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是什么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是什么:故事的力量。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为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其6月7日的考试科目分别是《语文》和《数学》。其中上午9点至11点30分为《语文》、下午3点至5点为《数学》。6月8日的高考科目分别是《综合》考试以及《外语》考试。具体的考试时间是《综合》考试为上午9点至11点30分、《外语》考试时间为下午3点至5点。具体所问的今天高考科目内容以及结合上述的全国统一考试进程安排即可知道。高考阅卷信息:1、普通高考的阅卷是实施网上阅卷的方法,当考试结束的时候,省教育考试院将试卷答题卡全部收集起来,先召开阅卷大会,然后将在指定的一所普通高校内的计算机办公大楼组织人员展开阅卷。2、答题卡是先拆封后进行扫描录入计算机系统,这一部分将由公安机关单位负责(确保答题卡内容能顺利扫描进计算机系统不被泄露出去),试卷进行切割,选择题部分由工作人员将标准答案录进系统,由计算机自动判别。3、解答题和作文部分实行的是人工评分的方式只要是考生回答有理都能获分。阅卷结束的时候,省教育考试院将试卷答题卡重新装订密封进行保管,任何人不得查看,3年后进行销毁处理。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1、201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作文点评:
江苏卷的作文一直以来都是与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卷迥异,人家是材料作文的时候,江苏卷是命题作文,等到今年全国卷开始向材料加命题的方向转变的时候,它却变成纯材料作文了,这就是个性所在吧。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从俗话说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通常思维,也是惯性思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这是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角度阐释的。前者是中规中矩,后者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
现实生活中彰显个性的现象很多,可以从正面解读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也能从反面显示出其怪异的取向。关键是看待的角度。
立意的时候,考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来确定立意,比如“彰显个性”“创新与守规”等。
选用文体的时候,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从正面彰显人的个性魅力和创新意识,也可以从反面用讽喻的形式发人深思;同样考生也可以选择议论文,借助论述阐述“创新”和个性的魅力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
在 高考 作文 写作中,审题或者根据试题进行有效命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可以多参考高考优秀的作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 试题内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 方法 、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 教育 ,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 文化 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 文章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语文命题分析 一、立德树人的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以及作文本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这次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不同维度在落实立德树人。比如对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 的强调,对传承革命文化的突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比如阅读题材料中出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还有美国记者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 故事 》。作文更是如此。结合双奥之城,结合我们的发展谈“跨越,再跨越”,结合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选择·创造·未来”等。 二、命题总体比较平稳,材料比较友好,贴近,易懂,文字量适中 1、严格遵守课标,不同课标,试题版本也不同,表面上是4套,但实际上是6套,主要是为了照顾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 2、回到教材、课堂,和教材关联,但不拘泥于教材,隐性关联与显性关联。 3、在改变相对固化的命题形式上,有比较大的进步。题目灵活,强调开放性,甚至答案不唯一,改变机械刷题。比如对 成语 的考察,选择题变填空题,答案不唯一,但指向是清晰的。 4、材料贴近社会、同学,相对都比较熟悉,文字量适中。 很显然,命题在回归课堂。双减的目标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课堂,这次命题比较突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最后助力双减的落实。 三、一如既往强调思辨,开放性,考察你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 语文学科是落实“思辨”性最好的科目,也是抓手。我不喜欢用“批评性思维”的说法,这个翻译实际上就是直译,不是意译。 1、从阅读上,核心就是考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背后更充满了思辨性 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与创新等辩证关系。在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文化传统,在目前国际大变局下,国际治理秩序重构的背景下,我们中国的智慧有着现实意义。 范文 欣赏: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做出选择:退缩或是挑战;在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保全自己还是帮助他人。而就在不久之前,我也面对过这样一次选择:诚信的选择。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细雨绵绵,冷风呼啸,老师抱着一叠卷子走进教室,开始分发。“你们左右同学交换卷子,加一加分数,然后报上来。”老师说道。 很快,一张卷子传入到我的手中,上面的字迹是那样的熟悉,可哪一个又一个鲜红的大叉盖满了试卷,让我无法面对这个现实——这就是我的试卷?的确,这次考试我的分数很不理想,这让我的心情一下子落到了低点。 可出乎意料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同桌小a给我多加了四分。于是,一个殷红的70分就这样出现在我的卷子上,看着这个在旁人看来还算不错的成绩,我的心情异常的复杂,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在我脑海中回荡: “这个分数多不错啊!你拿回去给你爸妈看,你妈、你爸肯定会高兴的!”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 “但你呢?你能高兴吗?这四分不是你的,拿着这个成绩,你的良心会不安的!”另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 可尖锐的声音又响起了:“放心吧,那四分是他自己想送给你的,又不是你问他拿的,天上掉下的馅饼,不捡白不捡!” “你的良心会不安的。”“不会的。”“会的。”尖锐的声音和低沉的声音一直在争执着。 就这样,面对着卷子上那个闪闪发光的七十分,面对诚信与分数的抉择,我犹豫不决,我不知道是悄无声息地选择高分还是光明磊落地选择诚信。 一分钟过去了,二分钟,三分钟,四分钟过去了,终于,我站起身,来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老师,分数算错了”…… 当我再次回到座位时,我感到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快乐。因为面对选择,我选择了诚信,你呢?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相关文章: ★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方向预测 ★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预测及相应范文 ★ 2022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范文 ★ 2022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参考 ★ 2022高考押题作文题目及范文【热门5篇】 ★ 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预测及范文 ★ 2022高考作文热门题目预测及优秀作文赏析 ★ 2021全国新高考2卷作文真题 ★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参考
202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2022年江苏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来看一下详细信息。 202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怎么才能写好 写好一篇作文,内容一定要充实,语句流畅,结构严谨。高考作文中大多数都是议论文,那么论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在作文中尽量采用一些比较新的事例和数据,这就要求我们多看新闻,多了解社会时事,另外我们可以用一些名人名事的论据来论证,这样论据更加具有可靠性。另外就是高考论文的结构要严谨,但是也要懂得变化,小标题格式,总分总格式都是不错的选择。语句多采用名人名言,成语俗语,多采用排比句、反问句、夸张句使得作文的语言变化多样,可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