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官军收河南河北

时间:2024-08-09 10:29:01编辑:阿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出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词鉴赏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什么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先写家眷也一改愁容,喜形于色,再写自己草草地卷起诗书,无心再读。这极为反常的举动,恰当地反映了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 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想象回程,展望旅程的美好:“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地,“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将诗人急于回到家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的大意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全诗的大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最后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上一篇:劳尔壁纸

下一篇:特拉卡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