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还有后人吗?
没有了,隋唐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琅琊王氏,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士族,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开基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汉袭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王氏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世称"会稽王谢两风流"。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琅琊王氏名人辈出,杰出人物众多,最兴盛时,朝廷百分之七十的官员是王家或与王家有关的人。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出了当时中国最多的宰相与皇后,任何家族都远比不上,南朝以后走向衰弱。琅琊王氏的发家史:王翦是秦朝名将,自他这代开始,连续三代都是秦朝大将军,秦始皇对他们祖孙三代器重有加,在秦未灭朝时,王翦之孙王离也以身殉国,但王离的两个儿子为躲避新朝战乱前往琅琊一带隐居,经过数年,产生了两个分系,即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王吉,被称为琅琊王氏的世祖,在王氏家族史上扮演的是开拓者和启迪者的身份,至于后世跟不跟是子孙的想法,然而王吉的儿子与孙子都很争气。他们将王吉的告诫铭记于心,他们是正直的官,恪守臣道,从不对庙堂之事指手画脚,众所周知,西汉的政治斗争也是此起彼伏、暗流汹涌,但他们深谙韬光养晦、趋利避害的道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儿子辈王骏和孙子辈王崇高都坐上了三公的位置。这个时候,琅琊王氏家族才刚在历史上展露锋芒,在西汉已晋升为上流阶层,为日后成为"第一豪门"奠定了根基。
东营市副市长名单
截至2020年5月,东营市副市长分别是王晓军、李俊峰、刘美华、乔恩言、冯艺东、韩利学、戚思宇。具体介绍以下几位:一、王晓军王晓军,男,1968年7月生,汉族,山东日照人,中央党校研究生,法学学士,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入党,现任东营市委常委,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二、李俊峰李俊峰,男,1964年9月生,汉族,山东沾化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0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三、刘美华刘美华,女,1966年3月生,汉族,山东广饶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四、乔恩言乔恩言,男,1962年9月出生,汉族,山东汶上人,在职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五、冯艺东冯艺东,男,1972年7月生,汉族,山东沂源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参加工作,2005年6月加入民盟。现任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参考资料来源:东营市人民政府-领导之窗
琅琊王氏现代的后人是谁?
王祥,男、汉族,琅琊王氏后裔,1898年生于吉林省双辽市,1978年农历3月22日辰时去世,享年81岁。王祥有三子一女,长子王海亭、次子王海楼、三子王海林,都是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女王玉芬。王海亭有二子(王超、王伟)四女(王辛、王勤、王杰、王凡),王海楼有二子(王森、王鹏)三女(王影、王华、王艳),王玉芬有二子(刘绪国、刘绪君)二女(刘绪华、刘绪玲),王海林有四子(王威、王勋、王晶、王帅)一女(王萍)。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南朝、唐末五代以后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祥
太平天国官位大小
太平军在起义前,即在起义队伍中设立军职。初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各设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旋仿《周礼》之制,改各级军官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称天王后,立四军师,即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封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官。同年秋冬,在永安封五军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增加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1853年 3月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官阶区别并不分明。王虽为最高级官阶,但军师始终存在,为“朝纲之首领”,由王担任,地位却在王之上。
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大抵分为朝内、军中官和守土、乡官三个系统。朝内官以丞相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次检点三十六人,指挥七十二人,将军一百人。诸官均非实职。六官丞相或在京佐治天朝政务或率师出征和镇守要地,才获得相应的职权。军中官以总制最尊,次为监军,再次军帅,均每军一人。军帅辖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平时军帅独负管理训练之责,战时由总制、监军实行统辖。丞、检、指、将奉命出征,则统率数军,总制以下均受调遣。直接管理地方行政的官员称守土官,有郡总制和县监军,由中央政府任命。县以下地方各级政权,比照军队组织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由乡民公举,称乡官。
主管各种事务的官员通称典官。其名目繁多,可分三类:第一类朝内典官,为天王侍从仪卫人员;第二类天朝典官,办理政府各项事务,如主管生活资料和军需物品的采办、生产与分配,或司理文书、医药等;第三类为军中典官。
各级职官的属官配置均有定制。东、北、翼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承宣、仆射、指使、参护、掌门、大旗手等侍从官及各典官。当东王杨秀清集中军政大权时,掌管全国政务的不是天朝六官丞相,而是东殿六部尚书。其每部十二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办事机构。侯、相以下也各有属官,其员额和级别依主官的官阶高低递降。此外还设立女官,比照男官,也有朝内、军中和恩赏、职同之分。
太平天国五长执照
太平天国后期,官制更为繁杂。杨韦内讧,将士离心。不但石达开部官制多所更改,高级将领也有私设官爵擅授部下的。洪秀全为笼络人心,一再增官设爵,封赏渐趋浮滥。其间虽经洪仁玕整顿铨政,然而收效甚微。
后期有朝官、属官之分。朝官包括列爵、诸将和丞相以下职官三个系列。列爵指王和六爵。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制度,是在前期燕王、豫王贬革为顶天燕、护天豫和原置侯爵的基础上,再由义王、安王、福王的王号演变而来,大约形成于1858年。1859年 4月洪仁玕封为精忠军师干王,随后陆续封了英、忠、赞、侍、辅、章六王和洪氏亲属诸王。至1861年《朝天朝主图》颁布时,连爵同王的驸马、西父在内共二十八个王。六爵既已封多,又在六爵之上、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了天将、朝将等,以为升迁地步。其与原有的主将、大佐将、正副总提,合为军中诸将。诸将与六爵两个系列互相交叉。这样、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成为后期官阶系统的主干。丞相以下职官为低级军官,与六爵的次等属官地位相当。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一般只用来封赏乡官。朝内设掌率综理政事,分正、又正、副、又副。各掌率的官阶因其现任本职的高低而异。王、诸将和六爵的属官名目,已知有六十余种。主持日常工作与分司任事者,王之属官为同检和六部尚书,天将、朝将为总检和六政书,主将、义为经政司和六司员,安、福为军政司和六书,燕为军政司和六种,豫为议政司和总尹,侯为佥政司。此外,传达号令者有承宣、承委、奉宣、宣传、通传,侍从起居者有仆射、仆尉、侍官、仆官、仆伺、从伺、随伺,掌管文书者为簿书、文务、掌书之类,职司考绩者为司勋、理勋、稽勋等。
1862年以后,洪秀全为分散统兵诸王大权,扩大封王,高级官爵越来越多,属官级别越来越高,有关国号、荣号、勋衔、虚衔的规定也更加烦琐。册籍中见有三百九十三天将、一百七十八朝将、三百零八天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等名号。封王达二千七百余人之多,排衔不及者称为列王。列王封多,又有“”(“小王”合文)之封。庞大的官僚队伍日趋腐化,军心民心愈益涣散,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官位分别是哪些?
分十三等十六级。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五级 天侯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六等 九级 将军 职同将军 恩赏将军 含正、副将军七等 十级 总制 职同总制 恩赏总制八等 十一级 监军 职同监军 恩赏监军九等 十二级 军帅 职同军帅 恩赏军帅十等 十三级 师帅 职同师帅 恩赏师帅十一等 十四级 旅帅 职同旅帅十二等 十五级 卒长 职同卒长十三等 十六级 两司马 职同两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