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太极爱德因泽吗
不爱
德因泽(?-1626年),《清史稿·后妃传》没有她的名字,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女,所以也不知道她姓什么。但是后来因她举报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所以努尔哈赤纳她为侧妃,并给予她可以和大汗同桌吃饭的荣誉,但是也因为于此,后来因为阿巴亥殉葬的时候,逼着德因泽也殉葬了,就是德因泽最后跟努尔哈赤殉葬了。后人有猜测这与皇太极打压代善有关。
有些人说皇太极爱的人是海兰珠,这个比较靠谱
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的最爱,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才最终结合在一起。虽然他们相差16岁,可真正的爱情又岂是年龄能阻隔的。但还是天妒红颜,彼此相守的誓言却终没有实现,月老在他们两人之间牵的红线终没能敌过命运的捉弄。伴随着海兰珠的香消玉殒酿成了天人永隔的悲剧。伴随着皇太极终极一生爱的人离世他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着......
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所谓“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宫为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崇德五宫后妃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皇太极封宸妃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自小追随、屡屡立功的庄妃仅居五宫之末。东宫也赐名为“关雎宫”,皇太极的后妃见于史籍者计有15人,史籍之外的更有多人。皇太极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曾说如不是发过誓“永不抛弃哲哲”,他真想立海兰珠为皇后。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名海兰珠。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但倍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在宫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比她年轻五岁、早嫁九年的亲妹妹庄妃,仅次于姑母皇后哲哲。
崇德二年(1637),海兰珠诞育皇子,这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十分喜悦,遂创大清以来之先例,特意在大政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中外颁诏宣布这一重要事件,并举行宴会和演百戏,万民同贺,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作为“储君”来对待的。因爱宸妃而宠皇八子,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八方朝贺。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朝鲜国王在元旦日上皇帝皇后贺表、敬献方物的同时,还上了皇太子贺表,并进献皇太子礼品,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皇太极为表庆贺数次大宴宾客于崇政殿、清宁宫,着实盛况空前。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宸妃更是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喜上眉梢.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还有其余7个儿子,两天后庄妃又给他生了皇9子。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痛失爱子对宸妃的打击可想而知,从此,宸妃郁郁成疾。皇太极除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御驾亲征辽西攻打明朝死守的军事要地松山、锦州。九日率军扎宫在松山城西北十里处。十二日,从盛京来到的官员向皇上奏言关睢宫宸妃得病。时值两军对垒的严重时刻,皇太极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各固山额真,命他们固守杏山、高桥,随后,十三日一大早,皇太极就车驾起行,昼夜兼程赶回盛京。十七日抵达旧边界驻跸。当夜一更时分,盛京遣使来奏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讯立即拔营,连夜赶奔,并遣大学士希福、刚林及冷僧机、索尼等急驰前往候问病势来报。尚未入城即传来宸妃殡天的噩耗。年仅33岁。皇太极疾驰人宫,在爱妃的遗体前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他为了宸妃之死日夜哭泣,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几次哭晕过去。皇太极与宸妃情深意笃,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甚至“言语无绪”,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此后,皇太极亲自主持举行宸妃的葬礼,在太宗的坚持下,丧殓仪式从厚举行。宸妃的殡所设在盛京城地载门外五里,皇太极频繁地率众王及后宫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亲自在灵前奠酒,回到宫中,皇太极坚持不入宫,而在临时的御幄中居住,以表示对宸妃的哀悼和怀念。在频繁举行的祭祀中,皇太极长时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悲痛之中,每次祭祀必“恸哭莫酒”,很长的时间里茶饭不思,甚至几次昏迷过去。朝中的大臣见此无不忧心如焚,清初的言臣祖可法、张存仁进劝说,皇上如此悲伤,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却未免太过了。皇上乃万乘之身,负有底定天下、抚育万民的责任,皇上一身关系重大。现在与明朝的交战正在进行,皇上不能过分沉湎于悲痛之中,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举朝上下想看到的。
宸妃葬于盛京城北十里的蒲河边上,皇太极每次巡猎途中都要到墓地祭祀。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追封礼。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之丧被视为国丧,皇太极特下诏,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由于宸妃丧而停止,举国停止筵宴。在宸妃丧期内作乐的官吏和宗室,都召来皇太极的暴怒,被一一革职禁锢。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丧,连外藩蒙古、朝鲜等都遣专使来朝吊祭。皇太极亲自撰写的祭祀宸妃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真情绵绵。昭陵妃园寝建成后,宸妃改葬于园寝内。
对宸妃的魂牵梦索,使皇太极难以自拔。自宸妃死后,皇太极频繁举行祭典,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度亡魂。他每次出猎,必过宸妃墓地下马伫立,长时间地凭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大祭、小祭、月祭、冬至节令祭、岁暮祭,年祭。无论怎样的祭奠都无法抹平心中的悲伤,反而加重了心伤。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尽归清朝,关外障碍既除,挥师人关逐鹿中原指日可待。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也不能冲淡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逝于清宁宫,灵魂追寻宸妃而去,享年52岁。
曾帮皇太极扳倒两任大妃的德因泽,究竟是何许人也?
据说德因泽只是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身边的侍女,别看德因泽出身不高,而且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也不怎么出彩。但德因泽是个宫斗的好手,完全靠着自己的宫斗经验,一路杀上了努尔哈赤侧妃的位置,而且还扳倒了两任努尔哈赤的大妃。侍女争宠孟古哲哲原本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格格,后来因为与努尔哈赤部落联姻,她才嫁给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的后宫中,有美艳的大妃富察衮代,虽然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有过一段时间如胶似漆的甜蜜生活,但富察衮代用自己出色管理后宫的能力,让在外征战的努尔哈赤毫无后顾之忧,努尔哈赤的心也被这个风情万种又能干的富察衮代给牢牢抓住。再加上后来叶赫部与努尔哈赤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孟古哲哲也不得不担心自己在后宫中的处境,于是她身边这个机灵的侍女德因泽就成为她争宠的工具。扳倒两任大妃老实说这个德因泽可能长得不够惊艳,不然她成为努尔哈赤的后宫女人后,应该早就宠冠后宫,从她生育的情况来看,她一生无子无女,可见她在努尔哈赤眼中,就是后宫中一个普通的女人。恩宠谈不上太大,可能因为年轻,曾经也得到过努尔哈赤的些许关怀。但在残酷的后宫生活中,没有美貌又没有家世支撑的德因泽想要在后宫上位几乎不可能,于是这位聪明的小侍女,就另辟蹊径,通过残酷地宫斗,一步步走上侧妃之路。其实德因泽的手段也不怎么高明,就是没事就在努尔哈赤的耳边吹吹枕头风。富察衮代的下台,就是因为德因泽有心挤兑富察衮代,所以她非常留意这个有能力的大妃,于是富察衮代一些小动作就被德因泽发现。富察衮代可能是因为努尔哈赤身边有了年轻的新宠阿巴亥,有些年老色衰,担心失宠无依无靠的富察衮代,就悄悄地在积攒金帛。当时后金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毕竟在创业初期嘛,努尔哈赤的后宫也不宽裕,等于说富察衮代就是在变相贪污后宫钱财。德因泽平时就没少说富察衮代的坏话,当然那都是扑风捉影的事情,努尔哈赤可能会对富察衮代不满,但不会处罚她,可富察衮代私藏金帛,这可是不忠,很快因为德因泽的告发,富察衮代就下台了,从大妃成为了侧妃,可惜这次德因泽却是为了她人做嫁衣,努尔哈赤将宠爱的阿巴亥立为大妃,而德因泽还是后宫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不过德因泽没有放弃自己的后宫上位路,她能扳倒一个大妃,那就能扳倒第二个。之后她又发现阿巴亥与皇子代善关系暧昧,德因泽就故技重施,又一次告密努尔哈赤,这一次阿巴亥还被努尔还休弃。德因泽因为揭发有功,她坐上了侧妃,而代善这个原本金国的储君,也因为这件事被努尔哈赤厌恶,最后丢掉了帝位。没人知道德因泽扳倒两任大妃的背后到底是为自己争宠上位,还是因为曾经自己是孟古哲哲的侍女,为了给皇太极这个皇子争夺帝位,才会如此卖力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中搅扰风云。最终结果是因为德因泽扳倒了两任大妃,皇太极才有机会成为金国最合适的继承人。阿巴亥被休弃一年后就复位,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巴亥被迫殉葬,而德因泽也一起殉葬了努尔哈赤。德因泽就这样死去,一个小侍女的上位之路,到底是后宫残酷的争宠斗争,还是报恩的励志故事,德因泽身后的故事到底如何,也无从知晓。
努尔哈赤为什么把皇位传于皇太极
1、皇太极个人因素:皇太极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而且非常喜欢读书,善于用权谋,他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众人。在努尔哈赤面前,他更是谨小慎微的人,最终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信任,同时在城中也得到了好名声。为他以后继承汗位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皇太极最终顺利的坐上了汗位。2、膨胀的代善:代善作为大贝勒,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力,并且对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当时对大汗之位已经是志在必得,但是他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还和努尔哈赤的大妃有暧昧关系,这使得努尔哈赤的男性尊严受到了侮辱。所以代善就错失了登上汗位的机会。3、有勇无谋的莽古尔泰:莽古尔泰,虽然他有很好的军事才能,也骁勇善战,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莽夫,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一点政治头脑。再加上莽古尔泰的鲁莽和残忍,使他失去了民心,所以他也失去了登上汗位的机会。4、褚英褚英虽然战功显著,却心胸狭窄,控制欲极强,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结果遭到四贝勒,五贝勒和大臣的联合举报,努尔哈赤遂冷落了他,并且痛下杀手。5、众人支持: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逝。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扩展资料: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皇太极
代善本来有资格继承皇位,为何最后却被皇太极后来居上了?
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妃子阿巴亥传出绯闻,惹得努尔哈赤厌恶。阿巴亥几乎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女子,不仅聪明漂亮,还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在努尔哈的后宫里,阿巴亥处于食物链顶端。但是阿巴亥的专宠引起了其他女人的妒忌,她们想要把阿巴亥弄下来,于是两个妃子向努尔哈赤告密,阿巴亥经常向大贝勒代善送吃的,代善还很愉快地收下了。这让努尔哈赤很不高兴,要知道,虽然蒙古人可以在父亲死后继承继母,但是努尔哈赤还没死呢,代善就这么等不及了,这不是诅咒他早死吗。于是努尔哈赤以阿巴亥私藏金银废了阿巴亥,还把代善给废了,就这样,代善被排除在继承人的圈子之外。这时候,还有三个皇位候选人,阿敏是皇太极的侄子,血缘关系较远,如果让他当皇帝,努尔哈赤那么多儿子也不会同意。莽尔古泰当年手刃亲生母亲,努尔哈赤认为他简直就是个禽兽,要是当了皇帝,那不是所有人都随便他杀。连亲生母亲都可以杀,要是自己不遂他的心意,到时候会不会闹出弑父这种事来,所以皇位万万不能给他。这下子就剩下皇太极了,皇太极在蒙古贵族们心里还是很好的,又能征善战,那些原本依附代善的人都来投靠皇太极了,所以皇太极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登上皇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