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

时间:2024-07-30 09:54:51编辑:阿星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导语: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融合;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一、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近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绥棱农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从而保证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成为新课题。   二、锐意探索,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   在基层农场,社会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由经济利益关系引起的矛盾易多发;二是某些矛盾聚集性较强,一旦激化,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直接威胁农场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   三、合法、平等、正义,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作为社会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直接关乎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交往是否融洽。实践证明,社会管理有助于理顺、平衡社会关系,有助于化解、消除矛盾冲突。但是违法的管理则必然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百出、公民权益受损。   四、力求主动,坚持预防和处理相结合   通过加强基础工作、群众工作,及时发现矛盾冲突点和苗头性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坚持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防止盲从情况发生,真正做到社会矛盾发现得了、处置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针对辖区案件特点,认真研判辖区治安状况,深入分析发案规律。   五、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成立相关组织,明确责任;二要统筹协调,开展源头治理;三要科学管理、提高效能。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治理或管理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导”的思路。历史经验证明,“堵”的思路往往积蓄矛盾,不是好的办法;“导”的思路,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办法,自以为创新,往往要失败,这样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扰民”。   三是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确实容易产生矛盾,出现不和谐因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不排斥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事务向好的方面发展。   五是提高科学化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互联网、博客是新事物,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适应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   六是互动、沟通的原则。要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随时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只有及时与群众互动、沟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动、沟通,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反映上来。所以,及时的互动、沟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积蓄、积累和激化。   七是实践的原则。社会管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一线以及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总结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从中发现典型。同时,社会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1.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个问题任其积累蔓延必将引发更大的矛盾,势必成为“发展的陷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阶层群体冲突逐年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社会价值观混乱,社会失范风险加大。这些问题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好,不但经济社会发展要严重受阻,而且过去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受到侵蚀。   2.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   2.1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2.2是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我们必须在发挥好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在更大范围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2.3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2.4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 社会矛盾的大多数都属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使用利益分析法解决问题,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既左盼右顾,又瞻前顾后,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   2.5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我们工作的最终取向,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要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依法回应社会诉求,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系    3.1是必须立足国情。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能够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足以证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国情,与他们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决不能东施效颦、胡乱模仿。    3.2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的管理模式政府都始终发挥着社会治理舵手的职能。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党最大的优良传统就是群众工作,我们党拥有380万个党组织、7800多万党员,党组织覆盖全社会、延伸到最基层。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我们各级党组织发挥好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事实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把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渗透到一切社会管理活动中去,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就一定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3是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3.4是必须强化社会协同。 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与党委和政府互联、互补、互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把社会组织纳入到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组织体系,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推进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努力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使社区管理服务达到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    3.5是必须扩大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集中公众社会管理的智慧和力量,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防止和化解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协调性,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要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带春玲两个字的诗词

带月如钩满天星,春风垂柳飘池央,林中独抹俏影嬉。醉悠忽忆儿时乐,梅花已是那年冬。翻译:今天晚上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星星满天闪:春风吹起杨柳,我低头一瞅,看见杨柳在池中飘荡;突然望见,在林中有一抹娇小的影子在嬉闹,我猜:应该是独自偷跑出来,跟我也一样来欣赏这美丽的夜景吧:我沉浸在自己儿时的回忆了;那年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在梅花立冬的时候,独自一人偷跑出来游玩,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了,而那些却成为了回忆。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导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党和政府新的政策导向,是人民群众的新福音,是各级干部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更是中国发展的新契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和谐是第一追求。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一)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摆上位置,纳入综治目标考核,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等各个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将特殊人群管控和服务工作纳入治安防控工作体系,健全完善信息研判机制,认真落实管控制度,实行分层次、等级化管理,对重点群体中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掌控实时情况。   依托公安、信访、司法、教育、共青团等方面的资源,分别建立起邪教人员、有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肇祸肇事精神病人、吸毒人员、重点信访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留守子女、无业闲散青少年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库。要求基层干部结合日常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特殊人群开展经常性、全面性走访,及时掌握动向,由相关单位及时对人员变动情况进行更新,确保数据准确、及时、有效,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心中有数”,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方便。   (三)推行人性化服务,确保服务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解决特殊人群在就业、就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推行人性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确保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并同时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法制、道德、形势、政策教育,针对具体情况,分别实施关爱行动。进一步加强乡镇服务平台和司法援助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联动机制,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咨询和服务,做到服务与维权并重。   (四)创新多载体服务,帮扶特殊人群。   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新建立健全多载体的帮扶机制,加强乡镇“两所一庭”建设,建立精神病医院、特殊教育学院、美沙酮门诊、计生服务站等各类帮扶实体、帮教基地,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并切实发挥好兴文县创新开展的“信访维稳基金”,为一些执行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等“于法无据、于情可谅”等积案进行化解,使其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温暖,增强报答社会、服务社会和依法履行权利义务的观念,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人民法院应对社会转型的需要。   现阶段,社会主体思想的多元化,使得矛盾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司法理念及执法方式,无法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无法适应社会深层次改革的需要。因此,人民法院应该迎时代潮流而上,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认并保障社会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人民法院职责所在。   司法源自于纠纷,司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解决争端、化解纠纷,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本质上就是依法对案件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管理,人民法官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也是社会的'管理者。案件的公正裁判有助于引导社会管理良性目标的实现,做好每项审判工作都对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人民法院要用社会管理者的思维和要求,去认真对待和处理每一个案件,既要保证公正高效裁判,也要着眼于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需要。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而人民性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部门,人民法院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一)实现基层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主到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的公共需求正处于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层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社会保障不完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事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基层中的农村社会事业十分落后。这种现象跟经济的发展水平非常不相称。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基层政府缺乏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基层政府把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在社会管理领域政府的精力和财力长期缺位。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用以解决每一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公共问题,包括公共政策、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保证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要求基层政府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如果基层政府还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经济建设上,而不是用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不但不能推动社会的继续进步,以前取得的经济建设的成果都有可能毁于一旦。   (二)重塑重在民生的施政理念   社会管理的核心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基层政府要抛弃管控的施政理念,转变为重在民生的理念。要紧紧围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改善民生,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基层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基层政府对社会需求和公民诉求的回应性,通过有效回应基层社会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把基层政府的主要工作落实到民生领域。要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道德底线,就有不满和冲突,每个人就都觉得是受害者,就没有合理的财富分配,也就没有真正的民生,可以说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基层政府切实保障好、改善好民生,百业才会欣欣向荣,百姓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民生有了保障,社会稳定才会有根本的保障。   (三)改变社会管理的手段,从单方强制转变为社会协商   社会管理不能片面强调政府的单方强制,社会的广泛参与至关重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和共治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基层政府要鼓励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要借助社会协商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通过各种协商形式,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利益代表可以及进行沟通、协调,及时妥善处理大量的日常矛盾和纠纷,特别是上访、信访等形式的劳资纠纷、拆迁纠纷等问题。即使处理一些危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采取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措施,如果适当扩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如及时公布案情,组织旁听,组织听证等,也会比单纯的刑事或行政处罚更有社会效果。当参与社会政策的主体范围越广泛,社会政策就越可能符合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也就越能够达到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祉的目的。   (四)结合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分工,将社会发展纳入基层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十八大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分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分工,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关系,实行合理的分权。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原则,依法规范政府内部和政府纵向间的职能和权限,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其次,要将社会发展纳入基层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社会发展评价,衡量基层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成效,从而增强基层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内源性动力。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应包括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指标,具体项目应包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状况、环境治理等。

上一篇:年假的法律规定天数

下一篇: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