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10-03 03:23:37编辑:阿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_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行为分析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要具备有效性必定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参与,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的行为并非完全有效就使得教学往往趋于低效或无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行为是否有效又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本文主要从学生行为这个角度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行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的活动是不能被教师取代的。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行为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对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有着很大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现状
  为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全面研讨,笔者从学生角度展开抽样调研,选取了曲靖市麒麟区农村的西城小学、高家屯小学、晏官屯小学、雅户小学、黄泥堡小学等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通过问卷对学生行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另一通道。
  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学生问卷中,对于学生有效学习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上课前是否提前做好预习”只有49.1%的选择了“总是提前预习”,29.9%“多数时候预习”,12.9%“很少预习”。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语文课预习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做得很充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有效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有55.2%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37.8%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10.5%的学生“从不举手”。教学是相长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可这个数据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主要表现就是与教师展开对话。如果学生只思考而不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与他人交流,那么整个教学就会在封闭的环境中难以顺利开展,教师在没有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要达到有效教学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很大。当问及:“你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有高达73.9%的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17.3%的学生“常处于思考感受中”,8.7%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程度并不高,整个教学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尽管课改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现今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依然占主角,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很适应这样的课堂。但从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角度讲,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自主参与程度不高的课堂是很难达到教学有效性的。反映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仍然缺少活力,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比较呆板,或者说教师总是给他们一种很严肃的印象,使学生们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学生行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行为是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形成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因素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一般特征。
  学生的一般特征指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表现在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等方面。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这些共同具有的每个性质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某个人可能可以快速阅读书面的文章,而另一个人却读得很慢而且疙疙瘩瘩。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认知、情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教学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2.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生的起点能力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来具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了解学生的起点,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学生起点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将学生的起点能力定得太高或太低,要么脱离学生实际,要么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都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起点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起点、技能起点能力和态度起点能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影响后继的学习行为,而不具备相应的学习某一任务的先前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就难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和动机,因而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陈琦、刘德儒等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比如计划、监督、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人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等策略),这些才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的最本质要素。但遗憾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应远远大于仅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本身。
  4.学生的参与。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结果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相反,它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它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陈向明认为,以往我们在学校里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带有“教”的特点,可是学生按照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学”没有多大关系,很难使“真正学习”发生。只有学生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加入到学习的过程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保证。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篇二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学都在教师“讲说为主”的教学方式下进行的,教师只管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动机等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课程改革中一直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所以,我们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彻底贯彻,针对学生制定和实施课程改革措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相互探讨、积极思考,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讲解精要的课堂内容,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划分学生等级,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搜集课外的资料,并进行阅读与思考。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例子,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学情是教学起点,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生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1.目标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既要全面发展,也有所侧重。   2.层次分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班中的学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他们的世界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既要能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也要使后进生觉得足够充实。   3.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这一能力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它是一种现代人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样,在学习中,我们学生也应该具备这一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现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体地位会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学习,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同时还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检测课堂学习情况   要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检测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对检测方法的介绍。   1.课堂提问检测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提问的内容以所学的课堂知识为主,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掌握能力。在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抽查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归纳总结检测法。教师让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知识框架结构,并划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检测结果中概括总结较全面的学生,说明课堂学习效率较高。   3.试卷检测法。教师出试卷,根据学生的完成效果,判断其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可知,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通过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分析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哪部分仍需巩固加强,讲解普遍学生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课堂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进取,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篇三   “高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它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对立面;“高效”很难用一把标尺来衡量。高效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学就应该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内容、有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母语情感的熏陶,语文人生的展开。   怎么样实现高效呢?我们把一节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   第一阶段课前,即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用心来备的。课堂教学的低效大部分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精心,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不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造成的。   第二个阶段课中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将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到位。   1.“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小学阶段质疑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   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里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   二三年级学生要“善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   2.“自读自悟”的培养   “自读自悟”是实现高层次思维的重要能力。“读”是学生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悟”教师要指导学生悟。学生可以用小练笔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借助朗读,课本剧,说唱,摘录,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等方式来达到感悟的目的。   第三个时段是课后巩固   优化练习巩固,训练到位。练习要有“方”,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要有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还要有“味”作业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也有成就感。   练习要有“层”,设计的作业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层次,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有生吃得饱。   练习还要有“时”。教师应抢在遗忘之前布置练习。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也应该是由短而长。

如何评价小学语文的朗读背诵能力

摘要:阅读与背诵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诵能力;习惯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背诵要求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识字教学和品读感悟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达不到课标规定的背诵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背诵优秀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背诵效率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
1.培养认真背诵的习惯。首先,表现在背诵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背诵的诗文上,防止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甚解的背诵。这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培养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背诵的习惯。认真背诵的习惯越好,背诵的效果也越好。
2.培养一边背一边想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背诵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背诵,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背诵主要是靠思维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背诵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背诵时边背边琢磨或背后掩卷而思,慢慢地就会养成一边背诵一边想的习惯,这样背诵效果非常好。
3.主动克服背诵困难的习惯。背诵过程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为他们在背诵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是属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方面的,有的属于知识方面的。这就需要学生不怕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翻查工具书,不理解的问题向别人请教,解决背诵中的问题,在这种自觉的背诵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背诵的信心得到增强,背诵的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课外背诵的习惯。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在课内凭借课文学会背诵。但是,课内背诵时间、数量都很有限,需要靠课外背诵来扩大背诵量,进一步提高背诵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背诵为学生开辟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巩固课内学习,培养背诵能力的广阔天地。然而,课外背诵不像课内那样,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一旦养成课外背诵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二、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1.利用绘画,快乐背诵。有些优秀诗文,意境很美,文章里包含着诗、情、画、意。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把课文内容用画笔描绘下来,虽然有的学生画技不是很好,但这样可以使背诵内容形象化,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
2.情境表演,让学生体会背诵之乐。教师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背诵环境,把学生从枯燥的背诵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背诵。有些诗文在背诵之前,不仅告诉学生要进行情境表演,还要评选表演明星。教师对背诵的内容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认真背诵,积极排练,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背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巩固背诵内容。
3.目标分层,让学生体会成功之乐。收获成功,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兴趣的动力。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设立不同的背诵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比如优秀生,由于他们的基础好,思维反应敏捷,背诵也快,就应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妨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比如,长一点的文章可分几次背,每次背诵的错误不多于5个,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背诵产生兴趣,充满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背诵。
4.师生互背,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背诵能力的培养,启发于低年级,得益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背诵时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把背诵的诗文示范性地背给学生听,然后再要求学生背,在课堂上师生相互比一比,看谁能既有感情,又能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学生的背诵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而且会产生一种想要背诵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之情一直延续下去,将终身受益。
三、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1.利用联想法指导背诵。联想就是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去连接新的信息,并能节约时间并强化记忆效果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联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联系点,然后让学生联想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集中背诵,避免死记硬背,从而使课文内容记忆深刻。学会联想的方法,不但有助于背诵,而且有助于迅速回想起所背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指导背诵。许多优美的诗文,图文并茂,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背诵内容形象化,可以增强背诵的效果。如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动画的特点,将古诗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想象,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的意境,就会牢固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再如,指导一年级学生背诵《春天来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景象的视频,美丽的画面、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对背诵的内容一目了然,毫不费劲就能背诵会全文。
3.利用肢体语言指导背诵。在背诵诗文中,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背诵的内容,形象生动地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背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背诵《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背一边用双手摇桨,用眼睛欣赏北海公园红墙绿树,白塔倒映的美景,用点头、微笑释放快乐的心情。肢体语言把学生引领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去了,背诵效果自然非常好。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置于阅读教学之中,放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上一篇:大型军用运输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