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谋略

时间:2024-08-15 14:49:05编辑:阿星

刘备和曹操的谋略谁更出色?

《三国演义》就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一个时期的历史,即汉末黄巾起义后,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最终西晋一统。其间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计谋与勇力,相互争战,相互斗争,各自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功绩。但许多英雄人物只是在历史上精彩的一闪。真正成就霸业的,实在不多,刘备和曹操算是代表人物。二、刘备曹操皆为英雄所谓:“英雄莫问出处”,就刘备而言,虽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只破落皇族,从卖草鞋起家,一些商人看他有异才,经常仗义疏财于他。这有证见于《三国志》“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货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①靠这些商人的支助,刘备集资收兵,东汉末年投军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刘备根本没法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文武双全、有盖世之能的曹孟德相比,刘备在长期的军阀争斗中采取了一正如自己所说的“以待天时”的策略,他基于自身的条件,早期采取依附群雄的方略,他曾依附过刘焉卢植,在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最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抗曹的主张,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了荆州,力量逐渐壮大,后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于公元221年称帝,都城在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相比之下,曹操的家庭环境、仕途都比刘备要有先决条件。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肯定重视文化教育,“自幼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可见曹操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各方面都比刘备优越,无怪乎曹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能成为盖世奇才。怪不得刘琳译注的《三国志选译》说他“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②又说:“惟其明略最优也。”③曹操在东汉灵帝喜平三年,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比部尉。中平元年,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继任济南相。喜平四年,辞官还乡。次年,受诏为典军校尉,复得军权、奔赴洛阳。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后看到袁绍不能成大事,遂意独立发展,先占据濮阳,由于一开始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被陶谦部下所杀,曹操便迁怒于徐州百姓,于是贸然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坟墓。”(第十回)名为替父报仇,实则想占据徐州。以“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巩固了兖、豫二州根据地。不久官拜录尚书事,参预朝政。由于野心极大,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进而统一北方。刘备家庭条件不好,仕途上受到许多挫折,最终都由于自己的正确策略,以及诸葛亮的辅佐成就了霸业。曹操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及广开言路的政策,使得曹操成为历史上门下谋士最多的一位霸主,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曹操最终只统一了北方。总的来说,二人辉煌功迹是不可抹灭的,在历史上都堪称英雄人物。三、刘备“仁”术与曹操“奸”术的对比“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英雄与英雄之间自然也存在着许多差别。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孙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④对曹操的评价则是“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归恶。⑤可见英雄与英雄差别甚大。刘备善用“仁术”。《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即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待民,深得民心就成就了刘备区别于其它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不犯,民皆感化。”当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二回)这也体现出刘备深得民心。此后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索著,能救人危急。”(第十一回)陶谦临终前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清留刘使君为牧。”(第二十回)这些都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受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住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他在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刘备对其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一方面把人才置于战备的高度,努力求贤,如“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又如(第四十一回)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时,刘宗不战而降,新野、攀城两县百姓都自愿跟随刘备一路退到襄阳城外,刘宗仍不开城门,蔡昌等人还下令放箭,魏延挺身而出,开启城门让刘备进城,谁知刘备硬要走,襄阳许多百姓趁乱逃出城门跟随刘备,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上演了“携民南行”悲壮的一幕。将士们都劝刘备弃民而走,但刘备却哭着说:百姓都愿意追随我,我又怎能主动放弃他们呢。可见刘备真正做到了“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⑥当然带这么多人逃走明显有违“违兵贵神速”的道理,最后自然是要被曹操追上,在军事上受到重创。这一仗刘备虽然在军事上遭受打击,甚至一败涂地,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的名声更加深入民心,并成为区别其它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所期待的明君“仁德爱民”的形象,但刘德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所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豺狼成性、嗜虐屠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刘备便是这样一个以“仁”为代表的君王。那么曹操呢?他不但没有刘备那样的“仁”。而且还很残暴,如第四回中,曹操暗藏宝刀以刺杀董卓,谁知计媒被识破,只得以“献刀”为名,借以脱身。在逃跑路上遇到陈宫,二人一拍即合,逃往曹操亲戚吕伯奢家,伯奢太过热情要去打酒,曹操疑其去告密,加之听到厨房传来磨刀声,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杀了伯奢一家八口,后到厨房收寻才知误杀好人。在逃跑路途中又遇到了伯奢,于是也将其杀之。可见曹操残暴,明知误杀好人,还要将错就错,斩草除根。又如曹操在“兴后徐州”时“沿途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为父报仇”( 第十回)更见他的残暴。从曹操一生征战来看,杀戮无数,自然有损阴德。但战争的目的是胜利,胜利的代价往往就是别人的生命。曹操从没将老百姓和投降者的性命看得很重要,这一点上曹操就不如刘备实施“仁政”而得民心。曹操虽然表面上残忍,但他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就拿杀伯奢一家来说吧,如果不杀伯奢,伯奢回去看到家人被杀,势必不会善罢甘休,定会聚众追来,到时曹操可能会性命不保,于是也只有杀了伯奢,以除后患,也就他所谓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连屠杀徐州百姓也是为了占据徐州,向其他的将领示威,也就是要用声势先吓吓对方,以便作战时振我方军威挫敌方锐气,一举得胜,因此许多人又将曹操称为“奸雄”。顾名思义,曹操大多时都采用“奸术”。第四回中董卓欺主弄权,王允请旧臣商讨大计。曹操在众人面前许下承诺,杀掉董卓,于是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行刺董卓,当计谋被识破后,便借口说是因得一宝刀要献上,借此得以脱身逃走。要是换作他人,恐怕当时早就吓呆了。这就看出曹操为人狡猾,在第六回中曹操不听众人劝告,趾高气傲,追杀董卓,一意孤行导致荥阳之战大败,袁绍听来报人说曹操败战,便令人设宴为其解闷,这次失败本由曹操一人鲁莽行事所至,在酒宴中曹操竟说出一番看似大义凛然的话“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众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这样他就将战败的原因归罪于每一个人,自己则逃脱了罪责,且说得句句在理,倒使得众人心中不安。这也是其奸诈的一点。再如第十四回,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许都围杀袁术,所带粮食耗费甚大,又恰逢天旱,周围城池都没有粮食,曹军已有些人心溃散,王垕向曹操进言,曹操便教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照办后,曹操四处巡查,仍不见其效,又对王垕说:“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王垕说“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欲借汝头以示众耳。”于是杀了管粮官王垕,用这颗人头解决了因粮草不足带来的军心不稳。如换作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又怎会忍心杀掉王垕,刘备肯定会想方设法从远处拖运粮食来,或者缩减军队等种种办法,但哪里会有曹操借一人头,来稳众军心的办法速效呢?又如第二十三回由于孔融力荐祢衡是一位能人,曹操便下诏招祢衡前来,祢衡见曹操心高气傲,便出言讽刺辱骂曹操,曹操本想杀他,但又碍于他名声太大,杀了反会扰乱人心因此想借刘表之手杀亡。刘表看出了曹操的计谋,想让曹操知他有识,就忍受着祢衡的辱骂,将其推给黄祖,谁知黄祖却是一只呆鸟,受不了祢衡的辱骂,便将他杀了。可见曹操是一位“奸诈狡滑”之人,无怪乎能在刘备之前统一北方。从种种事例来看,我认为曹操的“奸”应为聪慧过人之说吧,只怪天妒英才,曹操英年早逝,更不是如此,刘备的江山怎会稳坐多年,刘备这个只有“仁义”在心中的人又怎能与曹操的谋略相抗衡呢?四、刘备的“虚伪”与曹操的“坦然”“率真”世间万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天上既无完神,人间也绝无完人。”就是英雄也有缺点,尽管是“奸”人也有其优点存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精心描绘成一个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但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他虚伪的一面。刘备城府极深,善用韬晦之计,在第四十二回中刘备与曹操在长阪坡打仗,赵云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血染征袍,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却一下摔在地上,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一见,忙跪在地上哭着说:“云虽肝脑涂地,也不能报也。”从刘备的行为、言语来看,刘备可能是太担心赵云,爱惜将士,才在情急之下做出率阿斗的举动,但这其间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刘备的虚伪。试问就算孩子再不争气,哪家父母会舍得摔掉自己的孩子,何况阿斗那时这么小,刘备就忍心将他摔下,万一摔死了怎么办呢?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何况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呢?我看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收买赵云,当时的刘备处于劣势状态,他不可能像曹操那样拿出钱财来感谢赵云,更不可能替赵云大宴几桌。“无功不受禄”,有功就肯定要有奖赏,要不怎么安抚臣下将士呢?于是刘备便在万般无赖与万般不舍中摔了阿斗,当然力度是很轻的不至于让阿斗受伤,但在表面上却能深深感动赵云,让诸人认为,他为了将士连自己的孩子都可以不要,这种明君我们一定要好好辅佐。后世的人不是也看出了“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吗?虽然很虚伪,在这一举动当时确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又如第二十一回中“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一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大吃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自觉地落在地上,此时刚好快要下雨,天空中电闪雷鸣,玄德便借雷声,掩过自己的失态。其实刘备当时也认同曹操的这种说法,正是曹操说中了自己的心思,才吓掉了拿在手上的筷子,刘备不敢像曹操那样坦然承认自己是英雄,可能顾虑自己还在曹操手下干活,万一被曹操识破心中所想岂不要人头落地,还谈什么以后的前途,又可能顾虑现在以自己的地位,如承认是英雄会被许多人耻笑,更让部下觉得自己猖狂,会使将心分散等诸多原因,刘备一直不敢坦言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可见此人城府极深,在现代人的眼中看来就是活得太累,一点也不潇洒。特别是“白帝城托孤”一事中更显其虚伪,刘备久病不起加上之前吃了一次败战,便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诏诸葛亮前来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深知阿斗软弱无能,才有了对诸葛亮的这番叮嘱,试问哪位君王会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这番话明显就是在逼诸葛亮尽力辅佐阿斗,这一番话,虽是对诸葛亮一人所说,但众人皆在,如果诸葛亮不尽力去辅佐或夺其皇位,众人定会说诸葛亮不仁不义,刘备显然是将诸葛亮逼到了一条死路上,诸葛亮当然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快死之人都还在这么虚伪,可见其一生是怎样在虚伪中渡过的。常言道:“情至深,引发泪。”可刘备就连哭也带有虚伪的成分:正如第十五回中,张飞失去了徐州,又没能够求出刘备家眷,见到刘备,听了关羽一番痛斥张飞拔剑正要自刎,刘备上前一把抱住张飞,夺下剑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一番感人肺俯之话,说得三人声泪俱下。此时的刘备就真这么大方?我看未必,失去家人刘备怎会不难过?这时的刘备心中就是有千般恨万般怨也只能吞到肚里,本就已失去城池,失去家眷,再让张飞一死,身边就少了一个得力助手,那么图谋天下的大事就更加困难一些,何况吕布还要拿家眷来威胁刘备,所以暂时不会杀害他的家人,倒不如声泪并下感动张关二人,让张飞心里留有一丝内疚,以便日后尽心尽力为刘备做事,而关羽在这时只是一个旁观者,刘备这么做也可以感染张飞,让他觉得他们的大哥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更会竭尽全力帮助刘备,此一石二鸟二之计,何乐而不为呢?又如第三十四回,刘表请刘备吃饭,刘表的老婆蔡夫人向来都对刘备有戒心,就躲在屏风后听刘备和刘表的谈话,听得刘备干预自己的家事,不让刘表立自己的儿子,正在这时刘备可能发现了蔡夫人,就起身上厕所,回来后故意泪流满面,刘表就问他怎么拉?他回答说:“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看他多会做戏,刘备是怕蔡夫人怀疑自己有所图谋,会在晚上派人来杀他,才借着哭说自己老了,已经没有争夺之心,让刘表和蔡夫人对自己降低戒心,用哭将自己的意图悄悄掩盖过去,我相信如果刘备出生在现代,那他必将成为红牌明星。再如第三十六回中曹操惜徐庶是人才,又怕徐庶帮刘备成就霸业,他手下的一个谋士程昱告诉曹操徐庶是个孝子,只要把他母亲抓来便可以得到这个人才,于是曹操抓了徐母,徐庶被迫离开刘备,刘备在徐庶走时痛哭流涕,:“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刘备当时举动,可能确实有难舍徐庶的成分,加之徐庶的母亲年事已高,趁此时感动他说不定还能做刘备的内应,于是刘备就带着一点真实一点虚伪动情的一哭,深深的感动着徐庶,让他觉得刘备是真心待己,就算自己走了也要找个好的谋士来辅佐他,这才将诸葛亮这个贤才推荐给刘备,以全心助刘备一统江山。这一招不但得了一个军师,还让徐庶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内应,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妙计呀!可见刘备的一生都生活在虚伪中,一点真实感都没有,真是不知道他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他难道不累吗?相比之下曹操便多了一种坦荡、率真的情怀。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直言不讳地将自己列入英雄,这就与刘备不同,他喜怒形于色,他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信念,能坦然面对生前身后不尽骂名的气魄,这就足以傲视上下五千年所有假仁假义的君王和英雄草莽!别人且不论,就是能和曹操在功绩上有一拼的刘备也不能做到这点。正如第六十回中张松是刘璋手下一名谋士,刘璋曾杀张鲁的母亲和弟弟。这时,张鲁正想兴兵夺取刘璋的西川,刘璋自知和张鲁无法抗衡,正在愁思中,张松自荐引曹兵前来相助,谁知曹操刚打败马超,还沉浸于自傲中,便对张松有所待慢,张松心中自然不快,出言不逊顶撞曹操,幸得杨修力保,曹操便想让张松见识一下自己的威风,以挫其锐气,谁知张松不但不气妥反而焰气高烧,曹操便直言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如是换作刘备定是一番谦虚感人之语。张松这时也不示弱,尽揭其短,曹操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如是刘备定说自己是如何不小心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或以泪感人,怎敢直言说那是自己的短处呢?看来曹操有些地方比刘备更加可爱。又如第三十回,由于许攸在袁绍处受人陷害,就打定主意投奔曹操,曹操这时正在睡觉,听闻许攸投奔于他,光脚赤足便跑出来迎客。他总是这么率真,给人一种真实感。如是刘备定先打扮一番才出迎,因为刘备好面子,为人又没有曹操率真,又怎么做到光脚迎客呢?再如曹操用计稳定军心时,曾向王垕借头一用,以平军心。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曹操在杀王垕前曾坦言向王垕说明白。历代帝王要杀臣子都只找个借口草草了事,谁会像曹操这样向人讲明白的。虽然不容王垕反抗,但总获得个死得明白的下场。何况曹操还承诺:“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匆虑也。”杀了人还替他照顾妻小的,我认为从古至今难有几人能这样。看他是多么的坦荡、率真,就连哭也比刘备真实许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哭典韦。第十六回张绣投降后,曹操跑去泡张绣的婶子邹氏,气得张绣造反。张绣所惧者典韦也。便派人先偷去典韦的一双铁戟,在曹操正在宵金时刻,杀了进来。没有了武器的典韦死拒寨门,让曹操从后寨逃跑,典韦身无片甲,被乱箭穿身血流满地而死。曹操亲自哭而祭之,对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哭一死人说明是由衷而发,哪像刘备只会作秀。次年,曹操又过此地,不由大哭起来,众人问他原故,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可见曹操是一怀旧之人,书中从未描写到刘备为某一人隔年哭一次的,比起刘备这种哭过就忘的人来说,曹操的确是性情中人。虽说每个人都有虚伪的时候,但任何事都是有度的,如果一味虚伪那还要现实干什么?相琢之下,曹操比刘备更显人的本性。五、结论刘备与曹操同为英雄人物,可区别甚大。由于刘备在智谋武功方面全不及曹操,就只能以“仁”术来获得民心。而曹操自认为文武双全就总以“奸”术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刘备虽为正面英雄人物却总让人感到有不耻的一点就是“虚伪”,相形之一,作为反面人物的曹操让观众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部分,那就是坦荡与率真。看多了虚伪偶尔展露一下人的本性使得观念有种另类之感,长期的战乱硝烟中,偶有曹操的坦荡率真加入,更缓解一种紧张的气氛,怪不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能留传至今,被众多读者所喜爱,我想其奥妙大概就在于此吧!


刘备的能力究竟如何?看看曹操对他的评价如何?

刘备的能力究竟如何?看看曹操对他的评价如何?三国乱世,叫得出名字的诸侯,都不是善茬。但凡能维持政权超过十年的割据诸侯,军事能力都不弱。三国类游戏中,张鲁是个鱼腩。但实际上,张鲁杀伐果断,桓灵时期就借刘焉的名义杀朝廷官吏,实际统治巴中,汉中接近三十年。这样一个猛人,遇到刘备时,也只是在考虑到底是投降刘备呢还是投降曹操?同时期的,刘表陶谦袁绍等等诸侯对刘备也是礼遇有加,拉拢刘备帮他们扩张势力。曹操本人,也是在用夏侯渊屠灭关右,平定张鲁,聚集中军转运粮草,做足准备之后,亲自带队来打刘备。上一次曹操发动这么大阵仗的是赤壁之战。刘备此时压力非常大,发狠征召青壮老小并且亲自上阵,准备不成功就成仁。好在黄忠在曹操大军进发前,先一步把前线敌军负责人夏侯渊给干掉了。曹操一看情况不对,也觉得打下去不划算,把汉中巴中的人口迁走了事。整个三国时代的诸侯霸主都用实际行动给刘备做出了评价,曹操这种顶尖人物,当然觉得刘备军事才能强。因为刘备军事才能虽然不突出,但他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加上会用人敢放权,这都是雄主的标配,我们拿袁绍和刘备相比下。袁绍这人出身大汉的顶级豪门,仅这一条甩了刘备十八条街还远,少时名气大的没边,可以说不管软件还有硬件都比刘备不知道强了多少,为什么袁绍成不了大事。没城府,连荀彧都评价他好谋无断,不会识人用人,荀彧、郭嘉、赵云都先投奔于他,但都看出他不是成事之人,先后弃他而去,后来又不纳田丰、沮授的正确意见终致身死族灭。刘备不一样,他一生作战屡战屡败,但是他能识人、用人、全心全意信任诸葛亮等谋主,正因。如此刘备军事才能不高所以能成为一方霸主。

上一篇:34e罩杯

下一篇:博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