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4-10-06 20:00:10编辑:阿星

新课改是哪一年提出的?

1999年。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新课改是哪一年提出的?

新课改是1999年提出的。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意义

改变以前教书育人的方式,学习评价方式,培养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西方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都体现在什么方面?

引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发挥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教育实践改进等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同时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整合不足的现状,整体设定九年一致的课程和课程比例,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置综合课程,反映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困难、麻烦、偏向、陈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器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奋努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三个方面”为指导,构建反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开放、兼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综合课程改革经验,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有效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以教学改革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上一篇:感恩的心文章

下一篇:没有了