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ppt

时间:2024-09-26 00:47:30编辑:阿星

咬文嚼字的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10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

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重难点预测】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预测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

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仔细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

同意味。

明确: “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吃”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在吃中国”,作者感慨的是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

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含义。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咬文嚼字

是一个意思。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

三.基础过关检测

1.拼音

锱铢( z ī )( zh ū ) 镞 ( zú ) 岑寂( cén ) 尺牍( d ú )

斟酌(zhēn)(zhuó) 下乘(chéng) 蕴藉(yùn )(jiè )

付梓(zǐ) 茗烟( míng) 咬文嚼字(jiáo)字

2.成语

①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

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②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或单调反复的事物没有兴趣或感到厌烦

(多指文章)索:重复;然:什么的样子;无味:没有兴趣。

③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

④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

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一斗。”后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⑤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

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⑥锱铢必较: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极小的差别也不放过,

在极其细微的差别中决出胜负。很少的钱也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也

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读:我们常用的“咬文嚼字”是指什么?朱光潜先生

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不同?

常用的: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

会精神实 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朱光潜: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仔细阅读课文,勾画出每段关键句,概括每段大意。总结哪

些段落讲了同一个道理,可以归结为一部分?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部分:(1-5)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字与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

定与控制,要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唯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

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1.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完成学案上表格的前三项。

2.具体分析。

材料一:郭沫若改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明确:“你是”字句是主谓结构。“你这”字句,显然不是。可见,

句式不同,情感便也不一样。

导语回顾:“在中国吃”“在吃中国”“吃在中国”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感有关。

3.合作探究第四段:下面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

事。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问:作者举这三个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文字的增减,句子的意味不同。

扩展延伸:看下面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

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①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明确:第二句增加了今天,意思就变成船长只有今天没喝酒,可见,

文字增减后,句子的意味不同。

4合作探究第五段:下面两句诗,你认为哪个好?说说你的

理由。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问:朱先生举推敲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字眼不同,句子的意味不同。(“推”字好还是“敲”字好关

键在于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小结

可见,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品味语言,

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

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

品达到最佳。

七,运用实践。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练字练意的列子,

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

道来。

①春风又“到”江南岸 / 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 红杏枝头春意“浓”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前夜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交流分析:

例一:表现了一种色彩美。同时,绿是“使······绿”之意,使动用

法赋予了春风以人性,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作者喜悦 兴

奋的心情。(文字与情感密切相关)

例二: “闹”意味着多,且总有一股喜庆的味儿在。一个“闹”字,

写出了杏花之红,其红之浓,并将无声的景象赋予了声的意味。它准确、

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并表达了自己对春

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到来的欣喜之情。

例三: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

然“早”开,更显此梅的不同寻常,不仅突出了诗题,还写出了诗人因

为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思想与情感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密切相关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民国时期,两个海外归来的大学生到国防部找工作,找的是同一

位领导,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现在人已招满了,如果早两天来的话,

这事好办。”结果,甲同学听到这个答复后,失望地离开了。乙同学第

二天送了些钱之后,顺利地在国防部谋到一个参谋的美差,那位领导还

不住地夸他悟性高,有发展前途。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会有两种完全不同

的结果呢?这就涉及到字的基本义和联想义。(同学们讨论回答“如果

早两天来的话,这事好办”的联想意义。)

明确:“早两天”便是前天,“前”谐音“钱”。那位长官的言外之意是

“钱来了,这事就好办。”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便论述了字的联想意义。这节课我们

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4-6段)。

二.课文研读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的?而论述字的联想意义主

要是为了论述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

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作者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表格剩下的部分。

明确:举例论证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3.重点解读“联想意义的误用最易产生流弊”。

(1)联想意义的误用会产生什么流弊?

明确:产生“套板反应”。而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

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2)什么是套板反应?

明确: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滥

调,好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它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

所说的“套板反应”。 小结:“套板反应”是我们学习、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同学们可以

联系下自己写议论文的经历。老师现在若是让你们写有关“挫折”

的话题,举例论证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哪些人呢?

(同学们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海伦,霍金,海迪,司马迁,·······)

(大概十来个左右)

这就是套板反应,世界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名人那么

多,但同学们普遍的都想到了这些人物,那我们的写作凭什么脱颖

而出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写议论文时,可先花两三

分中的时间去构思下,去想下有哪些人物哪些事迹可以用来佐证你

的观点,之后尽量的选后面想起的人物或事迹,这样你才能尽量

避免套板反应。

(3)文学创作中套板反应是如此常见,而套板反应造成的危

害又是如此大。那么我们怎么避免套板反应呢?

明确:“唯陈言之务去”。

(4)怎么做到咬文嚼字?(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

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文章到此结束了。那么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

字?怎样去咬文嚼字呢?咬文嚼字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请同

学们完成学案上《咬文嚼字》的结构示意图。

咬文嚼字 是什么?

阅读与写作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句式 不同, 情感 不同

文字 繁简 不同, 意味 不同

关系密切字眼 不同, 情景 不同为什么?文字有 直指 意 义善用使文章语义丰富而蕴藉

和 联想 意义滥用导致 套板反应

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目的: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归纳小结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品味语言,在其

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

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

最佳。

五.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咬文嚼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二、互动   1、试试你的火眼金睛   下面是从一些报刊中摘下来的句子,请同学们找一找里面的错别字。   ①聆听时代的蛩音。(某报“社会周刊”一篇文章的标题)   ②采用先进的“快思逻辑”系统,就算是量度微弱或不规则的脉膊,也准确无误。(广告)   ③笔者又送上特地带来的糖果,主人赶紧接过又马上贡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访洞穴民》)   ④我们登上了……的主峰,登高远望,一揽众山小。(图片说明)   ⑤以我之薄力是图劳的,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这小园的消失。(《永久的挽歌》)   ⑥本刊的发行量在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中始终高踞榜首。(《本刊重要启事》)   ⑦轻时局部凸起,略带搔痒。   2、下面是一个网友发的帖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偶刚到米国,举目无亲,经常555……无意中在网上遇见一只大虾,是个帅气的哥哥,他是一论坛斑竹,很有才气,风流周党,酱紫,偶这只菜鸟很快和他成了好朋友。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上这些现象?   4、导致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   5、怎样消灭错别字?   三、课堂小结   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但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   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会灭绝。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警惕“语言入侵”、“文化入侵”的问题。许多国家在维护民族语言方面,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   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 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   2000年,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   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   《咬文嚼字》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


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方法指导

  今天正式开始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本题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16分。我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必须得满分。

  首先,我带领学生解读了高考大纲。高考大纲能力层次要求有两个:B和C。B理解。所谓的理解,从解释学的意义上讲应该是解释,即讲明白意思,包括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理解。C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内容是文章的结构、思路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综合的内容是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我将考点归纳为七个方面:

  1、概念辨析;

  2、句意理解;

  3、结构分析;

  4、信息筛选;

  5、内容概括;

  6、观点把握;

  7、想象推断。

  学生对这些东西显然是不太感冒的,但是我觉得有必要从理论和大纲角度让学生心里有个数。

  接下来我提出了一轮复习的四个要求:

  1、不要求学生每句话都能读懂,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即可。

  2、读这类文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论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一是论证,也就是文章的`脉络结构。

  3、阅读5篇高难度的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

  4、训练15篇论述类文章,每做一篇都要进行打分。

  特别是第三点,我觉得很有必要。论述类文本大多是学术论文,如果学生经过一番刻苦努力,能够阅读5000字的学术论文,并且能够读懂,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主要观点,那么他再回头阅读高考试卷中的这些文章,一定会觉得太简单太小儿科了。所以我坚持让学生进行一番高难度的思维训练,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的能力。

  那如何阅读这类文章呢?我又提出了四个注意事项:

  1、注意开头和结尾。

  2、勾画法。勾画出每段的第一句话。

  3、关键句。(转折句,因果句,解说句,递进句,总结句,过渡句。)

  4、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我认为,我觉得,我以为,在我看来等)基本方法就是勾画法,即边读边勾画出重要句子,答题的时候就有着落了。

  我讲的第一种类型题是重要概念理解,重要概念指的是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态度、观点、感情倾向,反应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一般来说,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从三方面进行:

  1、文中直接解释该概念的句子或词语。

  2、从具体的例子中把握概念的内涵。

  3、从对立概念中把握概念的意思。这类题经常考到,这几年几乎不间断,所以要引起重视。

  第二种类型题就是提取信息题。这类题我提出了六个建议:

  1、回应原文,锁定位置,仔细比对。

  2、排除法很有用。

  3、绝对性选项一般是错的。

  4、注意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颠倒,主客关系颠倒。)

  5、偷换概念、删去成分。

  6、同等替换原理。考查的题型主要是多项选择,这类题只要回应原文仔细辨别,一定可以做对。

  第三种类型是概括文章内容。这道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最后一段,要从全篇入手,筛选信息,整合答案。我先打出了一个学生的高考答案,让学生来当评卷老师,借以增加对答题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我有三个建议:

  1、找到答案的范围和区域。(从全篇入手还是从某一段入手。)

  2、不鼓励照抄原文,但是一定要学会引用文中的词组或句子来回答。

  3、注意答题规范。(小阅读都是按点给分,一定要分点回答,标清序号。)

  第四种是分析类题目,即根据文章的理论或概念辨析文章之外的事例。这种题现在考的也比较多。这类题要明白两个点:第一是要明白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是要读懂选项中的事例。

  这四种类型题我并没有空讲,而是通过去年高考题钱谷融先生的《不可无我》,让学生用勾画法阅读文章,然后来研究题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题目的16分都是可以轻轻松松拿到的。希望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取得进步。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语文考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是非常难做的一道题,这是很多人的失分点,我们需要找一些解题的技巧帮助自己得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的相关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1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文本摘录】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作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文本摘录】(1)“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2)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3)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作“书法”。 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1)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2)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3)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 【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2)(3)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2)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文本摘录】“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选项】3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2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1、做题的时候要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读的时候也不要句句读透,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 2、看题目的时候,题目要求的重点画出来。这样能够帮你解题寻找思路。 3、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关键词相对应的内容。 4、将选项与原文作对比,对于选项与原文的差异须心中有数。 5、无法百分之百判断选项正误时,把疑惑点圈出,然后再针对无法确认的选项找问题。 6、平时做练习的时候遇到自己无法掌握的知识点,重点是要找老师或者同学弄明白自己的误区或者题目的漏洞,不要花大量时间来争辩对错。 7、给自己设定时间限制15-20分钟,一定要注意论述类命题陷阱。当然越快越准确越好,把方法熟练就能越做越顺。

上一篇:5d动感电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