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

时间:2024-09-11 21:20:58编辑:阿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38-40页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 能力目标: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从100倒数到50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二)新授:1、教学例七:(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板书:横看、竖看、斜看)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3、比大小。(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2)十位不一样的数比大小。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3)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如下:1、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2、教材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对以后学习1000以内和更大的数打好基础。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排列规律,然后填写百数表,探索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数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百以内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3、学情分析学生已能认读100以内的数,并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所以按顺序填写百数表,不是很大问题,探索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数的排列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数的顺序,知道一个数的两个相邻数,同时在生活中学生也都接触过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因此,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发现百数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巩固数位、数的读写等知识技能,并根据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正确比较数的大小,加强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发展数感。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五篇

【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字:数字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2、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识要点:   1、学习并朗读这首童谣。   2、能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   (三)学法和习惯:   1、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   教学重点:   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通过朗读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两、朋、友这三个字学生不常见,掌握起来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数学学数字了吗?(学了)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数字有关的儿歌“数字歌”(老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这首小儿歌非常有趣,里面藏着好多小动物呢!打开书第11页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动物。(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2、如果你们能数出这些动物朋友各有几只,他们就会从课本中跑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请用数字标在图旁边。(老师把阿拉伯数字贴在黑板上。)学生汇报动物的只数,(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学生每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小动物的图片,并把它们贴到相对应的数字下面。   3、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听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尤其要听清你不认识字的字音。在听录音时要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听到哪,指到哪。(培养学生指读习惯,渗透听读识字的方法。)   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注意:边读边用手指着。读后,你有什么收获?   6、自己再读儿歌,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问老师。如果认识了,就把记号擦掉。   7、你们学得真努力,课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们是否真的认识它们了。瞧,他们偷偷的溜出了门。   (从黑板上的课文中拿出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和谁是朋友?(不按顺序出示,让学生把这些汉字与黑板上的数字一一对应贴。再单独拿每个汉字数字卡片让生读完返还到课文中。)   8、孩子们,还有几个字在跟我们捉谜藏,来看一看(出示卡片“小朋友”“数字”)每个词两生读,再齐读。  2.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验“调商”的过程。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回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讨论理解“商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调商”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试商。 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黑板。   1、教师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3、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5.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课件分步出示:1、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认识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篇三】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认识钟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三、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四、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1)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3)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4)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5)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再指名说。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继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最后拨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时是几时呢?小组商量,学生汇报。   (3)7时刚过一点。   提问:这又是几时呢?   (4)小结:像这样接近7时的情况,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   (5)巩固:分别出示4时不到一点和平8时刚过一点的钟面,提问:你能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大约是几时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适当追问是怎样想的。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第一幅图钟面上是几时?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第二幅图呢?   追问:怎么都是10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总结:一天里有两个10时,一个在上午,是上午10时;一个在晚上,是晚上10时。   5、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不同时刻的画面,提问:你知道上面各是几时吗?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表示方法?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篇四】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创造规律,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用一个具体的动作来表示一下,准备好了吗?(拍手——拍手——跺脚)(3次)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哇,猜得真准,那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呀?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活动内容   1、找规律   猜表情:首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调皮。(演示课件)它可淘气了,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又大笑。我们来学一下小调皮的表情好吗?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像!你知不知道小调皮接下来会是什么表情呢?   噢,小调皮正微笑着大家说,小朋友真聪明!   放气球:小调皮又到公园里放气球了,观察一下气球,你发现了什么呀?下一只气球是什么颜色呢?   解密码:气球放玩了,小调皮准备回家了。可他碰他了一道难题,他把门上的密码给忘了,小朋友愿意帮助他对吗?   2、画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能够找到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会找规律了,你会画规律吗?(出示一组圆形)你能用你手中的水彩笔使它们有规律吗?(同桌交流,实物展示)   3、算规律   师:小朋友画的规律可真漂亮,老师想用这些有规律的圆形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接下去,老师该怎么串呀?那你知不知道从第一颗红色开始往下数第20颗是什么颜色?第31颗呢?这串项链一共可以串43颗珠子,你知不知道最后一颗也就是第43颗会是什么颜色吗?   4、生活中的规律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家看,(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跳舞的小朋友—一—年四季)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看看我们身边的,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过的,还有哪些?   5、创造规律   师:原来啊,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些规律。   你能用动作来做一个规律吗?   今天,教师还帮大家准备了学具,你可以用材料袋中的学具来摆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规律,还可以用动作让大家来猜规律。下面我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三、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现象好吗? 【篇五】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位数,100是()位数,82是()位数。   (2)28的8在()位上,表示()个();2在()位上,表示()个()。   (3)3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99里有()个十和()个一,它后面是()。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3769、70、()、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3□   58

上一篇:抵制韩货

下一篇:英皇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