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时间:2024-09-21 01:50:43编辑:阿星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获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将唯心论、唯物论以及辩证唯物论三者做了比较;另一方面文章说明了辩证唯物认识论的三个阶段,并通过古今中外的实际案例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论证。唯心论:就是基于我们大脑的想象来认识世界,我国明朝的朱熹、希腊的柏拉图以及德国的黑格尔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中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唯物论:认识来自于实际的物理世界,不认为在实践探索认识世界中提炼的概念也是认识的一部分。辩证唯物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开始,然后将实践获得的经验提炼成概念及理论,最后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及再认识。即实际的物理世界是认识的起点,在探索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到大脑中的概念、理论也是认识的一部分,要辩证统一的看待二者。认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实践认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在与物理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最初看到的是片面的,表面的,主要是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包括内部的联系。第三个阶段实践认识阶段,在于用这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辨析“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这一观点

两点论是包含两点的重点论,即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强调看问题的全面性,反对折中主义均衡论。

它还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即必须分清主次,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

因此,题干的前半句的表述是合理的,后半句欠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完整的。


辨析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实践论是如何论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
  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
  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
  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
  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
  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
  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
  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
  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
  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
  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
  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
  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
  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
  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
  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
  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
  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
  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
  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
  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
  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
  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
  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
  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
  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
  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
  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
  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
  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
  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
  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
  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
  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
  末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
  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
  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
  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
  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
  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
  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
  物地而且辨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
  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
  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
  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
  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
  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
  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
  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
  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
  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
  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
  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
  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
  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
  “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
  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
  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是有些
  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
  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
  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
  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
  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
  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
  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
  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
  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
  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
  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
  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论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并结合实际或引用某一案例说明这一总规律的体现

亲亲[微笑][鲜花]您好,我来回答论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并结合实际或引用某一案例说明这一总规律的体现是普遍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普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也是人类群体的认识。历史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历史的,它不断发展和演进,受到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摘要】
论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并结合实际或引用某一案例说明这一总规律的体现【提问】
亲亲[微笑][鲜花]您好,我来回答论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并结合实际或引用某一案例说明这一总规律的体现是普遍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普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也是人类群体的认识。历史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历史的,它不断发展和演进,受到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
亲亲[微笑][鲜花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双向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双向的,它不仅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也能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科学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是科学的,它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知识。 举个例子,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发展就体现了这些总规律。在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回答】
400字以上【提问】
[爱你]【提问】
亲亲[微笑][鲜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反复实践并认识的,即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实践,新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其规律就是不断地实践并发展认识,深化认识,指导实践.其意义就在于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并造福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指导实践,再得出感性认识在上升,如此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次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第二次是更重要的,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最终又要用来指导实践。认识的本质: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认识的发展规律是: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回答】
亲亲,您没在题目中体现,我再补充一些资料给您【回答】


上一篇:pam anderso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