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大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迟到大王》告诉我们要学会彼此信任,更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于从孩子口中说出的不能理解的事物,甚至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不要急着用主观判断下定论。作者在这本书里安排了一个缺乏想象力而又专横武断的人物——老师。当麦肯席逃脱鳄鱼、狮子的袭击赶到学校时,不管他再怎么申辩,老师总是不相信他所说的迟到的理由。最后的结局充满了反讽的意味——当走进教室的时候,一只秃头的大猩猩抱着老师开心地悬挂在房梁上,老师向麦肯席求救,麦肯席视而不见,冷冷甩下一句“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这个故事,对总是得不到大人信任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发泄,而对大人来说,则是一面镜子。信任,是穿越天际的彩虹,在家庭教育里,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尊重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教育启示:1、不随意贬低和质疑孩子。家长要学会怎么帮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训斥孩子。2、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养他独立自主的性格。3、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加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可以知道孩子是真的遇到了难题还是在说谎,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之绘本推荐《迟到大王》
「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在1991年由上谊译为《迟到大王》,故事中那个上学老爱迟到、总是遇到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的小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他所经历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冒险历程,引起了无数小朋友的共鸣。到底故事中的约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爱说谎、吹牛、还是有丰富的想像力呢?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想像空间,倒是那个最后被黑猩猩捉到天花板上的老师,真是大快人心。
推荐理由: 《迟到大王》其实是一本教育启示录,绘本中将封闭的“书本知识”与儿童鲜活、开放的感性生活之间的冲突;学校强制的教育和儿童渴望自由的心性之间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值得幼儿去阅读,更值得大人们对教育的深思。
封面中老师庞大的身躯,几乎遮住课桌的那双夸张的大手与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矮小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不是说明传统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压迫呢?
前后环衬被设计成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检讨书中的文字。不难发现,从第九遍起,“把手套弄丢”却变成了“把手套弄去”。这是对惩罚教育方式的一种嘲讽,当然也说明了这种罚抄写教育方法其实是无效的。
书中的故事更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孩子们的世界是充满了可能性,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室外的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世界里有色彩斑斓的天空,有广阔丰饶的大地,但是,教室里,却没有任何背景,只有空荡荡的墙壁和孤零零的课桌。这样的对比也是充满深意,值得深思的。
当然,最令人赞不绝口大快人心的是绝妙幽默的结尾:老师被毛绒绒的大猩猩捉到了天花板上。当老师用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救自己下去时,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却用老师的口吻反讽道:“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绒绒的大猩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还是每天走路去上学。
绘本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要我们自己去考虑的,作为家长,我个人认为首先得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减少将大人固化的思维强加给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多去想象,不要限制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迟到大王》解读
为了要上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翻了十多遍。既要有语文的训练又想加入一些新的思维训练手段。为此细细琢磨了两周。课且不讲,单提我理解的这一本书吧。
《迟到大王》中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在书中共四次出门去上学,前三次他都迟到了,第一次鳄鱼从下水道里咬住了他的书包害他迟到;第二次丛林中一只狮子咬破他的裤子,他爬上树迟到;第三次他路过小桥,巨浪把他打湿险些冲走害他迟到。老师不相信他,一次次加大惩罚力度。第四次,麦肯席匆匆上学,路上没有任何有趣的事情发生,到了学校,老师却被猩猩抓到了屋顶上……
都说绘本是用图和文字共同讲述故事。那就不能不考虑这本绘本的色彩。
我以为这本书的色彩应该是麦肯席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初去学校时,对校园生活的不了解和忐忑,心情沉重,所以色调暗沉,及至在路边发现了下水道,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瞬间让画面充满了活力。画面一转进入班级,画面背景立刻就变得苍白,是否暗示了到校的压抑和学校的无趣和缺乏想象?
一次次迟到一次次被罚,麦肯席的上学之路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到好奇,色调灰暗的让人觉得沉闷。
好在作者心疼麦肯席,结局幽默了一把,把老师送上了屋顶。让无趣中有了一点小乐子。为最后一张麦肯席上学之路留一点小小的希望之色。
网上很多谈到了《迟》主题应为教师对学生信任的问题。我觉得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问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这个年龄孩子所具有的特性,一方面不抹杀孩子的好奇心一方面引导孩子努力遵守规则。两者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