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鱼有哪些特征?
面相易怒的琵琶鱼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好客的环境——洋底的漆黑之中。琵琶鱼(学名鮟鱇),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体长一般为45厘米,最长可达2米。尾根与鱼身衔接处长有一排锋利的刺,刺尖可产生毒液。从鱼体的背面俯视,很像一把琵琶,故称“琵琶鱼”。琵琶鱼(学名鮟鱇),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体长一般为45厘米,最长可达2米。体色从褐绿色到灰黑色,各不相同,体表还具有杂色斑点。琵琶鱼身体扁平,头很大,背鳍和胸鳍发达,还有一条马鞭一样的长尾。尾根与鱼身衔接处长有一排锋利的刺,刺尖可产生毒液。从鱼体的背面俯视,很像一把琵琶,故称“琵琶鱼”。琵琶鱼阴险狡诈,常常摇头摆尾、搔首弄姿来诱惑猎物。大多数动物都是先隐藏后突击敌人,而琵琶鱼却会堂而皇之地把猎物诱骗到自己的餐桌上,一举拿下,然后慢慢享用。琵琶鱼利用自己背上蠕虫一般肥肥的鱼鳍来诱惑小鱼。此外,琵琶鱼还会乔装打扮一番,使它看上去与自己的身体相分离,像是珊瑚丛中长出的一束水草,以便突击猎物。琵琶鱼具有性别上的二态现象,这样就在雄鱼和雌鱼之间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动态平衡。雄鱼作为附属,会紧紧咬住雌鱼的身体,长期寄生在雌鱼身上,这样两条鱼就血脉相通了。在寄生过程中,雄鱼会逐渐解体,直至完全消失。最后,雄鱼成为雌鱼所需精子的来源。
琵琶鱼长什么样
琵琶鱼长什么样?琵琶鱼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淡水鱼类。它外形奇特,身姿优美,因其身体像琵琶而得名。那么琵琶鱼长什么样呢?接下来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说。1、形态特征琵琶鱼的最大特点是体形细长,成鱼一般长约30厘米,最长可达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5公斤,头部略扁,两边稍平,口大而圆,上下颌对齐,具有锋利的牙齿。背鳍基底长,硬刺有毒,尖锐而强健,似钢针一样,参差不齐地分布在背脊上。它的体色也比较特别,身体背部为绿、黑颜色,腹部为白色,具有强烈的对比度。2、生活习性琵琶鱼属于淡水鱼类,喜欢生活在深水区和密集水草的比较平缓的流域中,通常分布在径流量比较大的深水环境中,如江河、湖泊、水库等。它们属于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型鱼类为食,采取主动寻食的方式。而在繁殖期时,琵琶鱼的游动速度会加快,主要是为了保护自身卵子和雄鱼的精子,以期获得更多的后代。3、经济价值琵琶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早在唐代就有相关的文献记载。由于琵琶鱼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追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龙虎斗这款红火的游戏,更是让琵琶鱼看到了不一样的巨大市场。4、保护措施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水污染等原因,琵琶鱼的数量不断减少,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在全国多地组织了琵琶鱼的养殖和保护研究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琵琶鱼的繁殖,扩大其种群的数量。同时,政府和公益机构也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法制教育,在鼓励居民和游客保护和珍惜琵琶鱼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综上所述,琵琶鱼是一种非常独特优美的淡水鱼类。我们要更好地维护和保护好琵琶鱼这种动物,让他们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海里有哪些鱼
黄花鱼、带鱼、鲅鱼、鱿鱼、墨鱼、偏口鱼、鳕鱼、鲳鱼、鲈鱼、鳗鱼、马哈鱼、三文鱼、石斑鱼、马面鱼、大花尾、大懵仔、红柚、细鳞、青斑鱼、油锥、火点、鸡鱼、廉尖、红鱼、头鲈、金鮕、牙点、火点、石蚌、大星鲈、黄立仓、三刀鱼、乌贼、龙虾、海狮、海星、珊瑚、螃蟹、章鱼、龙虾、贝类、鲨鱼、海参、乌贼、虾子、海豚、金鱼、白带鱼、牡蛎、珊瑚、海胆、虾、水母、海马、乌贼、章鱼、海牛、狮子鱼、魟鱼、鲸、海星、海豚、鲨鱼、海龟、寄居蟹、海獭、海狗、海象、海豹、海葵、海绵、蟹、管口鱼、小丑鱼、海狮、金鳞鱼、蝶鱼、比目鱼、刺河魨、海蛇等。
海底有什么鱼
鲨鱼、魔鬼鱼、指甲鱼、鲸鱼、海豚、剑鱼、娃娃鱼、恩爱鱼、气象鱼、胖婴鱼、神仙鱼、猫鱼、中华鲟、食禽鱼、乌头鱼、狗鱼、鳗鱼、孔雀鱼、珍珠鱼、金龙鱼、孔雀鱼、剑尾鱼、蓝星鱼、地图鱼、食人鱼、斑马鱼等。
海洋鱼类:海洋鱼类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生活方式相同。产生一系列共同的特点: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水中运动的肢体,能分泌粘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此外,在体型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运动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里,鱼类是同人们生活最密切的一种,它们也是海洋里的主要居民之一,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畅游着,给大海带来无限生机。海洋鱼类一共有超过一万种,它们是一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长着鳞片的海洋脊椎动物。
海底10000米下有什么生物?
深渊物种之一沟虾、单细胞生物巨型阿米巴虫。今年11月10日,我国"奋斗者"号在挑战者深渊最深区域成功坐底,深度为10909米。在摄像机记录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海底10000米的景象。"奋斗者"坐底的那一刻,海底扬起了大量的沉积物,摄像机拍到了海底岩石破碎带。不难发现,画面中还有一些白色的"小点",实际上它们就是深渊物种之一——沟虾,看上去像我们经常吃的虾仁。在2011年7月,国外考察小组还在1万多米的深海,发现了一种单细胞生物——巨型阿米巴虫,其单个细胞直径可超过10厘米。关于海底10000米下鱼类:在海底10000米处,还有没有鱼类的存在呢?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鱼类,生存的最大深度为8178米。在2017年8月,日本科学家获取了探测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水下8178米拍到的图像资料。图像上的是一种狮子鱼,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6-8千米深的水域,以体型较小的甲壳动物和虾为食,科学家给它取名马里亚纳狮子鱼。这份资料让人意外,在我们的想象和推测中,越深的海域越容易孕育出深海巨物,但这种狮子鱼雪白晶莹,不仅不狰狞丑陋,反而还有些漂亮可爱。马里亚纳狮子鱼虽然外表看起来并不强壮,但它们却能在八千多米的深海来去自如,适应能力和生命力让人惊奇。据了解,万米深海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000头非洲大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至于海底10000米是否还有鱼类,有学者发表论文表达了否定态度,不过有资料说明,这里能够存活一些片脚类动物,以及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2019年,美国探险家维克多·维斯科沃乘坐潜艇探索马里亚纳海沟,过程中发现了四种独特的片脚类海洋生物,其中包括生活在7000米水深处的蠕虫和8000米水深处的狮子鱼。
海底两万里最奇异的海底生物
海底两万里最奇异的海底生物是鹦鹉螺。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 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 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鹦鹉螺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壳光滑,卷曲,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海底两万里的介绍:《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诸多特点,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便会不知不觉地跟随作者的神思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内遨游,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