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所写是在潼关所遇之守关吏,意在讽诫关吏、关将之骄忽轻敌。潼关,古关塞名,又名桃林塞,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古时为从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之地。诗以第一人称写,分三解。“士卒何草草”四句为第一解,写眼见筑关情景。“何草草”,写士卒筑关劳动之艰苦。草草,疲劳不堪的样子。“何”字,既表明劳苦程度之深,又见诗人同情之切。“大城、小城”二句,意在突出筑关工程量之浩大。“铁不如”,言其坚;“万丈余”,言其高。由此引出诗人与关吏之问答。“借问潼关吏”以下十二句为第二解,写诗人与关吏问答词: “借问”下句是诗人的问话。一“还”字含意深刻,针对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何以重关不重人?二是暗示前次潼关兵败(唐玄宗天宝十五载)的教训不可忘。接着二句写关吏的行动,一“要”一“指”,得意之神态活现。要,同邀,请也。接下去写关吏之答话,他绕开所问问题之核心,却滔滔不绝地大夸关之险,骄忽之气跃然纸上。“连云”二句夸关高。“战格”,即御敌之木栅栏,“逾”,过也。“胡来”二句夸关坚。“西都”,指长安。“复”字,针对上文“还”字而发。“丈人”四句夸关险,充分表现出关吏重关不重人的骄忽之态。“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关吏之回答,一派忘乎所以的大话,似乎有了关,有了工事,就什么都不怕了。这也就照应了诗开头“士卒何草草”的描写。然而关吏的骄忽,只不过是关将骄忽的表现,根子在关将。常言道“骄兵必败”,面对这种情况,诗人心怀隐忧。“哀哉桃林战”四句为第三解,诗人通过关吏嘱告关将。话虽未直说,但点出前次哥舒翰潼关(桃林)之败,提醒关将“慎勿学哥舒”,所谓“殷鉴未远”,讽诫之意却已甚明。“哀哉”二句,表现了诗人对前次潼关兵败无限痛惜之情。诗人在《北征》诗中就曾写道: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可见潼关兵败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那么前次潼关兵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原来“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长驱直入,很快攻下东都洛阳,遂即驱师西进,直逼潼关。当时唐王朝派大将哥舒翰率军把守,以阻遏叛军进攻,保卫西京长安。结果,哥舒翰兵败降敌,潼关为叛军攻陷,长安亦很快被占领。哥舒翰潼关兵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有两条,一是骄忽轻敌,当守不守,轻易出关作战,出兵时既无谋在先,临战时又上当受骗,战不利时又只顾自己逃命!二是哥舒翰为人严而少恩,行军未尝恤士卒,当时士卒衣服破烂,朝廷制战袍十万赐其军,皆藏库中不发给部下。(见《唐书·哥舒翰传》)杜甫举此以讽诫关将。“请嘱”,是请关吏转为嘱告。“慎勿”,乃谆谆讽诫之词,犹今说“千万不要”。 此诗以修关备胡事件为中心,以诗人与关吏交谈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一方是关吏,只知奴役士卒筑关,骄忽轻敌,重物不重人,无远谋深虑;一方是诗人,同情士卒,不满关吏关将之骄忽轻敌和只知恃关险而不知恃人功的拜物观。在写法上,首先是以问答对话为主,重点写关吏的答话,通过他的典型化的语言,展现出他骄忽自满的心理和情态。但站在关吏背后的还有一个关将,关吏的心理、情态实际上是关将的代现,故写关吏其实也就是写关将。诗人的话,则完全是从士卒疾苦和国家利益出发,语简义深,表现了忧国忧民、深虑远谋的情怀。诗在叙述和对话中,用了一系列形容、比喻、夸张的词语和诗句,有效地烘托了潼关的环境气氛(如“何草草”、“万丈余”、“铁不如”),突出了关吏的心理情态(如“连云”二句,“艰难”二句),抒发了惋叹之情(“百万化为鱼”句)。正所谓依意以取象,又借象以达意。诗还善用隐深之笔,把深一层意隐于所明写的意象之中,如写关吏,实际上是写关将。如说“慎勿学哥舒”再打败仗,实际上是告诫关将临敌时切勿骄忽,不要恃关险而不恤士卒,要以哥舒翰之败为前车之鉴。 宜守不宜轻敌。潼关之败,由哥舒之出战,实由杨国忠之促战,少陵戒后之守关者,故云。非专归罪哥舒也。(沈德潜《唐诗别裁》) 《潼关吏》别为一例。前后俱言抽点,此独言督役。诗亦独为正告之语,以此系京师要冲故也。《杜阐》(卢元昌著)以哥舒相持半载为守之明效,由国忠促战而败,遂摘此诗“但自守”一语为眼目。不知此句不如是解。正以鞭紧筑城之宜固耳。且此日之潼关,与前事异。……诗正言修筑事,与守无涉。其曰“勿学哥舒”,谓将来宜惩其败,勿轻举耳。盖题后余论,非正文也。卢氏不识轻重,无乃喧客夺主。况如其说,则凡逼处之日,单议守不议战,且日蹙矣,岂通论哉!(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
杜甫《潼关吏》
杜甫——《潼关吏》 【内容】: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河南到长安的重要关口。时因洛阳失守,危及长安,故加强修筑潼关,以防不测。 草草:辛劳疲之。 大城小城:泛指建筑在山上的大小城。 胡:指安史叛军。 桃林:即桃林塞,今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 赏析: 杜甫作此诗的前三年,安禄山攻打潼关。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宫督师潼关,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二十万将士葬身黄河。本诗通过与潼关史的问答,反映了当年哥舒翰失守潼关情况;诗人告诫守关将士勿轻易出战,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潼关吏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翻译及注释 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著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注释 1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2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4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5要:同「邀」,邀请。6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7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8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9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十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潼关吏鉴赏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像,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诗词作品: 潼关吏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边疆】、【战争】、【赞美】、【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