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规划

时间:2024-09-25 02:16:17编辑:阿星

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第六章 实施措施

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的城镇化协调管理机构,通过加强检查督导、完善政策措施、严格实施目标责任制等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密切配合,把推进城镇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省直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土地供应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加大对地方推进城镇化的支持力度。市级以下人民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第二节 健全协调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卫生、环境保护、旅游、电力等部门加强沟通,形成有利于规划协调的体制机制和沟通途径。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统筹和协调,实现规划之间在技术层面、政策层面的整合和对接,确保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一致,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相关部门配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形成有效的共管机制,科学、合理地引导投资流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建设有序推进。第三节 加强评估监督根据我省人口、资源、环境的特点以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以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制定完善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健全城镇化质量评估制度,围绕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主要任务、重大改革和政策等,建立全面、综合、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将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附件:名词解释(略)

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第四章 提高承载

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结构与布局,提升城镇经济承载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处置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提高城镇集聚生产要素、支撑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第一节 提升城镇经济承载能力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作用,大力推动适宜城镇的产业发展,通过繁荣城镇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城镇经济承载力,增强吸纳农村人口能力。协调处理好产业园区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城镇规划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城镇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布局要和城市新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增强产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口。成都市等特大城市要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城镇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镇产业功能。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在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二节 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保障能力交通设施。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抓好城镇快速干道建设,提升城镇路网和公交站场建设水平,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城镇慢行交通系统,实现低碳出行。抓好特大城市快速大运量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基本解决交通不畅等问题。设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县城达到10平方米以上。市政设施。增强城镇电源和供电网络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稳步发展管道燃气,设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县城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加快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建设,确保供水安全,设市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缺水县城的供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通信设施。进一步健全城市通信网络体系 ,推动“三网融合”。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中心为重点,提高信息汇聚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市网络系统。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综合防灾设施。加强河道综合治理与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大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力度,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强制推进城镇建筑抗震设计,医院、学校等重要建筑和特殊工程建设项目按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提高一个抗震等级。加强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讯与消防车通道建设,确保城镇消防安全。完善城镇防灾避难场所和生命线通道建设,提高灾害应急处理能力。第三节 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合理规划确定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形成规范有序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公益性社会福利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第四节 提高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推进小城镇改造和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程度。大力推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建筑,推进环保节能技术、新材料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积极推广雨水截留和中水利用技术,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县城和规划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镇实施雨污分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切实保护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森林、湖泊、湿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恢复河流水系的生态效能。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环卫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鼓励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减少污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城镇绿化量,构建绿色生态系统。大力发展城镇园林绿化,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设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其他县城和小城镇达到7.5平方米以上,推动生态宜居城镇建设。第五节 加大城镇住房保障力度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30万户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推进零星棚户区、城镇老旧居住区和城中村的改造与治理工作,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加强对住房市场发展的政策引导,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面推进牧民定居行动和彝家新寨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危旧住房改造任务。

上一篇:百度防恶意点击软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