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原因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句话,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非常明显,是一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而这句话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司马昭,他总是做一些不尊重皇帝、抢夺皇帝权力的事情,可以说他是一个将“谋权篡位”写在脸上的人,所以当时的皇帝曹髦才会用路人皆知来评价司马昭的野心。首先,我们都知道当初司马懿在曹爽手中抢夺兵权的事情,自从曹爽失去了兵权以后,曹魏江山便彻底被司马懿掌控了,司马懿不仅仅控制了朝廷,而且拥有强大的兵权,司马家的地位也基本上稳定了,但是司马懿始终没有称帝。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权力,他甚至直接废掉了皇帝曹芳,然后拥立了曹髦为新皇帝,但是曹髦手中其实一点权力也没有,满朝文武都听司马师的话,司马师还手握兵权,曹髦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曹髦知道司马昭肯定是要当皇帝,但是曹髦实在是忍受不了,所以便找来大臣商议,说自己要行刺司马昭,大臣阻止未果,还有大臣悄悄告诉了司马昭,所以曹髦在刺杀的过程中,直接被司马昭一刀斩杀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汉语成语,拼音是sīmǎzhāo zhīxīn,lù rén jiēzhī,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出自《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来源: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译文:司马昭谋权篡位的野心,路上的人所知道的。我们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天要和你亲自出兵征讨的。扩展资料:人物介绍: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于《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释义:司马昭的心思,人人都知道。我不能呆在这里受他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寓意: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扩展资料历史典故:司马昭总揽魏国大权,野心巨大,总想取代曹髦。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韩信点兵的下一句是啥“韩信点兵”的下一句是多多益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常用于比喻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韩信是西汉军事家,逝世于公元前196年,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著有《韩信兵法》三篇。韩信点兵的故事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韩信的介绍韩信是汉朝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秦末大乱,韩信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司马昭之心什么意思司马昭之心是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拼音:sīmǎzhāozhīxīn造句: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不要为他掩饰。2、别再拿班做势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3、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4、十年动乱中,“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野心有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5、然而,处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特定历史年代,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6、泰尔亲王都不敢往下想了,那表情,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7、小姐,赵珏谋叛,行迹昭彰,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故今前往襄阳王府,无异于飞蛾赴火,自陷龙潭虎穴,凶险非同寻常。8、你还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资料拓展: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了。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下一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解释分析:该句是一句逻辑推理型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因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一头猪妖,所以镜子中的猪八戒和镜子外的猪八戒都是猪妖,所以就说里外不是人,类似的歇后语还有:1、水仙不开花——装蒜2、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知3、百川归海——大势所趋4、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扩展资料: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比喻谐音类的,例如:1、炒了的虾米——红人2、揍鸡毛——壮胆子3、冬瓜皮做甑子——不争气4、豆芽炒虾米——两不道值徐庶进曹营一一歇后语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是: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扩展资料人物经历: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庶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这个歇后语其实也是一个成语,也是由古代典故演化而来,具有深厚的意义。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是什么:路人皆知 出处: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关: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故事: 公元260年的一天傍晚,洛阳城突降急雨。 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历史在这一天的最大落笔不是洛阳城的这场暴雨,而是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政治风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皇宫中也是一片鼓噪,人呼马嘶,兵器相交。原来是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出宫亲手杀掉权臣司马昭。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下了陵云台,穿上铠甲,挑了兵仗,集合宫中士兵,要出讨司马昭。 宫中顿时大乱。 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曹髦一把将他推开。 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他方,失去国君之位,为天下取笑。现在国家大权操纵在司马家族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非一日。皇上的宫廷宿卫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掏出怀中的板令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 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王尚书同去否?”王经回答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 这一边,曹髦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 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小皇帝赤膊上阵,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两边军队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 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 在司马昭一边的太子舍人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 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曹髦之夜袭 一场宫闱惊变就此结束。 曹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赤膊上阵、亲手去刺杀权臣的'皇帝,但是他失败了。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个人英雄主义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虽然杀了权臣,但并没有解决权臣当国的问题。相对于当国权臣来说,生长深宫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统。“皇帝”的金字招牌还是可以吓住绝大多数人的。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断钝化的武器。随着权臣权势的巩固和人们对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权臣的党羽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的利益截然相反的。成济之所以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皇帝,就是因为被贾充点拨出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