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嘉

时间:2024-07-29 18:22:16编辑:阿星

陆士嘉的人物评价

陆士嘉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她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华的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教师,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带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是她的天职。在教学工作上,她一贯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早年在女子师范学校从事物理教学时,她就深受同学们欢迎。一位原志成中学的教师回忆说:“陆秀珍(陆士嘉原名)在志成中学教物理,教学效果很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员之一。”1958年由北航毕业的、曾在航天战线工作的一位学生说:“陆老师在教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教好学生日夜操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思想状况非常关心,至今大家都在怀念她。她对我们全班每个人的名字都记得很清楚……我们毕业已20多年了,有机会还总想和她谈心,接受她的教诲。她是中国航空教育界的一代楷模。”待自己的子女,她则一贯要求他们不要乱花钱,要艰苦朴素。孩子结婚,她明确表示要新事新办,不置嫁妆,甚至告诉孩子不能长期住在家里,不能依靠父母,家里条件好,是组织对父母的照顾,子女不应享受。“文化大革命”之后,她为了搞好对外科技交流,先后推荐出国学习、工作或访问学者几十人之多,而她的子女却没有一个“沾光”的。“陆士嘉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她在航空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她逝世后人们对她的高度评价。陆士嘉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关心并支持对一些新兴流体力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在60年代初,她积极从事粘性流体力学和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写出了《电磁流体力学》讲义,并亲自开出了粘性空气动力学课程。60年代中,她组织青年教师开始了对高超声速的气动力学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后期,她关心和支持生物流体力学的发展,和其他教师一起进行湍流结构的研究。80年代初,她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发起并主持新兴分支分离流和旋涡运动研究,并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她所从事研究的问题,常常是本学科前沿有待开拓的问题。她认为越是空白的东西越应该去研究,不然我们总要落后于国外。有不少人曾劝她不要搞这种短期不易见成效的问题,她却说:“我深知这类问题在短时期内是见不到成果的,甚至也可能下一代人也难见到。科学研究往往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探索,不然是徒有其名。我总希望我们国家有所突破,并不是说我搞什么研究一定要突破,我愿意成为探索的一名小卒,一个铺路石子,为后面的人做点探路工作。”陆士嘉一生学习勤奋,重教育人,亦从事政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不顾疾病,仍努力工作,参加各类活动。应邀赴德国访问,被聘为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委员。陆士嘉教授早在学生时代就追求进步,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支持革命活动。积极从事团结知识分子、妇女和国际交往的 工作。她曾多次出国访问,努力宣传新中国的成就,为发展我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张维夫妇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这个家里始终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只是在客厅显著位置上一个精美的银色镜框里,镶嵌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虽然自己过得相当简朴,但是他们经常接济亲戚和身边的师生、工人,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她以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分析能力,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流体力学专业人才。作为科学家、教育家,她热情谦逊,兢兢业业,刚直不阿,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名望。

陆士嘉的个人生活

1941年在德国留学期间与张维(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结婚。1953年,他们有了第三个孩子———小女儿张克建。为了北航建设的大局,已经42岁的陆士嘉只休息了 28天便上班了,先请了保姆带孩子,后送到托儿所。不幸的是,小克建患上了重感冒,被送到医院后又因过量用药而夭折,活了不到5个月的小女儿只留下了一张与父母的合影。她有较重的家庭负担,除了赡养母亲和抚养子女外,先后还供养四个亲属子女上学,直至大学毕业。这些她很少对别人讲起,她认为:“自己能多供养一个人,就会给国家减少一份压力。”当从报纸上看到兰考人民生活困难,她立即寄钱去;看到有的地方闹水灾或发生地震,她又以人大代表名义(不署自己的名字)寄去人民币;她关心教研室内经济困难的同志,多次解囊相助。当一位教师家中遭遇不幸时,她便以教研室同事的名义寄去慰问款,她还常年补助一个子女多、经济困难的老工人。1960年后,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党中央号召17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减薪,虽然她不在规定范围之内,但她也要求减薪。她说:“我虽然不是党政领导干部,但我是党员,而且工资高,应该减。”当组织不同意时,她坚持每月交20元党费,后又交80元,有2年时间她每月交100元。

陆士嘉的主要贡献

1952年中央决定创建一所新型的航空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陆士嘉担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陆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她明确提出此专业是为航天航空建设服务的工程性质的专业,其教学计划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在教学上应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同时,还强调教学科研要结合生产实践。当时提出这些构想,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扎实雄厚的业务水平。30多年来,这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研室成立之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先后开设了理论空气动力学、实验空气动力学、附面层理论、水力学等多门课程,使教研室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她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在第一线担任教学工作,为学生讲授理论空气动力学等课程。陆士嘉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关心并支持对一些新兴流体力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在60年代初,她积极从事粘性流体力学和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写出了《电磁流体力学》讲义,并亲自开出了粘性空气动力学课程。1962年,她作为数学力学系副主任,积极主张和筹建成立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并首任该研究室主任。同年,她作为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参与了我国第二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她学识理论精深,尤以粘性流体力学见长。她还关心、支持新兴流体力学分支理论研究,为发展磁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分离流和旋涡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初,她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发起并主持新兴分支分离流和旋涡运动研究,并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她所从事研究的问题,常常是本学科前沿有待开拓的问题。陆士嘉一直关注国际流体力学的发展,重视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她先后推荐过几十名流体力学工作者出国学习、进修、交流和合作。她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国外良好的学习条件多出成果,为国争光,同时专心学习,开阔眼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后,在陆士嘉的努力和支持下,北航开始与德国宇航学院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合作。 陆士嘉十分重视实验设备的建设。1958年,她和其他同志一道建成一整套低速风洞,同时又积极参与和组织全教研室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超声速风洞和大型机械式六分力天平。当时,这些重要实验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是领先的。七、八十年代,她又积极关心生物流体力学分支的发展,考虑到水洞实验对研究湍流和减阻的重要作用,她支持和帮助北航中年教师建成了该校第一个水槽。 陆士嘉一贯重视中、小学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她不断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基础教育。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她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到中、小学校去了解教育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呈送到人大常委会或教育部。由于她曾经在中学任过教,深深体会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她还积极倡导和组织民盟成员开展培训幼儿师资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上,她为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中国科学家而呕心沥血。70年代后期,她重新翻译德国著名教授普朗特的《流体力学概论》(第7版德文本)一书,为中国航空事业作出卓著成就。

陆士嘉的人物轶事

1981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委员大会,在这次会上将补选学部委员。由于陆士嘉德高望重,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在第一轮讨论时被列入候选人名单。她得知后立即向学校表示自己不宜作学部委员的候选人,认为自己回国多年来研究工作做得不多,且年老体弱,应该将机会让给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经当时领导及同志们多次动员才勉强填写了履历表。第二次讨论她又被列入了候选人,她再三考虑,决意不当学部委员候选人。她认为:“年纪大的同志应该主动设法为中青年同志创造条件,应该让他们在前面发挥作用,我们这些人不当委员也会提意见、出主意,绝不能由于我们而挡住了他们,这样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不利。”她力排众议,亲自写信给中国科学院,恳求从候选人名单中删去她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在回信中深深赞誉她的高尚情操,认为信写得很感人,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位老科学家谦虚、礼让的精神和好作风。

上一篇:announcer

下一篇:nepart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