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历史故事

时间:2024-08-27 14:05:04编辑:阿星

数学故事 关于鸡兔同笼的 马上啊

解鸡兔同笼问题无非三种方法;替换法,转换法,置换法
例一;一个农夫有若干鸡和兔,他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
 分析:假设这笼子里全是鸡那么鸡脚的总数为50*2=100只,与实际相比少了140-100=40只.减少原因一只鸡时,要少4-2=2只脚.所以实际兔子数量=40/(4-2)=20只.用代换法,大家以后解题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

例二:农场工人上山植树,绿化祖国,晴天时每人每天植树20棵,雨天时每人每天植树12棵.工人张三接连几天共植树112棵,平均每天植树14棵.问张三植树这些天共有几个雨天?

 分析:1,虽然没问张三工作几天,但是总共做多少天是个关键量要求出,天数=总量/平均数=112/14=8天

    2,下面转换为鸡兔同笼了,假设每天都是晴天,那么应该植树20*8=160棵,与实

际相比多植树了160-112=48.说明什么?说明把雨天的植树量当作20棵造成的,所以2

0-12=8是实际植树量与假设的差直.因此雨天有48/8=6天

 用的是替换法,大家解这类题目要想着替换,去转换它.再看下面一题目


例三; "秃驴分馒头".少林寺大和尚与小和尚共有100名,分配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位给三个,小和尚三个人给一个,问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分析:还是用假设法.1,假设都是小和尚,因为小和尚3个人给一个馒头,应该有小和尚=

3*100(馒头)=300人,比实际多了300-100(和尚总数)=200人.为什么会多

出200人?因为是把大和尚看做小和尚造成的,由于大和尚每位给三个馒头,相当于9个小和尚的

量(3*3).由于假设出现差直为9-1=8(人),所以大和尚的人为200/8=25人



例四:有两次测验,第一次24道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包含不答)1题倒扣一分;第二次15道题目,答对一题8分,答错或不答一题倒扣2分,小明两次测验共答对30道题目,但到一次测验得分比第二次得分多10分,问小明两次各得多少分?
分析:做这种数字解析题目一定不要从心理上怕这些数字!坚定信心,最重要!还是鸡兔同笼

假设第一次测验24题全对,得到24*5=120分.那么第二次做对30-24=6题;第二次

得分为8*6题-2*(15题-6题)=30分

两次相差120-39=90分.题目中说第一次比第二次多得10分,而现在多得了90分,比题

目中条件相多了90-10=80分.

说明什么?说明假设第一次答对题目多了,要减少.第一次答对减少一题,少得5+1=6分,(为什么是6分?)答对了变成答错了要减去5分,本身答错又扣一分,所以要减去6分!同理第二次答对增加一题不但不倒扣2分,还可得8分,因此增加8+2=10分(原理一样)
两者两差数可减少6+10=16分
所以(90-10)/(6+10)=5题,因此第一次答对题数要比假设(全对)减少5题,也就是第一次答对24-5=19题.第二次答30-19=11题
第一次得分5*19-1*(24-19)=90分
第二次得分=90-10=80分


鸡兔同笼问题第一步都是假设: 
      第二步就是算差直
      第三步就是相除了
以后大家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一定能够解决的,另外再多练习!


五个关于数学的历史故事像鸡兔同笼的那种

碑文的奥秘 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数学家丢番图,人们只知道他是公元3世纪的人,其年龄和生平史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在他的墓碑上可以得知一二,而且它告诉人们,他终年是84岁。 丢番图的墓碑是这样的: 丢番图长眠于此,倘若你懂得碑文的奥秘,它会告诉你丢番图的寿命。 诸神赐予他的生命的1/6是童年,再过了生命的1/12,他长出了胡须,其后丢番图结了婚,不过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1/7,再过5年,他获得了头生子,然而他的爱子竟然早逝,只活了丢番图寿命的一半,丧子以后,他在数学研究中寻求慰藉,又度过了4年,终于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数学家的遗嘱 *** 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 “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 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 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 不是洗澡堂 德国女数学家爱米·诺德,虽已获得博士学位,但无开课“资格”,因为她需要另写论文后,教授才会讨论是否授予她讲师资格。 当时,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十分欣赏爱米的才能,他到处奔走,要求批准她为哥廷根大学的第一名女讲师,但在教授会上还是出现了争论。 一位教授激动地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让她当讲师,以后她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大学评议会。 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 另一位教授说:“当我们的战士从战场回到课堂,发现自己拜倒在女人脚下读书,会作何感想呢?” 希尔伯特站起来,坚定地批驳道:“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 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洗澡堂!” 终生只能单身 德国杰出的自然学家亚历山大·洪堡德在喀山拜访俄国非欧几何学的创建者罗巴切夫斯基时,他问数学家:“为什么您只研究数学呢?据说您对矿物学造诣很深,您对植物学也很精通。” 什么您只研究数学呢?据说您对矿物学造诣很深,您对植物学也很精通。” “是的,我很喜欢植物学,”罗巴切夫斯基回答说,“将来等我结了婚,我一定搞一个温室……” “那您就赶快结婚吧。” “可是恰恰与愿望相反,植物学和矿物学的业余爱好使我终生只能是单身汉了。”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 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果。 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 在一小时后,结果出来了,不过令他目瞪口呆。 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后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 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 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 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 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著作年代均不可考。 不过根据考证,著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追问 那个洗澡堂的也是?? 追答 那算数学历史


上一篇:wii游戏机价格

下一篇:新股认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