思维,去实践,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描述“修行体悟境界”的语言而如果理解错误,或没有明师指点,修行路子选的有偏差,也不能正确理解经文所以《楞严经》,对于玩文字的,是最难的《楞伽经》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实修的修行人的“世界观”更偏向理论一些如果是一个“聪明人”,很会归纳总结的话,或许能够从中推导出,佛所讲法的“逻辑关系”(现在很多的所谓“高人”,都是这样)但如果不修行,他所讲的,也只能糊弄外行,,一到对于修行人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会错漏百出贻笑大方任何【大乘经典】对于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来说,都是最难的(字都认识,却根本不懂)因为【大乘经典】,就是换着”一套套名字“讲同一个东西,逻辑一样、法门一样、体悟一样,只是”描述用语有点差别“,,真悟了,一通百通如果对大乘佛法感兴趣1,推荐阅读《楞严经》,学习其中的修行法门,深入实修2,推荐阅读《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这部佛经,文字更直白易懂,讲了很多修行上容易产生的错误见解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楞伽经》为什么难读?

齐老师2009年青岛灌顶传法开示的一段话:学人:经文的意思看不懂怎么办?
齐老师:经解很多,你都可以广泛参考。经解啊,古人的经解,比如不是只有一种,你可以多参考几种。
到最后有你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就知道了,原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懂不懂,原来每一个人都能取自己需要的那一方面。同样一句话,他在这取了他需要的方面,算他懂了,另外一个人人家从另一个方面理解的,人家也懂,跟他懂的就不一样,这才是佛说的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学人:就说那个意思吧,哈,要是把那个全部的佛经......
齐老师:它就没有"全部能懂",不存在你想的这个问题。
学人:不可能的。
齐老师:不是不可能,它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没有全能懂得的道理。实际上你就是发心全能懂,你懂的还只能是你那一部分,因为他那一部分你不通达他的心。所以释迦摩尼佛说了一句最伟大的话:我四十九年未说一字。他都没有说,你懂什么语,还有啥懂不懂的!
只要不开正眼,全都这味,也很正常。这就是说,就是地前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的第一大阿僧祇劫,正在那拧着劲建立、拧着劲诽谤呢--诽谤轮回、建立解脱,正干这事。在这你要是就跟他说"轮回即涅槃",他这里是说不通的,你就别跟他说这个了。所以像这样也正常,就这样吧,方便法。方便法有建立、有诽谤、有高有低、有成有不成,建立、诽谤着呢。


什么是七觉支?

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六科,意思是说,在修行这七个项目之后而能开悟,也就是说,这七个项目是开悟的条件。七觉支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法,介绍如下:七觉支──新译:七种悟道的修行项目七觉意──古译:七种有助于智慧开发的道品扩展资料:根据阿含部的《般泥洹经》卷上所示,以及巴、梵两种语文对照如下_般泥洹经巴利文梵文(一)志念觉(二)法解觉(三)精进觉(四)爱喜觉(五)一向觉(六)惟定觉(七)行护觉七觉支的意义新译七觉支的七个名词,依次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根据《阿含经》的排列,一开始就修念觉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开发智慧;但是在大乘经典里,也有将择法觉支放在第一觉支,第二才是念觉支。将择法觉支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先借佛之智慧、佛的正见,来做为行者选择法门的一个标准,知道了何谓善的正法、何谓不善的非正法,然后才开始修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觉知

七觉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七觉支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页云: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毘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 二解:辩中边论中卷十四页云:已说修五力;当说修觉支。云何安立?颂曰: 觉支略有五 谓所依自性 出离并利益 及三无染支 论曰: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为五支。一、觉所依支。谓念。二、觉自性支。谓择法。三、觉出离支。谓精进。四、觉利益支。谓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何故复说无染为三?颂曰: 由因缘所依 自性义差别 故轻安定舍 说为无染支 论曰:轻安即是无染因缘。麤重为因生诸杂染。轻安是彼近对治故。所依谓定。自性即舍故。此无染。义别有三。 三解:杂集论十卷七页云:七觉支所缘境者:谓四圣谛如实性。如实性者:即是胜义。清净所缘故。觉支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如是七法,是觉支自体。念者: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者:是自体支。是觉自相故。精进者,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势力,身调适故。安定舍者: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如其次第。由安故不染污。由此能除麤重过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于定,得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觉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觉支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随其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所以者何?若缘苦体为恼苦时;于苦境界,必求远离。故名依止远离。若缘爱相苦集为苦集时,于此境界,必求离欲故。名依止离欲。若缘苦灭为苦灭时,于此境界,必求作证故。名依止寂灭。弃舍者:谓趣苦灭行。由此势力,弃舍苦故。是故若缘此境时,于此境界,必求修习。故名回向弃舍。觉支修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道自体故。 四解: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九页云:七觉支者: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择法、即慧。喜、即喜根。舍、谓行舍。余四如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谓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支。余六、是支,非觉。此七广辩,如余处说。 五解:法蕴足论七卷十一页云:此觉支言,显七觉支。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脩令圆满。时彼苾刍复白佛言:云何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脩令圆满?佛告苾刍:若有于身,住循身观;安住正念,远离愚痴;尔时便起念觉支。得念觉支,脩令圆满。彼由此念,于法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尔时便起择法觉支。得择法觉支,脩令圆满。彼由择法,发勤精进;心不下劣。尔时便起精进觉支。得精进觉支,脩令圆满。彼由精进,发生胜喜,远离爱味;尔时便起喜觉支。得喜觉支,脩令圆满。彼由此喜,身心轻安,远离麤重;尔时便起轻安觉支。得轻安觉支,脩令圆满。彼由轻安,便受快乐。乐故心定。尔时便起定觉支。得定觉支,脩令圆满。彼由心定,能灭贪忧,住增上舍;尔时便起舍觉支。得舍觉支,脩令圆满。于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广说亦尔。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脩令圆满。如彼七卷十二页至八卷四页广释。


什么是善

善就是一种利他、利众生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的一种精神和行为。其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善是一种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宗教精神里面,善的成分很重,但宗教涵盖不了善,善是一种比宗教更大的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弘扬的精髓。但目前恰恰是,善文化被妖魔化了以后,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出现了问题。“善”正渐渐淡出了人类的价值评价体系。最糟糕的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的评价体系已出了问题,我们不是以“善”作为最好标准的参照系。

这种现象很普遍,人类的历史,就是善与恶的不断纠葛、不断斗争的历史。因为人心本身,就有善心与恶心、真心与妄心,所以善与恶,永远会较量不休,古今中外皆如此。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贪婪群体的人数,必然比追求自律、觉悟和真理的人要多的多。在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大多数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心灵,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并没有学会反省,而恰恰沉溺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拔。想想那些公厕吧,一池屎尿中,有一群群苍蝇生下的蛆它们在欢快地游泳,品尝它们眼中的美食。它们并不知道吗所在很脏,也不知道世界上还会有更好的地方,它们很满足、很幸福、很快乐地游戏其中,乐而忘忧。它们绝不会去想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它们的混就是目的。它们只有到进化到人类的时候,才可能发现那种肮脏,但那需要多么遥远而漫长的过程啊……

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恶占了上风是暂时的,人类在不断走向光明。但我们仍需要警醒“集体无意识”,对内心的恶保持一种警觉,不遗余力地大力弘扬善。哪怕这种弘扬,只能发出萤火虫这样的光明,但在萤火虫所在的地方,就会有点光明。如果有一个火把,那么,火把所在的地方,就有了光明。不断地点燃火把,不断地传递火把,一个一个传递出去,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火把不可能照亮整个世界,但可以让人们看到方向、看到光明、感受到温暖。别人就会走向这个光明,这就是希望!


什么是善

有益于人是善。出自于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训》:“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意思是:中峰禅师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
善,汉语常用字,读作shàn,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意思。出处:
1、《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
2、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三十七菩提分的介绍

【三十七菩提分】1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

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基本介绍: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义?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转义。依是依托、依止、或信赖义。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凡回转依赖行为,都称皈依,非但佛教之专用。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回说:“救护义是皈依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虽皈依三宝而不为救护。”皈依三宝为最先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佛教对能皈依者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皆可接受。对所皈依境,要选择真正皈依处,天神不足皈依,因有诸障碍,诸漏未尽,不堪为众生作大利益。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故应皈依。

摘抄古今对“仁”、“孝”的阐释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望采纳


上一篇:贝贝颂

下一篇:太阳能电池片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