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九成

时间:2024-07-25 10:20:24编辑:阿星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封了多少异姓王

大王某公,太祖外高祖,余皆不详。

高王某公,太祖外曾祖,余皆不详。

杨王陈公,逸其名。太祖母淳皇后之父(太祖外大父),洪武二年追赠杨王。

徐王马公,逸其名。太祖马皇后之父(太祖外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滁阳王郭子兴,以义女嫁太祖。洪武三年,以旧帅故追赠滁阳王。

康山王陈友仁,汉王友谅弟,号五王。少一目,有勇略。战于鄱阳湖之康郎山,烧死。太祖平武昌,赠康山王,命所司立庙。

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徐达,初封信国公,晋魏国公。谥“武宁”。

鄂国公(追封开平王)常遇春,谥“忠武”。

曹国公(追封陇西王)李贞,尚仁祖曹国公主。谥“恭献”。

曹国公(追封岐阳王)李文忠,贞子。谥“武靖”。

宋国公(追封宁陵王)冯胜,谥“武壮”。

卫国公(追封宁河王)邓愈,谥“武顺”。

信国公(追封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晋信国公。谥“襄武”。

颍国公(追封丽江王)傅友德,谥“武靖”。

西平侯(追封黔宁王)沐英,谥“昭靖”。

黔国公(追封定远王)沐晟,谥“忠敬”。

淇国公(追封舒城王)丘福,永乐七年北征本雅失里,殒于军。

靖难功臣张玉,初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英国公(追封定兴王)张辅,玉子。初封信安伯,晋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英国公(追封宁阳王)张懋,辅子。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薨。

保国公(追封宣平王)朱永:抚宁伯(追封抚宁侯)朱谦子。初袭抚宁伯,晋抚宁侯,再晋保国公,弘治九年薨,追赠宣平王,谥“武庄”。


成国公(追封东平王)朱能,谥“武烈”。

成国公(追封平阴王)朱勇,能子。谥“武愍”。

成国公(追封定襄王)朱希忠,勇玄孙。谥“恭靖”。

成国公(追封舒城王)朱纯臣,希忠玄孙。追赠殉难勋臣,舒城王。

靖国公(追封淝水王)黄得功,行伍出身,积功至副总兵,为京营名将。后以禁军随总督熊文灿进攻变民,立下战功,受封太子太师,署总兵衔。攻献忠晋靖南伯,又晋靖南侯,再晋靖国公。护卫由崧,殒于芜湖。谥“忠烈”。鲁监国以海追赠和阳王,谥“忠武”。

豫国公金声桓,清兵占辽东,全家被俘,只身入关,投左良玉。由都督同知升总兵官。南明福王监国,良玉沿江东下,声讨马士英。良玉死,随其子梦庚降清,任江西总兵,驻守南昌。顺治五年率部反正,投桂王。清军攻南昌,城破,自尽于城内东湖。先追赠榆林王,再赠鄂王,谥“壮武”。

临桂伯瞿式耜,唐王殉国后,拥立桂王由榔,桂王以式耜为内阁大学士兼吏部右侍郎摄尚书事;驻守桂林,三次击退清军进攻。顺治四年,城破被捕,囚于桂林风洞山。永历四年,与张同敞就义于仙鹤岭。先追赠粤国公,再赠始安王,谥“文忠”。

定兴侯(追封中湘王)何腾蛟,唐王聿键立,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军务,仍督师。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唐王殉国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于肇庆拥立桂王由榔即位,改元永历,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晋定兴侯。后,定南王孔有德率攻湘潭,城陷,被执不屈,自缢殉国。永历帝嘉其勇,追赠为中湘王,谥“文烈”。

惠国公(追赠宁夏王)李成栋,本明末义军将领,后随高杰降明,累官至总兵,守徐州。顺治二年,率部降清,从清军攻江南、福建、广东。以清廷仅授以提督,且受总督佟养甲节制,大为失望。适逢金声桓在南昌反清,乃起兵响应,迎桂王于肇庆,出兵攻丰、南安、赣州。次年清军进围信丰,战败溺死。南明朝廷追赠宁夏王,谥“忠烈”。

黔阳王皮熊,行伍出身,历授援剿副总兵。后以功封定番伯,镇贵州,晋匡国公,再晋黔阳王。孙可望攻黔,熊为所败,遂隐居新添山。复之水西,依女夫张默。默为宣慰司安坤师也。顺治十四年,王师入黔,坤迎降。熊祝发於水西之可渡河。康熙元年,既永历帝被执,有常金印者,与坤谋反。熊亦使蜀人陈进才给放札付,招集部曲。事泄,熊走避乌撒。吴三桂执至云南,时年八十余,背立不顾命。诸降将往省之,熊称引古今忠义,追叙国家败亡之故,词意慷慨,积十三日不食,殒。

延平王郑成功,弘光时为监生,唐王聿键赐国姓,封忠孝伯。唐王殉国,奉永历正朔,封威远侯、晋漳国公,再晋延平王。又晋潮王,辞不就。谥“武”。生平不赘。

延平王郑袭,即郑世袭,成功殒,继为监国延平王,代理招讨大将军。后为郑经所败,袭走泉州降,授左都督。

延平王郑经,成功子。谥“文”。

延平王郑克臧,经长子。经薨即位,后死于内部权利之争。

延平王郑克塽,经次子。后靖海侯施琅复台。克塽降清,圣祖封其为汉军公(海澄公),隶汉军正黄旗。

秦王孙可望, 本张献忠义子,大西东平将军。顺治六年,与南明永历联合,先封景国公,后晋平辽王,晋翼王,再晋秦王。顺治十四年,以归清故,封义王,隶汉军正白旗。十七年薨,谥“恪顺”。康熙十一年,追降慕义公。

晋王李定国, 本张献忠义子,大西安西将军。顺治六年,与南明永历联合,先封康国公,后晋西宁王,再晋晋王。永历十二年,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攻破昆明。昭宗由榔奔缅甸,被执送回国,遇害。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定国忧愤病作,殒于军。

蜀王刘文秀,本张献忠义子,大西抚南将军。顺治六年,与南明永历联合,先封济国公,后晋南康王,再晋蜀王。后薨于昆明。遗表请永历西出巴蜀,联系十三家军坚持抗清。

延安王艾能奇,本张献忠义子,大西定北将军。顺治六年,与南明永历联合,先封信国公,后晋延安王。后征讨东川土司禄万钟,殒于军。

巩昌王白文选,本张献忠部将,为大西五军都督之一(五军都督王尚礼、白文选、冯双礼、马元利、张化龙)。顺治六年,与南明永历联合,先封巩国公。孙可望降清,南攻昆明,令白文选为先锋,文选未受,与李定国共同平定了孙可望的叛乱,文选以功晋巩昌王。次年,率军驻守七星关御清,后战败入滇,与定国转战滇西。后败于腾越茶山,降清,受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

庆阳王冯双礼,本张献忠部将,为大西五军都督之一(五军都督王尚礼、白文选、冯双礼、马元利、张化龙)。顺治六年,与南明永历联合共同抗清,先封兴国公,后晋兴安王。孙可望降清,与白文选、马维兴脱离孙部,归附李定国。以功再晋庆阳王。清兵入滇,定国西撤,受命守昆明,城陷被俘,免死,解京安置。

汉阳王马进忠,本明末义军将领,后为左良玉败,归明。初封鄂国公,晋嘉定王,再晋汉阳王。后殒于军。

附一:实授未受的亲王和郡王

延平王郑成功,晋潮王,辞不就。

平西伯吴三桂,南明晋其为蓟国公,汉中王,济王,皆不受。

定国公郑鸿逵,郑成功的叔父。 唐王聿键继位,封定虏侯,晋定国公,又晋真定王,辞不就。

洪承畴,南明晋其为兴化王,不受。

附二:中山国(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国(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黔宁国(黔宁昭靖王沐英),东平国(东平武烈王朱能),河间国(河间忠武王张玉),晋王李定国等皆追尊三世为王。

附三:颍川公(追封丽江王)傅友德,谥“武靖”。后坐事赐死,以公主故,录其孙彦名为金吾卫千户。弘治中,晋王为友德五世孙瑛援六王例,求袭封。下礼官议,不许。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明太祖朱元璋各封了哪些藩王?

左为藩王封号姓名,右为封地所在。秦王朱樉——陕西西安府。宁王朱权——大宁卫,燕王靖难后改江西南昌。燕王朱棣——北平,后来上位当了皇帝。晋王朱棡—— 山西太原府。周王朱橚—— 初封为吴王,藩地浙江钱塘府,后改为周王,改封于河南开封府。楚王朱桢—— 湖广武昌府。齐王朱榑——青州。潭王朱梓——建藩国于湖南长沙。鲁王朱檀——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蜀王朱椿——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湘王朱柏——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代王朱桂——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肃王朱楧——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辽王朱植——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庆王朱栴——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岷王朱楩——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谷王朱橞——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韩王朱松——建藩国于开源,后改藩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沈王朱模——开源潞州府。安王朱楹——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唐王朱桱——河南南阳府。郢王朱栋——湖广安陆府。伊王朱彝——河南洛阳府。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当藩王,并赋予很大的权力,可以节制当地文武官员,还握有兵权。他为什么要这样分封呢?因为他不信任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几乎把他们杀了个净绝!因此他手下乏人可用,就叫儿子们镇抚各地。一旦有急难之事,各藩王可以起兵保卫朝廷。当时有人提醒他:西汉分封造成了吴楚七国之乱。朱元璋却无动于衷。他并非不料到儿子们会不服气长孙继位,但他认为儿子们不敢造反,因为整个大明帝国在长孙的手里,藩王手里能有多少兵马?就算较强的宁王朱权,也不过拥兵八万。一旦造反,也不见得各藩王会拧成一股绳来对付朝廷,因此长孙继位不会有问题。可是他不没有想到:朱允文削藩过于急切,一连削了好几个,还逼死了一个,这样一来,燕王反了,其他各藩王也明里暗里支持燕王,建文帝就完了!燕王继位后,也实行削藩政策,把各藩王的兵权都收上了,但没有取消他们的经济特权,各藩王仍由国家财政优厚供养,随着皇族人数增多(明末已达好几十万),供养却如旧支给,终于拖垮了大明的财政!

爱情表白诗句

藏中:
鼓角自严寒海月,
圣代止戈资庙略。
一欢适我两家愿,
锦堂昼永绣帘垂。
愁君路远销年月,
骨寒只爱布与缯。
再三劝你早修行。

藏头:
严陵高揖汉天子,
戈戟林间入镐京。
我心独爱伊川水,
永日垂帷绝四邻。
远追甫白感至諴,
爱妾坠楼何足言。
你牵桥头探侬意。

藏尾:
依稀和气解冬严,
无因暂泊鲁阳戈。
世间此恨偏敦我,
白砂碧玉味方永。
舜格有苗旬太远,
求之不得心常爱。
这里元无我与你。

递进:
严陵钓处江初满,
干戈况复尘随眼。
大都我瘦胜君肥,
那堪夜永思氛氲。
衣衫难作远裁缝,
但看青山不爱名。
这里元无我与你。

递退:
谁见森森晓态严,
四营渐废旧戈鋋。
待汝书封我自开,
愁人夜永不得眠。
因声远报浮丘子,
为爱诗名吟至死。
你落平沙翔林意。


爱情表白诗。

建议写个幽默版的,谁愿意和一个木头诗人在一起啊



能否赠我一个机会,让我
给你一半的糖果
你吃了应该不会忘记我
幸运之神她会不会路过,听我叙述我的小寂寞
福气我每晚默念,希望你能听见
的确,我有点傻,但
我愿意一直这么傻傻的对你

我是真的很认真的,我想亲口叫你”硕硕”
却担心你愿不愿意
为了你,我可以再MAN一点
肩膀会为你长出无形的翅膀,守护你一生
饿了把你味饱,对你温柔对你好...


我对你没有懦弱,
表达需要勇气,我更有勇气和你分享我一生中一半的甜糖果
相信我,给我个机会好吗......


呆呆望着你的:XX






(PS:再画一幅可怜稀稀的Q版表情,哈哈.我就不信她不答应.)

摁~~我一个字一个字码的,楼主就采纳了吧...当作纪念我逝去的脑细胞....- -...


同样都是儿子,为何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朱标被称为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子。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朱元璋在洪武十年特别下令:所有政务都要事先报告给太子,然后再报告给自己。而且朱元璋还鼓励朱标参与处理政务。每天,朱标和大臣们开会讨论国事,各衙门的事务也都交给朱标审查处理可以说,其他皇帝是怕太子手中的权力太大,而朱元璋是怕朱标手中的权力太小,无法行使。朱标(1355--1392),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母亲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应该说,朱标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虽然他的父亲朱元璋在他出生时还处于创业(抢占地盘)的阶段,但毕竟算是太子,加上长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将来继承父亲基业的最佳人选。对于自己的继承人,朱元璋非常重视,对朱标寄予厚望,倾力培养。早在他被称为武王时,朱标就被确立为太子的儿子。明朝建立后,他立即将朱标立为太子,并配备了一线豪华名师进行重点培养。文友宋濂、李善长等,武友徐达、常遇春等,我都有时间,并亲自授课。在洪武中后期,甚至很大一部分政务都直接交给朱标决策。以上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和厚望。显然,这些表现并不是宠爱,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好的继承人的努力。朱元璋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开国皇帝不同,他的起点是最低的。家里的亲戚基本上都去世了,他自己也沦为乞丐。最后,汤和写给他的信被别人发现,被迫加入了起义军。所以,朱元璋的起点最低,刘邦怎么说也是个亭长。朱元璋是以碗为起点的。这样起家的朱元璋,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自信,二是重视家庭亲情朱元璋之所以非常自信,是因为他的起点很低,从一无所有到坐拥天下,他是前所未有的,他有自信的资本。不管是他的对手还是他的将领,他都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后期杀英雄的主要原因是怕他的后代不能控制)。) 还有没有像洪武四大案那样敢于同时对付这么多大臣的皇帝?我恐怕不敢,但朱元璋敢。

朱标当太子时,多次与朱元璋产生争执,为何朱元璋没想过废了他?

在古代,一旦某位皇子被立为太子,就成为未来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如果不出现意外,只要皇帝驾崩,皇位非太子莫属,谁也不敢、也没权利反对。但是,即使当上太子,也不能高枕无忧,假如皇帝不开心,或者觉得太子能力有限,又或者太子的势力威胁到皇帝,分分钟就能将太子废掉,然后改立他人,因为皇帝手中握着生杀大权,除非太子有绝对实力跟皇帝抗衡。 历史上废掉太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西汉初年,刘盈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天性仁慈没有过失,却被汉高祖刘邦认为软弱无能,刘邦想废掉刘盈,让戚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如意做太子,并针对此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幸亏吕后精明,在张良的指点下请来商山四皓支持刘盈,才打消刘邦的心思。 汉景帝时期,本来已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后来却改立刘彻,即之后的汉武帝。隋唐时期太子被废的事情也经常出现,隋文帝杨坚,废掉太子杨勇,杨广才得以坐上太子的位置;唐太宗李世民,原本非常看好长子李承乾,对他寄予厚望,并立之为太子,可惜李承乾太过心急,竟然起兵谋反,纯属自寻死路,结果兵败直接被废为庶人。 清朝康熙年间,胤礽一岁就被立为太子,是最受宠的皇子,没有之一。不管是文武大臣,还是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皇子,都认为胤礽肯定是未来的皇帝。然而,康熙最后还是把胤礽废了,其中缘由很复杂,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从众多太子被废的事件中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凡事三思而后行,尽力做到让皇帝满意,无论皇帝对与错,千万不能跟他唱反调,否则很有可能被猜忌,导致位子不保,但凡事都有例外。明朝初年,朱标当太子时,多次与父亲朱元璋产生争执,甚至敢顶撞朱元璋,为何朱元璋从没想过把他废掉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事出有因,朱标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理解儿子的做法 《明史》记载:“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意思是说,每当兄弟犯错,朱标都会替他们求情,劝父亲朱元璋不要生气,毕竟是一家人,哪怕藩王被举报谋反,这可是死罪,朱标也会不顾一切帮弟弟。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其实朱元璋也不忍心惩罚犯错的儿子,而朱标站出来替他们求情,说明他宅心仁厚,懂得袒护兄弟。皇帝最担心死后儿子们为了权势互相残杀,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而太子朱标的做法,不仅让他甚是理解,同时也让朱元璋感到无比欣慰。 另外,在朱元璋打算杀大臣宋濂时,朱标极力反对,力保宋濂不死。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依旧没有怪朱标,最终放过宋濂,因为宋濂本身没有问题,况且他是朱标的老师,于情于理,朱标都应该出手相助,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却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 二、朱标德才兼备,每次都占理,朱元璋虽然当时很生气,却从未真正责怪过儿子 有一年,孙贵妃病逝,她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之一,朱元璋就让朱标服齐衰杖期,这并不符合传统的礼制,朱标果断拒绝,丝毫不给父亲面子。朱元璋气得不行,甚至提剑追着儿子打,不过后来他想通了,这件事朱标没有错,是自己太执拗。 另外,在诛杀功臣的事情上,谁都不敢劝说朱元璋,但太子朱标却直言不讳:“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告诉太子: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帮你铲除威胁,你竟然还反对我。朱标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怒怼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暗指朱元璋不是尧舜那样的明君。 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恨不得把儿子暴打一顿。纵然如此,朱元璋很快就消气了,如果换成别的皇帝,十有八九会废掉太子朱标。朱标拥有明君的气质,可惜英年早逝,要不然肯定是一位不错的皇帝,成就未必比明成祖朱棣逊色。


上一篇:朱炜炜

下一篇:侏罗纪公园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