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昙花的诗句古诗词
1. 关于赞美昙花的诗句
关于赞美昙花的诗句 1. 赞美昙花的诗句有哪些
1、亘古今为诸佛母,昙花时现觉园春。——《偈颂一百零四首》作者:[宋] 释绍昙
解释:从古至今作为诸位佛母,昙花开的时候才觉得园子里变成春天。
2、日出中天,云开岳面,如优昙花时一现。——《偈颂七十六首》 作者:[宋] 释子益
解释:太阳高挂在天空,云拨开岳面,就如同昙花开时一样美。
3、昙花一现抵为缘,魂梦相依情难宣。——《梦呓》 作者:[唐] 贞山
翻译:昙花开放的那一瞬间很美,看到的就是缘分,虽然感情深厚但是无法再续前缘。
4、昙花一现可倾城,美人一顾可倾国。——《昙花诵》作者:[宋] 梁博
翻译:昙花开放的那一刹那可谓是倾城天下,而美人的一个回头便让天下的人为之震撼。
5、昙花展蕊绽娇颜,留梦三更叹自怜。——《七绝·赞昙花》 菊翁
翻译:昙花展开花蕊如美丽的容颜,留梦三更时赞叹它的美丽惹人怜爱。
6、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箴作诗者》作者:[清] 袁枚
解释:虽然号角声清亮高昂,不是谁都能演奏出好听的声音的;昙花虽美丽脱俗,不是轻易就能看到的。
2. 形容昙花一现的诗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汉乐府·长歌行】 《诗经·陈风·月出》 寂寂昙花半夜开 月下美人婀娜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昙 花 玉骨冰肌入夜香, 羞同俗卉逐荣光。 辉煌生命何言短? 一现奇芳韵久长。
昨夜昙花犹未落,今朝露湿又重开 『来自民间的美丽爱情传说:』 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
后来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
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
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
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
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所以昙花又名韦陀花。
3. 关于赞美昙花一现的诗句
岂愿意孤芳自赏
无人懂我的忧伤
不属于酒绿花红
不属于灿烂瑶宫
洛阳争艳的繁华不容
岑寂的旷远融化月华
翩跹的风婆娑着泪眼朦胧
高贵
抵不过岁月流逝的匆匆
何必枉然怅叹息无力挽回的过去
可恨沧海桑田竟无人解寂寞的花语
可有人听见夜里愤恨的忧伤如泉水四涌
可有人听见无奈的美丽凋零得碎玉断琼
最冷最清幽的冰殿雪宫
凝固昙花一世清高的痛
萍聚一生
怅然成空
落花流水刹那芳华
风碎雨残无影无踪
弥留的瞬间谁解我虚弱的花语
谁读懂我挣扎一问绝望的心恸:
浮生若梦
何去何从。
香淡露浓常羞怯
哪堪白雪黄沙
琼苞夜绽笼烟霞
朝颜如梦短
星斗打落花
文静嫣然性幽若
芳菲自在天涯
今宵红袖寄谁家: 雳火 2005-12-20 04?
怜卿温柔好
娇痴也由她
作者?
昙花
半世清高梦,
不许见残身,
一夕绝此生。
风华誓与俱 香淡露浓常羞怯
哪堪白雪黄沙
琼苞夜绽笼烟霞
朝颜如梦短
星斗打落花
文静嫣然性幽若
芳菲自在天涯
今宵红袖寄谁家:00 回复此发言
--------------------------------------------------------------------------------
杨花柳絮暖风刮
桃红梨白轻雪下
牡丹玫瑰平常色
闭目空嗅梦昙花
忧伤暗透的夜
幽幽缱绻着最凄凉的美丽 最不舍的凋零
轻轻
似乎还缠绵着瑰丽的旧梦
然而破碎的声音
黯然惊醒
是否
落寞了流星那一瞬的飘离
谁又能
驻足一刻流溢生命的最后的华丽
脉脉的绽放
角落里谁见肆无忌惮的泪水寂寂流淌
刹那的芳华
杳杳无言 奢望着流连与彷徨
抬眼尘世茫茫
孤独的绝响又是为谁吟唱
4. 赞美昙花的诗句有哪些啊
1、昙花图 清代:吴王坦 摇曳珠幢翠带长,紫霞一片护花房。
金莲乐树知无色,七宝阑中自在芳。 译文:花珠摇曳,翠叶修长,一片紫霞掩映花房。
金莲乐树本没有颜色,如同七彩宝石色缤纷,芬芳开放。 2、昙花 清代:范咸 一茎数蕊尽丛生,粉晕檀心画不成。
静态雪花堪比洁,幽香莲叶与同清。 已蠲浓艳消尘劫,应散诸天入梵声。
传是西方来小种,净因我亦未忘情。 译文:一根花茎开放好几朵花,粉红的花心,画家也难画出。
端庄安静的样子,如同雪花一样洁白,幽香的莲叶十分清白。浓艳减少,已消尘劫,应该化作满天的梵声。
传说这是西方传来的花朵,只是因为我还没有忘情。 3、昙花图 其二 清代:柏谦 一帆飘渺驾长川,留取奇花入画妍。
却笑君房浮海去,不传芝草长琼田。 译文:缥缈的小船从长川驶来,留下一朵奇花进入画卷。
却笑你在海上漂浮而去,没有传下芝兰玉树,沧海桑田。 4、昙花 清代:孙元衡 一丛优钵昙花好,移得西天小本来。
日色烟光浮紫气,凌空谁为筑瑶台! 译文:花钵里的一丛昙花十分美妙,将西方的气息也带来了。日色浮动,烟色苍茫,紫气东来,是谁在空中搭建了一座瑶台! 5、昙花 清代:张湄 采自猊床象座前,紫霞一片映青莲。
优昙不是人间种,色相应归忉利天。 译文:昙花来自于如来真佛的猊床象座之前,紫霞一片,掩映着青色的莲花。
昙花不是人间的品种,这么美的颜色应该归功于上天。
5. 谁知道赞美昙花的诗句
有关昙花的诗句:
昙花一现可倾城 美人一顾可倾国
不羡倾城与倾国 蓝天如梦雁飞过
昙花一现抵为缘
魂梦相依情难宣
丝丝残泪凄凉意
空留雁影飘蓝天
昙花为谁现?
淡蕊知谁怜?
长夜谁与共?
清珠泪可寒?
蓝天高且远,
雁过自无痕。
明月空对影,
千里两婵娟!
昙花展颜韦陀怜
更漏将残蕊自寒
偶尔偷窥晴空外
一片霞彩映蓝天
昙花展颜蕊自寒
三更留梦雁自怜
莫叹人生能几何
今生结得来生缘
幽人空叹夜阑珊
纤指拨筝曲轻弹
昙花一现终何意
朝朝魂梦空挂牵
昙花展妍酬知己,
欲诉花魂终无语;
夜色阑珊问丝雨,
明珠清泪谁更似?
有花如昙空自怜
花飞花谢抵缠绵
寒月清光花坠泪
魂飞梦断又何堪
昙花一现为君开
误坠红尘花酒间
心头凝落绝情泪
老死花丛亦无言
人生长恨天捉弄
醉生梦死情可堪
欲笑本我人成个
只把过往戏流年
6. 赞美昙花的诗句
1、亘古今为诸佛母,昙花时现觉园春。
出自:《偈颂一百零四首》 作者:[宋] 释绍昙 解释:从古至今作为诸位佛母,昙花开的时候才觉得园子里变成春天。 2、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出自:优昙花诗 作者:饶宗颐 解释: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3、雨肥梅、亭台初夏。
昙花开向前夜。(《摸鱼儿·雨肥梅》宋葛长庚) 解释:雨后的大梅花、在亭台出现。
昙花却开在昨夜。 4、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箴作诗者》 清代 袁枚) 翻译:虽然号角声清亮高昂,不是谁都能演奏出好听的声音的;昙花虽美丽脱俗,不是轻易就能看到的。 5、昙花图 清代:吴王坦 摇曳珠幢翠带长,紫霞一片护花房。
金莲乐树知无色,七宝阑中自在芳。 译文:花珠摇曳,翠叶修长,一片紫霞掩映花房。
金莲乐树本没有颜色,如同七彩宝石色缤纷,芬芳开放。
7. 描述昙花的诗句
1.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一番:一年一度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一年一度的桃花、李花都开败了,只有青草长得整整齐齐,充满生机。诗人看到暮春景物,心有所感,作诗慨叹桃李之喧闹一时,赞美青草生气勃勃,独占风光。可以此二句赞美野草,或借以嘲讽昙花一现的人物。
2.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汉乐府·长歌行】3.《诗经·陈风·月出》 寂寂昙花半夜开 月下美人婀娜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4.昙 花 玉骨冰肌入夜香, 羞同俗卉逐荣光。 辉煌生命何言短? 一现奇芳韵久长。
5.昨夜昙花犹未落,今朝露湿又重开。
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描写昙花的古诗
描写昙花的古诗如下:1、一茎数蕊尽丛生,粉晕檀心画不成。译文:昙花一根茎上生长着数朵花蕊,粉色的花晕与花心,无法用画描绘出来。静态的样子跟雪花一样洁白,香气和莲叶一样清新。作者范闲是浙江钱塘人,字贞吉,号九池。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御史,曾巡视台湾。有《周易原始》、《读经小识》、《碧山楼古今文稿》、《柱下奏议》、《台湾府志》、《浣浦诗钞》等。中元节前后昙花开!夏末秋初的时节,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悄然绽放在月光下,展现美姿秀色,静静地吐露着芬芳,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子。昙花,又名琼花、昙华、韦陀花等,昙花盛放时,花瓣和花蕊轻轻颤动,十分动人,享有“月下美人”之誉。2、西域谁携仙种回,昙花喜杂瘴烟开。译文:是谁把这奇妙的花种带回来的呢,昙花喜欢在杂草丛生、污瘴之地盛开。出自《昙花图 其一》作者是清代柏谦。柏谦,1697—1765,清江苏崇明人,字蕴高。雍正八年进士,官编修。善楷书,得唐人风矩。乾隆十一年乞归养亲。昙花有着“刹那永恒”、“执着追求”、“抓住机遇”、“美丽奔放”、“喜事将近”五种比较好的寓意,但也有一种表示“消失不见”的寓意。该花,是仙人掌科植物。该花,是附生肉质灌木植物,高2至6米,老茎圆柱状,木质化。3、一丛优钵昙花好,移得西天小本来。译文:一丛花草里还是昙花好啊,移得到西天小本这里来。太阳颜色和烟光笼罩着紫气,高空之上谁为它筑了高台。出自《昙花》作者是是清代孙元衡。安徽桐城人,字湘南。贡生。官至东昌知府。有《赤嵌集》,乃康熙四十四年任台湾同知后所作,记土风物产。所著有赤嵌集四卷,《四库总目》为王士祯所点定。昙花虽一瞬,却美了一生。无人欣赏的美丽是孤独,有人喜欢的平凡是幸运。午夜梦回时分,昙花的绝美,透着彻骨的凄艳,诠释了生命中最美的寂寞。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汤显祖的梦与情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汤显祖的梦与情
题文诗:
文章之妙,不思而至,文章生气,心灵飞动,
下上天地,来去古今,生灭如意,无所不知.
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生者可死,死可以生.临川四梦,放浪形骸,
梦境之中,至情永恒.梦中之情,未必非真,
梦外之人,未必非梦,人蚁何殊,南柯无二.
淳于未醒,无情有情,槐国蝼蚁,各有深情,
淳于既醒,有情无情.真情所至,虚空不坏.
真即是情,情即是真,情通古今,宇内一情.
不逆于心,不娇于情,不饰不掩,顺性天然.
正文:
自日本戏剧史家青木正儿始,人们说到汤显祖,总是会谈起莎士比亚。这一东一西两个剧作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在1616年辞世,距今整整400年。
两人之间确乎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莎士比亚在1594年写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在1598年写作《牡丹亭》,都是关于年轻女子“情死”的故事。又比如,我们颂扬汤显祖的“情”与“天然”;而莎士比亚让歌德至为称颂的地方,正是“没有人比他更为自然。”
颇有意味的一个现象是,对于较为年轻的一代中国人,莎士比亚是一个比汤显祖更令他们熟悉的名字——即使他们生长在中国。了解朱丽叶的人,远比了解杜丽娘的人多。我们能随口说出哈姆雷特的名言,却并不一定知道邯郸卢生的名字。
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汤显祖是陌生的。这其中有商业文化的浸染,也有文化传承的落差。
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汤显祖画像(聂鸣 供图 )
我之所以做此感慨,是因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在不更事的童年时代,便熟知《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的故事。而直至长大成人,世界观形成之后,才真正接触起汤显祖。与同辈人交往的经验告诉我,我并不是一个特例。
实际上,令我们陌生的,不唯一个汤显祖。对于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人,所有传统的“东方”,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东方”与“西方”的边际在日益消融。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学习了西方种种理论之后,再回看汤显祖,会感到他是现代的。比如他的“梦”、他的“情”、他的“悲”。他的“生生死死随人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似水年华,如花美眷。恁般景致,应人人得见。
梦
因情生梦,因梦生戏
《牡丹亭》的故事,因梦而始。太守之女,爱踏春阳。适逢春日,小姐进得园中,见姹紫嫣红开遍,感怀自己生得花容月貌,却“三春好处无人见”。遂而生梦。梦里遇到一书生折柳,是其三世婚配。游园归来,郁郁难言,至情伤而亡。后化为魂魄,与书生续未竟之情缘,最终还魂,结为连理。便是“杜丽娘慕色还魂”。
“临川四梦”,皆以梦说事。梦是从何而来的呢?汤显祖在《复甘义麓》中,谈《南柯记》和《邯郸记》:“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梦”是路径,“情”是中心。在《紫钗记》中,梦的作用较为简单,其余三部,梦的意义,都很重大。
汤显祖的难题是:如何赋予“情”以绝对的价值,同时又不破坏社会与自我的平衡?于是,他造出了“梦”。
《牡丹亭》中,“梦”是一个制造出来的自在时空。在这个空间里,杜丽娘的所作所为,可以脱离于寻常礼法之外,不受到社会的苛责。其慕色而亡之后,花神恳请判官宽恕杜丽娘的鬼魂,如是辩解:“此女犯乃梦中之罪,如晓风残月。”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席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尽管汤显祖如此明确地宣告,《牡丹亭》一剧,并非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戏,但400年来舞台演出中,多数还是将之当作才子佳人的爱情戏来演,至多,不过以爱情为矛,反抗世俗,追求婚姻自由而已。
《牡丹亭记题词》中,有著名的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世间女子如杜丽娘者,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才可被称作为“有情人”,是至情至性之人。
梦境之中,“离魂”的杜丽娘,出离于形骸之外。夏志清言:“丽娘的梦,是一个无时间性的世界,在这世界中,爱是唯一的真实。”这把游走在梦之中的魂魄,怀有一腔热情,不受时间、生命和死亡的拘束。而爱情之永恒,亦存在于这梦的时空里,一旦它正常化,有了实质性的形体,永恒便难以为继。
梦境之外,时间依然具有绝对的掌控权。戏曲后部的杜、柳,不过一对寻常夫妻,女人托心于相夫教子,男人期冀于仕途显扬。汤显祖所言那个,至情至性的杜女丽娘,在其走出梦境、俗世还魂的那一刻,便被时间收回了。
较之《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与《邯郸记》对于爱情的态度,有所变化,从“求”变为了“放”。美国学者夏志清用汤显祖时间观念的变化,来解释这个差别。在他看来,后两部戏中,汤显祖是以“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人之处境,发现了爱情与他人价值的欠缺。所谓永恒,即无穷无尽的时间,在无限面前,人的意识无能为力。
《南柯记》改自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讲名为淳于棼的官员,嗜酒发梦。在梦中,淳于棼被邀进蚁国,与公主瑶芳成婚,任南柯郡守。他治理有方,拒敌有功,颇有政才。然而,其妻亡后,淳于棼为大臣陷害,称其为“异族”,劝回人间。醒来后,淳于棼寻找槐安国所在,却发现,原只是院中槐树下的小小蚁穴。其妻馈之金钗金盒,不过槐枝与槐夹,他瞬间梦醒。
然而,汤显祖不同于庄周与嵇康,他始终有“情”要抒发,要入世,要参史。他研读了宋史,曾经想过撰写明代历史人物评传,却被“奇僧”(或许是达观和尚)喝醒,断了念想。
在《答吕玉绳》中,他写道:“忽一奇僧唾弟曰:严、徐(阶)、高(拱)、张(居正),陈死人也,以笔缀之,如以帚聚尘。不如因任人间,自有作者。”和尚的话令汤显祖如梦初醒,终于没有“陈死人”,开始了戏曲创作。汤言,戏曲能“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这套理念,完全展现在了“临川四梦”之中。
“临川四梦”皆取材于唐宋故事。然而,汤显祖将之时代化了。“四梦”有真有幻,亦古亦今。它们都有着浪漫、神奇的外表,却又都是现实、真切的。汤显祖表面在写梦境、谈风月,其下却在抒发满腔郁愤,言其未竟之理想与追求。
在《答李乃始》中,汤显祖信云:“词家四种(临川四梦),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
在汤显祖的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四梦”是发愤之作,剧中寄托了作者的悲愤。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汤显祖,“语动刺骨”。臧晋叔言:“临川传奇,好为伤世之语,亦如今士子作举业,往往入时事。”潘之恒看《牡丹亭》演出,“既感杜、柳之情,复服汤公为良史”。换言之,汤在传奇中,表现出了历史学家的胆识。
有意思的是,“临川四梦”的每一部剧中,都有对于战争的描写。《邯郸记》写唐朝与吐蕃的喝陇争斗;《南柯记》写大槐安国与檀萝国的战争;《紫钗记》写在大河西、小河西与吐蕃进行的战争;即使是人们印象里风月无边的《牡丹亭》,也免不了兵戎相见,插进一段南宋与大金的战争来。并且,这场战争的出现,并非为了推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从中也可以看出,汤要抒发之“情”,远非男欢女爱所能言尽。
在《南柯记》中,南柯秀才高唱:“行乡约,制雅歌,家尊五轮人四科。俺因他切磋,他将俺琢磨。”如是这些,汤显祖都曾在为官时实行过。他在徐闻蛮乡主持“贵生书院”,在遂昌兴办“相圃书院”起到了一些成效,却最终也不是解决途径。
汤显祖治理遂昌五年,剔除弊政,消灭虎患,教育青年,口碑载道。在其到任之前,遂昌也“昼有公差,梦有盗警”。汤之为官刚柔并济。时而雷厉风行,“勒杀强盗十数人”;时而极重人情,可以做出除夕夜释囚回家、元宵节纵囚观灯的举动来。在他离开遂昌之时,民吏挽留,建祠纪念。查阅《遂昌县志》,在“名宦祠”祭祀的22名宦中,汤显祖是名望最高的一个。《牡丹亭》与《南柯记》描写的许多故事,正是汤显祖本人的经历。
《牡丹亭》里杜丽娘之父杜宝,任南安府清乐乡太守。其治理之下的清乐乡,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仙境:“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村村雨露植桑麻。农夫、牧童、采桑妇、采茶女,各个欢歌乐舞,嬉笑开怀。
此等清明喜乐的景象,也出现在《南柯记》里。在《风谣》一出中,描写淳于棼治理的南柯郡:“何止苟美苟完,且是兴仁兴让。”南柯百姓高唱《孝白歌》,是汤显祖未能实践的政治蓝图:“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的醉颜酡,后生鼓腹歌。”
当我们联系其此时的社会现实,会在舞台上的一片莺歌燕语中,嗅出苦涩的意味来。万历时期,赋税最重。万历二十四年(1596),政府开始征收税矿,宦官充任的矿监税使遍布天下。“三辅嗷嗷,民不聊生。”遂昌地方多金、银之矿,无法应付即将到来的矿监税使,也是汤显祖弃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汤显祖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经无法实现,所以辞官回家,退隐归田。然而满目疮痍,总是意难平,于是以文为器,在戏曲传奇里实验的政治理想和改良实践。这是对现实的反抗,也是对后来人的激勉。在《示赵滕侯》中,汤显祖写道:“俯迹自沾衣,驱车从此去。勉矣后来人,当知心所悟。”
这是汤显祖写给其官场生涯的告别之词。
情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汤之同代人王思任,对“临川四梦”做评论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王思任在这篇叙中还说,“四梦”之中,“得意处惟在《牡丹》”。他对其中着意表情之旨又做点评,“若士以为情不可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由此可见,王思任是深知汤显祖的。
汤之哲学,一言蔽之,唯情而已。汤显祖并非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戏剧作品和书信、杂著之中。
较之男女之情,汤显祖的“情”,要深广得多,也丰富得多。有意思的是,西方学者在谈论汤之“情”的时候,用到的词是更为现代的“爱情”。夏志清说“四梦”,认为前“两梦”中,汤显祖对于时间与永恒的概念,相对淡薄,因此,主人公可以融入时间,专注爱情,在情爱的狂喜之中忘却时间。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男女之情,与我们传统里所说的“情”,不是全然相同的概念。
王国维说宋元戏曲,“唯自然而已”。亦可借来看待汤显祖。《牡丹亭》里《游园》一出,丫鬟春香称赞小姐的衣裳头面,说“今日穿插得好”。杜丽娘却偏不领情,答唱道:“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话用来形容汤显祖的“情”,却是恰到好处。
人的天性,汤显祖称之为“赤子之心”或“直心”。他认为,人们如果能“直心”而为,就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直心是道场。道人成道,全一片心尔。”
不逆于心,不矫于情,不粉饰,不虚掩,顺乎人性的天然,就是真性真情。令人饥得食,渴得饮,病得医,春思昏昏得婚媾,就是顺情而为。其本质,不过一个“真”字,是“赤子之心”。济慈说:“真即是美,美即是真。”在汤这里,“真即是情,情即是真”。抛了“真”而谈“情”,皆是形骸之论。梦中之情,未必非真;梦外之人,未必不是身处梦中。人蚁何殊?南柯无二。
“情”与“理”的关系,是宋以来理学家讨论的重要问题。在理学家那里,“情”是作为“理”的对立面出现的,“理”是在“纯善”、是“天理”;情是“恶,”是“人欲”。“理”应该制“情”,“存天理、灭人欲”。换言之,“理”中所没有的,就是不应该存在的,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汤显祖则与之不同。他反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那些说“理中必无”便“必无”的人,可知“情之必有”是真实存在的呢?
《桃花扇·传歌》,清代坚白道人绘《清彩绘本桃花扇》。描绘李香君将刚学的曲辞《牡丹亭》演唱给教曲先生苏昆生、鸨母李贞丽及杨龙友欣赏的场景
相较于“从一而终”的“情之正”,汤显祖更热衷放笔于自然流露的“情之至”——这一点,在《南柯记》里面体现得也很明显。淳于棼入梦,皆因“痴情妄起”,这中间有情,也有欲。觉醒之后,淳于棼回顾梦中一生,便栖心道门,弃绝酒色,因“有情”,入“无情”。
这无情中有着深切的悲情。在《寻窹》一出中,淳于棼发现梦中蚁国,实为蚁穴,惆怅若失。然而,他希望以虔诚的佛心,助亡妻和蝼蚁国百姓升天,甘愿受那焚指为香之苦。“尽吾生有尽供无尽,但普度得无情似有情。”《南柯记》最后,淳于棼立地成佛,合手不语。
清学者沈际飞,为《南柯记》所做题词,颇为有理:“淳于未醒,无情而之有情也;淳于既醒,有情而之无情也。惟情至,可以造立世界;惟情尽,可以不坏虚空。而要非情至之人,未堪语乎情尽也。世人觉中假,故不情;淳于梦中真,故钟情。即槐国蝼蚁,各有深情,同生仞利,岂偶然哉?”
《牡丹亭》中,汤显祖似乎在放大“情,理之必无也”。杜丽娘春思梦遇,寻梦而亡,死后魂魄未散,以女鬼之身自荐枕席;柳梦梅因画生情,与杜丽娘的魂魄无媒自合、婚走野店……凡此种种,生而死、死而生的真情,都是“理之必无”的“人欲”。此处,汤显祖有意地在“以情抗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杜丽娘:敢想、敢爱、敢生、敢死,敢于过真正的人的生活。
戏因梦成,梦因情成。汤不认可“理”或“性”(天命之性)是为纯善。“性无善恶,情有一之。”善与恶,皆是“情”中所固有的,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真实。因此,善恶之情都应该自然地表现出来。人在善恶之中,能分辨取舍,为善去恶。“情”既有善有恶,那戏中也该有“极善极恶”。汤显祖认为,通过戏剧对各种善恶形象的表现,“无情者可使之有情,无声者使之有声”。
戏剧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这是非常“尽人欲”的说法。
写作上,汤显祖强调直抒心情,反对盲目的模拟古人和墨守成规。他关注文章的“灵性”,强调自然,反对模拟。在《合奇序》中,他说:“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奇奇怪怪,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
“自然灵气”听来玄虚。汤在《序丘毛伯考》里作解:“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知。”一言蔽之,便是:“性乎天机,情乎物际。”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谈及“四梦”中的“客观之主人”和“主观之主人”。就表面而言,“四梦”的主人,是为杜女(杜丽娘)、霍郡主(霍小玉)、卢生与淳于棼。深知文义的人,会从四人身上延伸开去,看到鬼、侠、仙、佛。然则,此四人仅为曲中之主,而非作者意中之主。汤显祖意嘱的“四梦”之主人是谁?——判官、黄衫客、吕翁和契玄。
何以言之?就戏而言,杜女(杜丽娘)、霍郡主(霍小玉)、卢生与淳于棼也好;鬼、侠、仙、佛也罢,皆为场中之傀儡,受人操纵行事。而后四人:判官、黄衫客、吕翁和契玄,才是提掇线索之人。就梦而言,前四人为梦中之人,后四人为梦外之人。“鬼、侠、仙、佛”为“曲中之意”,丽娘、小玉等,仅为客观之主人;而主观之主人,还属判官等人。他们所做判词,是作者对于人物的判定,类似命运之力。此处,显示了汤显祖超出别家的才情。
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汤显祖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这给他带来了痛苦。在给达观的信中,汤感到自己为“情”牵绕,无法摆脱,却又无能无力,“世界身器,且奈之何?”在《续栖贤莲社求友文》中,汤写道:“应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非西方莲社莫吾于归矣。”言辞间仿佛有遁入空门之意。晚年,汤意欲隐居庐山,与友人结社修禅,却因其母病,未能成行。
万历四十三年(1616),汤显祖听闻17岁的娄江女子俞二娘,因痴爱《牡丹亭》,愤惋而终。错愕之余,感到“情之与人甚哉”,作诗哭之:“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这是他死去前一年。
次年夏,汤显祖辞世,年终67岁。时万历四十四年(1617),距今400年整。
有梦有依的诗句有哪几句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