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比象

时间:2024-08-30 12:08:27编辑:阿星

到底是“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近来有人对某专家有关“鸽”的药理作用的论述提出质疑,殊不知任何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单凭“是否科学”这个疑问,或对这个疑问进行不科学推理,答案依然是唯心的,殊更不知科学是建立在1+1=2的基础上的,但是现在1+1=2并没有被证明,那么为什么要用科学去衡量其他呢,取类比象科学不科学无所谓,但是科学能不能是真理才重要。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取类比象的历史源远流长岂是科学可以比较呢?人们恐怕从来不去想唯心主义的东西会被实践证明以后又变成了唯物主义的东西。鸽之性,喜升腾,能补人之阳气运用的是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事实上它是来源于实践的,只是古代人不可能用现代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方法去分析这取类比象是否科学,也可以说古代一些理论尚未被现代科学所认识。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取类比象的解释

取类比象的解释如下: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注重整体、类比。《内经》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思维指导下,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2.注重动态、功能。《内经》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内经》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内经》“脏象”注重脏腑之“象”,不是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3.注重直觉、体悟。《内经》取象比类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体悟循经感传之“象”的产物。《内经》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

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区别

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区别在于取类比象必须掌握中医深圳生活网学中的取象比类法,而取象比类是一种研究自然的方法论。我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一种思维方式,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合理评价和恰当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探求其客观性的理论依据,在“象思维”受到空前关注和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同一性和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取象比类”的逻辑依据。外观的雷同与内存的素质存在相关联的地方。也就是说,象的同一性和质的同一性存在一定范围的吻合。

中医的取类比象

    中医研究理论与西医有很大的不同,中医讲究的是取类比象。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换言之,就是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的形式,探查人体内部的问题。

    所谓取类就是指同一种类进行比较,所谓“比象”是指同一类事物中的“象”进行类比。比如,人体抽搐,中医认是“风”,因为自然界的风是动的,所以就那自然界的风比喻人体内部的抽搐的现象。再如,中医里五行学说都是拿自然界里的事物进行类比。拿火来比心,可以理解为火是提供热量的,而心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拿肾来比水,实际上肾就是来处理水的,具有水的特性。

    后来对中药的研究也有此一说,比如红色的药说是补心,黑色补肾,白色补肺,黄色补脾,青色补肝。从外观的颜色就知道它入哪一脏腑。还有从外观的形象入手,核桃非常象大脑的形状,就说核桃补脑,苹果象心的形状,红红的颜色,就可以补心。吃鱼眼可让眼睛明亮,中老年喝骨头汤,可治疗骨质疏松。

    取类比象有一定的或然性,古人没有现在的实验仪器,当时的条件下,能从外在的表象去研究内外的实质,也算是一种伟大的发明吧!

   

   


中医学象思维的根本是

中医学象思维的根本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也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不仅人类需要象思维,蜜蜂建巢、动物觅食也需要运用象思维。所谓象,不仅有整体的形象,而且还有属性的象。有可见的自然之象,也有人心(脑)里抽提出来、整合起来的意。中医的藏象学说,是通过四诊把握外在的象,推测人体的整体状态是否正常。假如判定其属于不正常状态(病象),则进一步推测是属于何种原因,如何调控(即治疗),进而使其转为正常。中医这个诊治疾病的过程,也就是人体的象变化、转化的过程。当然,人体是一个自组织整体,其调控过程比控制卫星飞行还要复杂得多。 中医取象比类的深层含义:取象比类所抓住的象,不是偶然的、表浅的东西,而是整体所涌现出来的特征,是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水分子所表现的特征,不能用其中的两个氢原子来解释,也不能用其中的一个氧原子来解释,不是它们简单相加之后的综合表现。人体也是一样,人的生命特征,只能用整个生命来表征,任何一个肢体、脏腑、器官、组织、细胞都不能代表人体,人体不是这些组织器官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它们无序的加合。即使有人的完整的活身体,没有人的思想,仍然不是完整的人,世界各地的狼孩不能融入社会生活就是证明,所以中医取象比类是将人体看做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来治疗。

浅谈中医思维的认识

一、中医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知识、技能和智慧,而智慧则是统领并决定着知识和才能的水平。 “从简单到复杂是知识;从复杂到简单是智慧”。 是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其逻辑方向通常是“从复杂到简单”,而中医是传统文化之一,中医的逻辑方向也是“从复杂到简单”——在临床中,是将各种复杂的症状,逐一辨别,诊断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病机,然后“有的放矢”地施治。 自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后,西学东渐,国人只是注重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知识及部分技能,却忽略了学习西方人的智慧(智慧本来也学不来)。所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及其后期的学习,学的通常是西方文化中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是知识”的逻辑方向已经固化在我们的思维中。 现在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侧重于中医知识、中医理论,却忽视了启迪智慧,中医教材也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逻辑方向把一个问题进行分类、细化到极致,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到繁杂,临床应用中也无从下手。 二、中医理念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译为:中医只有知晓了医道,才能明白医理、施展医技医术。 下面我简明地解释下“道理技术”: ①  术——是什么? ②   技——怎么做? ③   理——为什么? ④  道——什么、怎么、为么……一切一切的法则和规律乃至宇宙真理。突然顿悟开窍:原来是这样、就这么简单!——但又是“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上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学习中医,就是了解医术、掌握医技、明白医理,最后悟出医道的过程,医道是对医术、医技、医理的概括、归纳而升华,一旦明白了医道,则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现在的中医药院校教学,除了罗列医术、阐述医理(有时候也似是而非),而忽略了医技、医道——“知易行难”啊! 现在社会上的中医培训,就是培训“快餐”,只是短期内培训医术、医技,却不重视医理、医道——“无理寸步难行”啊! 三、中医天赋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天赋?天赋,就是“禀受于天、生来具有”,上天所授予、所给予的智慧、灵性、资质。天赋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当然,后天的学习可以激活、强化先天的天赋! “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天赋,只不过是有显性隐性之别、有所侧重之分而已。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结束语这么说(以上书页的画线部分):“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翻译为“孔子说:生下来就自发激活天赋、懂得知道的人是上等人,跟师学习而被动激活天赋才知道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闻听、读记才知道的人,又次一等。我(张仲景)素来爱好方术医学,请允许我信奉孔子这段话吧!”  医圣张仲景的这段话明确指出:学习中医,首先靠天赋(上天给的智慧和灵性),其次才是由师父“传道、授业、解惑也”。 四、学医练功 大家经常看到练太极拳、中华功夫一指弹等,看上去很简单啊,可是自己一伸手就天壤之别了,为什么,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练习太少。学习中医需要脚踏实地,狠练基本功,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学习,才能“学而能用、用则有效”。 学中医就要学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的范畴是阴阳四时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四时是春夏秋冬;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其他生命体又何尝不是生于地,悬命于天呢?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份子,各种生命体又怎能脱离了天地而独存?人在天地间,有七情六欲,吃五谷杂粮,受风寒署湿燥火的影响,又怎能长生不老?又怎能不患各种各样的疾病?有了疾病就会有这样那样的身体不舒服,人体是疾病的载体,载体没了,疾病也就没了,所以,人死了也就没有痛苦了。所谓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所谓的疾病导致的种种身体不适,在中医眼里只是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上一篇:偶像来了tfboys哪一期

下一篇:call you b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