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教育,家长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方面的做法

时间:2024-09-03 08:57:25编辑:阿星

家长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方面的做法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r\n\r\n\r\n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r\n\r\n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r\n\r\n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n\r\n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r\n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r\n\r\n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r\n\r\n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r\n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r\n\r\n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r\n\r\n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r\n\r\n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r\n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r\n\r\n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r\n\r\n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教育孩子社会公德?

  孩子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启蒙、奠基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开始教育,幼儿就会逐渐把社会公德行为变成“自动化动作”,养成良好习惯。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教孩子社会公德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孩子社会公德“三法”
  1榜样示范法

  众所周知,家长、教师往往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常常认为家长、教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因而会经常模仿。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注意言传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往往比家长专门拿出时间进行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表现通常能折射出家长的社会公德水准。总之,只有家长发挥正面的表率作用,幼儿才有可能成为举止文明、有教养的人。

  2讨论法



  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认识。当幼儿对某一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后,其行动就比较自觉。比如,当幼儿认识到由于不排队、拥挤有可能导致踩踏、伤亡事故后,他才有可能采取自觉排队的行为。幼儿对社会公德有一定认识后,才能把它内化,然后做出自觉自律的行为。当家长告诉幼儿某条社会公德时,一定要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幼儿弄清楚形成这条社会公德的道理,否则幼儿常常就会当耳旁风一样,行为上依然如故。与幼儿讨论社会公德,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自觉的行为,还能使幼儿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提升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尤其是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即:高自我价值感水平导致高成就行为,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低成就行为。因此,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会促使他们更好、更自觉地去遵循社会公德。讨论法是包括公德教育在内的一切规则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3体验法

  幼儿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明白尊老爱幼等道理,但仍会做出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深幼儿的认识。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往往是以情感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往往是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触动其情感;触动了情感的事物,认识才有可能加深;认识加深了,行为才有可能自觉。要加深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就要加强其体验。这就要求家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目的地抓住典型案例,对幼儿进行有力度的教育。
  培养孩子社会公德习惯
  1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培养公德意识,做到并不难,而许多人走上邪路往往是从不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开始的。

  2让孩子懂得爱护公共财物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培养他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比如,在外面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画乱刻。在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当发现破坏文物、损害公共财物等现象时,家长应该表示义愤、进行批评,这样,孩子就会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相应地,他就会懂得爱护学校里的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等。

  3教导孩子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有的孩子当进入公共场合就跟“发疯”似的,处处搞破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比如,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等地方,一定要按照顺序进出,不损害、不破坏公物,按规定办事。当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我们还应鼓励孩子对其进行劝阻。

  4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导和教育,只会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为了让孩子遵纪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条文都搬过来念一念。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概念和意识,比如,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地庇护;当孩子破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不可以那样做;当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日积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猜你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2、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3、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完善德育体制,创新德育方式在制度层面,重视德育,细化德育的教学体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导教学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科学化德育考核机制,讲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避免偏废其一;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生活中,贯彻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5、营造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社会的影响力是广泛的,也是长远的,国家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多领域涉及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中,优化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结构,加强网络管理,遏制不良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让大学生通过上网的形式不知不觉中接受到社会公德的正面熏陶。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
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
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
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
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
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江西户外,江西哪里适合自驾露营

下一篇:英语四级写作模板,英语四级万能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